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王接替舊王的故事,爲時尚早。
新王崛起,舊王遲暮的故事不絕于耳。
當然,小鵬還沒有成爲新王,就被舊王大衆執起了雙手,這是大衆在中國的 " 第四婚 "。" 從賣技術,到買技術 ",有小鵬的欣喜,有大衆的無奈。
在燃油車時代,拿市場換技術,市場沒了,技術也沒學到。後來,随着領克和 WEY 打破 15 萬元這條由合資品牌劃下的分水嶺," 遠戰豐田,近逼大衆 " 的論調冒出頭,不信的人很多。
當還在苦惱,多品牌運營的吉利又該如何做到像大衆那樣好,奧迪就對大衆表達了不滿," 因爲軟件問題,不得不推遲令人興奮的電動車規劃 ",奧迪沒有耐心等了,保時捷也恨不得甩掉大衆,自己單幹。
在兩年虧損 250 億元之後,旗下品牌因爲電動平台和軟件技術被耽擱了轉型,意見越來越大,大衆無奈解散了軟件部門,和小鵬合作,稱之爲 " 大鵬 "。奧迪迫不及待和上汽簽訂合作協議。
大鵬還未展翅,但我們知道,時代确實變了。
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拿着 50% 以上的市場份額,拿着電動化時代的話語權,讓舊王也不得不低下高昂了多年的頭顱。
皇冠會掉,舊王服氣嗎?
不服的。
底特律不服馬斯克,希望繼續當美系車的王。通用掌門人瑪麗•博拉立下 " 軍令狀 ",到 2025 年在美國電動車銷量趕超特斯拉,趕超的時間不多了," 讓通用成爲電動汽車市場領導者 " 還是一句口号。
大衆不服的是,在電動化智能化上 All in 了那麽久,最後還要拿着 85 年的榮耀,向造車才七八年的門外漢們低頭。和小鵬的合作,談判隻用了 8 個月,大衆很急迫。
還有很多不服,被掩蓋了。不過,不重要。隻有銷量好了," 不服 " 才會被擡上台面。不被看到的那些,裁員了,停産了,退出了,死掉了……
But,Who don't care?
下半年的故事要來了。
他們對中國車市的統治,結束了
" 下一個十年,市場将進行一場‘ 32 進 8 ’的淘汰賽,隻有少數主流品牌能夠存活,300 萬 -500 萬輛的規模是晉級門檻。"
幾個月前,小鵬發布扶搖架構,銷量跌跌不休,沒有多少人相信小鵬會成爲那個 " 進 8" 的。
但是,何小鵬信。
7 月 26 日,何小鵬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和大衆中國首席執行官貝瑞德的合照,說 " 這張照片拍了很久了,一直沒有放出來…… " 與此同時,大衆集團發布公告,表示是自己主動和小鵬牽手的,并拿出 7 億美元,獲得小鵬小約 4.99% 的股權。
資本市場也體會到了何小鵬的開心,以每股漲幅 32.73% 表示慶賀。此次合作,業内給出四個字," 軟硬互補 "。大衆求的是小鵬的整車平台和智能化能力,大衆給的是規模化和制造能力。
何小鵬被頻頻誇贊,給中國品牌揚眉吐氣了,成了跨國大巨頭的技術提供商。有評論認爲," 大鵬配 ",也意味着大衆承認 ID. 系列在中國市場不成功。此前,大衆集團首席執行官奧博穆公開表示," 目前純電汽車産品線在中國市場沒有競争力。"
德國《明鏡周刊》發表文章,用詞略顯沮喪," 德國高管隻看到了尾燈,中國制造商正在用電動汽車慶祝成功 "。擔憂露出,大衆爲代表的巨頭,沒有在電動化實現統治,還落後了。
采用 All in 姿态轉型的大衆,折騰了幾年,舊平台等待着淘汰,新平台技術尚未成熟,不得不借助中國車企的技術幫忙,小鵬的優勢,是大衆沒有預料到的能力短闆。和大衆在全球掰手腕的豐田,同樣迫切希望補足短闆,甚至比大衆還更早低頭。
主打一個 " 打不過,就加入 " 的策略。
豐田和比亞迪的故事算得上 " 你來我往 ",雖然豐田不一定承認。讓比亞迪拿到汽車行業第一桶金," 起家 " 車型 F3,就是逆向研發的豐田花冠。逆向研發,這個詞,很久沒有聽到了。
當時," 用市場換技術 ",逆向研發是個常見的詞,換不來,隻能模仿咯。但是,中國沒有爲昨天的技術哭泣,而是聚焦電動車。
用不着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18 年後,豐田 " 求救 " 比亞迪,王傳福搖身一變,從豐田的推崇者,變成了技術供應商,聯手開發了豐田 bZ3,由比亞迪旗下弗迪提供動力電池和電機系統,成爲豐田在中國市場展示電動化的 " 決心 "。不過,出師不利,上市三個月,就宣布召回。
說到這,突然想到當初在技術上一窮二白," 沒酒沒故事 " 的吉利,購買了 " 有故事沒錢 " 的沃爾沃。通過一場蛇吞象的并購,吉利和沃爾沃分别實現了最輝煌的十年。
依托與沃爾沃的技術合作,在全球多地設立研發和造型中心,實現産業鏈全球化布局。十年後的吉利,先幫奔馳,再牽雷諾," 賣技術上瘾 "。
三十年前,數千噸的圖紙資料,從奧迪總部英戈爾斯塔特運到長春的故事,已經成爲過去,中國汽車向 " 市場換技術 " 的時代,告别了,由中國品牌主導的以 " 技術換市場 " 的時代,正在來臨。
大衆入股小鵬,隻是一個起點。未來,還有更多外資品牌像大衆一般,誰也不想讓自己的屋頂着火。上海車展時,滿目的電動車和智能化技術,歐洲媒體發文《中國人讓歐洲人 " 望塵莫及 "》。
其中寫道:歐洲對中國車市的統治已經結束。
" 油電同價 ",能暫緩颠覆嗎?
奔馳前任舵手蔡澈曾說,康林松的接任,能夠帶領奔馳 " 從一個成功帶向另一個成功 ",然而 25% 的汽車在同一時期被電氣化,将會嚴重打擊利潤。
這是歐洲車企對全面電氣化搖擺不定的原因。不想讓錢袋子受損,也讓奧迪在保持輝煌的道路上,變得力不從心。不得已,放下身段,與上汽智己合作 " 核心技術 "。
奧迪在中國市場的輝煌與落寞,是合資品牌和中國汽車品牌攻防互換的一個縮影。這個縮影,籠罩着奧迪,籠罩着大衆,也籠罩着豐田與日産,通用與福特……
幾年前,格局還是另一番光景。
那時,德系、日系、美系、韓系之間的争奪,東風壓倒西風的故事,從來沒有自主品牌做主角。一種叫 " 尊嚴 " 的壓力,讓李書福、魏建軍、王傳福頻頻許下諾言," 讓中國汽車跑遍世界 "。那時,中國汽車被合資品牌壓制,難覓突破。
上汽集團總裁王曉秋在 2019 年尾端,仍然在說,"2020 年是到分水嶺,能活下去的是英雄,上汽想做英雄,不做被淘汰的曆史 "。彼時,蔚來和小鵬還在 ICU 躺着,差一點就出不來了。
不到一年,新能源大勢,超越了預測。特斯拉突破了傳統汽車的設計和制造極限,電動化的需求被馬斯克點燃,但被比亞迪成熟供應鏈之下的成本優勢,拿走了最大的市場份額。
比亞迪第一個百萬輛新能源達成花了 13 年,第二個用了一年,六個月後達到第三個一百萬。這個速度,比亞迪始料未及," 我們還沒有做好準備 "。即便如此,王傳福仍舊凡爾賽," 我們收着點,不給對手太大壓力,今年幹到 300 萬輛就行了!" 上半年比亞迪完成了 125.6 萬輛。
大衆也好,豐田也罷,明明有着成熟的體系,爲何不能像比亞迪那樣找到解題的答案?
升任豐田汽車社長之後,佐藤恒治第一次來華才明白,豐田的問題是路線的偏離。" 針對中國新能源市場呈現出來的新趨勢,豐田需要改變目前 PHEV 技術路線偏向發動機驅動爲主的模式。"
至此,在全球市場奔騰的巨頭們,才發現在中國的路,已經進入了一道窄門。
這幾年,分水嶺确實來了,成爲曆史的不是中國汽車。
"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 " 的故事,層出不窮,後勁乏力的車企們,悄無聲息地退出。從開始的驚訝,到現在的麻木,比如剛剛宣布停産裁員,即将退出中國市場的廣汽三菱,并未驚起任何波瀾,和聽到鈴木退出時,已經是不一樣的心境。
合資車企被唱衰的聲音,愈演愈烈。但是," 拱手相讓 ",不是他們所希望的。所以,在燃油車占比銷量七成的情況下,想到了一個辦法,守住燃油車,進攻電動車,采用 " 油電同價 " 的方式,以油車的成本,來打電動車的價格戰,上汽通用、東風日産等合資車企紛紛跟進。
北汽集團總經理張夕勇曾吐槽,增長的電動車不賺錢,賺錢的燃油車不增長。沒有燃油車業務盈利的支撐,電動化難以長期。油電同價,是不是意味着電動車與燃油車的成本競争開始勝出?全面颠覆的故事,真的要開始了嗎?
在比亞迪看來,是的。比亞迪秦 PLUS 打出 " 油電同價 " 策略,奪回 A 轎銷冠," 油電同價、颠覆燃油 ",也是比亞迪秦 PLUS DM-i 2023 冠軍版的野心。
問題也曾給到奔馳,奔馳說," 油電同價不是一個正确的命題,隻是一個現象。" 言外之意,成本做不到。2021 年,沃爾沃推出 XC40 純電版時,曾提出 " 油電雙生 智享同價 " 戰略。當時,由于研發成本較高,并沒有引起效仿。
電動車低成本的定價模式,要依靠龐大的規模才能達到盈利邊際。比亞迪能做到,合資品牌也有機會,憑的是什麽?成熟的造車體系,全球市場的大體量,以及垂直整合的産業鏈。
一旦,合資車企全面電動化的步伐越邁越大,配速是蔚小理們無法比肩的。成本控制、利潤分配、産品布局……如何實現平衡,說到底,是一份長期主義。這份長期主義,得管飽,得賺錢。在電動化上打頭陣的蔚小理,苦惱就在賺錢上。這也是爲什麽合資品牌仍執着于燃油車的盈利。
上半年,新能源總體市場滲透率已經突破三分之一,傳統豪華陣營的新能源滲透率也不高,還是 BBA 說了算。整體規模未到 5:5,新王接替舊王的故事,仍舊爲時尚早。
目前,能夠采取油電同價,是不是說明合資品牌找到了機會,市場也給了這個機會?
被價格戰掀開的事實
機會的卡點,在哪?
寶馬集團高管曾說," 沒有任何迹象表明未來 15 年會淘汰燃油車,全面電動化不現實,而且很危險。"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歐陽明高也認爲,中國全面電動化轉型仍需 10 年。
雖然,中國品牌憑借新能源和智能化拿到了夢寐以求的 50% 份額,但是從市場來看,除了比亞迪銷量一騎絕塵外,其他品牌并沒有呈現出絕對優勢。尤其是在 10-20 元主流市場,仍舊是合資品牌占比大頭。
意味着什麽?機會。一個讓合資品牌喘息的空間。
這個空間,BC 認爲,會有兩到三年。
根據各大車企的戰略來看,基本上也認爲 2025 年會是一個分水嶺,劃分 " 英雄還是曆史 " 的分水嶺。一旦,燃油車和新能源車實現 5:5 的占比,也就到了合資車企吃完燃油車最後紅利的時候。王傳福也深知這一點,他說," 革命就三五年的事,再累也要親自指揮打仗 "。
能給合資品牌留下空間的原因,還因爲由特斯拉打響的價格戰,掀開了一些事實,許多品牌被搞得手忙腳亂,恨不得堵在馬斯克門口,大喊一句 " 别打了 "。
價格戰之後,油電同價的概念被盛傳,定價就等于降價。中間的邏輯關系,除了電動化的成本可控之外,智能化的成本,也走到了一個固定期。由于 L4 的前景不夠明朗,爲了生存,自動駕駛經曆了一場從 L4 到 L2 的降維之戰。
" 特斯拉真正掙錢的環節,并不是自動駕駛,而是智能制造。很多人都沒 get 到這一點。" 此前,馬斯克嘲諷,用激光雷達的都是傻子。價格戰之後,激光雷達的重要級往後排了,走特斯拉視覺路線的開始增多。
去年,王傳福還放出 PPT,大寫 " 電動化是上半場,智能化是下半場 ",到今年就變成," 無人駕駛那都是扯淡,弄個虛頭巴腦的東西那都是忽悠,就是一場皇帝的新裝 "。
" 硬件太硬,軟件跟不上 ",硬件太硬,激光雷達、大算力導緻成本太貴,軟件跟不上,導緻多項功能無法落地,消費者買單的意願降低。體驗過搭載華爲智駕系統的阿維塔 11,都說不錯,但是阿維塔 11 的銷量,還需再努力,爲 " 華爲智駕 " 這個最大賣點買單的不如預期。
大衆在趕走迪斯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爲花太多錢搞軟件,全棧自研難度大,花錢多。有錢的上汽,很早布局智能化,但山頭衆多,難以徹底改革,至今智能化還在虧錢。
一個是技術發展桎梏,一個是堆配置搞自研太花錢,吃力不讨好。于是,車企把視線鎖定在了自動駕駛 L2 市場,安全,且成本可控。新的問題又來了,配置方案同質化嚴重,形成新的内卷,還沒有卷出新意。沒有新意,就沒有差異化賣點,這爲合資品牌提供了追趕的窗口。
此外,經過幾年探索,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認清能力邊界。" 隻能做自己擅長的事 ",傳統車企擅長什麽?" 管理 " 供應商,掌握靈魂。當智能化技術不再大包大攬突破之時,傳統車企掌控靈魂的時候到了。
在《軒轅之學》的演講裏,長城汽車智能駕駛高級總監姜海鵬的觀點是,不要什麽都做,但要懂怎麽做。産業鏈重塑,做好四個字," 垂直整合 ",把該掌握的掌握在自己手中," 垂直整合門檻誰也邁不過去 "。
" 垂直整合最大的風險是規模,沒有規模,做垂直整合必死無疑。" 麥肯錫全球董事合夥人方寅亮的觀點,同樣來自《軒轅之學》。比亞迪和特斯拉的成功是垂直整合的答案,爲規模苦惱的蔚來和小鵬也是答案。
從 L4 到 L2 的降維之戰,給了傳統車企重新進行垂直整合的時間,就像沃爾沃說的," 新勢力會的,我們三年就學會了 "。如果全面電動化開啓,合資品牌趕了上來,供應商的技術和産品,會因爲是誰有所偏斜嗎?如在中國市場搶份額,小鵬、大鵬勝算幾何?
就看誰規模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