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學曆似乎成了我的‘污點’。"
近日," 第一學曆 " 歧視現象備受關注。在媒體的調查中,多位 2024 屆應屆畢業生稱,在最近的求職過程中遭遇第一學曆歧視。
一些企業不招錄 " 本科雙非 " 學生,即非 985 和 211 院校的畢業生。面試時有 HR 得知求職者爲 " 本科雙非 " 畢業生後,選擇差别對待草草結束面試。
類似的情況不是第一次出現,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 第一學曆 " 屢次在就業市場掀起波瀾并長期揮之不去,一方面在于勞動力市場已由昔日的 " 賣方市場 " 過渡至 " 買方市場 ",激烈的就業競争加劇了學曆歧視,不少企業面對求職者自然有了高高在上的優越感。
另一方面,求職者在面對這種 " 差别待遇 " 時,往往選擇沉默。他們無法清晰得知自己被拒絕是否因爲其 " 第一學曆 " 不過關,同時過高的維權成本也會讓他們另謀高就。
職業選擇,應以雙方彼此适配、雙向選擇爲基準。所謂 " 第一學曆 " 既不能代表求職者的真實業務能力,也不說明求職者的崗位适配程度。
企業可以根據崗位需求設置相應的學曆要求,但不能 " 一刀切 " 地将第一學曆設爲門檻。如此操作,不僅有可能将人才埋沒其中,還涉嫌違反勞動法的相關規定,侵害了勞動者的平等就業權。
" 唯學曆 " 的做法簡單粗暴,缺乏科學的篩選工具,難以精準地鑒别求職者之間的素質差異,很難爲公司找到最适合的人才。
" 第一學曆 " 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全部。
本科之前,無論是直接考取還是以 " 專升本 " 等形式進入本科,都是提升自我、打磨自己的體現。本科教育之後,不少人依舊會選擇繼續深造,全方位提高自身的競争力和綜合實力。
本科,隻是求學路上的一個站點。有人不遺餘力地走到這一站,有人恰好就此停留,而有人還會奮力奔跑沖向下一站。
因此,全社會應該以平等和理性的眼光看待本科教育。企業在具體的招聘工作中,應以自身崗位設計和需求爲準,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就業是民生之本。今年的就業形勢尤爲嚴峻,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 2024 年高校畢業生數量預計達到 1187 萬人。
千萬就業大軍中,非 985 和 211 院校的畢業生占絕大多數。" 雙非本科 " 就業歧視必須引起各方重視,任其發展勢必會傷害更多求職者,讓企業錯失合适的人才。
用學曆将人才标簽化,忽視了求職者的差異性和能動性,這不僅會破壞就業公平,也會讓勞動力市場走向僵化。千方百計保就業、穩就業、促就業,不是口号,而是要千方百計地落實到現實中去。
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