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電動化的浪潮,國産自主品牌 " 彎道超車 ",搶占了新能源汽車行業主導地位。順便,電氣化這波大換血,也讓國内網約車的平均水準有了質的提升。那些服役多年的老捷達、老花冠等,終于 " 壽終正寝 "。
埃安想要摘掉網約車的标簽似乎已經很難,但這家廠商對提升網約車平均水準的貢獻卻是實打實的。
不開玩笑,埃安旗下的 AION S 果真要打個 " 神車 " 的旗号,穩定的産品口碑使其一直是網約車師傅們選購運營車輛時的頭号選擇。
但就我個人看來,網約車 / 出租車的平均水準是上來了,但乘坐感受卻比以前燃油車時代更糟糕。每次坐網約車,我全程不看手機,還是免不了奇怪的暈眩感。
每周都有一定打車需求的我,不得不搞清楚這莫名暈車背後的原因。
一開始我以爲是電動車三電系統調教不好,并且動能回收介入突然導緻的。但回想一下自己的電動車駕駛經曆,生疏的電門控制,一下加速一下刹車,乘客就會暈車。
果不其然,我在刷微博時發現了一位博主的分享。他說在一個群裏得知一個恐怖的信息,網約車駕駛員中流傳着一個錯誤的認識,就是 " 一腳加速一腳刹車這樣開會省電 "。
并且他昨天打車時遇到了一位将 " 省電大法 " 運用到極緻的網約車師傅,他極其高頻地急加速急刹車,使得他一度認爲駕駛員和他高低有什麽深仇大恨。我很好奇的是,到底有多少乘客在他的車裏感受過這般激烈的駕駛?
等等,這不就是我坐網約車的感受麽?
衆所周知,電動車上有一種叫做 " 動能回收 " 的特色,将車輛滑行的能量回收轉換爲電能,從而給電動車 " 擠 " 出更多的續航。
電動車的續航裏程受不同使用工況影響,大多數情況下并不能像官方标注那樣 " 持久 ",動能回收便是盡可能延長電車續航的主要方式。
許多駕駛員會把動能回收力度開到最大,最大化延長續航能力。
最大力度動能回收不亞于直接踩刹車,别人口口相傳的特斯拉 " 單踏闆模式 "(事實上别人有刹車),在我看來更像是動能回收承擔了部分刹車制動的任務,順帶提升了能源利用的效率。
這意味着什麽?當你像開油車一樣松開電門時,瞬間就會感覺到一陣被拖拽的減速感。不斷的加速和減速,人坐在裏面隻會感受到劇烈突兀的搖晃,影響了大腦的動态感知,自然就會暈車不适。
把高動能回收的車開得舒适自有方法,隻不過要維持一個不讓動能回收突然介入的狀态,腳肯定要很累,并且也達不到所謂省電的目的。
但這其實不是小通要說的重點,隻是羅列了電動車會讓人暈車的其中一個點。
許多駕駛員并不會下意識去驗證這種 " 羊癫瘋 " 式的腳法是否真的節能,他們隻知道大家都在通過這種腳法省電," 經驗之談 " 告訴他這一定省電。省沒省電不知道,乘客至少是夠嗆了。
評論區有個人就直接将這種腳法帶來的問題說得一清二楚,無論是電車還是油車,一腳油門已經給汽車帶來了動能,想要省電省油,讓車輛滑行是最經濟的做法,強行制動隻會把動能浪費掉,又要重新提速。
且不能說 " 經驗之談 " 一定是錯,但無論如何 " 一腳電門一腳刹車 " 都不是節能的做法。開油車這麽做會更耗油,隻是到了電動車這裏,能耗增加并不如油車明顯,給人一種 " 省電 " 的錯覺。
更要命的是,這居然成爲了 " 行業共識 ",在網約車圈子裏不斷流傳,路上許多網約車駕駛員都在嚴格遵循這套節能大法,無人驗證,也幾乎無人叫停,隻有用戶在車裏淩亂。
說下來,駕駛員的駕駛習慣,對乘客的乘坐體驗影響更大。
油車也是同樣,有的駕駛員也持有一套 " 省油 " 的習慣,比如在自動擋車型滑行的過程中頻繁挂空擋。小通從 " 專業人士 " 的口中得知,由于車輛在空擋滑行的狀态下,變速箱與行車速度不匹配,還會造成變速箱齒輪的加速磨損。
事實上無論是 D 擋還是空擋,滑行的能耗區别并沒有想象中的大,意義不亞于隐藏式門把對整車風阻的影響,更多還是駕駛員内心對于 " 節能 " 的強迫心理。
平時在網上吐槽網約車乘坐體驗差的人不在多數,但在這位博主一連串推文的影響之下,對網約車表達不滿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有的人還希望網約車平台将 " 暈車指數 " 納入評分标準,讓乘客來約束網約車司機的 " 土味節能腳法 "。
但是我個人認爲提升服務質量不應該靠強硬的 " 評分 " 手段,這一定程度上容易加深乘客與駕駛員之間的對立和矛盾,并且也會存在惡意打分的可能性,大家都能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無疑是最爲理想的解決方案。
當下更要緊的,還是掐滅這種 " 節能偏方 " 的傳播源頭,避免這些未經過驗證的做法繼續影響網約車司機們。
現實不像電影那樣,出租車司機像是飙車手一樣在道路中漂移穿梭,爲乘客争取盡可能短的時間。而乘客或許不會吐一地,但一定不會對司機的一頓操作留下美言。
我們不可能平白無故吐槽網約車的乘坐體驗不佳,網約車駕駛員和 " 節能 " 過不去,或許也是迫于無奈。
在大人們眼中,哪怕是每天省下來一毛錢,100 天就能省下 10 塊錢,以此類推,便是 " 小數怕長計 " 的由來。爲了每天省下一毛錢,他們可能要爲此付出更多的代價,得到 " 撿了芝麻丢了西瓜 " 的結果。
但如果真是有效節能,小通個人是推崇的,但這種抽風腳法并不是電動車節能的解決方案。又或者說,通過這種腳法省下來的電,少到可以直接忽略,并且還是以乘客的乘坐體驗作爲代價,這就有點得不償失了。
盡管近期的公共充電站電費普遍有所上漲,但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除去更換動力電池的費用,網約車駕駛員的日常用車花銷仍比燃油車時代有了顯著下降。大批出租車 / 網約車司機擁抱電動車,經濟性的優勢已經足夠明顯。
我們要探讨的并不是 " 網約車是否應該放棄節能去提供舒适服務 ",而是希望他們能夠正确地節省能源,在保證舒适的前提節能的做法更值得提倡。此外,網約車平台其實也可以對提供舒适乘坐體驗的駕駛員予以激勵,以激發他們的主動性,而不是靠 " 差評 " 來約束。
具體來看,滑行取代頻繁的加速刹車,節能效果會更好。而更爲線性的加減速,顯然會爲乘客帶來更緩和的乘坐感。
别的不想,就希望自己以後能夠坐上更舒服的網約車吧,畢竟價格也是公共交通的好幾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