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提起鄧超的名字,标簽最深的竟是綜藝咖,諧星。演員這個身份竟然到了需要刻意想起的程度。
網上對鄧超的言論,有很多觀衆表示惋惜。因爲,一個實力派演員,一個曾經大家公認的影帝,在近幾年,開始走下坡路。
年初,鄧超的新電影《中國乒乓》撲得悄無聲息,上映後僅一天時間,排片占比便從 10.2% 跌到 4.7%,這部電影從上映就幾經波折,最後的成績并不出乎意料。
早在電影宣傳期鄧超就坦言,過往執導的影片因爲低口碑已經透支了觀衆的信任。從最初的《分手大師》到《惡棍天使》再到如今,作爲導演的鄧超不斷遭到批評和質疑。
而早就通過演員身份成名的他,已經過了需要用作品證明實力的階段,尤其參演真人秀之後,鄧超成了衆人眼中的綜藝喜劇人,商業價值更是水漲船高。
隻是,唯一遺憾的是,如今人們再次談論鄧超,不是 " 演技派 "" 影帝 " 這樣的關鍵詞,而是 "we are 伐木累 "、" 表情包 " 等各種熱梗,這背後是被流量和商業快速消耗的作爲演員的生命周期。
回頭看,大廈并非一日坍塌,想做自己的鄧超早已與觀衆的期望背道而馳。
叛逆少年的陰差陽錯
成名的前幾年,鄧超一直以一種正派青年的形象存在,讓人們難以将他和社會混子聯想在一起。實際上,16 歲那年鄧超的人生也曾短暫地偏軌。
鄧超從小性格内斂安靜,成績名列前茅,中學時卻迷上了跳舞,一改往日的乖巧,隔三差五逃課去舞廳,成績也随之一落千丈。
父親發現後狠狠罵了他,鄧超負氣出走跑到廣東一帶的舞廳,成了别人眼裏的社會混子。整整 3 個月,父母一路南下終于在東莞找到鄧超。
鄧超看到一路奔波的父母竟然都白了頭,他瞬間長大了。跟着父母回到江西後,鄧超進入職業學院學樂 3 年話劇,爲北上藝考做準備。
剛去北京時,鄧超内心很自卑,自己連普通話都說不好,唱歌跳舞也都是在舞廳随便學的并不專業,但憑借出衆的外貌和身形,鄧超通過了中央戲劇學院的三場考試。
進入中戲後,鄧超不敢松懈,經常偷偷躲過檢查,通宵在排練室磨戲,在校期間演過幾百個角色。曾有老師說,鄧超幾乎是他帶的那麽多屆學生中,最用功的,爲此,老師和同學還給鄧超起了個外号 " 戲瘋子 "。
而真正讓鄧超感受到身爲演員的幸福,是大二那年。他在話劇《切 · 格瓦拉》中得到了一個 " 演出機會 " ——在全劇進行到四分之三的時候,他要在幕後爲切 · 格瓦拉配一句畫外音 " 同志們,我是切 · 格瓦拉,我們着走戰艦現在要起航 "。
即便隻是寥寥幾句台詞,但鄧超可以獲得上台謝幕的機會,即便每晚都等到犯困, 但隻要全劇結束鄧超會立馬精神抖擻地跑到台上。
而在所有表演的角色中,鄧超對喜劇角色情有獨鍾,籌備畢業彙演時,他在話劇《翠花,上酸菜》中一人分飾兩角,通過反串的搞笑形象在舞台上大膽釋放,這種無厘頭的搞怪讓鄧超爆火京城,初嘗成名的滋味。
喜劇的種子從此種在鄧超心裏,用他的話講,命運就是如此不可思議,爲了應付家人來學表演,可如今卻成了自己的熱愛。
但畢業後,鄧超卻鬼使神差地将自己推上了另一條道路。
嚴肅與惡搞的男演員
執着于喜劇的鄧超也沒想到,自己日後會成爲 " 高幹子弟 "," 進步青年 " 的代表形象。
2002 年從中戲畢業後,鄧超憑借清宮劇《少年天子》中的 " 順治皇帝 " 一角一炮而紅,随後他又成功塑造了康熙、正德、崇祯等角色,由此奠定了 " 皇帝專業戶 " 的稱号。
2005 年,一部軍旅題材片《幸福像花兒一樣》,打開了鄧超的另一個戲路,玩世不恭的高幹子弟,幼稚莽撞的晚熟男孩,這樣的角色風格也延續至《甜蜜蜜》,在當時大獲好評。
從此,鄧超跻身一線演員的行列并轉戰大熒幕,2007 年他憑借《集結号》中趙二鬥一角拿下第 29 屆大衆電影百花獎最佳男配角,并提名第 27 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鮮花與掌聲一并而來,鄧超也開始在演戲上大展拳腳。在與周迅合作的電影《李米的猜想》中,鄧超首次擔任男主角,受到導演曹保平的贊賞,鄧超 " 具備一個演員理想的感受力和潛力 "。
那時候的鄧超正是一個厚積薄發的演員,在他們合作的下一步電影《烈日灼心》中,鄧超更是憑借辛小豐一角貢獻了直到現在仍然爲人稱道的絕佳演技。
一個犯人在執行死刑時錯亂的喘息、失焦的眼神,那種死前的恐懼與恍惚,足以激起所有觀衆的雞皮疙瘩。這個角色也讓鄧超一舉拿下金雞獎影帝。
有媒體評價,鄧超開啓了一個中國影視史的全新時代—— " 藝術與商業齊飛,票房與獎項并攬 "。然而,鄧超演藝生涯上的完美,在他投身喜劇、跨界做導演之後劃下休止符。
2014 年之前,鄧超還是一個十分具有神秘感的演員,接受采訪時話不多,讨厭記者詢問私生活,也鮮少在綜藝節目露面。而這一年之後,一直堅持不開通微博的他注冊了賬号,爲自己導演的喜劇電影做宣傳。同年,他又進軍真人秀領域,參與當時的現象級綜藝《奔跑吧兄弟》。
一幅屬于鄧超的真實畫像也開始被清晰地描繪出來——總是不停地搞笑,滿口中式英語,制造出 "We are 伐木累 " 的熱梗。
短短幾年時間,屬于鄧超的流量與商業價值快速飛升,借着這股東風鄧超與俞白眉合作執導了《分手大師》、《惡棍天使》,鄧超在片中的表演,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都像在努力告訴所有人:" 快笑啊!",可是喜劇偏偏是這樣,越是用力,越是刻意,越容易弄巧成拙。
最終,兩部電影分别以豆瓣 5.1 分和 4.6 分的慘淡結局收場,裝瘋賣傻式的惡俗喜劇風格遭到不少争議批評。
之後鄧超像是挽救般地接拍了《烈日灼心》和《影》兩部優質作品并拿下影帝,爲了拍好執行死刑的過程,鄧超堅持用葡萄糖真實注射;爲了拍好一場水下的戲,鄧超患上了幽閉恐懼症;爲了演好一個人物的兩種性格,他在兩個月内暴瘦 40 斤。
一番在嚴肅與惡搞之間反複橫跳的操作更讓人們無法理解——這個多次拿下影帝貢獻名品演技的敬業演員,爲什麽非要在綜藝上扮演挑梁小醜,去拍并不适合自己的喜劇。
而鄧超作爲演員的神秘感和觀衆緣,也已被那些爛片和綜藝透支得所剩無幾。
演員鄧超的困境
網上有人笑談," 除了喜劇,鄧超全是舒适區 ",可是鄧超卻偏偏唯愛喜劇。
鄧超在讀大學時就喜歡演喜劇,他發現喜劇觀衆多,大家看了都會笑,可是看完卻又都說俗。這樣的場景,多年後成名的鄧超又體驗了一遍。
兩部賣座卻不叫好的喜劇片驚醒了鄧超從大學就開始的喜劇夢,于是 2018 年參演周星馳導演的《美人魚》之後,鄧超停止了在喜劇大熒幕上的嘗試。
而他導演的第三部影片《銀河補習班》轉而主打溫情路線,隻是這部包裹在父子親情和青少年教育等熱議話題之下的影片也被人評價爲說教味濃烈的心靈雞湯,再到票房失利的《中國乒乓》,可以在鄧超身上看到,眼前利益與長遠價值之間,一旦做出了選擇便難有回頭路可走。
隻是鄧超自己并沒想回頭,在大熒幕之外他依舊用力搞笑,日常微博除了宣傳電影之外,幾乎全是段子。
退出跑男之後,鄧超推出全新綜藝《五哈》,在綜藝中頻頻造梗。時時給人營造 " 搞笑男 " 人設。
2023 年登上春晚舞台,鄧超激情獻唱時也活蹦亂跳到上熱搜;前段時間參與微博之夜面對鏡頭時的激動也成功逗樂了網友。
有人覺得這種過度活躍頗有博眼球的嫌疑,可了解鄧超的人卻不這麽認爲。
曾在《我是歌手》中與鄧超合作的胡海泉說,比賽之前他們在湖南廣電的草坪上練習了一下午,按照鄧超的狀态,演 High 了把他們從台上踢下去都不意 外。也正是那場表演,鄧超又在舞台上貢獻了半分鍾俯卧撐的名場面,還好海泉把他及時拉住。大學同學兼多年好友栾元晖說鄧超,真是走到哪裏都安靜不下來。
永遠能量充沛的樣子讓鄧超總是顯得輕松明朗,但湊近了看這個曾經成功塑造出許多角色的男演員不可能像看起來這麽簡單。
孫俪曾說,表面上看起來大大咧咧,無所畏懼的鄧超,其實無比在乎别人的情緒,更在乎别人的意見。那些有關電影的負評,他比誰都在意,更比誰都焦慮,可是他又不願停下來," 像隻打不死的小強 "。
這樣看起來雙面的鄧超,像是一個割裂體,在投身喜劇之前,毫無起伏的星途并不符合他對人生的最初預期。而賣力演喜劇的他,又不符合觀衆對他的期待。
作爲大衆高期待值的演員,一面是名利,一面是口碑,是否需要停下來反思,這是鄧超的課題。觀衆緣是靠口碑積累來的,當然,口碑耗盡,也必定要承受它的代價。
同樣是影帝的廖凡曾在電影《一半海水一半火焰》裏說:" 出來混,我和你不一樣的地方是,你是爲生活所迫,而我是喜歡幹這一行。"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人不能既要又要還要,怎麽做一個好演員,相信鄧超比我們都清楚。一次兩次的失利,并不是完蛋,但也足夠讓一個演員看到問題所在。
總之,再提起鄧超,我還是希望觀衆的第一反應是 " 他是那個在影視劇裏貢獻了多少教科書級别的鄧超 ",而不是 " 是那個跑男裏的鄧超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