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吖,我是青苔。
《大宅門》2001 年開播,距今已經 21 年了,世間已無大宅門,但宅門故事卻留在了人們心中。
在電視劇《大宅門》中,有悲有喜,有苦有樂,有好有壞。在曆史長河中,每個人生活中污點就被忽略掉了。
導演郭寶昌是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曆,綜合宅門各色人等各自的故事,雜糅一起,才有了二奶奶、白景琦、白穎宇等人物。
這和現實的樂家人物有很大的差别,故事也許是真的,但是張冠李戴,過于美化白景琦和二奶奶,讓樂家後人不承認郭寶昌。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從這一點上來說,郭寶昌并沒有錯。他寫的的是故事,塑造的是人物,是以樂家爲基,并非要爲樂家著書立傳。
雜糅之中,才有了《大宅門》。
《大宅門》裏,多的是悲情的女性,如楊九紅、白雅萍、白佳麗、大格格等。悲情女性是封建制度下的犧牲品。能擺脫桎梏的女性,如二奶奶、白玉芬,才更顯偉大。
今天,再來看《大宅門》,青苔越覺得白雅萍不幸,更多是自己造成。
白雅萍是白萌堂的第四個孩子,唯一的女兒。沒出大格格這件事之前,白家也是京城的名門望族,行走于皇宮和王府,治病救人,是白家的鼎盛時期。
豪門女兒白雅萍嫁進關家,公公是翰林院編修,是正經的 " 書香門第 "。這樣的婚姻也算是門當戶對。
書香門第對規矩和要求就會更嚴格、更講究一些。但是嫁進關家的白雅萍,并沒有去按照當時的規矩做一個少奶奶該做的本分。她嫌棄公公一張冷臉,老公也不會說貼己的話,家裏沒有熱火氣。
爲什麽沒說婆婆,既有可能是婆婆已經去世,家裏隻有兩個大男人,不怪乎冷清。
這樣的家裏正是需要女人的溫情,可是雅萍常年住娘家,根本沒有考慮過婆家感受。
用關少沂的話說:
" 這位姑奶奶,自從進了這個門,在家裏才幾天呀,整天往娘家跑,瘋瘋癫癫不着家,我就跟沒娶這個人一樣。"
白雅萍自始至終就沒有在關家生活過幾天。
即便這樣,關少沂并沒有放棄這段感情,一有機會就要去白家見雅萍,可雅萍總是疏遠。
就連大哥白穎園也說她了:
" 你嫁出去了就不是白家的人,家裏的事到你的婆家主持公道去。天天泡在娘家,算怎麽回子事。"
可見雅萍這種做法,已經有些出格了。
即便是放在現在,妻子常年住娘家,夫妻分開過的婚姻,也難幸福。如果雅萍能正視婚姻關系,後面的悲劇就可以避免。
如果雅萍對婚姻是積極面對,而不是總住在娘家,那孩子被摔的事情極有可能避免。
原本還想緩和夫妻關系的關少沂,因爲孩子的死,加重了對白家的怨恨,更是提出不認這門親事。
喪子之痛讓雅萍開始精神恍惚,爲以後悲劇發生埋下了根。
因爲喪子之痛,關少沂把對雅萍的怨恨都撒在了女兒香玲身上。關少沂要一命抵一命,二奶奶把白景琦報給他,可是關少沂沒有下得去手,一氣之下就離開了白家。
他把雅萍推下車,單方面宣告這段婚姻結束。
在白家人看來是喪子之痛,在關少沂看來,是殺子之仇。
孩子沒了,也沒有要出黑白,隻能借機發洩自己的仇恨,那就是和白家對着幹。
如果從這方面看,關少沂他還不至于是大奸大惡之人,不過是要讨回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公道。
再後來,出逃北京城的時候,他把雅萍趕下馬車,也不會想到是那樣的結果。
這事又能怪誰呢,關少沂要接走香伶,香伶不想和母親分開,二奶奶說要接就把母女倆一塊接走,不也想着能一家三口團圓。
混不吝的老三白穎宇爲何要恨關家呢?白家和關家的仇就是因爲他才結下的。
是雅萍逃避婚姻才造成了今日的果啊。
二奶奶生了兒子,白雅萍去給白萌堂報喜,卻打擾了老爺子畫畫的興緻,直接飛過去一支毛筆。
白萌堂是甯折不彎的倔人,可是他還是父親呀。對待自己的女兒,如果有一點點的愛意,也不至于這樣吧。事業心強的倔老頭白萌堂,自然是給不到雅萍想要關注和愛。
可是作爲母親呢,白周氏沒有受過委屈,一輩子活自己。她有着自己性子,吃老三的點心,就不吃老大的點心。可見,她根本做不到顧忌孩子的情感,而收斂自己的性子。這樣的母親又能愛孩子多少呢?她一生無憂,隻爲點心。
香伶在關家被打,她也隻能說給二奶奶去把孩子接回來。她沒有愛過雅萍,更無法感受到雅萍的痛苦。
住在娘家唯一的依靠是二嫂,是二嫂依着她、順着她,給了她想要的溫暖和關愛。
小時候缺失的愛,長大後很難補回來。
父母的婚姻以及三個哥哥對待嫂子的态度,讓她覺得,婚姻裏,女人被寵是天經地義。
關少沂給不了雅萍想要的關愛,就逃回娘家,找哥嫂。
所以雅萍後來的悲劇,主要在内因,在于她拒絕成長和面對。
投資大師查理芒格說過:"幸福的秘訣是降低預期值。如果你對人生有一些不合理的需求,你就會像籠子邊撲騰的鳥,飛不出籠子的。"
降低預期值或者讓自己成長,配上美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