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老師投稿。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 &值班編輯 | 青羊
第 7197 篇深度好文:5123 字 | 13 分鐘閱讀
思維方式
筆記君說:
生活中,我們常常面臨選擇。像中午吃什麼這一類的小選擇還好,選錯選對影響不大;但是對一些大選擇,選錯就會很頭疼,比如要不要換工作?有些大客戶要不要去争取?在競争對手一定的情況下,如何讓收益最大化?在一場足球比賽中,怎麼才能保持領先地位,不被對手超過等等。
人生其實是一個個選擇構成的,選對一個專業、行業、公司和工作崗位、對個人的發展可能 10 倍助力。選錯了,大部分人也就隻好庸庸碌碌過完一生。
那選擇應該如何做?多數人的目标都是做對選擇,讓自己的收益更大、發展更好,或者更直接一點,取得勝利。
基于這個共同目标,古典老師在本文給出了 3 個選擇策略:最大收益策略、避險策略、均衡策略。這 3 個策略是在博弈論的基礎上展開的,因此非常科學和理性。每一個策略都有詳細的案例供你學習、思考,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一、怎麼在出招時,同時取勝?
工作和生活裡的同時出招的情況很多,比如,競标;考試;跳槽;再比如,你的公司跟對手去争奪一塊市場;還有體育比賽等等。
一方面,你沒法根據對方的決策,再作反應了。一切都是同時發生的。
另一方面,我們沒辦法無休止地猜來猜去,時間是成本,精力是成本,就像大家分一塊 " 會融化的蛋糕 " 一樣,我們必須盡快做出決策。
針對這些問題,有三大解決策略:最大收益策略、避險策略、均衡策略。
二、最大收益策略
第一個叫最大收益策略,也叫優勢策略。
跟應對輪流出招很不一樣的是,應對同時出招時,你要把更多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看看在你的所有選項裡,哪一個對你最有利。這就是最大收益策略。
舉個例子:
假如你現在是美國《時代》雜志的一位主編。
這個禮拜,你接到了兩個大封面選題:
一是衆議院和參議院就預算問題吵得不可開交;
二是發布了一種據說對艾滋病有特效的新藥。
你肯定知道,封面對銷量影響有多大。這兩個選題都挺勁爆,選哪個好呢?
正發愁呢,下屬給你遞上了一份調研數據,說,對預算問題感興趣的讀者占 30%,對艾滋病新藥感興趣的讀者占 70%。
好,那就拍闆選艾滋病新藥這個選題嗎?
别急,此次此刻,你的死對頭《新聞周刊》雜志主編也接到了這兩個選題,也發愁封面的問題,他也收到了一份同樣的調研數據。
這時候,你又該定哪個話題做封面呢?
這時候你就得推理了,咱們假設這兩個選題的市場是 100 個讀者。如果你選的,跟對方選的一樣。那可以粗略理解為,銷量平分,一人獲得一半的讀者。
那麼:
如果對方用了新藥,你用預算,就會得到整個 " 預算的市場 ",這裡有 30 個讀者,假如對方用新藥,你也用新藥,你們兩家就會平分 " 新藥市場 ",70 個的一半,也就是 35 個讀者。
注意,這時候,你的銷量已經超過你選預算時候的 30 個了。
但還沒結束,咱們繼續推理。
那假如對方用了預算封面,你也跟着用,你會得到 30 的一半,15 個讀者,這個方案明顯不好。這時候,如果你轉去用新藥,你就會得到新藥的全部讀者 70 個。
你看,這一輪裡,用新藥做封面,還是會給你帶來更大的銷量。你可以看看這張圖,更直觀。
你會發現,用新藥做封面的銷量總是更高,你就出現了一個優勢選項,也就是,不管對方怎麼選,對你來說,這個選擇都比其他選項都更勝一籌。這就是最大收益策略。
最大收益策略是應對同時出招的競争時,最常用的策略之一。
記住,這個最大收益策略,隻是選對于你自己最有利的,而不是能最大程度打擊對手的。
你得到 35 個客戶就是比得到 30 個強,你得到 70 個,肯定比得到 15 個強。但你不能想,你得到 35 個客戶的時候,對方也得到了 35 個客戶,我不服氣你就輸了。
這提醒我們,在競争中獲勝不一定都是打倒對方,讓自己收益最大也是一種勝利。4
但我們經常掉進這個思維陷阱裡——不想着哪個選擇對自己最有利,隻想着哪個選擇讓對方更慘。" 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 " 是最應該被警惕的。
但生活裡,我們時常裡,選擇的是最糟糕那個。我不好你越别想好,我不開心,你也别想開心,我不賺錢,你也不要賺錢。這些人真該早點讀讀博弈論。
再舉個例子,
假如你開了個公司,有個客戶已經交了錢,等你派人服務,這時候,市場上突然出現了一個大客戶的大項目招标。
整個行業的人都摩拳擦掌,要去搶這個大單。但你的精銳團隊就那幾個人。一邊是留存服務好原來客戶,一邊是增長抓住新機會。你怎麼選?
通常的思路是,先看看談成大客戶能賺多少錢,如果賺的遠遠超過服務老客戶,就把精銳部隊派過去競标。
如果你學了最大收益策略就知道,這麼選是錯的。服務好老客戶,下一年,他大概率會續約,這是一份确定性很強的收益。
去搶新客戶呢,有兩種可能,第一,沒搶到,浪費了時間和人力成本。第二,就算搶到了,那後面萬一出現更好的客戶呢,你又要去征戰新客戶,這樣一來,競标不斷投入,老客戶這邊沒人服務,陷入了惡性循環。
所以,你的最大收益策略應該是服務老客戶,做好留存。
你可能說,這都是紙上談兵,現實裡誰會放棄誘惑啊?
我還真能找到例子,剛剛這個故事的原型,其實就是華與華營銷咨詢公司,這家公司的創始人華杉就是這麼幹的。
華杉開公司,有幾條原則:不比稿,不競标,不拜訪客戶。
不管你再大的客戶,就算你說,隻需要配合走下流程,最後一定給他來做,他也不去。你要想買他的服務,可以,那請你自己上門。你想要他最強的團隊服務,可以,先交錢。
這也是他這麼多年,在營銷界獨樹一幟的原因,華與華十幾年靠幾個長期的老客戶,就已經活得非常好了。而新客戶怎麼來的呢,憑口碑來的,被效果吸引來的。
這樣華杉就能繼續把精銳力量一直放在設計營銷方案上,放在服務好付費客戶上,形成了一個正向循環。
所以,隻服務付費客戶,壓根不設立銷售部,就是華與華公司的最大收益策略。
星巴克也是這樣的,他們在初期選址的時候,在幾個社區鋪很多店,還是在很多社區鋪一個店之間,堅定選擇了現在幾個社區集中布點,讓社區的人哪裡都能看到星巴克的策略,這也讓星巴克擁有了一群超級粉絲——其實咖啡也是一個複購的生意。
你看,這兩家慢公司,都是選擇了 " 讓愛自己的人,更愛自己,而不是讓不愛自己的人,認識自己 " 的策略。
再強調一遍,最大收益策略是在你所有的選擇裡,選對你最有利的一個,隻看你自己就行。" 如果你發現你有一個最大收益策略,不用猶豫,請照辦!"
不過,新的問題來了,不是所有競争都能找到最大收益策略啊。比如看不清自己的優勢,或者算不清裡面的成本和收益,怎麼辦呢?
那你可以選擇第二個策略:避險策略。
三、避險策略
避險策略,也叫避開劣勢策略。很好理解,找不到最好的選項,就去掉一個最壞的選項。
最簡單的,買股票,可能賺,可能賠。但不買就一定不會賠,不買就是避險策略。
為了獲得健康,你可以健身,也可以健康飲食,當然,你也可以等生病了去醫院治好。最後一個明顯是最不利于你的,應該避開的。
打比賽,也經常遇到這種情況:
比如你正在打一場籃球比賽,現在你的隊伍領先 2 分,距離比賽結束還剩 3 秒鐘,但現在球在對方手上。
這 3 秒裡,他們可能會打一個 2 分球,比分追平,你們進入加時賽;也可能打個 3 分球,直接反超,赢得比賽。
你的隊伍最重要的是做好防守,那麼,你應該去防 2 分球還是防 3 分球呢?
很明顯,你應該防 3 分球。因為對你最危險的做法就是去防 2 分球。你集中力量去防 2 分球了,萬一對方去打了 3 分球,你直接輸。
避開最危險的選項,就意味着更大概率的成功。
尤其是企業管理者,掌握了避險策略,在關鍵決策上,你會有跟别人不一樣的思路。
不信我問你,假如你開了一個公司,本來做的還不錯。碰上行業走下坡路,利潤越來越少,你隻能連軸轉,一天都不敢停工,一停工,就會被淘汰。
這時候,你在行業裡還有一個競争對手,他規模比你大,産量也大,走薄利多銷路線,也活得不錯。但市場本來就小,加上有你這個競争者,他的利潤就更少了。
你呢,雖然利潤高,但産量小,他又分走了你很多客戶。行業一天天萎縮,雙方都很難熬,再這麼耗下去,總有一天是賣一單,虧一單。
所以,你們都想盡快把對方擠出去。隻要擠走對方,利潤就都是自己的了。
請問,在這場競争裡,你覺得小公司能幹過大公司嗎?是不是覺得沒戲?
很多人都知道,在市場上,大企業有規模效應,成本低,銷量大,大企業一定會幹死小企業,就像大魚吃小魚。
但這隻是平時的情況。如果遇到市場下行,情況就反過來了。
因為大企業量大,利潤本來就薄,再遇到市場縮水,那就意味着大企業生産越多,虧得越多,他會比你更先見底兒。可能跟你耗到第 8 個月的時候,他就開始虧錢了。你呢,規模小,利潤高,可能耗到第 10 個月,才開始虧錢。
别小看多熬的倆月,第一,你可以通過 2 個月獨霸市場,彌補損失。第二,誰知道這 2 個月,會不會等來行業的複蘇呢?
所以,如果你是小公司,你就該知道,無論如何跟他耗過第 8 個月,因為 8 個月後,他無利可圖了,一定會退出。如果大公司湊巧也學過避險策略,他就該知道,無論如何不能耗過第 8 個月,這是最不利于他的選擇。他應該避開這條路,然後想辦法在第 8 個月之前,逼你退出市場,才是正道。
這也讓我想到了一句話:
大池子裡,總是大魚吃小魚。但,當行業下滑,大池子變成了小池子,小魚能活,大魚就活不了。所以,大魚應該跳出小池子,小魚則可以等待機會。
這提醒我們,當你的公司做到中不溜的時候,要麼咬牙做得大一點,上市。要麼就小一點,比如成立工作室。足夠大和足夠小,都能提高抗風險能力。
所以,你會發現大型經濟危機的時候,國企不會死,因為有國家撐着。
小和高利潤的公司,不會死,就像現在 2022 年,大廠裁員,小廠不一定裁員。大的地球危機時,恐龍全死了,老鼠活下來了。
博弈論告訴我們,規模不一定是優勢,堅持也不一定就是勝利。
避險策略在換工作時也用得上,比如你對現在的公司不滿意,打算跳槽,現在有 3 家可以選,他們各自都有打動你的地方,有的給錢多、有的離家近、有的發展空間大。
但各家也有各家的問題——人事關系複雜,行業小衆,老闆摳門兒。最後算下來,這三家公司的利弊都打平了。你怎麼辦呢?
大部分人就會選擇不動了,繼續呆在現在的公司,因為你怕選錯。但你忘了,你之所以要跳槽,是因為确定現在這家公司已經不适合你了,它很可能沒有發展空間,薪水遇到天花闆,還天天加班内卷。
所以,這時候你最好的決策就是避險,跳出這家公司,随便選一家,都比不選擇要好。
很多人因為目标不确定,就不選擇。其實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往往是最壞的選擇。
比如本科不喜歡自己的專業,但因為害怕找工作,卻繼續考研。這其實是最壞的選擇。這個時候,不管是出去就業,還是重新學一門手藝,或者完全考個其他方向的研,哪個都比繼續原方向考研好。
學完了最大收益策略和避險策略,你也許會問了,那萬一我跟競争對手的優勢策略和避險策略撞車了怎麼辦呢?
四、納什均衡
最典型的場景就是,電影裡三個人相互用槍指着頭,誰也不敢先開槍,誰也不敢先放下槍,隻好一直指着。這種僵持狀态,反而使局面達到了某種平衡,這就是納什均衡。
這是應對同時出招的最後一個策略,也是情況最複雜,最難理解的一部分,因為納什均衡,不是簡單的僵持。它也分為好的均衡和壞的均衡。
好的均衡,比如你經常看到,麥當勞和肯德基在同一個商業區,門對門開着,兩個競争對手,卻夫唱婦随,永不分離,這是怎麼回事啊?
首先,它倆是競品,誰也不願意挨着誰,但兩家又都想選距離居民區最近的地方,因為距離隻要超過一百米,居民可能就會就近選擇了,遠的就吃虧了。
所以,最後它們會自動形成一種納什均衡,那就是兩家挨在一起,都建在離居民最近的地方,即使跟對方分了客戶,但仍然是各自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壞的均衡就多了,比如大鍋飯,不管幹活不幹活,都有一碗飯,那偷懶了 1 小時的人就占了便宜,這時候一定就會出現偷懶 2 小時的人,直到誰也不幹活。還有三個和尚沒水吃,也是壞的均衡。
再比如 " 内卷 ",過去互聯網增速很快,人人 996,卻很少有人抱怨,因為那個時候,真的賺錢啊。但當行業發展慢了,即使投入很多時間,也受益不那麼大。這個時候,全行業加班,就從好的均衡,變成了壞的均衡," 内卷 " 的抱怨就出現了,
其實不是卷的問題,而是共同的利益少了。不管是國際談判還是公司管理,人際關系裡,納什均衡才是常态。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爾森說:發現納什均衡的意義,可以跟發現 DNA 的雙螺旋結構相媲美。還有人說,搞懂了納什均衡,你就搞懂了博弈論。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 連 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