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丨智能相對論,作者丨 leo 陳
" 活着,像牲口一樣的活着 "。
今年開年,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晖在社交平台這樣發文。
這句《芙蓉鎮》電影裏的台詞滿是心酸,也像是一場預言,預言了接下來的數周裏,它會是威馬的真實寫照。
員工停薪留職、門店大片倒閉、APP 暫停服務、溫州工廠停工 ...... 各種負面消息讓廣大車主以及員工心寒,也讓市場擔憂威馬的未來。一時間,威馬變 " 危馬 " 的言論甚嚣塵上。
創始人沈晖不久後做出回應,轉發了威馬汽車官方的聲明,并寫道:
" 過去一年因爲疫情和市場環境的客觀影響,威馬确實遇到一些困難。正通過一系列降本增效的措施進行調整,全力保障複工複産,保障終端用戶的體驗。痛定思痛,才能整裝再出發!感謝大家的關心,也請大家不信謠不傳謠。"
威馬給市場喂了一顆短效 " 定心丸 ",但長期存在的隐患如何根治,依然沒有給出解法。
昔日風光無限,現在等錢救命
作爲國内最早的造車新勢力,威馬一開始混得真不差,可以說有錢又有銷量。
造車初期順利拿到百度、騰訊、紅杉等明星資本與地方政府投資,此前進行了 12 次融資,累計募資超 350 億元,超過當時蔚來汽車的 145 億元。成立之時的威馬,就已經成爲資本寵兒。
2019 年,威馬全年累計銷量 16876 輛車,僅次于蔚來,在一衆造車新勢力裏排名第二。創始人沈晖一度在社交媒體上和美團王興打賭:" 威馬一定會是 Top 3 之一 "。
但回頭來看,威馬領先的原因不在于 " 打牢地基改高樓 ",更像是當了 " 風口吹起的浪花 ",占據先發優勢卻後勁不足。
" 威馬掉隊 " 的聲音從 2020 年就開始傳出并且飽受争議,這一年威馬賣出 2.25 萬輛,排名下滑到造車新勢力第四位。到了 2022 年,威馬的銷量已經從 2021 年的巅峰 4.4 萬輛跌至 2.9 萬輛,同比下滑超 3 成。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廣汽埃安逼近 30 萬輛,哪吒汽車也有 15 萬輛,蔚小理集體年銷突破 10 萬輛。
進入 2023 年,威馬的狀态更是能用 " 擺爛 " 形容。
在開年降價潮下,威馬宣布逆勢漲價,最高漲 2.5 萬元。反正工廠停産也交不出車," 死馬當活馬醫 ",用漲價逐客确實比直接停售更加體面。現在看乘聯會發布的 " 各車型銷量前十五榜單 " 裏,威馬已是 " 查無此車 "。
沒有銷量,沒有收入,更談不上利潤,用不了幾年自然就變得 " 囊中羞澀 "。這種造血能力上的不足,帶來無限的惡性循環,一方面消磨威馬奔跑的動力,另一方面打擊市場對威馬的信心。
2019 年至 2021 年,威馬三年淨虧損 41.45 億元、50.84 億元、82.06 億元,累計虧損高達 174.35 億元。同時威馬獲得的外部融資 " 輸血 " 也有限,前兩年剛剛超過 10 億美元,這對于一家造車企業來說,顯然是杯水車薪。
威馬還在苦等援手,1 月 12 日,港股上市公司 Apollo 智慧出行在香港聯交所發布公告,拟以 20.2 億美元收購威馬汽車,且會通過每股 0.55 港元配發 288 億股的方式進行結算。按照計劃,威馬逾 20 億美元的融資原定在 2 月份到賬,然而如今 3 月已至,20 億美元遲遲未到。
短短三年有着雲泥之别,威馬來到了懸崖邊。這樣岌岌可危的處境,和企業短視有着莫大關系。
銷量沒有 " 蔚小理 " 其中一家多,倒是管理層的收入似乎比 " 蔚小理 " 三家要豐厚不少。
2021 年财報曾披露 CEO 沈晖的全年各項收入總和,高達 12.6 億元。盡管事後沈晖表示,這 12.6 億元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受限制的股權激勵,并不能變現,但按照股權激勵的原則,就算是威馬汽車現在破産重組,沈晖依然能拿到相當可觀的收入,受到的影響,和員工相比,就要小得多。
" 短視 " 另一方面還體現在技術發展。
技術作爲産品的核心競争力,威馬相比 " 蔚小理 " 卻沒有什麽能拿得出手。随便拎出一樣來說,蔚來有換電、小鵬有 NGP,研發投入達到幾十億元量級。反觀威馬每年的研發投入不足十億,2021 年僅爲 9.82 億元,與同期 " 蔚小理 " 相去甚遠。
所以,威馬終成 " 危馬 ",事實雖然殘酷卻是必然。
短期來看," 錢 " 是唯一能拉住威馬的救命稻草,錢不到位,生産、銷售、運營等方方面面都無法盤活;長期來看,生存始終要仰仗車企的銷量、規模、技術作爲核心支撐,哪怕是隻能挑出一塊長闆,能向市場講出好故事,都不難獲得持續的資金來源。
無論怎樣,威馬及時給予市場正面反饋是當務之急,需要不斷發布好消息,才能讓市場願意重新一點點相信這家車企。
威馬掉隊後," 寒氣 " 又傳給誰?
除了威馬,還有一些新能源品牌的業績表現也在 " 敲響警鍾 "。
去年被視爲黑馬的哪吒汽車出現交付量放緩的迹象。2022 年 10 月,哪吒創下了 1.8 萬輛的交付新高,此後的三個月裏銷量逐步下滑,1 月僅交付了 0.6 萬輛,不足三個月前的三分之一。
零跑汽車的退步更明顯,今年 1 月份零跑汽車的交付量爲 1139 台,相比 2022 年 12 月份的 8493 台來說,出現了 85.92% 的大幅下滑。哪怕隻看 1 月的交付量,零跑 1139 台的成績在排名上也非常靠後,比定位高端的岚圖都低。
小鵬不久前也陷入交付低谷,去年 10 月和 11 月共交付 11390 輛,不及同期蔚來和理想的一半。很快小鵬進行了一系列動作,發内部信、進行組織框架調整,還聘任原長城汽車總經理,業内有着 " 鐵娘子 " 之稱的王鳳英擔任總裁。
大家遇到的具體困難固然不完全相同,但産品力無法持續吸引消費者購買,是這幾家都存在的問題。
新能源車是一個增長迅速的市場,也是一個過剩市場,裝不下那麽多新勢力品牌。新舊車型更替飛快,消費者需求随時在變,今天的創新技術也很可能在明天就已落後。
比如,哪吒的問題在于,曾經的成功因素 " 以小打大 " 策略在慢慢失效,代表車型哪吒 V 不再适合現在的市場。
哪吒 V 定位小型新能源 SUV,負責 " 走量 ",最初走的是錯位競争路線:比宏光 MINI 這類低價微型車更高級更智能,而價格比比亞迪更低,是介于兩個頭部車企之間找到一塊生存空間。它滿足了想買小車,又覺得宏光 MINI 功能單一的細分人群。
但随着新能源車加速向市場滲透,一方面,微型車、小型車必定是先觸及增長天花闆的車型。今年 1 月宏光 MINI 銷量 1.6 萬輛出頭,同比下滑了 38.5%;QQ 冰淇淋銷量 2736 台,同比下滑 72.6%。零跑 T03 作爲哪吒 V 的難兄難弟,隻賣出 500 多台,同比下滑 85.9%。
另一方面,以比亞迪爲代表的車企規模效應成本壓縮," 以高打低 " 會占領更下方的價格區間。去年 A0 級市場幾乎成爲比亞迪海豚的天下,今年比亞迪秦又将新能源轎車拉低到 10 萬元,那麽既沒了配置優勢,又沒了價格優勢的小型車,往後将會更難增長。
當車企陷入這樣的困局無法解決,生存遲早也會成爲難題。和威馬不同,零跑和哪吒爲了實現盈虧平衡,兩家都加快了産品和技術叠代的步伐,努力跻身于 20-30 萬元的中高端市場。
當大浪淘沙後,誰在裸泳,誰是穩健增長的車企愈發清晰。
在一衆新勢力裏,蔚來、理想在豪華車市場掌握着巨大的話語權,銷量保持穩定增長,下階段的财務目标自然是穩步實現盈利,兩家跑在新勢力隊伍最前面;在老牌車企裏,比亞迪、吉利的新能源車銷量領跑市場,這兩家有着更全面、更廣泛的産品布局,最近 " 仰望 "、" 銀河 " 都帶給消費者太多驚喜。
當規模效應和馬太效應逐漸充斥新能源車行業,尾巴車企的結局自然是淘汰。今年 1 月,長安汽車的董事長朱華榮分享了一組數據,過去 3 年,中國市場已經倒下了 75 個汽車品牌,預計 3-5 年還将有近 70% 的品牌會被淘汰。
威馬已經被甩出跑道,下一個或許也不遠了。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