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梁争譽
" 怎麽樣,你現在工資比楊惠妍高了吧?" 高管官宣降薪後,碧桂園員工們見面時這樣打趣地互相問候。
日前,碧桂園公告稱,執行董事楊惠妍、莫斌、楊子瑩和非執行董事陳翀将作爲董事的年薪分别由 37 萬元、300 萬元、200 萬元和 37 萬元統一調整至 12 萬元,即月薪 1 萬元。
過去,因爲城鎮化提速和土地增值,房地産行業一直被視爲暴利行業,房企高管更是高薪的代名詞,甚至誕生過年薪過億的 " 打工皇帝 "。2020 年,地産圈就有兩位高管拿到過億薪酬,分别是碧桂園總裁莫斌,年薪 1.33 億元;中國恒大原執行董事、行政總裁夏海鈞,年薪 2.04 億元。
這還隻是高管們薪酬構成的冰山一角。一般來說,房企高管的收入包括三部分:工資、獎金和跟投回報。在行業如鮮花着錦的高光時期,跟投回報才是高管們的收入大頭。
2012 年,碧桂園推出 " 成就共享 " 計劃,兩年後 " 成就共享 " 計劃升級爲 " 同心共享 " 計劃,所有新獲取項目全部啓用跟投制度,放開讓員工入股項目的權利,進一步捆綁公司與員工的利益。2014 年,萬科宣布實施事業合夥人機制,在項目層面建立跟投機制,在公司層面推進事業合夥人持股計劃。随後,跟投席卷整個行業,越秀地産、金地集團、旭輝控股、當代置業等房企紛紛跟上。
彼時,房地産行業處于去庫存高峰期,銷售規模一路高歌猛進,高管們因爲跟投回報賺得盆滿缽滿。不隻是集團總裁,職能中心高管、區域總裁也能晉級爲 " 打工皇帝 "。
典型的如碧桂園原江蘇區域總裁劉森峰,其在 2016 年帶來區域公司實現 367 億元的銷售額,嘉獎之下,他也成爲中國房地産曆史上第一個拿到億元年薪的區域總裁。當時媒體是這樣報道的——這樣的造富速度,讓他(劉森峰)成了碧桂園最好的招聘廣告。無數博士排着隊,去領一張通往碧桂園順德總部的入場券。
然而,随着行業進入調整期,商品房銷售規模在 2021 年登頂後回落," 一天賣一個億 " 的銷售神話終結。這個曾經最光鮮亮麗的造富行業前途未蔔,地産圈 " 打工皇帝 " 不複往日光彩。昔日的跟投熱潮也逐漸褪去,甚至成爲困住地産人的沉重負擔。
圖源:圖蟲創意
餡餅變陷阱,跟投成了定時炸彈
行業内有這樣一種說法,年化收益超過兩位數的一定是騙子。但是,在曾經的地産圈,兩位數的跟投回報率是常态。
跟投的本質是 " 超額利潤分紅 ",通過跟投人出資、獲得收益的制度設計,強化經營周期内的現金流管理和利潤管理。在實行初期,跟投制度對房企的規模增長、員工的财富增長産生了明顯的正向反饋。
以碧桂園爲例。2017 年,碧桂園實現銷售金額約 5508 億元,首次登頂。十年前,這一數字是 175 億元。銷售規模極速膨脹,既得益于碧桂園踩中城鎮化風口布局三四線城市,也有賴于跟投制度的激勵使得員工長期保持沖刺狀态。
據第一财經報道,2017 年 1 月,莫斌在一場春茗會上說,由于經營超預期,銷售回款表現突出," 老闆(原碧桂園董事會主席楊國強)給我們發的錢(獎金)實在太多了。"
當時,碧桂園實現銷售金額 3088.4 億元,同比增長 120%,排名行業第三。重點區域江蘇、滬蘇、廣清、惠深等業績排名靠前,分别實現 367 億元、308 億元、211 億元、173 億元的銷售金額,區域總裁、項目總監以及下屬職員都拿到創造紀錄的獎金,時任江蘇區域總裁的劉森峰便是碧桂園當年 6 位年薪過億的區域總裁之一。
除了高管,基層員工也曾因爲跟投制度獲利頗豐。
一名 TOP 10 房企一線員工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她跟投的公司上海一項目,因爲去化突出,最終拿到了接近 70% 的回報收益," 如果不是因爲限額,當時多投幾個這樣的網紅盤就财務自由了。"
但是,當市場轉向,銷售失速,過去的激勵就變成今日的枷鎖。
" 職業經理人承擔不了投資人的角色。" 中南置地原董事長陳凱就曾公開批評跟投制度," 很多時候,一個項目掙不掙錢,是因爲市場、政策的變化,這跟一個職業經理人有強關系嗎?我一個搞研發的,把設計認認真真做好,可市場不好,項目虧了,要付出代價,他願意嗎?投資人可以虧一點,但一個職業經理人,拿出所有的工資和積蓄,你虧了怎麽辦?"
上海易居房地産研究院執行院長丁祖昱也曾在 2015 年預言,項目跟投可能是房企未來的 " 定時炸彈 "。
" 大多數公司都要求項目結算時候才能退出,部分公司可以在現金流轉正後逐步退出。雖然對于公司或者項目來說,跟投的錢還是小錢,基本在總投資額的 10% 以内,但對大多數個人來說這絕對不是一筆小錢了。一旦金額過大,周期過長,賺錢的好事會變成讓大家焦躁不安的壞事。"
伴随着房企陸續出險,丁祖昱的判斷變成現實,多家房企被曝跟投資金難以兌付。
一名前出險房企員工告訴時代周報記者,他跟投的公司理财項目,80 萬元本金仍在 " 擠牙膏式 " 兌付," 一個月給你打幾千塊,全部拿回來得十好幾年。" 在多個社交媒體平台,有地産從業者自曝,跟投離職後退出,本金還要打折才能收回。
降本增效,高管開始不坐頭等艙
地産行業風光不再,房企開始過起 " 緊日子 ",降本增效的 " 大刀 " 砍向薪酬支出,舊日的 " 打工皇帝 " 當下或主動或被動降薪。
碧桂園管理層已經經曆多次降薪,降幅最大的是莫斌。
根據 Wind 數據,莫斌 2022 年年薪約 957.8 萬元,相比 2021 年減少約 1.82 億元(含酌情獎金、其他福利及股份支付獎勵、退休福利計劃的雇主供款等)。另外,碧桂園多名副總裁的年薪也有較大幅度的下滑,楊志成、宋軍、蘇柏垣 2022 年年薪分别較 2021 年減少 4119.1 萬元、1806.4 萬元、1367.6 萬元。整體來看,碧桂園管理層 2022 年薪酬總額約爲 6132.9 萬元,同比下降 83%。
碧桂園管理層 2021 年薪酬構成情況,圖源:企業年報
萬科管理層的薪酬調整來得更早一些。
2021 年,萬科實現歸母淨利潤 225 億元,同比下降 45.7%,是萬科發展史上第三次淨利潤下滑。爲此,萬科高管團隊主動提出降薪。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自願放棄超 600 萬元的年度獎金,稅前薪酬從 2020 年的 1247.3 萬元降至 2021 年的 154.7 萬元,同比下降約 87.6%。萬科總裁祝九勝等 7 位高管亦決定放棄部分薪酬,2021 年萬科管理層薪酬總額約 3649.6 萬元,同比下降逾四成。
整體來看,根據 Wind 統計,2022 年 A 股上市的 88 家房地産開發企業中,董事長的平均年薪約爲 143.6 萬元,較 2021 年的 174.6 萬元下降 17.5%;管理層年度平均薪酬總額約爲 1320.0 萬元,較 2021 年的 1630.9 萬元下降 19.1%。
如果聚焦到頭部企業以及拉長時間線,高管年薪降幅更爲明顯。Wind 房地産開發企業中,2022 年薪酬排名前 20 的董事長平均年薪約爲 386.3 萬元,較 2020 年的 506.9 萬元下降 23.8%。
值得一提的是,A 股上市房企中,2022 年年薪超 500 萬元的董事長有 4 位,包括中南建設董事長陳錦石、華發股份董事長李光甯、保利發展董事長劉平和招商蛇口原董事長許永軍。可供對比的是,2021 年和 2020 年均有 9 位。
上市房企董事長年薪變化,圖源:Wind
高管降薪之外,房企降本增效的戰略也落在更多細微之處。
萬科管理層從不坐頭等艙做起。" 我助理給我定機票的時候是不會買頭等艙的,如果有時間接近的航班也會看哪班便宜買哪班,能省多少錢不是最重要的,傳達的信号很重要。" 郁亮在一次内部講話上說。
出清之年,地産仍處于下半場
" 房企對薪酬體系的調整,本質上反映的是對市場前景的預判。" 明源地産研究院認爲,2023 年以來,雖然樓市利好政策不斷,但市場熱度和增長動能在今年能否得到延續,仍是未知數。這也意味着,如果房地産市場再次下行,房企經營規模不能快速提升,新一輪的薪酬體系調整仍會繼續。
今年,房地産銷售規模的下滑趨勢仍在持續。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 1-11 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 10.05 萬億平方米,同比下降 8.0%;商品房銷售金額 10.53 萬億元,下降 5.2%。
克而瑞認爲,短期來看,房地産行業并不會出現以往政策刺激後 V 型大反轉,築底、低位震蕩、脈沖式調整是主旋律。2024 年商品房銷售将保持震蕩修複的格局,預計全年面積、金額下降 5% 左右。
" 我們認爲房地産利好政策持續釋放後是有一定積極效應,這一點從商品房銷售金額、面積單月同比降幅企穩、收窄也可見一斑。但政策發揮依然需要過程,房地産市場正處于轉型期的調整中,行業仍将在底部運行一段時間。" 克而瑞進一步表示。
中指研究院的預期較爲樂觀。該機構認爲,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确了 2024 年房地産政策的發力方向,住房發展正從 " 有沒有 " 進入到 " 好不好 " 階段," 好房子 " 供給量增加也意味着将促進更多改善性住房需求入市,未來改善性住房需求仍有較大釋放空間。" 房地産行業在經曆了兩年多的市場超調後,随着供需兩端政策協同發力,有利因素正在不斷增加,2024 年房地産市場有望逐步實現築底企穩。"
廣東省城規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認爲,2024 年房地産仍處于下半場,即風險釋放過程,或者 " 出清之年 "。當務之急,應該是疏通存量房挂牌量,包括繼續通過降成本加快二手房銷售,也包括降低更多業主加入挂牌序列的沖動。同時,盡快斬斷房企層面風險蔓延,并推進保交樓的進度。
" 經曆連續兩年風險釋放和出清,行業體量已經回到 2015 年左右的水平,再次大幅下行的可能性比較小。" 李宇嘉表示。
市場仍将保持低位盤整,房企高管降薪将會成爲趨勢。" 行業整體格局發生改變,所以高管薪酬還會稍微下降。" 鏡鑒咨詢創始人張宏偉表示,和對外宣傳的不太一樣,房企高管更多是被動降薪," 家族企業除了核心決策層,職業經理人、高管誰會主動降薪?"
張宏偉進一步表示,跟投機制下,房企高管的大部分收入以跟投的形式投給公司,即使不降薪,也拿不到全部收入," 是你的錢,也不是你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