經濟觀察網 記者 鄭晨烨 随着 A 股光伏闆塊上市公司三季度成績單的相繼披露,光伏行業的增長 " 失速 " 終于從預言走向現實。
" 以前還糾結公司業績天天高增,股價就是不漲,現在不用糾結了,業績和股價拉平了。"10 月 31 日,在記者加入的一個光伏行業交流社群中,有投資者如是感慨。
在 2023 年三季度業績說明會上,隆基綠能總經理李振國坦言:"(過去幾年)市場在這種百吉瓦,甚至兩百、三百吉瓦級别的時候,仍然還會有百分之五六十的成長速度,确确實實比較罕見,我們認爲(未來)很難繼續以這種增速成長下去。"
從行業主要上市公司的三季度業績來看,李振國略顯悲觀的言論并不難理解。
東方财富 choice 數據顯示,在記者統計的 36 家光伏闆塊上市公司中,2023 年第三季度實現的總營收約爲 2576.08 億元,實現歸母淨利潤總額約爲 218.29 億元,其中,有 14 家公司的第三季度營業總收入同比呈現負增長,16 家公司的歸母淨利潤出現負增長,還有 28 家公司的 2023 年第三季度的營收同比增速較 2022 年放緩。
此外,上述 36 家企業營收同比增速的均值爲 17.45%,這一數據在 2022 年第三季度還是 67.34%;其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的均值爲 42.02%,較 2022 年第三季度時直接 " 暴降 " 了 877.66 個百分點。
光伏行業似乎已經進入大 " 洗牌 " 的前夜。
失速
在今年第三季度,許多行業内耳熟能詳的頭部企業,都出現了業績負增長的情況。
例如,隆基綠能(601012.SH ) 三季度的營收同比減少 18.92%,歸母淨利潤下滑 44.05%;通威股份(600438.SH ) 三季度的營收同比減少 10.52%,歸母淨利潤下滑 68.11%;大全能源(688303.SH ) 三季度的營收同比減少 57.38%,歸母淨利潤下滑 87.61%;TCL 中環(002129.SZ ) 三季度的營收同比減少 24.19%,歸母淨利潤下滑 20.72%;晶澳科技(002459.SZ ) 三季度的營收同比減少 8.23%,歸母淨利潤增加 22.87%;阿特斯(688472.SH ) 三季度的營收同比減少 4.32%,歸母淨利潤增加 14.57%;愛旭股份(600732.SH ) 三季度的營收同比減少 35.30%,歸母淨利潤下滑 27.14%。
而在還能繼續維持業績向上的企業中,也普遍出現了增速放緩甚至近乎停滞的情況。
例如天合光能(688579.SH),其 2023 年第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爲 41.25%,較 2022 年第三季度減少了 61.58 個百分點;晶科能源(601778.SH ) 2023 年第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爲 62.53%,較 2022 年第三季度減少了 64 個百分點。
上述企業既有電池、組件龍頭,也有專注矽片、矽料等上遊主材的供應商,值得注意的是,在記者統計的企業中,隻有作爲光伏産業鏈關鍵 " 配角 " 的逆變器龍頭陽光電源(300274.SZ ) ,在第三季度保持了營收和淨利的增速繼續成長,其 2023 年第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爲 78.95%,較 2022 年第三季度提高了 40.15 個百分點,且其歸母淨利潤增幅依然高達 147.29%。
原因
從三季報各家光伏企業的管理層分析中不難看出,光伏闆塊第三季度集體業績失速的原因,是産業鏈各環節新增産能的快速擴張,以及因産能擴張帶來的産業鏈價格的持續下降。
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截至 2022 年底,全球多晶矽産能還僅爲 134 萬噸,而 2023 年新增規劃産能就多達 422 萬噸,協會預計到 2023 年底,實際投産的多晶矽産能就将超過 230 萬噸。
據記者近日實探某光伏企業工廠時的了解,一萬噸矽料對應的 P 型光伏組件産能在 3.4GW 左右,對應 N 型組件則在 3.9GW 左右,換言之,這 230 萬噸産能最少要生産出 782GW 組件才能充分消化。
而知名市場分析機構集邦咨詢近期發布的 2023 年全球光伏裝機樂觀預期數據僅爲 446GW。
除矽料環節外,矽片、電池、組件另外三大主材的産能擴張速度亦不容小觑。
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協會 9 月份發布的數據,預計到 2023 年底我國矽片産能将達到 828GW,同比增長 48.6%。另據記者基于公開信息的不完全統計,2023 年拟投産電池片産能超 700GW,組件環節新增産能則超 300GW。
産能過剩,自然也導緻了産業鏈各環節的價格快速下行。
10 月 18 日,華電集團的光伏組件集采開标,其中,P 型組件最低投标價僅爲 0.9933 元 /W。組件價格跌破一元的消息,直接引發了行業 " 震動 "。
" 低于一元肯定是擊穿成本了,這種報價就是瘋了。" 有頭部光伏企業的市場人士向記者表示。
集邦咨詢在近期發布的光伏産業鏈價格周報中分析指出,從供給端看,目前組件價格持續下跌,已逐步逼近一體化廠商的成本水位線,專業化組件廠商在持續成本倒挂情況下,不得不下調開工率以止損自保。從對各類輔材的采購情況看,當下組件整體開工率正逐級下調。從需求側看,當下需求拉動,仍以國内大項目交付爲主,海外需求未見起色,依舊在消化高庫存。
" 自華電 2023 年第三批光伏組件集采,出現 0.9933 元 /W 的投标價格後,國家能源集團 2023 年度光伏組件集采,出現了 0.945 元 /W 的報價,一月内再次創下曆史新低,也預示着組件環節在當下全産業鏈産能過剩的背景下,高度内卷的競争将無法避免。從組件開标價快速向 1 元靠攏的趨勢看,組件價格未來仍面臨波動的壓力。" 集邦咨詢表示。
在業績說明會上,李振國也直言,隆基今年的矽片出貨量隻能達到年初預計的 90%,組件出貨量隻能完成 85%。
對于出貨不達預期的原因,李振國表示,首先是在年初矽料價格快速回落的時候,隆基采取了矽片跟随矽料價格變動的定價原則,在一季度時,對矽片業務的盈利能力産生了一定傷害,其次是在二季度的時候,友商開始以低價搶單,而隆基沒有采取激進的策略跟進。
" 隆基不會虧錢做生意,除非是這個單子以前已經定了,爲了維護公司信譽,我們必須去交貨,不然,對于看得見是虧損的單子,隆基不會去做,隆基願意爲我們的客戶更多地提供服務,但是如果說讓(我們)賠錢或者說是失血去做這個單子,我們甯願往回退一步。" 談及近來行業内的 " 價格戰 ",李振國表示。
" 當然我們對隆基在成本這些方面的競争力,還是有這個自信的,如果一個單子隆基是賠錢的,那别人一定賠得會更多。" 李振國進一步補充說。
此外,還有一家上市光伏企業的高管與記者交流時表示,眼下出現擊穿成本的報價,很有可能會導緻光伏産品質量出現降低等嚴重後果。
" 最近有項目招标的時候,企業都專門有要求,不需要你報低于 1.2 元的報價,要優先保證産品質量。價格越來越低,潛在的風險有沒有可能是矽片越來越薄,功率越來越虛标?" 該高管指出。
記者注意到,在今年 10 月 25 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在其官方公衆号上發布了一則 " 關于征集《光伏組件功率規範誠信标定和溯源自律公約》簽訂單位的通知 "。在通知中,光伏行業協會亦表示,近段時間以來,不斷有企業向協會反饋,行業内組件功率虛标亂象有所擡頭。
出路
" 再怎麽洗牌,也不會把通威、隆基、晶科等龍頭洗出去的,這種一體化、全球化的頭部企業,一定是穿越周期後的赢家。" 國内一光伏行業資深觀察人士張鵬與記者交流時表示。
在他看來,未來的光伏産業将要面臨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方式,首先是構建垂直一體化産能,進行全産業鏈布局,規避單環節的周期波動,實現多環節技術與市場上下遊協同。
而對于仍聚焦産業鏈某一環節的專業化企業來說,尤其是聚焦矽料、矽片兩大主材的企業,未來或将回歸常規制造業的競争模式,即通過制造端的技術創新實現降本增效,畢竟在産能過剩的背景下,任何高成本企業都将面臨出局。
" 基于公司項目單噸投資成本優勢,矽耗、電耗等生産消耗優勢以及全面的生産技術和管理優勢,公司目前各矽料項目平均生産成本已降至 4 萬元 / 噸以内。" 在今年 8 月 31 日,通威股份曾在投資者問答平台上公開表示。
TCL 中環亦在三季報中,強調通過工業 4.0 制造方式轉型,提升了公司生産制造效率、工藝技術水平和滿足客戶高質量、差異化、客制化需求的能力,較大程度保障公司盈利能力。
"(矽片)沒有太多巨大的台階性技術進步的空間了,它正在趨向于成熟,就像電解鋁或其他類似的産業。在這種邏輯下,這塊業務可能很難形成非常大的競争優勢。當然,隆基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很多技術,所以我們現在在某些方面還有一些優勢,但這種優勢正在縮小。" 李振國說。
在李振國看來,矽片業務未來或許不再會是隆基的主要盈利點,不再像五六年前那樣。因爲矽片環節可能變得更加周期性,即全行業的産能偏緊時,盈利能力有所上升,但如果長期過剩,整個行業的盈利能力可能會減弱。
記者亦注意到,從技術叠代角度看,當前光伏賽道内的變革主要集中在電池及組件領域,市場正處于由 P 型電池全面轉向 N 型電池的時刻。
眼下,包括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在内的多家頭部光伏組件企業的 N 型産能占比也在快速提升,根據公開披露,上述企業至今年年底,N 型組件産能占比都将超過 50%。
同時,随着光伏産業日趨成熟,構建面向全球的垂直一體化産能,規避單環節的周期波動,也開始成爲各家頭部光伏企業的首要選擇。
比如,晶科能源正以 " 打造一個現有晶科的升級版 " 的決心推動的山西 56GW 垂直一體化大基地,天合光能意欲向阿布紮比哈利法經濟區投建包括約 5 萬噸高純矽料,30GW 的晶體矽片和 5GW 的電池組件的一體化大基地,隆基綠能也在馬來西亞剛剛投産 8.8GW 全産業鏈閉環大基地。
顯然,面對當前光伏行業的 " 内卷 " 壓力,頭部企業想要規避,就需要盡可能提高先進産能占比、更好地控制供應鏈、構建高效的管理體系以及打造強大的全球資源配置能力。
" 我們感覺過剩也是行業的一個常态,更充分的競争才能夠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未來就看誰能夠建立起自己的這種差異化的優勢。" 晶科能源投資者關系總監魏添接受經濟觀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
阿特斯董事長瞿曉铧在近日的一場座談會上則更爲樂觀地表示," 預計 2030 年或更快的期限内,全球光伏年度新增裝機量将達到 T 瓦(1000GW ) 級别,光伏産業将從累計裝機量的‘ T 瓦時代’邁向年度裝機量的‘ T 瓦時代’。"
太平洋證券研究院新能源團隊首席分析師劉強在近日的一份研報中認爲,光伏行業的周期性較爲明顯,曆次行業周期底部都有 " 組件價格戰 "、 " 産能過剩 "、" 海外貿易政策不明朗 "、" 行業融資收緊 " 等标簽,而更爲巧合的是,無論是 2011 年、2018 年還是 2023 年的行業底部,均出現了技術變革。
" 我們認爲目前行業處于底部區域,能夠穿越周期的龍頭企業将迎來新的一輪成長。" 劉強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