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行将過去,回首這一年,教育行業發生了不少大事,也出現了許多值得深思的現象。其中,有涉及國家大政方針的,有關系高校教育教學的,有影響企業規劃發展的,甚至有關乎生離死别的……黑闆洞察對 2022 年進行了年度盤點,共同反思回味 2022 年教育行業那些值得關注的重要時刻。
1. 上升到 " 國事 " 高度," 依法帶娃 " 時代到來
1 月 1 日,我國首部規範家庭教育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自此家庭教育從 " 家事 " 上升為 " 國事 ",父母 " 依法帶娃 " 的時代也正式到來。
之後的全國兩會上,針對 " 家庭教育促進法 " 具體落地環節,許多代表委員都建言獻策。其中,全國政協委員胡衛提出,當下亟需加強政策引導和行政監管,以遏制家庭教育培訓市場的失序行為,凸顯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公益性和非營利性,同時要加強對家長的法律政策宣貫和教育工作,真正讓家庭教育指導的職責回歸家庭、回歸家長。
時間來到 4 月,全國婦聯、教育部等 11 部門又聯合印發《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2021 — 2025 年)》,明确提出完善家庭教育政策措施,推動将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城鄉社區公共服務、公共文化服務。推動中小學、幼兒園普遍建立家長學校,每學期至少組織兩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活動,做到有制度、有計劃、有師資、有活動、有評估。
2. 不卑不亢,多所高校退出世界大學排名
今年 5 月,中國人民大學宣布退出國際大學排名,不再向國際大學排名機構提供相關數據,事件曝出後引起廣泛熱議。
其實,退出國際大學排名,人大并非個例。在此之前,已有包括蘭州大學和南京大學等在内的多所高校宣布退出。其中,蘭州大學從 2020 年起,就不再向相關機構提供數據。南京大學則明确表示,學校發展和學科建設均不再使用國際排名作為重要建設目标。
不可否認,世界大學排名會給中國大學乃至全球大學産生巨大的社會和輿論壓力。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王鵬分析,對于以往的 " 世界大學排名 " 需兩面性看待。一方面中國大學發展不能固步自封。在過去數十年中,通過國際交流和國際上的評價、評判體系排名,發現自身不足之處、取得長足進步;但反過來,雖然大家對排名認可,但其公允程度以及是否真正反映大學或學科的整體情況,還值得深思。
3. 難逃法網,知網 " 低了頭 "
5 月份,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消息稱,根據前期核查,依法對知網涉嫌實施壟斷行為立案調查。經過數月調查,市場監管總局于 12 月宣布對知網作出行政處罰決定,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并處以 2021 年中國境内銷售額 17.52 億元 5% 的罰款,計 8760 萬元。并要求其圍繞解除獨家合作、減輕用戶負擔、加強内部合規管理等方面進行全面整改。
此後,知網回應表示對此處罰誠懇接受,堅決服從。并發布 15 項整改措施,包括解除獨家合作協議,學術文獻數據庫服務實際成交價格三年内下調 30% 以上,全面取消各類 " 個刊 "、" 單刊 ",停止拆分數據庫單獨銷售的模式等。
4. 人人都 " 眼紅 " 新東方,但 " 東方甄選 " 的成功難以複制
6 月份,新東方在線旗下東方甄選的董宇輝直播爆火,在社交媒體上引發廣泛傳播和讨論。截至目前," 東方甄選 " 抖音賬号粉絲數量已突破 2800 萬。直播帶火的走紅,也助力新東方在線股價 " 飄紅 ",相關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新東方在線的股價年内已累漲超 980%。
新東方之外,另一大教育巨頭好未來也于今年切入電商領域,其旗下的學而思在抖音推出 " 學家優品 ",形式與東方甄選幾乎如出一轍,即老師擔任主播授課式帶貨。此外,豆神教育在直播間也分享文學知識、雙語直播;高途也在今年推出了 " 高途好物 " 和 " 高途佳品 ",并打出了 " 上市公司精品嚴選 " 的口号。
各家雖然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但 " 東方甄選 " 的成功卻難以複制。目前來看,好未來旗下 " 學家優品 " 直播間仍處在發酵期,據第三方直播數據平台蟬媽媽顯示,其 30 天内的 38 場直播場均銷售額僅為 7500 元 ~ 1 萬元。" 高途好物 " 直播間則更為慘淡,于近期推出新直播間 " 高途佳品 ",進行新的嘗試。
5. 焦慮不減,學習困難也成了 " 病 "
據人民在線公立醫院社會評價研究院發布的 7 月份《公立醫院行業觀察報告》顯示,醫院開設 " 學習困難門診 " 話題備受輿論關注。其中,7 月底," 複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開設學習困難 " 門診話題一度登上互聯網熱搜榜單,相關話題在微博平台獲得了超過 5000 萬次的閱讀量,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目前全國範圍内開設 " 學習困難 " 門診的醫院數量不少,北上廣等全國一線、二線城市的兒童醫院均有所涉及,包括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複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天津市兒童醫院、福建省婦幼保健院、湖南省兒童醫院、濟南市兒童醫院、南京市兒童醫院、武漢兒童醫院等多家醫院。
從 " 家庭困難 " 門診的火爆可以窺見,教育焦慮是當下衆多家庭的主旋律,家長因這份焦慮所催生的 " 有病亂投醫 " 心情也可以理解。但教育是門科學更是門藝術," 學習困難 " 門診的開設有助于打破家長的刻闆印象,提醒其以更加科學的方式教育下一代,至于采取怎樣的方式進行,還需家長耐下心來細細打磨。
6. 十年磨一劍,教資報考突破千萬
近幾年,我國教資考試熱度持續攀升,從報名人數看,2016 年 ~ 2020 年這五年間,我國教師資格考試報名人數增加了 730 萬,漲幅超過 280%。雖受 " 雙減 " 政策影響,教資報考人數在去年出現短期波動,但基本也維持在相當高的水平。
到了今年,報考人數則再創新高,突破千萬大關,來到了驚人的 1144 萬,已迫近高考報名人數(2022 年高考報名人數為 1193 萬人)。如果将時間線進一步拉長,與教師資格考試和定期注冊制度全面實行的十年前相比,今年報考人數已是當年的 66.5 倍,規模不可同日而語。
短期看," 雙減 " 落地或許會成為影響教資考試報考的新型因素,因為教培行業的人才需求在客觀降低。但長遠看," 教師熱 " 現象大概率還将持續。首先從薪資待遇角度分析,未來教師職業的吸引力在不斷加深。且随着準入門檻的提高,教師資格證已然成為編外教師上崗的 " 硬通貨 ",報考需求将隻大不小。
7. 爆破、入侵,網課安全引人深思
11 月 2 日,一網友在微博上曝光,母親為河南新鄭市三中的一名曆史老師,因遭受長達近一月的網課入侵,被刺激心梗發作去世。據其公布的網課錄屏顯示,在上課途中,時不時有無關人員進入課程會議,并開麥制造噪音、惡意刷屏、辱罵老師等,嚴重擾亂課堂,給教師本人帶來嚴重心理壓力和負擔,以緻去世。
所謂網課 " 爆破 " 或 " 入侵 ",是指網課參與者有意或無意的洩露網課會議号和密碼,随後不法分子有組織地入侵在線課堂,通過強行霸屏、刷屏騷擾信息,乃至辱罵師生、播放不雅視頻等極端方式,惡意擾亂教學秩序的行為。不同與普通的網暴," 網課爆破 " 除帶有暴力成分,也是一種對課堂教學紀律的挑釁和亵,更應依法受到嚴懲。
中央網信辦在 11 月份印發的《關于切實加強網絡暴力治理的通知》中指出,要切實加大網暴治理力度,進一步壓實網站平台主體責任,并要求網站平台建立健全網暴預警預防機制。在此之前,騰訊會議也向用戶介紹如何抵制網課入侵,并更新升級版本,上線一鍵 " 暫停參會者活動 " 功能,使教師掌握絕對主動權。
8. 多地試行教師退出機制," 鐵飯碗 " 被打破?
今年 11 月,甯波市教育局發布的《甯波市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退出機制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引發輿論關注。12 月,北京發布《北京市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實施方案》,明确不僅要嚴把教師入口關,還要建立中小學教師退出機制,對嚴重違反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的,依法依規依程序撤銷教師資格、清理退出教師隊伍。
随着甯波、北京等地相繼試行教師 " 退出機制 ",關于教師 " 鐵飯碗 " 的話題又被重新拿起讨論。根據甯波的實施辦法,為防止教師退出一刀切,退出機制可能并非是單純下崗,而是安排轉崗或離崗,其中退出的渠道包括待崗、轉崗、離崗退養、解聘。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晖則表示,由于缺少第三方的客觀評價," 退出機制 " 在實施過程中也可能會遇到一些難題和争議," 比方說對某一個老師的考核,依據是什麼,是學生成績還是什麼?" 可見,教師退出機制尚需觀察一段時間。
9. " 雙減 " 持續深入,隐形變異培訓無所遁形
2022 年,教育部繼續将 " 雙減 " 督導作為教育督導 " 一号工程 ",推動 " 雙減 " 工作落實落地。
12 月,教育部等十二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學科類隐形變異培訓防範治理工作的意見》,将學科類隐形變異培訓防範治理納入社區街道網格化綜合治理體系,嚴防隐匿在居民樓、商務樓宇、酒店、咖啡廳等場所的違規培訓,嚴禁各類網站、平台違規發布 " 一對一 "" 住家教師 " 等違規廣告。指導和引導已轉型的學科類培訓機構、家政服務企業、校外培訓機構裁減人員和中小學在職教師等重點機構和人員不參與違規培訓。引導和鼓勵學生及家長不參與、不組織、不支持違規培訓。
教育部同時明确,要完善多部門聯合開展的明查暗訪工作機制,暢通監督舉報渠道,拓展問題線索來源,聚焦重點問題常态化開展排查整治。持續開展線上常規巡查,嚴查面向學齡前兒童開展線上培訓、線下培訓機構違規開展線上培訓、境外網絡平台針對境内中小學生違規開展線上培訓等行為。
10. " 雙師型 " 模式或成職教發展新契機
今年 8 月,教育部發布《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白皮書》顯示,十年來,職業學校專任教師規模從 111 萬人增至 129 萬人,增幅 17%,其中 " 雙師型 " 教師占專業課教師比例超過 50%。
到了 10 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做好職業教育 " 雙師型 " 教師認定工作的通知》,加快推進職業教育 " 雙師型 " 教師隊伍高質量建設,健全教師标準體系。随後在 12 月初,教育部确定建設一批國家級職業教育 " 雙師型 " 教師培訓基地,進一步優化職業學校 " 雙師型 " 教師培訓基地布局,推進職普融通、産教融合、科教融彙。
12 月底,中共中央、國務院又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将加強 " 雙師型 " 教師隊伍建設作為重點工作。強調要依托龍頭企業和高水平高等學校建設一批國家級職業教育 " 雙師型 " 教師培養培訓基地,開發職業教育師資培養課程體系,開展定制化、個性化培養培訓。這些政策的下發,給了職教學校和企業在教師培養方面更多的發揮空間,也豐富了産教融合的合作渠道。
11. 報考人數增速放緩,考研情緒趨于理性
當下,2023 考研初試已經結束。根據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23 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2023 年全國考研報名人數繼續緩慢增長,達到 474 萬人,相較 2022 年增長 17 萬人,和 2022 年增長 21% 的增幅相比,增長率已大幅下滑,報考情緒日趨理性。
公開資料顯示,自 2016 年起,我國考研報名人數就進入了高增長階段。從 2015 至 2022 年,年平均增長率達到 15.8%,2022 年則在高位上實現高增長,增長比例超過 21%。但今年全國報考人數僅比 2022 年增長 17 萬人,同 2022 年增長 21% 的增幅相比,增長率下滑明顯。
12. " 疫情迷霧 " 漸消散,學校仍需打起十二分精神
相較前一階段的疫情防控态勢,當下社會面已基本處于半放開姿态,正常的生産秩序在逐漸恢複中," 疫情迷霧 " 日趨消散。此背景下,校内的疫情防控工作更加令人關心,從國家下發的一些政策分析,未來一段時間校内的防疫工作仍需得到重視。
2022 年 12 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明确要進一步優化學校疫情防控工作。各地各校要堅決落實科學精準防控要求,沒有疫情的學校要開展正常的線下教學活動,校園内超市、食堂、體育場館、圖書館等要正常開放。有疫情的學校要精準劃定風險區域,風險區域外仍要保證正常的教學、生活等秩序。
與此同時,國家衛健委強調,學校是人員密集的重點場所,最大程度保障師生健康,最大程度維護正常教育教學秩序,是當前學校疫情防控的重要任務。根據當前疫情形勢和學校實際,為指導學校更加科學精準防控,托幼機構、中小學等特殊場所仍要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和健康碼。
推薦關注:
關注『黑闆洞察』後台回複【空投 7】或者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獲取多份教育行業賽道、投融資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