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市場的迅速發展,電動汽車滲透率不斷提高。
據乘聯會預測 2023 年年度新能源車滲透率有望達到 36%,2023 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爲 850 萬輛。
但終端的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卻還是有巨大缺口,如何快速高效的補能始終是擺在行業面前的一道難題。
有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 1310 萬輛,充電樁保有量爲 521 萬台,車樁比爲 2.5:1。
按理說充電樁的數量已經在快速增長了,但充電時依舊存在大量找不到樁、排隊久的現象,甚至還有很多充電位還經常被油車當作停車位占據。
爲此各家車企以及能源服務商們不斷在探索新的出路,目前廣泛采用的兩個方案。
一個是成本較高的換電站模式,另一個是充電樁模式,但都無法做到廣泛覆蓋,一條新的思路不斷傳入耳邊——移動儲能。
如果充電樁可以移動,那麽不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嗎?如今很多工廠都已實現自動化,甚至 100% 機器操作,将機器人和充電樁合在一起會得到什麽呢?
對啦,那就是一個符合新能源科技前沿、引領時代全新補能方式的全新物種——移動充電機器人。
其實早在 2019 年,大衆就宣布将在德國沃爾夫斯堡推出第一批移動充電站。
2020 年,大衆汽車推出了一款概念移動充電機器人—— Mobiler Laderoboter。
該智能化機器人可以實現當電動車停入車位後,通過手機 app 便可讓帶有充電功能的機器人自動移動到車輛旁進行充電。
想象一下,當車輛緩緩駛入充電區,一條機械臂伸出,自動将充電槍插入車輛充電孔,在短暫的時間内完成車輛充電,全程不再需要人工介入,完全解放你的雙手,就和現在的自動洗車一樣。
而在今年的上海車展的路特斯展台上,也發布了一款名爲 " 閃充機器人 " 的充電設備,正如其名 " 閃電 ",高效和自動化是它的主打亮點。
其智慧控制系統包含有 10 自由度智能協同系統以及 14 個傳感器的智能感知系統。
這使得充電槍可覆蓋任意停車姿态和任意車側的充電口蓋位置,并能快速準确識别并進行補能,插槍成功率高達 99.99%。
由此證明充電機器人是完全可行的,甚至可以做到更高效。
但路特斯應該僅限于服務自家車型,很難做到對移動充電的大衆化普及,畢竟,不是人人都(mai)需(bu)要(qi)一輛高端跑車。
那麽電動車充電自由的大旗又該由誰來扛起呢?這是個艱巨的任務。
其實,移動充電領域的布局早已開始,截至去年,國軒高科、EV Safe Charge 等公司相繼推出了旗下的儲能充電機器人。
今年 3 月,作爲國内頭部新能源服務商的能鏈智電也發布了自主研發的充電機器人。
具有一鍵召喚自主尋車、機械臂自動插槍充電、在線支付結算、自動回倉補電等功能,可以說是主打大衆化。
今年 4 月 8 日,黑馬原力在上海發布了品牌首款 MPS 産品 G60 小黑,給出了儲充一體移動超充的解決方案。
G60 采用了 4C 電芯,通過自研 RxPower 電池系統設計,可在 10 分鍾内提供 150 公裏的續航補能。
時至今日,充電機器人已不再隻是一個科幻的代名詞,而是正在落地的補能新方式,取槍、插槍、充電、拔槍、還槍整個流程讓我們全部交給機器人。
移動充電機器人相較于固定式充電樁,有衆多優勢,首先,設備不會受到場地和基建規模的限制,可以有效避免許多公共停車場油車占用充電車位的問題。
其次,可以改變電車充滿電後占位超時的問題。最後,就是可以極大降低換電站充電站的建設成本。
從長遠來看,充電機器人既可以當作小型儲能電站,又可以當作充電樁來使用,利用機器人的優勢實現全自動化充電,更加方便人們出行。
相信在未來,移動充電領域也一定會有激烈的厮殺,帶給我們的也一定會是更極緻的補能升級。
關于補能,有衆多方案,雖說目前還是以換電和固定充電樁爲主,但就目前看來,充電機器人未來可期,至于結果,一切交給市場和消費者來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