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稻盛和夫
來源:盛和塾(ID:shengheshu2018)
1
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态,
積極面對人生
從降生人世,到生命終結,無論對誰而言,人生旅程都是一出波瀾萬丈的戲劇。
其中既有充滿榮光、極盡歡喜的時光,也有遭遇苦難、咬牙忍受的日子。
我們應該怎樣度過這樣的人生呢?
在現世這片波濤洶湧的大海之上,我們應該如何劃動人生的小舟向前行呢?
這其實是一個極爲單純的問題。
人生中發生的一切事情,全都是由我們自己的心靈吸引過來、塑造出來的。
正因如此,面對眼前發生的事情,抱什麽想法、以怎樣的心态去對待,人生将因此發生巨大變化。
創建松下電器的松下先生,由于幼年時父親投機米市失敗并破産,不得不在上小學時就辍學當了學徒,從孩提時代開始,就吃盡了苦頭。
然而,在這樣的命運面前,他毫不氣餒,爲了讓雇主高興,他一心一意,拼命工作。
松下先生這種忠誠老實、樂觀開朗的心靈,就是構築日後松下繁榮事業的基礎。
和松下先生一樣當學徒的孩子,當時恐怕有很多吧。
其中可能有很多孩子會埋怨自己的境遇,妒忌别人,憎恨社會。
這種孩子不可能取得松下先生那樣卓越的成就。
不管遭遇怎樣的苦難,都要坦然接受自己的命運和境遇,在忍耐的同時,以積極樂觀的心态持續不斷地拼命努力。
這樣的人才能不斷開拓自己的人生。
現狀越艱苦,人就越容易發牢騷、鳴不平,怨天尤人。
但是,這些牢騷、不滿兜兜轉轉,又會回到自己身上,導緻自己的境遇進一步惡化。
不管現在多麽一帆風順,這種情況不可能永遠持續。
我們不能沉溺于順境而驕傲自滿,必須始終用謙虛的态度,對自己的行爲進行嚴格約束,不可忘記感謝之心。
在直面災難、苦難、不幸狀況的時候,其實正是表達感謝的絕好機會。
爲什麽這麽說呢?
因爲這種嚴酷的環境、嚴峻的局面,能夠鍛煉我們的心志,磨煉我們的靈魂。
所以,不要悲歎,不要怨恨,不要總是憤憤不平,要對災難、苦難和不幸說 " 謝謝 "。
用積極的态度接受一切,并加以感謝,抱着樂觀的心态不斷向前。
爲此," 無論何時何事,都要表達感謝 ",必須用理性将這個道理銘刻于心。
在心裏做好準備,讓 " 謝謝 " 随時都能脫口而出。
2
與其怨天尤人,
我們不如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爲松下提供零部件或材料的中小企業組成了一個組織,在近畿一帶的松下的貼牌加工企業經常聚集一堂。
在這個組織裏大家牢騷不斷,當大家一起舉辦宴會時,少不了要說松下的壞話。
" 松下做生意不擇手段,殺價毫不留情 ";" 做松下的貼牌加工企業,現在已快破産了 "。
明明是靠着松下的訂單,自己才有飯吃,卻不知感恩,反而抱怨不休。
抱怨對象是給了自己訂單的松下。
宴會結束時,還有人總結道:" 各位,要是一直幹松下的貼牌加工的活,公司遲早得倒閉。"
" 總的來說,到今天爲止,松下之所以興旺發達,靠的就是剝削貼牌加工企業。"
很奇怪,越是這麽說的人,越是隻幹松下一家的活。而反過來他們又牢騷滿腹。
我總覺得這樣的人很不正常。聽他們那麽議論,我不予認同。
做貼牌加工沒有關系,當傭人也沒有關系,在這個過程中,我拼命努力,做得比客戶要求的更好,我不抱有怨恨情緒。
當我去日立、東芝、三菱這些大公司推銷産品時,屢屢遭到拒絕,總是吃閉門羹。
一是因爲這些大企業都有系列的零部件供應商。
二是因爲大企業是精英集團,它們一流的研究所、一流的技術人員,不會把京瓷這種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放在眼裏。
在它們研發的最新的電子産品中,如果要用京瓷的零部件,它們覺得不放心,無法信任。
松下因爲一開始就同我們交往,我們做出了實績,所以才使用我們的産品。
當時,我有一種深切的感受。
哪怕外國企業,如果質量、技術、價格三個條件不能同時得到滿足的話,它們也不會買京瓷的産品。
而這三個條件,京瓷全部順利通過。
"
這時我就想到:" 正是當年松下的嚴厲,才鍛煉了我,才有今天的我。"
"
當年喋喋不休、抱怨不止的貼牌加工企業中,一大批都倒閉了。
而我卻在松下的苛刻要求下獲得了成長,具備了成本優勢和技術優勢,足以在外國市場上伸展拳腳。
由此看來,必須向松下表示由衷的敬意,真應該雙手合十," 真的很好,正是你嚴酷的采購态度錘煉了我。今天我能夠馳騁于全世界,正是當年松下嚴格要求的結果啊!"
我對松下充滿了感激之情。這是千真萬确的事實。
3
磨練自己的判斷力,
讓一切事物都往好的方向發展
所謂的直覺力,本來并不是在平常培養、等到災害來時才發揮的能力,而是經營者借由日常工作就可以提升的能力。
爲什麽?
因爲無論公司也好、業績也好,結合過去的經營者的判斷經驗,如果可以做三次正确判斷、兩次錯誤判斷,結局是公司還是無法成爲優秀的企業。
一個經營者無論是平時還是災害期間,要經常能夠做出正确的判斷才行。
換句話說,能夠經常做出正确判斷的人,通常就是我們經營者。
話說回來,那麽究竟應該如何做,才能磨煉出自己的直覺力、也就是判斷力呢?
我想借用他人曾經提到的 " 有意注意 " 及 " 無意注意 " 兩種說法。
我要強調的是,經營者應該聚精會神,注入自己的意識,過 " 有意注意的人生 "。
關于作判斷,重點在于,隻需作簡單判斷的工作可以直接交給部下作判斷,如果是比較重要的事,就應該慎重讨論。
這是一般的判斷方法。但是我認爲隻要是判斷,無論大小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平常就養成随随便便下判斷的習慣,到了真正需要時,再怎麽努力也無法做出好的判斷。
相反,如果平常就養成 " 有意注意 " 的生活習慣,萬一有事發生,直覺力就會出來工作。
爲了達到這種境地,從一開始就應該培養 " 全神貫注後再作判斷 " 的習慣,而且一定要維持這樣的思維。
一直維持這種思維,假以時日,這種思維就會自然地儲存在頭腦中。
爲了磨煉出判斷力,必須每天都過着 " 有意注意 " 的日子才行。
無論多麽細微的判斷都要認真去面對,養成拼命思考過後,再做判斷的習慣。
如此一來自然就能培養出判斷力和直覺力。
我從創業以來,一直很認真地針對每件事情作判斷,結果我不但能道出具有說服力的結論,也能輕易地對部下做好說明。
一點一滴讓氣氛緩和下來,因爲我總是非常專注和集中,因此很自然地就具有強烈的直覺力。
4
放下自己的私欲和執念,
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踐行利他
由于一系列事情成爲契機,讓我完全放下了創業之初所懷抱的個人動機,将京瓷的存在意義從 " 利己 " 轉變爲 " 利他 "。
可以說,那就是我作爲經營者重生的瞬間。
如果我堅持以前的理念——公司的存在是爲了将自己的技術發揚光大,京瓷恐怕就不會有今天這樣巨大的成長發展了。
京瓷後來的急速成長,就建立在 " 追求全體員工的幸福 " 這一堅實的利他基礎之上。
公司首先就是爲了在其中工作的員工而存在的。
企業經營的目的,就是實現全體員工的幸福。
這是企業經營中最爲根本的利他精神之所在,用這樣的理念去經營企業,就能與員工産生共鳴,獲得他們的認同,他們就會不惜一切努力予以協助。
講到 " 利他之心 " 時,如果一下子上升到 " 爲了國家 "" 爲了社會 " 等宏偉高尚的理念,那麽從公司一般員工的角度來看,那就成了與自己無關的 " 他人的事情 "。
這樣的話,就無法點燃他們的熱情,他們就不會不遺餘力、拼命工作。
" 利他 " 這個詞的意思本來就很簡單。
" 有利于他人 ",就是先人後己,把 " 爲自己 " 放後面,優先 " 爲他人 "。
比如,思考爲了鄰居可以做些什麽,盡己所能做一些關愛對方的事情。
利他就是這麽簡單的事情,絕不是什麽需要大張旗鼓的行爲。
如果有家庭,首先就要做一些讓家人幸福的事情。
如果在工作,就要爲職場同事、爲客戶做力所能及的事。
此外,還要盡可能爲自己所在的街道和地區做有益的貢獻。
隻要有利于他人,不管事情多麽細小,都是利他的行爲。
在利他的行爲中萌生的利他心,像花朵一樣綻放,由此,再向着人最高尚、最美好的行爲進一步擴展。
在我自己的人生中,說到最早的利他行爲,我就想起小學時代,我作爲孩子王,帶着幾個小夥伴到處玩耍的事情。
放學回家,扔下書包,到處玩耍。
母親總是爲我們這群頑皮的孩子準備好點心——滿滿一鍋蒸好的紅薯,這在當時算是奢侈的美食了。
一看到熱氣騰騰的美味紅薯,忍不住就要伸手。
但我硬是忍住這種沖動,先分給小夥伴們,再把剩下的留給自己。
現在想來,那就是作爲孩子王的我,當時所能做的最大的利他行爲了。
他人優先,将自己放在後面,這是做人的樸素而單純的行爲。
而這種微小的行爲,對于我而言,就是利他心的萌芽。
5
要學會忍耐,不經曆失敗,
就難以到達成功的彼岸
我少年時代的人生看上去似乎沾染了不幸的色彩,但實際上,這隻是上天賜予我的精彩人生的前奏而已。
如果我的人生一帆風順,完全沒有經曆挫折和艱辛,我就不會去努力磨煉自己的心靈,我恐怕會成爲一個不懂得體諒和同情他人的人。
不管眼前的狀況多麽嚴酷,既不能怨恨,也不能屈服,而是要一以貫之地積極應對,這才是實現幸福人生的秘訣。
始終心懷感謝,謙虛律己,同時,不忘對他人施以關愛和善意,這樣的心态就是吸引美好現實的原因。
英國思想家在其著作《原因與結果法則》一書中做了以下論述:
"
" 有一種傾向,不管是眼前的目标,還是人生的目的,心靈純潔的人總是遠比心靈肮髒的人更容易達成。
心靈肮髒的人因爲害怕失敗而不敢涉足的領域,心靈純潔的人随意踏入就輕易獲勝。"
"
在我們身邊,也有一些人,雖然頭腦并不聰明,也說不上有多能幹。
但是,他們以純粹的動機發起挑戰,不懈努力持之以恒,順利完成了大家都認爲難以完成的工作。
我們應該看到過這樣的人吧。
一方面,以清澈的心靈描繪的願望,成功實現的概率很高。
而且這個成功容易持續。也就是說,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經營中,幸運經常會光顧,幸運會連續不斷。
另一方面,才華出衆的人絞盡腦汁制訂了缜密的計劃順利推進。
不管多好的計劃,如果其動機源于邪念,那麽即使獲得一時的成功,這種成功也無法持續。
那麽,淨化心靈、美化心靈的最好的方法是什麽呢?
全力以赴、全神貫注地投身于眼前應做的工作。
全身心投入工作時,怨恨他人、憎惡他人的雜念就不會浮現。
猶如禅僧坐禅一般,當下的心靈會變得純潔、美好。
但爲了磨煉心靈,我們沒有必要特地去坐禅,沒有必要居深山、擊瀑布。
隻要将全副精力投入眼前的工作,在當下這個瞬間極度認真、極度專注,就是任何方法都無法替代的精神修行。(本文完)
你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