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逃媽。
昨天給大家推薦的音樂啓蒙課「音樂殼」,你們看了沒呀?
作爲一個教育自媒體,我們常常給大家推薦我們認可的教育産品。坦白講,這裏面有些是功能類的,目的性很強,就是搞學習提成績;有些卻是我們真心喜歡,覺得無論如何都是培養一個孩子必不可少,都應該讓孩子去接觸和體驗的。
「音樂殼」就是後者。
最早是團隊夥伴的孩子們 " 玩 " 得不亦樂乎,biu 媽家的小 biu,千媽家的小千尋……後來,索性來和大家分享。
爲什麽真心喜歡?原因很簡單:
第一,我覺得每個孩子都需要了解音樂。不一定是彈鋼琴,不一定是學樂器,但一定要懂點兒音樂。
它是這個多維世界裏的重要一維,如果從未涉足,我們都不知道孩子會缺了什麽。
音樂給過人們很多創新靈感。
音樂中的 " 節拍 ",啓發了醫學中 " 心髒起搏器 " 的發明;我們現在用的手寫闆,筆記本電腦的觸摸闆,設計靈感來源于音樂中的 " 五線譜 ";蘋果公司最早的那款 IPod 的外觀設計,是從吉他的構造中得到啓發……
未來勢必是拼創造力的時代,相信沒有哪位家長,願意讓孩子漏掉某個維度的輸入。
第二,孩子學音樂,太容易踩坑了。花大價錢跟風報班,從興緻勃勃到雞犬不甯,最後不得不放棄的大有人在。
逃逃學音樂 10 年有餘,爲了他能堅持,我和逃爸把自己的興趣都快陪出來了,深有體會。
如果從頭來一次,如果小時候就有類似「音樂殼」這類能輕松幫他打好音樂底子的啓蒙課程,很多東西真的可以做得更省錢省時省媽。
關于「音樂殼」的詳細介紹,大家可以參考昨天的文章《我隻花了 29 元,在娃學樂器前省下上萬元!還送正經樂器》
下面我主要從逃逃學琴的經曆,以及我自己的感受,和大家詳細聊一聊:
孩子該怎麽學音樂?
怎麽選樂器?
該學到什麽程度?
學音樂到底有什麽實實在在的收獲?
不敢說多專業,但絕對有經驗有體會。有意讓孩子接觸音樂的家長,看完肯定會有啓發 ~
在我看來,孩子學音樂,基本分三步走:
STEP 1
先學音樂 , 而不是樂器
說起學音樂,可能很多家長第一個問題就是:
" 學鋼琴還是小提琴,還是吉他、架子鼓?"
實際上這個問題并不有效。
爲啥呢?
如果你跑去問鋼琴老師,他肯定會說," 當然是鋼琴啊,鋼琴是樂器之王。"
如果你跑去問小提琴老師,他可能也會說," 肯定是小提琴啊,小提琴是樂器皇後。"
你得找到一位沒有強烈個人偏好,也沒有利益相關的音樂内行人士,他才會實誠地告訴你,孩子應該先學音樂,而不是樂器。
音樂是個藝術領域,分聲樂、器樂,而具體到某個樂器,隻是這個領域的一個小分支。
音樂建構一個人的藝術視野,它不僅是技能知識,更包括藝術品味、人格涵養,以及對生活的感知力。
孩子學音樂,需要帶着腦袋帶着心。
樂器我一會兒來談,脫離了音樂,或者說,在沒有任何音樂啓蒙的基礎上學樂器,它更像一門強調重複練習的 " 手藝活兒 ",這也是爲什麽很多孩子排斥練習的原因。
那音樂該怎麽學呢?
主要有兩部分。
> 一是學
「樂理知識」
音樂爲什麽好聽?因爲它是一組有規律的聲波。
學習樂理知識,就是去學習這個" 規律 "。
它包括很多基礎概念:音符、節拍、音色、調性、速度、強弱、和聲…
這些東東之間有什麽關系?
爲什麽音符這樣排列就好聽,那樣就不好聽?
爲什麽這樣組合聽起來很歡樂,那樣就很悲傷?
學習樂理知識的過程,就是細緻感受音樂、培養樂感的過程。
我打個比方。有些曲子是 3 拍的(比如 " 生日歌 "),有些曲子是 4 拍的(比如 " 瑪麗有隻小羊羔 "),但無論 3 拍還是 4 拍,都是由一拍一拍組成的呀,那到底怎麽區分幾拍爲一組,該在哪兒切割呢?
美國小學低年級的音樂課裏,老師會引導孩子跟着音樂節奏去拍手,或者在簡單樂器上打拍子,用耳朵聽、用心感受、用腦袋分析,它的重音在哪兒,循環點在哪兒。
就像逃逃示範的這樣:
當孩子系統學習基本的樂理知識後,音樂就不再是随機、無序、" 憑感覺 " 的玄乎之物了。
因爲他知道,所聽到的每一種感覺,背後都有科學道理,都代表了某種有規律的排列。
之後如果要學樂器,開始練習具體曲目時,孩子也能分析和總結曲子的規律性,能理解到:
爲什麽要按照這個節奏?
爲什麽是這樣的跨度?
爲什麽要表現這樣的強弱?
這樣的練習和演奏才是有邏輯有思考的,而不是機械地重複苦練。
> 二是學
「音樂文化知識」
簡單講就是多聽經典音樂、了解音樂名師名作,相當于音樂的通識學習。
美國小學音樂課也包含了這部分,這本老師的教案書《What Your First Grader Needs to Know ( 一年級孩子應該知道些什麽 ) 》,音樂部分就有莫紮特的故事、芭蕾舞劇 " 胡桃夾子 " 等内容: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音樂風格。裝潢浮華的巴洛克時代,它的音樂,肯定與追求個性自由的浪漫主義時代,有不一樣的色彩。
不同際遇的音樂家也有不同的音樂風格。流浪他鄉的肖邦,和一生爲宮廷演奏的巴赫;窮困窘迫的舒伯特,和家底豐厚的門德爾松,他們的作品,肯定有不一樣的情感。
多聽經典的作品,多了解這些背景知識,不但豐富孩子的音樂常識,也爲後面如果要進一步學習樂器打下基礎。
因爲孩子就能理解到,爲什麽彈奏貝多芬的曲目時,要有誇張的強弱對比,情緒飽滿;而彈奏莫紮特的曲目,永遠需要舒緩、愉悅、輕快。
很多家庭在培養孩子音樂興趣時,最容易踩的坑就是,跳過第一步,去直接報班學樂器。
這就很容易導緻後來學不下去,對音程、調性等概念理解不透,識譜慢,手腦跟不上,孩子很有挫敗感。
現在回頭看,其實能系統完成第一步,孩子就已經具備非常不錯的音樂素養了,他有足夠的知識去欣賞音樂,聽音樂會,看音樂劇,應付學校裏的音樂 / 樂理考試,也綽綽有餘。
這時,如果孩子對音樂表現出不錯的興趣,那咱們可以往下走到第二步。
STEP 2
深入學習一門樂器
談到學樂器,我家經驗算挺足的。
這是目前家裏的樂器,管樂、弦樂、打擊樂都湊齊了~
爲啥搞出這麽多?以前跟大家聊過「來龍去脈」:
一開始逃逃學的是鋼琴;
後來準備參加學校的樂隊,就學了單簧管,因爲樂隊演奏一般用不上鋼琴,偶爾用得上也隻需要一把,名額太有限;
結果,樂隊選拔測試時,老師覺得逃逃在節奏感上很有優勢,兩眼放光地跟他說 "You need to do percussion!Now!" 就好像打擊樂在召喚他一樣,于是又學了打擊樂;
打擊樂的種類就多了,照片上的架子鼓、馬林巴琴、非洲鼓都屬于打擊樂的門類。
尤克裏裏和吉他呢,倒主要是我和逃爸在玩。
當然,我家情況比較特殊,我和逃爸本身就很喜歡音樂,家裏也有好幾位走專業路線的同輩,比如我妹妹,逃逃的小姨,就是小提琴專業的,所以家裏音樂氛圍一直比較濃。
一般來講,沒必要搞出那麽一大堆,又費馬達又費電的,還是盡量去選擇和孩子匹配的樂器就好。
給大家列個 " 簡單粗暴 " 的選擇清單:
• 音感特别好的孩子,比如唱歌唱得很準,聽歌還能聽出别人跑調的,選拉奏類的弦樂,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 節奏感特别好的孩子,一聽音樂就搖頭晃腦,晃的還特别到位的那種,選打擊樂類;
• 身強體壯,肺活量十足的,選管樂,小号、長号、圓号、薩克斯、單簧管、雙簧管;
• 哪方面都很平均,但希望将來在音樂道路上走得遠一點兒的,選鋼琴;
• 哪方面都很平均,也不想花太多時間,隻想陶冶下情操,增加樂趣的,選尤克裏裏,非洲鼓;
• 如果孩子有自己特别喜歡的樂器,比如吉他、貝斯什麽的,可以直接選。
不過家長要明白一點,無論學哪個樂器,都有枯燥的練習部分,是孩子需要去克服的。
有音樂基礎要好很多,但也不能完全消除練習的枯燥感。
因爲很多時候就是練「肌肉記憶」。跟體育運動類似,隻不過它是練大動作,樂器是練小動作而已。
我自己練尤克裏裏時就很有體會,明明知道哪個和弦該按哪些地方,但手指就是不聽使喚,轉換時總慢了半拍,得反反複複練才行。
不過,練習樂器雖然艱苦,也是孩子收獲最多的。
其他科目的學習,包括我們剛才所說的第一步,樂理、音樂文化知識的學習,都比較靠腦袋,聰明、悟性高的孩子,肯定會學得快一些。
但樂器練習沒有捷徑,沒有取巧,就是實打實的 "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像爬山,你總得一步一步爬上去。多爬一百米,見到的風景就有所不同,就看你是否願意爲了看更好的風景,而克服眼前的困難。
我現在都記得,逃逃小時候練鋼琴,有個大跨度的地方對他的小手來說特别難,反反複複練了很久。
後來他跟我說," 媽媽,你知道嗎?練第二遍不一定比第一遍好,練第十遍也不一定比第一遍好,但練一百遍,肯定比第一遍好。"
我覺得這樣的感悟是蠻可貴的。
當然,每個孩子個性不同,一開始興緻勃勃,沒倆月就打死不願碰,喊練琴就要引發親子關系危機的娃也是有的,這種情況我覺得也沒必要非得堅持。沉沒成本不是成本。就像剛才所說的,培養音樂素養,也不一定需要練樂器的。
另外,不同的樂器難度差别也很大,小提琴、鋼琴之類,你基本上要做好 " 和孩子拉鋸、戰鬥、備足速效救心丸 " 的心理準備;簡單的,尤克裏裏、非洲鼓這些,就要輕松很多,不太容易引發家庭矛盾。
STEP 3
尋找機會 , 去演奏給更多人聽
當孩子掌握一門樂器,能演奏一些曲目後,有兩個方向可以走:
考級,一來給自己動力和成就感,二來拿到的證書将來可能也有用
加入或組建某個樂隊,和同伴一起學一起玩,演奏給更多人聽
逃逃走的是第二個方向,我覺得是一個更長久的方向。
考級的道路比較寂寞,但有同伴一起的 " 衆樂樂 " 就不同了,你不好好練,會影響整個樂隊的演奏質量,樂隊總監要找你,指揮要找你,同伴要找你,所有人都盯着你~
這時家長可以躺平了,因爲有一群人幫你 " 推娃 "。
當然,這種感受也跟美國學校的音樂教育路線有關。這邊的學校裏有管樂隊、弦樂隊、爵士樂隊等等,平時的活動非常多,孩子有很多選擇。
我聽說現在國内很多中學裏也有樂隊,家長可以提前打聽一下,還可以 " 倒推 " 該給孩子選什麽樂器。
其實 " 樂隊 " 不一定很大,拉上三五好友,自己也能組建。
如果孩子學的是鋼琴,找個學别的樂器的小夥伴,就能成個小組合;
如果孩子學的是尤克裏裏,找個非洲鼓的夥伴一塊,就可以出去表演拉風了;
如果孩子學的是小提琴,那再找幾把提琴,就能組成弦樂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
總之,我們說 play music,就還是要 play,和更多的人一起玩,尋找更多演奏的機會,就更能一直保持水平和興趣。
EASTWEST
聊完音樂,最後,和大家說個題外話。
最近最火的,肯定是人工智能 chatGPT 無疑了。
因爲它現在還沒在國内正式上線,很多人可能感受不深,隻把它當成一個科技新聞熱點來看。
實際上,它不是一個熱點,而是一個起點,帶來的影響,将不亞于當年的工業革命。
現在美國這邊很多高中生和家長,已經在重新考慮和規劃将來的專業選擇方向了。
我們和逃逃,也幾乎天天都在讨論。
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很多行業人員十多年所學所積累的,可能就是 AI 幾十秒能做到的事情,比如醫生對病理的診斷,律師對法律文件的起草等等。
在 chatGPT 們高速發展,一步一步地蠶食人類能力領域的今天,留給我們的空間還有哪些?
我覺得有兩個方向。
一是硬杠,參與到人工智能的發展中去。我上次和大家分享過,從弱人工智能到強人工智能,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有。不出意外的話,未來幾十年,它都會是熱門方向,數學、計算機等數理方向的技術人才需求依然會很剛。
不過要求肯定也會水漲船高。因爲淺層次的腦力密集型工作,計算、編碼、分析、歸納、總結,人工智能它自己都能搞定。
換句話說,以前 " 上學能考個好分數 " 的娃,就能找到不錯的工作;将來,可能需要 " 競賽能打得不錯 " 那麽聰明的腦袋,才有比較好的生存空間。
二是繞道,做一些人工智能暫時還做不到的領域,比如人格涵養,人性洞察,生活的感知力,還有那些能表達人類最深層次的情感,即便斷掉一切現代科技手段,依然能讓我們感受到愉悅和美好的東西。
比如我們今天所聊的,音樂。
音樂對孩子的作用,每個人都能說出個 123,但似乎也沒有人能完全說明白。
然而,正因爲這個不清楚,不知道,才尤爲珍貴。
因爲但凡我們知道的,清楚的,都能轉換成 0 和 1 表示的數據,利用人工智能進行高速處理。
唯有那些我們不知道、不那麽确定的領域,才能真正體現出人類的智慧和獨特性。
你說呢?
歡迎加入我們的大本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