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 8000 萬了。
春節檔預售,沒想到首先脫穎而出的,是 " 最不春節檔 " 的一部。
為什麼這麼說?
看這——
無名
雖然說春節檔早已不限于合家歡,戰争、科幻、懸疑,觀衆接受了更多的類型。
但依然沒見過——
别人宣傳鋪天蓋地,它話少;
别人的海報炸裂,它就隻有倆人,還黑白。
就這,還有那麼多人搶着要看。
憑什麼?
主演王一博的人氣,男神梁朝偉再演民國諜戰戲,還有周迅、黃磊、王傳君 ……
但這些 Sir 覺得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大的期待無疑是他——
程耳。
《羅曼蒂克消亡史》六年後,才重返院線。
為了這部《無名》,他走上前台,還親自參與宣傳,搞出來一堆 " 先鋒操作 " ——
調侃是超級商業片,回應網友的各種質疑,在各路平台上帶着主創給電影打 call。
下力的程度,看得出導演是豁出去了。
那麼問題來了。
到底什麼樣的電影,讓程耳如此全情投入?
看過了試片 Sir 要說,今年春節檔,來了道前所未有的硬菜。
(本文沒有劇透,請放心食用)
01
梁朝偉又演了一回 " 易先生 "?
時代的背景類似,但這一次更複雜。
上海 " 孤島時期 ",雖然被日本占領,但因為租界的關系,成為各方拉鋸的前沿——
英美集團,德意勢力,日本,汪僞政權,重慶政府,乃至延安方面,都把上海當作最重要的情報交流中心。
在曆史上,像德國入侵蘇聯,日本襲擊珍珠港這樣重大事件的情報,上海都曾是它傳遞路徑中的重要一站。
因此,這裡的諜戰交鋒,重要性絲毫不弱于正面戰場,小的,影響一場戰鬥的勝負,大的,關乎一個國家的存亡。
而這一次的《無名》,主舞台就是汪僞政權在上海的情報部門。
從一群 " 賣國者 " 的内部,去審視這段風雲變幻的曆史。
但了解這個故事之前。
要準備好應對程耳不按套路出牌的講述方式。
打亂的故事線,迷宮一樣的細節呼應,程耳在采訪中反複提到的" 參與感 "——
當觀衆被突然扔進了一個掐頭去尾的情節中,他必須自己去尋找故事的脈絡,随着給到的信息增加,觀衆逐漸對這個故事拼湊出屬于自己的理解。
這回的《無名》當然也一樣。
1938,1941,1944,1945。
是電影中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分别對應電影中幾段被切碎,但又互相關聯的劇情。
梁朝偉飾演的何先生,明面上的身份是汪僞政府上海情報部門的主管。
片中展現了兩次審問犯人的情節:
第一段,1941。
審訊一個國民政府在上海的情報頭子,他一臉笑意地勸說,日軍力量多麼強,投靠以後能得到多大的優待。
還放了對方一條生路。
此時的他一臉笑意,充滿信心,等待對方 " 開竅 "。
而第二段,同樣是審訊,一個重慶來的刺客,何先生開頭的勸說和前一段的一模一樣,連話術都是一樣,但話沒講完,卻被對方直接打斷。
何先生臉色尴尬且凝重。
原因無他。
時間已經到了 1944 年,日本已經窮途末路。
何先生對于這個刺客的處理方式也很簡單明了——
殺。
因為,留着也沒用了。
幾個汪僞政府情報部門公務員的日常:吃飯,喝酒,追捕,審訊,打人,殺人 ……
用麻木,抵消恐懼。
可能有人好奇,為什麼 Sir 不介紹角色?
" 無名 "。
電影中絕大多數角色,沒有名字,連姓都很少提到。
那些日常,指代不是這幾個人,而是那一群人。
其中有好人,有壞人,但更多的人是好壞難辨,正邪難分。
毫不誇張地說,直到電影最後一秒,故事依然還存在反轉的可能性。
02
可能有人會說,何必這麼麻煩?
我就想看個電影而已。
嘿,這回導演也想到了這一點,還記得那個宣傳語麼?
看這叙述手法似乎都已經把一些觀衆拒之門外了,又怎麼能商業得起來呢?
如果抛開故事,《無名》也有它的 plan B。
作為諜戰類型片的元素,它基本都有。
比如抓捕時,驚險刺激的槍戰。
比如審訊時,血漿噴射的虐殺。
更别說打鬥,預告片裡就已經展現了部分峥嵘——
梁朝偉和王一博,這一老一少,将有一場搏命死鬥。
誰正誰反?
Sir 不劇透,隻是想說,電影中哪怕是這場搏鬥,導演都埋下了很多細節和設計。
一個細節。
打鬥中有幾個明顯的鏡頭,會顯得很奇怪。
但看完電影之後,才能細思恐極地回想 ……
總之,哪怕是打鬥,也不隻是為了精彩,随便打的。
這些元素保證了,即便觀衆被劇情一時難住,也很容易尋找到新的爽點。
但作為資深影迷來說。
程耳真正的爽點,肯定不止是這些商業的東西。
大家為什麼會對程耳導演有這樣的期待?
原因,就是他的電影,會有一種很強的" 高級感 "。
這個詞兒很虛,但在程耳的電影裡,是顯而易見的。
《羅曼蒂克消亡史》裡有一幕印象深刻——
陸先生帶着手下與日本人談判,談崩了。
屋子裡瞬間槍火四射,打成一團,但陸先生站起身,在雙方的互射中,從容離開,連步子都不曾慢一步。
在老派人身上,再殘酷的厮殺,死再多人,也不在對頭面前露怯,不影響自己分毫。
這是一種老派人的體面。
講究、自信、驕傲 ……
也因此陸先生在去往香港時,面對邊檢官,毫無尊嚴舉起雙手的畫面。
才徹底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終結。
從人物的行為邏輯,到故事的主題思考,都有着明顯的 " 雕琢 ",導演靠着堆砌大量細節,最終完成作者表達,而且反複推敲之後可以邏輯自洽。
這就是程耳電影的高級。
而《無名》這一回,也繼承了這一點。
舉個例子。
狗。
電影中有三次使用狗作為意象。
1938 年,日軍轟炸廣州,防空洞裡都是躲避的難民,一條瘸了腿的狗逃了進來,被士兵驅趕,用半塊餅引到了防空洞之外。
另一邊,轟炸廣州的日軍飛機上,一隻柴犬帶着防風眼鏡,裹着衣服,背後還繡着一個大大的太陽旗,被取名叫做 " 羅斯福 "。
而到了 1945 年,汪精衛死在日本的消息傳來,汪僞政府人心惶惶,樹倒猢狲散。
同樣有一條狗,夾着尾巴,離開了生活的院子。
這種用狗來映射時局,一句台詞不用說,觀衆都能看得懂。
那個超級商業大片的調侃,重點不在 " 商業 ",而在 " 大片 "。
電影是視聽的藝術。
《無名》這回和《羅曼蒂克》一樣,在這一點上,做了重點打磨,甚至有時候不用台詞,僅憑借一些鏡頭語言,畫面設計,都能讓你猜出劇情的進展。
用冷暖色調的切換,展現人物不同的心理狀态。
用這種俯視角度,從光的方向,幾乎可以預判情節的走向。(從光到黑暗,從黑暗走向光)
還有在展現戰争殘酷的群像時。
用慢鏡頭、空鏡、大遠景,雕塑曆史影像。
更别說聲效表現。
電影中情報部的幾個老狐狸,每一次言談交鋒的時候,總是會伴随着聲效的變化,挑動觀衆的情緒,時而緊張,時而舒緩。
同時,當角色内心陷入掙紮的時候,如汽笛一樣的聲效也會出現,放慢節奏的同時,也提醒觀衆:
可以說,哪怕抛開導演本身的作者表達。
不在乎那些商業類型的元素。
《無名》也能憑借視聽效果,捕獲絕大部分觀衆的注意力。
這是一部真正的 " 大片 "。
03
2016 年 12 月 16 日,賀歲檔期。
程耳的《羅曼蒂克消亡史》上映。
這部投資 1.5 億的大片,最終隻收獲了 1.18 億的票房。
但之後幾年,這部在當時票房撲街的電影,卻逐漸被很多人發現了它的優質,時至今日,已經成為各種 " 遺珠 " 電影榜單的常客。
被稱作國産電影難得的佳作。
連電影中導演的調侃,也被不少人反複拿來玩梗:
一部沒有準備讓大家看懂的電影。
讓大家看不懂,它似乎就應該接受這樣失敗的命運。
但事實是什麼呢?
那些所謂 " 簡單而成功 " 的電影,也并沒有讓大環境變得更好,甚至因為它們,電影的存在感都在緩慢下降。
在這個娛樂産業全面興盛的年代,注意力的競争已經白熱化。
電影存留的底氣是什麼呢?
以《無名》為代表的電影,可能就是回答這個問題的某種嘗試——
盡最大的努力,用最好的投入,做出最一流的成果。
哪怕它沒有主動去讨好觀衆,哪怕因此失去觀衆中的最大群體。
但是。
就像《羅曼蒂克消亡史》。
那些真心做的成果,就像金子,終究會被人看見它發光的本色。
這一次,《無名》直接跻身春節檔,是不是頭鐵?
但 Sir 想,觀衆對于春節檔的口味和訴求,已經開始改變。
觀衆需要的不會隻是無腦發洩。
因為一場吵鬧過後,大家終究會冷靜下來,找到真正浸潤人心的作品。
就像之前《中國奇譚》的總導演對觀衆看不懂的回應:創作者有責任提高觀衆審美門檻。
而這條路,程耳已經走了很多年。
從二十多年前,他那個被稱作 " 北電史上最牛畢業作品 " 開始,他就一直在試圖做出不一樣的東西。
《第三個人》《邊境風雲》《羅曼蒂克消亡史》,幾年磨一部,一部比一部好,但就缺一次," 超級商業片 "。
不按套路出牌的電影,真的就無法商業?
春節檔的預售票房,已經刷新了我們原有的觀念。
作為每年最擠的一個檔期。
春節檔,缺電影嗎?
不缺。
但春節檔真的不缺電影嗎?
缺。
缺一部放在任何檔期,都值得反複觀看的電影。
就等《無名》。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吉爾莫的陀螺
還不過瘾?試試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