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華商韬略
華商韬略出品丨ID:hstl8888
音 頻丨點擊小程序邊聽邊看
1975 年," 日本船王 " 坪内壽夫精心建造的 4 艘鋼鐵巨輪正式出廠。
它們遮天蔽日、華美奪目,宣誓着日本 60 年代經濟騰飛的雄心壯志,也見證了來島船廠創業以來最大一筆訂單。
然而,4 艘巨輪下水之日就是它們的 " 擱淺 " 之時。每個路過的人都搖着頭說:來島船廠要完了,坪内壽夫要完了。
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持續繁榮多年的日本經濟遭受重創,工業生産總值斷崖式下跌 20%。
經濟不景氣,那些高投入、低産出的長周期行業最先遭殃,比如造船業。
石油危機爆發後,日本造船業每況愈下,部分船企裁員 50% 仍然無濟于事,北海道一家造船公司累計赤字高達 563 億日元。
行業一片哀鴻遍野,日本 " 造船大王 " 坪内壽夫也未能幸免。
危機爆發前,日本最大的物流公司照國海運急于去波斯灣運石油發大财,于是找到坪内壽夫,讓他的來島船廠加緊趕制 8 艘 13 萬噸級大型油輪。
躊躇滿志的坪内壽夫想都沒想,便四處集資,開足馬力,大幹快上。
誰知道沒過不久,中東爆發了第四次戰争,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宣布對西方實行石油禁運,國際油價飙漲。
照國海運的撈金夢頃刻間化爲泡影,不得不回過頭來找坪内壽夫解除船約,可當時來島船廠已經造好了 4 艘油輪,總投入 300 億日元,不久就能出廠。
危機來得如此出其不意,以緻坪内壽夫還沒來得及跟對方商讨解決方案,照國海運便因爲資金鏈崩潰而轟然倒塌。
一番清算後,來島船廠隻拿到 300 億貨款的 5%,也就是 15 億,損失高達285 億。
這對于當時年營收不到 1000 億的來島而言,簡直是一個晴天霹靂。
造船不同于其他行業,每一艘都是量身定制,訂購之人外,不可能有其他買主。
來島船廠要想彌補虧損,眼看隻能将 4 艘油輪賤賣。但坪内壽夫一口否決:絕不廉價抛售,在沒有找到出價合适的買主之前,甯願讓它們飄在海上!
問題是,285 億的窟窿怎麽給填上,難道就這樣等死?
坪内壽夫沒有坐以待斃,他開始積極自救,一邊向銀行求助,一邊裁員降薪,壓縮成本。
但經濟不景氣,造船業崩盤,明眼人都知道這是個大火坑,誰會往裏跳?
關鍵時刻,坪内壽夫平時積攢的人品救了他。這個靠經營影院起家的日本船王,雖然脾氣暴躁、獨斷專行,卻視信譽爲生命,赢得日本金融界的一片贊賞。
坪内壽夫接手過不少瀕臨破産的中小企業,如果援引日本《公司更生法》,這些企業的債權可以減免 70%~80%,而銀行作爲債權人必将血虧。
但坪内壽夫總是替銀行着想,自己掏腰包,重組這些不良公司,最多一次投入了 83 億日元。而且扭虧爲盈後,他連本帶息把貸款還給了銀行。
正因爲如此,在他有難時,銀行才會甘冒風險,慷慨解囊。
救命錢是拿到了,可來島船廠的後院卻失了火。
爲了削減支出,坪内壽夫在全廠降薪 10%~15%,3 年内停止分紅加薪,并且廢除雙休制度,每天工作延長 1 小時。
此令一出,工人們怨氣沖天。媒體和競争對手更是添油加醋,說他 " 趁火打劫,蛇蠍心腸,是一個可怕的獨裁經營者 "。
一場震動全國的勞資糾紛,讓坪内壽夫一夜之間聲名狼藉。
很快,人心惶惶的來島船廠就爆發了大規模離職潮,有人甚至做了坪内壽夫摸樣的稻草人,一把火燒掉,以示詛咒。
滿腹委屈的坪内壽夫,暗下決心:你們所有人都等着瞧,我一定要在 5 年内完成重建,讓你們知道誰才是正确的!
在那場勞資大糾紛中,來島船廠總共失去了一半的員工。很多人等着看笑話,坪内壽夫卻一點也不着急,平靜地看着員工一個個離開。
人雖然少了,但留下的都是死心塌地或者走投無路的。坪内壽夫知道,是時候開始" 少數精銳,減量經營 "了。
所謂少數精銳,就是以一當十,把有限的員工練成一支鐵軍,創造無限的生産力。
管理學上,對人性有兩種認識—— X 理論和 Y 理論。
X 理論認爲,多數人懶惰、消極怠工,必須用懲戒的手段來管理;Y 理論則相反,認爲多數人勤勞上進,富有創造力,不必威逼利誘就能主動工作。
坪内壽夫是一個徹底的 X 型管理者,他以強硬、鐵腕著稱,并聲稱:" 我從來不在乎表面評價、風言風語,因爲我要的是真正的成功。" 這使得他很難擁有好名聲。
但正是這種犧牲名聲的做法,讓他在需要雷厲風行的危機時刻,屢屢能夠創造奇迹。
爲了操練一支 " 奇兵 ",坪内壽夫開始了他的魔鬼式訓練。
順位出勤制度——職位越高的人,上班時間越早。早 7 點,各部門部長開會,20 分鍾後下一級領導到位,再過 20 分鍾,員工進廠開始工作。
精神激勵法——每天開工前兩分鍾 " 自我表态 ",所有員工揮舞拳頭高喊加油,然後小跑着奔赴崗位,車間内除了焊接聲一片寂靜,員工仿佛都成了機器。
按期輪崗,一人多用——在來島船廠,一位車間組長可能兼任總務、人事、财務甚至司機等崗位,巨大的工作壓力逼迫員工迅速成長并獨當一面。
封閉訓練,意識革命——這是坪内壽夫管理中最受争議的一項:
他會定期将員工封閉在一個孤島上,讓他們從早到晚,高聲朗讀訓誡手冊,并做自我批評,以一個領導者而非小職員的心态,反省自己爲何使公司陷于衰落。
受訓員工就像被洗腦了一般,徹底放棄自我,心中升起一種強烈的危機感和集體意識,并以高昂的鬥志,重新投入工作。
這種看似缺乏人性的 " 坪内式研修 ",卻在危機時刻拯救了來島船廠。
經過魔鬼式訓練的員工,以一當十,始終保持着超高的幹勁兒。1975 年,來島一個工廠 2300 人,管理者不到 100 人,每年薪酬支出僅占銷售額的 1%,大大低于日本同行。
坪内壽夫 " 減量經營 " 的目标最終變成了現實:在來島,從車間随便抓出一個工人,單兵作戰能力都不輸于任何一家世界 500 強公司。
救命錢和鐵軍有了,可大環境不景氣,客戶從哪兒來?
坪内壽夫調研發現,自從石油危機後,日本搞海運的人因爲擔心巨額投資打水漂,都不敢、也拿不出那麽多錢來建造新船。
當時造一艘船要 1 億日元左右,銀行最多貸款 6000 萬,船主需要自備 4000 萬 ~5000 萬。可年景不好,很多船主拿不出這筆錢。
船主沒錢造船,船塢就沒訂單,船塢沒訂單,就不會找銀行貸款……這是一個死循環。要打破這個循環,就必須有人站出來承擔風險,提振其他利益方的信心。
爲了破局,坪内壽夫挺身而出,他的手段大膽,而且突破常規。
首先,按慣例,客戶訂船後,要向船企支付 25% 的頭款,大概 2500 萬 ~3000 萬日元。但大家手裏沒錢,所以坪内壽夫将這一比例降至 15%,賒欠部分先由來島墊付。
其次,由于銀行不敢借錢給船主,坪内壽夫就讓來島爲船主做擔保,幫它們從銀行拿到貸款。這種做法看似增加了自身風險,卻換來船企、客戶與銀行三方的利益捆綁。
最後,在尾款支付上,坪内壽夫創造性地提出定期付款,就跟打白條一樣,按月付款,每次隻付一點,船先造出來,但付款周期可拉長至 6~7 年。
以上方法并不新鮮,歸根到底,就是" 自擔風險,給客戶行方便 "。一般船廠覺得這種做法不但麻煩,而且風險太高,隻有坪内壽夫犧牲短期利益,爲客戶一路開綠燈。
不僅如此,坪内壽夫還利用自己的人脈,給船主介紹客戶。
靠着這些别人眼中麻煩且危險的服務創新,坪内壽夫的造船廠不但在石油危機中生存了下來,還在 1984 年逆勢登頂日本第一,将日立造船廠遠遠甩在身後。
三年還清 285 億債務,并帶領來島船廠站上日本之巅,坪内壽夫不但提前兩年實現了自己當初的承諾,還把這些年欠員工的漲薪錢,連本帶息補發給了大家。
這種化腐朽爲神奇的能力,讓坪内壽夫在日本财界大放異彩。
于是,1978 年當另一家造船廠佐世保重工瀕臨崩潰時,很多人不約而同地想到:" 隻有坪内才能使 ' 佐世保重工 ' 起死回生。"
當時的佐世保重工,債務高達 213 億日元,是一頭百病纏身的巨獸。坪内壽夫不但接下了這個爛攤子,還放話說:3 年内讓佐世保扭虧爲盈,第 6 年起償還債務。
結果,坪内壽夫隻用一年時間,就兌現了諾言。4 年後,佐世保重工不但還清了所有債務,還支付了每年 6% 的利息。所有債權人奉坪内壽夫如神明。
" 不景氣就是機會。"這是坪内壽夫的座右銘。在他看來,經濟不景氣并不能成爲業績不佳的理由,相反,形勢越艱難,越是有機可乘。
在這個過程中,所有人必須保持忍耐、刻苦、自律,打破常規,客戶至上。
而作爲經營者,必須" 同時擁有經營大戰略的頭腦,以及注意細節小事的敏銳 ",要洞悉并掌控人性,配合金錢的支配力,牢牢控制整個集團。
此後二十年,秉持這一信條的坪内壽夫,一次又一次通過資本騰挪、鐵腕管理、生存至上主義,挽救大批企業于瀕危之際。
截至 1992 年,坪内壽夫共經營過 180 餘家企業。除 3 家上市公司外,幾乎全部是中小企業,其中有超過 150 家,在坪内壽夫接手時均入不敷出。
以這些大危機中的大逆襲爲基礎,坪内壽夫成就了日本最大的造船廠,進軍到鋼鐵、金融、酒店、旅遊、娛樂等多元産業,建立起強大的産業帝國,被評價爲 " 控制日本的十大财閥之一 "。
坪内壽夫也因此被譽爲 " 重建大王 ",并與松下幸之助并稱爲日本 " 經營之神 "。
[ 1 ] 《控制日本的十大财閥:重建大王坪内壽夫》藤田忠司著 王晖、王彩虹譯 中國經濟出版社
[ 2 ] 《失落中的崛起:日本商業的突圍與重生》陳偉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
華商韬略出品
主編:畢亞軍 責編:周怡
美編:宋曉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