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龍秋利 文 / 攝)" 磨剪子嘞,戗——菜——刀!" 一聲響亮的吆喝聲穿過南京新街口青石街的長空,引得衆人紛紛探出頭循聲而看。" 這喊的是什麽意思啊?" 年輕人問道。" 這個是磨刀匠在吆喝,是快要消失的老行當咧。" 年長者作答。而今年 64 歲的李學富師傅很笃定地坐在陽光下,一條長凳、一包工具、一個喇叭循環放着吆喝聲,靜靜地等待着上門磨刀的客人。
初見李師傅是在去年夏天,他戴着一頂帽子,他說不是他不怕熱,坐在陽光下,是想讓有需要的人能一下子看到他。大半年時間過去,已是新一年的春天,李師傅依舊幹着他的老行當,如今不僅是走街串巷,他還走進了社區,走到了更多的人中間。
△李學富師傅
小區裏的 " 人氣王 ",連磨兩小時不停歇
再見李師傅,是在長虹路社區的活動上。
△工作中的李師傅
3 月 15 日清晨 9 點,社區的小廣場已經十分熱鬧。現代快報記者趕到時,李師傅已經被小區居民團團圍住。擠上前去,終于看見了正在忙活的李師傅。一身藍色的工裝,一頂帶有英文字樣的鴨舌帽,他坐在長凳上,不停地用工具磨着刀。
" 不要擠不要擠!按照号碼來!" 李師傅的攤位周圍總是人滿爲患,來磨刀的居民想讓李師傅多磨幾把刀都來不及。
△來找李師傅磨刀的居民絡繹不絕
隻見李師傅抄起一把菜刀,先用砂輪機抛光。超高速的機器下,刀刃和機器摩擦出四方迸射的火星子。不少居民害怕地躲開,但李師傅神情淡定,時不時停下來檢查刀刃的抛光程度。
接着,李師傅從地上拿起一塊磨刀石,先進行第一次粗磨,将刀刃磨平坦,爲接下來的工序打基礎。
随後,李師傅從長凳一側的小挂籃裏拿出一塊四四方方、形似黑闆擦的油石接着磨。" 這一步是爲了将刀子磨快。"
不一會兒,李師傅又拿出一塊比油石稍小一點的陽剛石,這也是磨刀的最後一道工序——精磨。其間,李師傅還會拿着一把沾了水的小刷子,刷去刀上的髒東西。
△李師傅在矯正剪刀
如果你磨的是剪刀,工序則要更複雜一些。李師傅往往先用老虎鉗拆開剪刀,再經曆上面的四道工序,最後還要将剪刀放在一塊小小的石頭上,用錘子對着剪刀錘上幾下,将剪刀的形矯正過來。最後再用剛磨完的剪刀,在舊衣服上剪幾下,用起來快了,才算真正磨完了。
74 歲的沈爺爺帶着剪刀來找李師傅。沈爺爺告訴記者,這把剪子從二十幾歲一直陪伴自己到現在," 雖然現在它已經看起來鏽迹斑斑,但隻要磨一磨,就又能用上一段時間。好用的咧!"
△沈爺爺用了五十多年的剪刀
鮑阿姨是第一次找李師傅磨刀," 現在很少能碰上磨刀的,往往鈍了就換一把,但用得順手的刀如果能磨好,還是願意用舊的。"
已經發黑、發暗的刀子,在李師傅的手上重煥生機。恍惚間,李師傅磨的似乎不是刀,而是在打磨着一個又一個塵封已久的故事。
一個上午,李師傅磨了四十多把刀,一口水沒喝,一刻沒歇。
磨了一輩子刀,也要與時俱進
△李師傅的全部家當
李師傅的家當很簡單,一條長凳、一包工具。長凳一扛,便能遊街串巷,長凳一放,便能開始工作。
記者也嘗試着扛起凳子,卻連提都提不起來。看起來輕巧的長凳一頭輕、一頭重,那些用來磨刀的工具和石頭個頂個的重。李師傅笑了笑,一個起身,便将長凳扛在了肩上。
結束了上午的活動,中午簡單吃了碗面,李師傅立馬又往下一個活動地點趕。
△李師傅扛着長凳準備去下一個活動地點
李師傅近來忙得不亦樂乎,日程一直排到了 21 号。原來,今年 2 月份商務部呼籲要讓 " 小修小補 " 規範有序回歸百姓生活,南京不少社區立即響應,開始邀請磨刀、修傘、理發等老行當的師傅走進小區。而這也成了李師傅現在生計的主要來源之一。
而在沒有社區活動的日子裏,李師傅還是像以前那樣,走街串巷,循環播放着自己錄制的吆喝聲,吸引有可能出現的生意。
" 我十幾歲就開始在工廠裏做學徒,跟着師傅學習各種打鐵的技術。" 李師傅是安徽人,小時候沒怎麽上過學,就去了工廠。時代的發展決定了那個年代多數人的命運,需要打鐵的地方變少了,李師傅便從工廠裏出來單幹,沒想到一幹就是一輩子。
" 八九十年代的時候,磨一把刀才五毛錢,現在要十塊了。" 李師傅坦言,物價漲了,自己磨刀的價格也跟了上來。
磨刀的成本不高。長凳、磨刀石都是李師傅親自挑選、加工制成,看起來充滿了歲月的痕迹。" 四十多年來已經用壞了不知道多少把凳子了,磨刀石也磨光了好幾塊。" 李師傅說。
磨刀雖是老行當,但是也需要變化、更新。十幾年前,知道了砂輪機後,李師傅很快就買了一台。砂輪機大大提高了磨刀的效率,磨出來的刀也更精巧。
△用砂輪機給菜刀抛光
城市 " 最後的磨刀匠 ",能幹就不會退休
李師傅的生活看起來普普通通。早上五六點起床後,就準備外出磨刀。中午在自己熟悉的面館吃上一碗皮肚面,下午磨完刀回到家自己做個飯,一天就過去了。
雖然一個人住在南京,但是談起家人,李師傅臉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他們有的在老家,有的在上海讀研究生,有的在南海當兵。每次家庭聚會三十多人可熱鬧了。"
走街串巷的李師傅認識了不少社區的人,有不少小區願意聯系他上門服務。李師傅也因此認識了一幫 " 修修補補 " 的好友,他們自稱是個 " 小團隊 "。這個小團隊裏有修鞋的、修傘的、理發的、磨刀的,大家一有活動就聚在一起,平時就各忙各的。
平時很少見從事老行當的手藝人,大家會以爲已經從身邊消失了,其實他們像李師傅那樣,一直都在。
疫情曾給李師傅的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打擊,但是靠着多年來積攢下來的老客戶,李師傅挺過來了。而如今,他迎來了事業的又一春," 老行當進社區 " 已成爲南京市城區街道便民服務的一張名片,越來越多的人找上他。
雖然生意不錯,但是李師傅對磨刀匠這一角色有着自己的想法。" 我們這行,以後沒什麽人幹了,我也沒有徒弟,等我不幹時候,估計這手藝就要失傳了吧。所以隻要還能幹,我就不會退休。"
(編輯 高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