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綜合鳳凰網科技、新浪科技等多家媒體報道稱,AI 大模型公司波形智能已于近期解散,包括 CEO、CTO 在内的多位團隊核心成員已經集體入職 OPPO。
而 OPPO 方面回應此事稱,感謝關注,目前暫無更多信息。
據了解,波形智能成立于 2023 年,由姜昱辰創立。姜昱辰畢業于浙江大學竺可桢學院,之後獲得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博士學位。今年 1 月,波形智能完成千萬元級 Pre-A 輪融資,由藍馳創投領投。
成立剛一年半多,不久前還拿了融資,結果波形智能突然就解散了。而今年以來,全球範圍内已有多家大模型公司同樣面臨囧境,要麽資金鏈斷裂瀕臨破産,要麽尋求出售。
所以,波形智能的解散,是否标志着紅極一時的 AI 大模型 " 倒閉潮 " 要開啓了呢?今天筆者就簡單盤點幾家出現運營危機的 AI 大模型公司。
竹間智能:
業務需求大幅減少
現金流壓力大,停工半年
2024 年 2 月 22 日,根據一封宣布停工的内部信顯示,AI 公司竹間智能表示自 2023 年起,業務需求大幅減少,給公司帶來嚴重的現金流壓力和挑戰。針對虧損業務線,部分部門和崗位将從即日起停工,并進行重組。
2015 年,前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副院長簡仁賢創辦竹間智能。簡仁賢在微軟任職期間,曾負責微軟小冰及小娜産品技術研發工作。
Stability AI:
入不敷出,收入不到 500 萬,支出高達 3000 萬
還存在人員管理問題
曾開發出知名 Stable Diffusion 系列模型的明星公司 Stability AI,如今遭遇嚴重财務危機。
今年 5 月,外媒報道稱,Stability AI 發言人稱公司正與一批投資者洽談大額股權融資事宜,以爲當前資金短缺的公司注入資金。
今年第一季度,Stability AI 收入不足 500 萬美元,虧損卻超過 3000 萬美元,并且還欠雲計算提供商和其他公司近 1 億美元債務。
有知情人士稱,Stability AI 月支出達到 800 萬美元,但是收入卻遠低于此。此前,Stability AI CEO Emad Mostaque 曾稱 2023 年 8 月公司收入 120 萬美元,有望于 11 月實現 300 萬美元收入。
此外,公司管理上也出現問題。2023 年起,Stability AI 主要投資者 Coatue 和 Lightspeed 的合夥人陸續退出董事會;并且至少有六名高級職員離職,包括首席運營官、首席信息官、研究主管以及工程副總裁等人。甚至該公司的 Stability Diffusion 三名創造者也均離職。
Adept:成本高昂
另一家 AI 獨角獸 Adept 也在考慮出售。
Adept 是一家由前 OpenAI 和谷歌 AI 開發人員創立的 AI 公司,主要經營 AI Agent(AI 智能體)業務,公司成立于 2022 年。2023 年 3 月,Adept 完成新一輪融資後,估值已超 10 億美元。
今年年初,Adept 領導層已就出售或者戰略合作可能性與科技巨頭公司進行了談判。
今年 6 月,亞馬遜宣布與 Adept 達成技術授權協議,Adept 聯合創始人 David Luan 及部分團隊成員将加入亞馬遜。負責爲亞馬遜的人工通用智能(AGI)團隊提供支持。該團隊負責開發大語言模型,目前由 Luan 管理,并且團隊由很多 Adept 員工組成。
Reka AI:成本高昂
Reka Ai 也是家明星 AI 公司,該公司成立于 2023 年,專注于多模态人工智能助手,公司開發了 Yasa-1 人工智能助手、Reka Core 多模态語言模型等産品,支持理解文本、圖像、短視頻以及音頻片段等。
今年 5 月,據環球網科技報道,美國雲計算數據服務公司 Snowflake 正在洽談以超 10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Reka AI。收購 Reka AI 除了可以增強 Snowflake 擴大生成式 AI 的能力外,還能夠拓展其市場份額。
不過,這筆收購此後又被曝終止,疑似 Reka 方面認爲 Snowflake 開價太低。
Humane:大模型産品未提供額外價值
Humane 是可穿戴設備 AI Pin 的母公司,該公司由前蘋果公司高管創辦。一度吸引包括微軟、高通風投、Salesforce 創始人 Marc Benioff 以及 OpenAI 的 Sam Altman 在内的知名投資人、企業大佬共約 2.3 億美元資金。
該公司于 2023 年 6 月推出了 AI 硬件 AI Pin,并于今年 4 月正式上市。AI Pin 是一款可以吸附在衣服上的微型裝置,沒有屏幕,内置了 OpenAI 的 GPT 系列大模型,可通過語音進行交互。但産品發布後,因該産品并未提供超出智能手機功能的額外價值,遭到廣泛差評。
今年 5 月,知情人士稱,Humane 正尋求出售,目前估值爲 7.5 億至 10 億美元之間,但尚不清楚是否有買家接手。
Character.AI:變現難、過于燒錢
今年 8 月,明星 AI 獨角獸 Character.AI" 賣身 " 谷歌。根據彭博社報道,知情人士透露,谷歌将按照 25 億美元價格估值收購 Character.AI 的投資者股票。Character.AI 兩位創始人及研發團隊部分成員也加入谷歌。
Character.AI 由前谷歌員工 Noam Shazeer 和 Daniel De Freitas 創立于 2021 年,專注更加個性化的超級智能。經過兩年多發展,Character.AI 已經吸引了 2000 多萬用戶。
2024 年 7 月,Character.AI 被曝考慮出售給谷歌和 Meta。
對于公司遭遇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變現難和過于燒錢,即付費用戶少和成本高。
Inflection AI:成本高昂
Inflection AI 也是一家 AI 初創公司,由 DeepMind 聯合創始人 Mustafa Suleyman 創辦。2023 年 5 月 Inflection AI 推出名爲 Pi 的 AI 機器人,該産品可以以輕松且口語化的方式與用戶交談。
而今年 3 月,Inflection AI 表示,計劃将其技術授權給微軟。之後,微軟方面與 Inflection AI 達成協議,公司聯合創始人 Mustafa Suleyman、Karen Simonyan,以及該公司大部分成員加入微軟。
并且微軟還将向 Inflection AI 支付 6.5 億美元現金,作爲獲取其大模型使用權的許可費。
自從 OpenAI 的 ChatGPT 掀起 "AI 浪潮 " 後,各種 AI 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但這個風口吹到現在,陸續開始多家 AI 獨角獸走不下去,尋求被巨頭收購。
這是否說明獨立的 AI 大模型公司隻能走被巨頭收購這一條路呢?
李彥宏認爲,這是 AI" 泡沫 " 的一部份。10 月 17 日,李彥宏在與哈佛商業評論英文版總編輯 Adilgnatius 對談時表示,技術浪潮在經過最初的興奮期之後,泡沫都難所避免。不過泡沫過後會有 1% 的企業脫穎而出,爲社會創造巨大價值。李彥宏還曾多次強調 " 應用層 " 的重要性,指出要 " 卷應用 " 而不是 " 卷模型 "。
筆者是贊同李彥宏的觀點的,任何行業在風口剛起時,總會出現 " 泡沫 " 情況,等泡沫褪去後,大浪淘沙,能活下來的才是 " 精品 "。
而在 AI 大模型領域,獨角獸、獨立大模型開發公司面臨的問題更嚴峻一些。從上面幾家公司可以看出,多數 AI 獨角獸創立之初各個都是明星,是備受投資人青睐的 " 香饽饽 "。但是沒多久就堅持不下去,因爲 AI 大模型這行當,太燒錢。
一方面,訓練 AI 的算力成本就非常高,而且還有包括水電等成本在内的基礎設施費用;另一方面,目前缺乏殺手級應用情況下,無論産品是賣給 B 端還是 C 端,都很難走量,而且 C 端價位如果過高更難提高收入。
所以在 " 兩頭難 " 的情況下,縱使創立時拿到再多投資,也很難經得住沒止境的投入。所以 " 賣身 " 給巨頭也就是獨立大模型公司最好的歸宿了。
顯而易見,在有殺手級應用誕生之前,還會繼續有獨立 AI 公司解散,或選擇依附巨頭,成爲巨頭的業務支撐、研發部門。優勝劣汰,走到最後的可能也隻能是實力雄厚的大佬們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三言财經 "(ID:sycaijing),作者:三言 Pro,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