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 ID.3 是 " 電動高爾夫 " 的傳聞,早已被大衆官方辟謠,但另一款經典車型,卻有望迎來電動接替者。
在日前開幕的 2023CES 電子消費展上,大衆 ID.7 首發亮相,看似是全新命名,實則它就是去年 6 月大衆發布的 ID.AERO 概念車的 " 量産版 ",也是大衆旗下首款純電中型轎車。
對于這款極具裡程碑意義的産品,大衆官方也釋放出幾點核心信息:尺寸與帕薩特接近、ID 家族最好的續航、2023 年下半年在中國率先上市、南北大衆共同引入……
ID.AERO 概念車
如果把這些信息重組,再稍加聯想,似乎 ID.7 的身份也直指帕薩特 & 邁騰的電動繼承者。
這麼一來,歸到 ID 家族序列的 ID.7,能否對現有 B 級燃油轎車做到有效覆蓋和轉化?能否填補大衆在華中型純電轎車市場的空白?确實值得我們展望一番。
先說結論," 盤子 " 太大,一口吃不下。
從銷量看,雖然邁騰、帕薩特兩款标杆車型風頭不及當年,但整體市場表現仍然穩居前五。由于南北大衆均未公布 2022 年銷量數據,我們先根據已有信息,粗略估計下大衆在華 B 級市場的銷量基盤。
2022 年前 11 個月,邁騰累計銷量達到 12.7 萬輛,按 1.01 萬輛最新月銷量推算,全年銷量不超 14 萬輛;帕薩特累計銷量為 16.7 萬輛,按 1.79 萬輛最新月銷量推算,全年約 18.5 萬輛。
如果算上同級市場 " 小透明 "CC,前 11 個月累計銷量為 3.4 萬輛,按 0.22 萬輛最新月銷量推算,全年銷量不超過 4 萬輛。(具體銷量數據以官方為準,本文預估銷量數據僅供參考)
這麼算下來,三款 B 級燃油轎車的累計銷量約為 36 萬輛。
我們再與頭部新能源轎車銷量對個對照。
以 2022 年強勢起飛的比亞迪漢家族為例,其全年累計銷量也未超過 30 萬輛,在 27 萬輛的銷量中還包含 DM-i 車型,兩套動力車型銷量占比基本為五五開,其純電版漢 EV 全年累計銷量為 14.4 萬輛;
再看排在純電中型車銷量第一的特斯拉 Model 3,前 11 個月銷量為 11.19 萬輛,以 11 月份 1 萬輛的最新月銷成績推算,預計全年不超過 13 萬輛。
可見,即便強如比亞迪、特斯拉,在 B 級以上純電轎車市場,年銷量也均未跨過 15 萬輛的門檻。眼下南北大衆龐大的燃油 B 級轎車市場基盤,想僅靠 ID.7 通過 " 姊妹車 " 戰略,進行電動化覆蓋的難度之大可見一斑。
何況,在 B 級和 B+ 級純電市場,還不乏一批實力不俗的新晉者。如深藍 SL03、海豹、零跑 C01、哪吒 S、閃電貓等,盡管去年該細分市場的增勢不減,但越來越多的實力派入局者,也一定程度上蠶食着 ID.7 的潛在市場份額,畢竟現在 ID.7 還屬 " 期貨 " 狀态,要到今年下半年才會正式上市。
實際點說,ID.7 的實際市場定位和任務,并非真正借電動接替者的身份,去取代帕薩特或邁騰的現有位置,其彌補純電細分市場空白的意圖更顯。
畢竟 2022 年前三季度,大衆在華純電車銷量僅有 11.27 萬輛,大約是比亞迪單月銷量的一半。即便以時任大衆汽車 CEO 赫伯特 · 迪斯定下的 18 萬輛年目标銷量為參照,相較大衆在華巅峰期的 400 萬輛燃油車基盤,這樣電動化目标顯然也是偏保守的,這也是大衆在洞察中國純電車市後,一種務實的表現。
因而,ID.7 能否在純電 B 級車市重現過往燃油時代的強勢狀态,大衆自己心裡是非常清楚的。換言之,就是以接替者之名,補市場空白之實。
那麼 ID.7 有沒有可能借助全新的産品賣點,多挽回些市場層面的顔面?
由于當前釋放的産品信息不全,先提出一點質疑。
先看續航,大衆汽車表示在歐洲較為寬松的 WLTP 工況下,ID.7 的續航可達到 700 公裡左右。綜合 ID.7 搭載的 77kWh 動力電池,及提供單電機後驅和雙電機四驅兩種動力版本看,個人認為 700 公裡續航是要擠擠水分的。
不妨做幾個車型參照,以采用單電機、動力電池容量為 76.9kWh 的漢 EV 超長續航版豪華型為例,其百公裡耗電量為 14.1kWh,NEDC 工況續航為 605 公裡;同樣采用單電機,動力電池容量為 77.9kWh 的小鵬 P7 625E 車型,百公裡耗電量為 13.3kWh,NEDC 工況續航為 625 公裡。
衆所周知,NEDC 工況要比 WLTP 工況續航更 " 虛 " 一些,而 ID.7 宣稱的 700 公裡續航為 WLTP 工況下的成績,也就是說,如果換算成 NEDC 工況裡程可能已經突破 800 公裡。當然,考慮不同車型在電機功率、熱管理系統、風阻系數等差異,ID.7 高續航背後是否有更多 " 黑科技 " 加持,這點還需要靜觀。
除了續航,ID.7 還有什麼新發力點?
回顧過往,從 ID.3 家族到 ID.4、ID.6 家族,大衆純電車型的長闆産品力是底盤、是操控、是人性化設計、是工藝及品質。但另一面,無限接近燃油車的均衡體驗,卻很難從一衆更具颠覆色彩的新勢力産品中脫穎而出,簡單點說,就是性能和智能不太夠看。
顯然,這台 ID.7 是有些思路轉變的,就比如智能化,其中控屏尺寸加大至 15 英寸,并内置最新 HMI 系統,而小儀表盤 +AR-HUD 顯示功能的組合,也是眼下新能源市場的科技新風向。
此外,新車搭載的智能空調系統,可以檢測車外溫度,并通過感應車鑰匙的靠近啟動空調,來提前開啟空調系統預熱或制冷,這類人性化 + 智能化的功能嘗試,也是包括大衆在内的傳統車企,打開新能源時代的重要破局點。
畢竟倚仗過往百年的造車史,沒有誰比他們更懂用戶和汽車,即便是在汽車被重新定義的年代,在新能源競争進入下半場的境況下,這些 " 老勢力 " 們,仍可借過往在用戶體驗層面的獨道理解,及操控、底盤、制造等護城河更高的長闆優勢,去争出一些市場赢面。
而這些,從來都不會因行業變革,時代更叠而被忽視。
對于 ID.7 而言,眼下先要卸下來自 B 級燃油市場的思想包袱,而後在全新的自我定位中,去等待一個後發先至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