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6 日,小米發布了它們的年度旗艦産品——小米 14 系列,關于小米 14 Pro,我在上周已經做了一個相對完善的體驗評測。
(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制)
但在幾天的使用中,小米 14 Pro 的影像表現給我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印象,畢竟它并非我印象中那種使用一英寸超大底的「旗艦影像手機」,而是使用的小米自家的光影獵人 900 影像傳感器(50MP、1/1.13")。
關于這顆傳感器具體是誰家的我們這裏不做多讨論,但可以肯定的是,這顆光影獵人 900 的體驗絲毫不輸小米 13 Ultra 上那顆 IMX989 傳感器,甚至在某些方面還實現了反超。
在空閑時我也專門帶着它去了一趟從化,在拍攝了幾百張樣張後,我現在有一肚子話想跟你分享一下。
從小米 10 系列開始,每一代的小米旗艦都給我一種好像不講參數就不會發布手機的感覺,什麽一億像素、GN1 超大底、一英寸大底等等等等,從參數上來看,小米幾乎每年都是最頂尖的那一個。但實際上真正能被小雷稱作是好影像手機的小米手機也就隻有小米 12S Ultra 和小米 13 Ultra,其他無一例外都沒能發揮出那塊定制大底的全部實力,屬于是空有一身實力但發揮不出來。
小米 12S Ultra 的出現算是徹底改寫了我對小米影像的看法,他們終于知道消費者需要的是能夠随手記錄下大片而并非什麽超高像素。小米 14 Pro 顯然就是這麽一台「舍棄了小米味」的小米手機,不再一味地追求大底所帶來的超強虛化,而是依靠自己的技術提升帶來了更好的拍攝體驗,更快的合焦速度、更強的寬容度、更豐富的後期空間、更好的色彩。
小米 14 Pro 搭載了主流的後置三攝,主攝爲光影獵手 900 影像傳感器,擁有 5000 萬像素,支持 1024 級可變光圈,23mm 焦距,以及 OIS 光學防抖技術;長焦鏡頭的原生焦段爲 75mm,型号爲三星 JN1 傳感器,通過内置的浮動對焦模組能實現 10cm 左右的微距特性,超廣角同樣是三星 JN1 傳感器,能夠實現 5cm 的微距特寫。
三顆鏡頭加上小米自帶的徕卡大師鏡頭包一共提供了整整十個焦段,多焦段的優勢不用我多說大家也明白。
按照雷軍的說法,這次之所以不采用 IMX989 而選擇這顆全新的光影獵人 900 主要是考慮到手機模組厚度的問題,但實際上這顆 CMOS 還是有點東西的。小米 14 Pro 的主攝特别有意思,它的底隻有 1/1.13 英寸,跟 IMX 989 相比要小了一整圈,但這就意味着它的進光量和景深會變小嗎?答案當然是不,不然小米 14 Pro 早該被我罵得狗血淋頭了。
首先,小米 14 Pro 的主攝支持雙原生 ISO Fusion Max,在單幀拍攝時就會記錄兩個曝光 EV 的底片,然後再進行融合提供最高 13.5EV 的單幀動态範圍;而 IMX989 最爲人诟病的就是僅 10EV 出頭的單幀動态範圍,在面對某些大光比場景時亮暗部的細節不能很好的保留。
其次,小米 14 Pro 的主攝光圈來到了 F/1.42,是目前市面上光圈最大的手機鏡頭,大光圈的優勢想必不少玩攝影的讀者們都清楚,大光圈擁有更好的虛化和暗光拍攝能力。進光量足,相機可以用更短的曝光時間獲得相同的畫面亮度,拍攝速度也會更快。這也是市面上那些大光圈鏡頭價格一個比一個離譜的原因之一;
最後也是我感受最深的一點,小米對于影調方面的把控可以說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在小米 12S Ultra 的評測時我曾說過這麽一句話「它的影調風格确實很獨特,但注定難以符合大衆審美」。
在經過兩年的打磨後,小米 14 Pro 上的徕卡影調變了很多,變得不再那麽追求通過色彩來表示自己足夠獨特,而是盡可能結合場景中的光線烘托出該有的氛圍感,再配合這顆超大光圈的主攝,小米 14 Pro 的拍照體驗甚至可以說超過了我手上的小米 13 Ultra。
說了這麽多,我們也該看點樣張了。
我不得不承認,小米 14 Pro 在大光比場景下的體驗十分出色,細膩的色彩搭配出色的明暗過渡,讓這張原本主體十分簡單的照片變得極具氛圍感。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制)
從化山區中的空氣非常好,可見度也極高,在這種場景下拍攝有關天空的照片能夠拍攝出十分通透的樣張,頂部的藍天白雲,有着極高的清晰度和立體感。
順帶一提,照片的立體感與傳感器的大小有一定關聯,我手上的 4433 中畫幅相機所帶來的立體感是普通全畫幅和半畫幅相機難以比拟的,而小米 14 Pro 卻用不到一英寸的傳感器帶來了明顯的立體感,很難不佩服小米相機團隊背後的努力。
這張照片攝于中國香港,這個時間正是太陽下山的時刻,遠處夕陽的橘黃色光影和天空的淡藍色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感,海面上跌宕起伏的海浪也被很好地記錄了下來。說實話,當我拍出這張照片時有些難以置信,一般能夠将暗部細節記錄得如此之完善的都是一些專業相機,因爲相機擁有極高的寬容度和動态範圍,小米 14 Pro 能夠做到如此地步着實讓我有些佩服小米相機團隊。
小米 14 Pro 的這顆 75mm 長焦微距鏡頭實用性極強,雖說它本質上并不是微距鏡頭,對焦距離也有 10cm,但小米硬是依靠長焦的放大特性和相關算法讓這顆鏡頭有了别樣的體驗。
像路邊随處可見的小花、稻谷都在這顆鏡頭下呈現出了不一樣的感覺,尤其是稻谷這張照片,75mm 的焦距能夠讓我隔着接近 30cm 的距離依舊拍攝出微觀一樣的照片。這是其他手機上所謂的「超級微距」所無法帶來的。
小米 14 Pro 還搭載了一個新技術——無極光圈,說實話我早期對手機可變光圈技術是報以懷疑的态度,手機的底做得再大也難以解決因收光圈降畫質的情況出現,可以說之前的可變光圈技術基本都是可有可無的,充其量就是一個營銷手段。但本次小米 14 Pro 的無極光圈總算是找對路了。
在默認的拍照模式下,14 Pro 提供了 AUTO、F1.42、F2.0、F2.8 和 F4.0 幾個選項可選,當然如果你想手動調節光圈也可以進入到專業拍攝模式,這種能給用戶自主選擇的感覺真是太好了。(說的就是你蘋果,就知道自作主張,從來不給我選擇的機會)
既然都把光圈做到 F/1.42 了,小米當然是盡可能全程使用最大光圈拍攝,根本不在意大光圈所帶來的邊緣虛化過渡和色散問題,很符合攝影圈子裏的一句話「你都買大光圈鏡頭了,縮光圈拍照就是對它的不敬」。
不過無極光圈我覺得更大的作用還是在于視頻,這次小米 14 Pro 在電影模式下會采用 180 ° 快門角,在保證動态模糊的前提下通過收縮無極光圈來進行曝光的調整,不過具體的表現用文字很難說明,如果大家感興趣,後續我們也會做一個視頻方面的評測。
黑白題材是我近期特别喜歡的風格,但想要拍出好看的黑白照片遠比拍彩色照片更難,因爲黑白照片需要考慮更多關于構圖方面的因素,而且不是所有的黑白都有那種獨特的高級感。而在這一方面做得最好的,我個人認爲是徕卡 M 系列,徕卡在黑白色彩上所做的功夫是其他相機廠商難以企及的。
小米作爲徕卡的深度合作夥伴,自然理所應當地學會了徕卡黑白的一些特性,在相冊中選擇徕卡單色 HC 濾鏡,就能獲得一張黑白分明且有一定深度感的照片。
( 圖片來源:雷科技制圖)
可以說小米 14 Pro 延續了徕卡最經典的影調風格并結合大衆審美進行了微調:保留畫面中真實的光影明暗對比,讓原本平面的照片能夠擁有真實世界中的立體感和空間感。比起之前那種靠暴力堆料的方式,如今的小米更多地考慮了從攝影思維出發,讓普通用戶也能拍出令人驚豔的照片。通過這種方式,小米大幅提高了成片率,也讓生活中那些随處可見的普通場景變得「值得記錄」。
噢對了,小米 14 Pro 的魔法消除功能變得更加好用了,現在我們在相冊中可以直接用 AI 識别到畫面中的路人,隻需輕輕一點就能直接把路人給删除掉,留下一張适合的照片。
要說小米 14 Pro 的拍照完全沒有缺點,那肯定也是不可能的,作爲一位極其熱愛長焦的拍照愛好者,我十分喜歡長焦所帶來的構圖角度,如果缺少長焦的支持,很多巧妙的構圖手法都難以實現。
而小米 14 Pro 并沒有給到原生 120mm 的焦段,都是通過 3.2 倍鏡頭裁切得來,但這樣做會使得整個畫面的畫質下降嚴重,不過考慮到小米後續還會推出真正的頂級影像旗艦小米 14 Ultra,也不難理解小米 14 Pro 的料沒有堆到頂了。
另外就是小米的人像功能,我印象中小米的人像功能已經做了很多年了,但它的表現真的算不上好,人物的發絲和背景很容易糊成一坨,給人一種暴力摳圖的感覺,這種表現還不如用普通的拍照模式搭配最大光圈,出片率反而會更高。
簡單做個總結吧,小米 14 Pro 的拍照表現确實很超乎意料,無論是色彩、畫質、還是對光影部分的把控都堪稱一流水準,雖說它跟我手上的小米 13 Ultra 沒有太大的差距(13 Ultra 在某些方面的表現還是要比 14 Pro 好上一些),但對于普通用戶來說,小米 14 Pro 已然是近期最适合去拍照、去掃街的手機了。
讓普通大衆能夠輕松地接觸攝影,實現專業影像的大衆化,這一點,就是小米 14 Pro 帶來的最大驚喜。而我們要做的也很簡單,不管你手中是什麽設備,先走出門,再記錄下這個屬于我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