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陳樂高
華商韬略出品丨ID:hstl8888
當産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總會有一種聲音冒出來:誰是 " 産業一哥 "?
在許多人看來," 産業一哥 ",就是絕對領先的市場份額,超越同行的營收利潤,接近 " 赢家通吃 " 的市場地位。
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下,甚至于不少企業,都把争奪如此定義的 " 行業一哥 ",當作自己的戰略目标。
但在 2023 年 8 月 9 日,卻有兩位不同行業的中國企業家,分别表達了各自的不同看法。
一位是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在比亞迪第 500 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發布會上,對中國汽車産業有過貢獻的品牌集體亮相,"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 "的主題,貫穿了整個民族品牌的發展曆程。
另一位,是 360 數字安全集團創始人周鴻祎,在中國第十一屆互聯網安全大會上,他的表述是:360 的目标不是網絡安全一哥,我們不和同行比。
無論是 " 在一起 ",還是 " 不和同行比 ",其實都意味着更高的着眼點——王傳福表達了對整個中國汽車再進一步的期望,周鴻祎又看到了什麽?
2023 年 3 月,360 披露了一件大新聞:
根據 360 安全大腦的監測,某大國情報機構曾在長達 11 年時間裏,組織對我國的網絡攻擊。從航空航天、到石油行業、從大型互聯網公司到科研機構,都曾經遭遇過不同程度的攻擊。
兩個月後,該大國商務部宣布将 33 家中國公司和機構,列入了出口管制的 " 實體清單 ",清單中,首次出現了一家中國網絡安全企業—— 360。
提到 360,很多人會想到免費殺毒,會想到電腦上的 360 安全衛士、360 安全浏覽器,會想到移動互聯時代的手機助手……
這些标簽如此鮮明,是因爲它們如同勳章,佩在 360 的胸前,記載着它在互聯網各個時代的産業成就。它的曆史,就是民族網絡安全行業的縮影。
盡管行業地位無需多言,但 360 的進化,卻一直沒有停下。
在安全系列産品業務達到百億量級收入後,360 開始向網絡安全的更深處探索新能力。這造就了以 " 安全大腦 " 爲核心的安全業務,也成爲了 360 一連串更深、更紮實的網絡安全能力的由來。
數據分析,是網絡安全保障的核心。經過多年積累的 360,擁有 300 億樣本數據、22 萬億安全日志、90 億惡意域名信息,合計擁有的安全大數據量超過 2EB;在算力層面,360 則可以瞬間調用超過百萬顆 CPU,參與計算、檢索和關聯多維度數據。
這樣的能力,保證了360 能夠在千絲萬縷的複雜數據中進行分析挖掘,快速發現高級威脅的蛛絲馬迹。
網絡安全的本質,是人與人的攻防對抗。安全專家的能力水平,決定了網絡對抗的綜合實力。因此在 360,公司配備了超過 4000 名安全專家,占全公司員工比例超過 55%。确保應對不同場景下安全能力的研發和安全需求的服務響應。
這樣的能力,是 360 一系列安全保障成果的來源——公司累計已發現超過 52 個針對中國互聯網發起攻擊的境外 APT 組織,同時累計挖掘主流廠商 CVE 漏洞超 3000 個,包攬了蘋果、谷歌、微軟三大巨頭漏洞挖掘史上最高獎金,實現大滿貫。
這樣的能力,構成了這家公司面對行業的底氣,也讓周鴻祎在互聯網安全大會上,得以做出從容表達:
" 我們不愛和同行比,同行不是我們對手,360 的對手是國外網軍和各種黑産的黑客。"
在周鴻祎長達 8000 多字的分享演講中。關于公司 " 增長 "、" 利潤 "、" 營收 " 這些詞彙,一次也沒有出現。
反之,他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去講述 360 這家公司在做什麽,另一半的篇幅,在講述 360 對用戶和社會的價值。
企業對于用戶和社會有什麽價值,類似的闡述,很多企業家都講過。甚至不乏精心總結、并被寫進企業手冊,變成願景、戰略和價值觀。
但是很少聽到一位企業家公開坦誠:" 國家需要什麽我們就做什麽;行業哪裏薄弱,我們就發展哪裏;客戶痛在哪裏,我們就解決哪裏。"
周鴻祎就是這樣講的,360 也是這麽做的。
360 的能力,迎頭遇上了一個蓬勃的時代:國家級的産業數字化戰略。
産業數字化戰略的内涵,是幫助企業、政府和城市利用數字化技術轉型升級。但無論是大數據、萬物互聯、物聯網還是最火熱的人工智能,都存在着兩面性:效率和安全。
數字化讓各類組織更高效、更智能,也讓網絡的接觸面更大,漏洞更多。在這個過程中,勒索攻擊成爲了數字化的頭号公敵,特别是當大數據成爲核心資産後,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面臨着數據洩露與丢失的安全威脅。
對于企業,這将是經營上的黑天鵝,對于政府,這則意味着國家安全。
傳統網絡安全行業,因此在新時代遇到了新問題——" 隻重産品,不重運營 "的傳統方式,堆砌了大量安全産品,但 " 機器 " 擋不住 " 人 ",在面對國外網軍和黑産黑客時,這些産品無法自動抵禦勒索攻擊;以安全産品爲核心的有限運營,也更像是刻舟求劍,無從應對攻擊者利用漏洞、對數據進行的花樣攻擊。
但這恰恰是 360 的能力所長之處——一套高水平的安全運營服務體系。
曆史上的 360,最鮮明的标簽是殺毒軟件。但和許多安全公司隻做軟件不同,360 的安全軟件客戶端,隻執行探測與響應,所有的分析、對抗都在 360 的雲端完成。
這種模式上的差别,幫助 360 早早就建立了一套雲上安全運營服務體系。在它的前端,是安全大數據的采集,在它的雲上,進行着安全問題的分析、研判、響應。
但更重要的,是360 平台背後,數千名高水平白帽子黑客安全專家提供的運營服務。
相比于 " 刻舟求劍 " 式的産品,服務體系的價值就在于它 " 全體動員 " 式的防護模式:
有了廣闊的用戶端,就能真正發現威脅;有了網絡數據分析與運營平台,就能及時處理威脅;有了高水平網絡專家的持續運營,就能及時響應、處理威脅。
憑借着這套以服務運營爲核心的體系,360 的網絡安全能力在許多超大型組織中獲得了驗證。數年來累計捕獲了 52 個境外國家級黑客組織 APT、累計攻擊 4000 餘次。
而更爲細節的數字,則可以進一步體現 360 的服務規模和響應速度:它服務了全球 225 個地區 15 億用戶、120 萬企業客戶的經驗和實時能力;每天雲查殺 560 億次,平均 65 萬次 / 秒,每天攔截勒索攻擊 100 萬次、攔截挖礦攻擊 1000 萬次、攔截惡意網址 7.5 億次,每天新捕獲樣本 1300 萬,150 個 / 秒,分析樣本 5200 萬,600 個 / 秒。
作爲這種能力的保障,需要有互聯網級别的強大算力和處理能力。因此數年來,360 累計投資 200 多億元,建立了 210 個數據中心,服務器 20 萬台、出口帶寬 4000G。
這些數字與成就,成爲了 360 進一步助力中國網絡安全事業的新起點。
在 2023 年第十一屆互聯網安全大會上,周鴻祎代表 360,面對千行百業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網絡安全理念:安全即服務。
在周鴻祎的解釋中," 安全即服務 " 可以拆分成八項内容:數據即服務、情報即服務、知識即服務、能力即服務、專家即服務、平台即服務、工具即服務、探針即服務。
這些細分的内容,有些聽起來不太容易理解。
比如 " 探針即服務 ",其實指的是對于用戶終端流量數據的監測服務——通過合理地部署探針,監測流量數據的異常,發現攻擊與潛在的攻擊。
比如 " 專家即服務 ",針對的是 " 人與人攻防對抗 " 這個網絡安全的本質,通過一支具有實戰對抗經驗、能夠實時響應的多層次專家團隊,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供 " 一步到位 " 的解決方案服務。
在過去,周鴻祎曾經把這套服務體系,總結成 " 全網感知、數據緻勝、集中研判、以人爲本、運營爲王 ",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後,它被進一步沉澱爲四個關鍵詞:平台、探針、數據、專家。
這不僅僅是文字上的沉澱,而是基于這四個關鍵詞與 " 安全即服務 " 的整套構想。
安全即服務的本質,其實是基于 360 沉澱下來的 " 雲化 + 服務化 " 能力。
所謂的雲化,包含了幾個層面的内容。首先,它是将 360 運營平台、大數據分析平台等一系列追蹤抵禦攻擊、分析溯源的工具放在雲上,爲用戶提供強大的雲上數字化安全運營平台。
随後,終端部署的探針監測到的數據,會被持續上傳到雲端的運營平台上,并且接受運營平台指令,在本地做出響應。
這些雲化的數據,持續加強着全世界規模最大的 360 安全大數據庫,在威脅情報和攻擊支持方面,可以通過雲端全部賦能給用戶。
同時,2000 名随時待命的高級安全威脅專家,可以在雲端實時響應分析用戶遇到的安全事件。
而當這種全面雲化的資源和能力,以服務方式提供給政府和企業用戶,就構成了完整的 " 雲化 + 服務化 ",也構成了一整套 " 安全即服務 " 的新安全時代理念。
那麽,新的問題來了,在産業數字化的時代背景下,應該如何讓越來越多的組織,分享到這種網絡安全保護的能力?
這是當下中國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
大中型企業,在網絡安全上的投入有限,小微企業的投入更是嚴重不足,而這些小企業,往往又是大企業的供應鏈環節,成爲了中國互聯網數字安全的最短闆。
因此在過去的幾年裏,360 提出了 " 助力小微 " 的戰略。它的宗旨,就是免費爲沒錢、沒人、沒技術的中小微企業提供數字安全服務。到今天,受益的企業已經超過 100 萬家。
在這一次大會上,這種對于小微的助力更進一步—— 360 發布了戰略産品 "360 安全雲 ",在這一模式下,企業分享 360 的網絡安全防護能力,費用隻需要傳統集成建設模式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從 to C 的安全專家,到賦能千行百業的 " 安全大腦 ",360 的方向看起來有了一些變化,能力也有了巨大的升級。但很多東西。恰恰又沒有變:比如它對于網絡安全的專注沒有變,對于解決問題的創新與實幹态度沒有變,對于技術趨勢的積極觀察與前瞻也沒有變。
但比起這些,更重要的是,它還有一些信念中的不變:
"360 的戰略是上山下海,上山就是勇攀高峰,替國家解決卡脖子問題,下海就是甘當配角,爲産業數字化提供安全保障支持。"
這是周鴻祎的看法,顯然,比起營收、利潤、市場份額這些單純的指标,這樣的态度,更符合真正的 " 産業一哥 ",也能幫助一家公司成爲受人尊重的企業。
THE END
尊敬的讀者朋友們,衷心感謝您訂閱《華商韬略》,爲了便于您及時收到我們的最新推送,敬請星标華商韬略公衆号,感謝支持,期待長久伴您同行。
華商韬略出品
主編:畢亞軍 責編:周怡
美編:宋曉昱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圖蟲創意、東方 IC,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爲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華商韬略旗下公衆号,歡迎關注
投稿、約稿、商務合作及建議
敬請聯系:010-65580525
◆◆◆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号【特色成長計劃】
簽約賬号【華商韬略】原創内容
◆◆◆
"點贊" 是喜歡," 在看分享 " 是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