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雷軍微博)
今天(12 月 18 日)是小米宣布進軍電動汽車行業的 1003 天,小米召開了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發布會上,小米創辦人、董事長兼 CEO 雷軍發布了多款技術,同時也發布了小米首款汽車 SU7。
首先,小米先發布了小米超級電機——小米超級電機 V8s,轉速業内最高:27200rpm,超高強度矽鋼,強度高達 960MPa,效率躍升 50%,雙向全油冷散熱技術,已申請 155 項專利,已授權 60 項專利。小米超級電機技術預研,采用碳纖維激光纏繞工藝,實驗室預研已實現:35000rpm。
對于電池,小米采用 800V 碳化矽高壓平台,最高電壓達 871V,是真的 800V 高壓平台,CTB 一體化電池技術,全球最高體積效率 77.8%。小米電池安全,通過全球最嚴苛的熱失效安全标準。行業頂級散熱、隔熱能力:17 層高壓絕緣防護,7.8m ² 同級最大冷卻面積,并使用 165 片氣凝膠隔熱,行業最高功能安全等級,爲小米車雲協同安全預警系統,行業首創電芯倒置技術,最大程度保證乘員艙安全。
對于壓鑄系統,小米超級大壓鑄采用自研設備集群系統:9100t,小米全鏈路自主設計,采用自研材料小米泰坦合金,國内唯一擁有量産自研合金材料的汽車廠商,自研結構設計爲 72 合 1 一體化壓鑄後地闆,創新的三段式防撞設計。
小米智能駕駛來自全棧自研智能駕駛技術,變焦 BEV、道路大模型、超分辨率占用網絡,更來自超強算力芯片和感知硬件。雷軍表示,2024 年,小米智能駕駛進入行業第一陣營。
對于智能座艙,小米汽車采用更先進的交互架構,16.1 ″中控生态屏,56 ″超大 HUD,翻轉式儀表屏,小米 Pad 可作爲後排拓展屏,原生車機系統,五屏聯動,系統智能融合,體驗更便捷。
小米澎湃 OS正式上車,「人車家全生态」從此閉環,與手機平闆一緻的交互體驗,快速上手,開機快,啓動快,升級快,系統體驗流暢,手機 × 車機跨端無縫連接,體驗更直覺流暢。
對于控制智能設備,可以将小米平闆外接,秒變生态拓展屏,蘋果設備,在小米汽車上也能使用自如,小米智能座艙,CarPlay 、AirPlay 都支持,同時支持 iPad 後排擴展,控制空調、音樂和座椅。
同時,雷軍也發布了小米汽車 SU7,并将其定義爲 C 級高性能、生态科技轎車。全球轎車最低風阻系數 Cd 0.195,馭風而行,4997mm 車長、3000mm 軸距、1963mm 車寬,1440mm 車高。
汽車有三款配色,包括「海灣藍」綠到藍的臨界點,還原海水豐富層次;「雅灰」源于雅丹地貌灰色岩層,平和而不失高級;「橄榄綠」表達大自然含蓄之美,沉穩中帶有張力。
小米汽車擁有2.78s 零百加速,265km/h 最高時速。擁有強大硬件和四重制動安全機制,全棧自研底盤控制算法,毫秒之間實現全場景自适應。
小米汽車搭載小米 - 甯德時代電芯,電池容量 101kWh,800V 超級快充,充電 5 分鍾續航 220km,CLTC 續航裏程 800km。
小米汽車整車設計堅固穩定,「被動安全」體系全面可靠。創新铠甲籠式鋼鋁混合車身設計,四大核心結構件全部加強,90.1% 高強度鋼和鋁合金占比,2000MPa 最高強度,51000N · m/deg 扭轉剛度,40 項碰撞測試高标準通過,數據标準行業領先。
不過,遺憾的是,這次發布會并未公布小米汽車的價格。此外,雷軍表示,售價 9.9 萬是不可能的," 說 14 萬 9 的人也不要再說了 "。
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分析
我國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消費需求逐年攀升。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22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爆發式增長,達到 688.7 萬輛,同比增長 93.4%。
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占率居全球第一
從市占率來看,2022 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占率達 13.3%,其中,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占率最高,2022 年達到 24.4%,其次爲歐洲,新能源汽車市占率爲 17.3%。相比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占率 13.3% 的平均水平,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車在印度、日本的市占率均較低,未來市場空間相對廣闊。
雷軍表示,小米全棧自研智能駕駛技術,第一期總投資達到 33 億元,目前已經追加到 47 億元,專屬團隊規模超過 1000 人投入,測試車輛超過 200 輛,測試裏程數超過 1000 萬公裏。小米在全棧自研智能駕駛技術方向将堅持持續投入雷軍稱,智能駕駛是小米重點投入的新興賽道,其自動駕駛的目标是 2024 年進入行業第一陣營。
前瞻經濟學人 APP 資訊組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産業研究院《新能源汽車行業技術趨勢前瞻及投資價值戰略咨詢報告》
同時前瞻産業研究院還提供産業大數據、産業研究報告、産業規劃、園區規劃、産業招商、産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 咨詢 / 募投可研、IPO 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等任何公開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内容,需要獲取前瞻産業研究院的正規授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 APP】,還可以與 500+ 經濟學家 / 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