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說 " 甯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 "?得罪了君子,最多恨你一陣子,得罪了小人,記恨你一輩子,甚至會始終等着報複你!你說你怕不怕?
你以爲你與人爲善就不會得罪小人嗎?那可不一定!看完劉禹錫這段故事,相信會給你提一個醒。
唐朝時,被貶 20 餘年的劉禹錫,到汝州上任。北上時,途徑揚州,受到了當時的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牛僧孺的不熱情款待。
爲什麽不熱情呢?主要是老牛這人,太小心眼了,當然,也怪劉禹錫當年不通人情世故,20 多年前,梁子就已經結下了。
酒宴上,老牛喝得很沉默,一點沒有主人家的好客禮儀,老牛喝了幾杯之後,頓時哈哈一笑," 劉老哥,小弟這裏有一首詩,你來指教指教。"
《席上贈劉夢得》
粉署爲郎四十春 , 今來名輩更無人。
休論世上升沉事 , 且鬥樽前見在身。
珠玉會應成咳唾 , 山川猶覺露精神。
莫嫌恃酒輕言語 , 曾把文章谒後塵。
什麽意思呢?
子霄跟你通俗點說,老牛牛僧孺現在春風得意,是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老劉劉禹錫接連被貶,一個得意,一個失意,關鍵是失意的老劉,當年還很不客氣地批改牛僧孺的文章。
這把老牛給得意的:你老劉當年不是牛嗎?當年不是一點也不客氣地胡亂改我的文章嗎?你可知道,我吐個唾沫就是珠玉,現在看來,我是封疆大吏,你被貶的小官,當初拿給你看,你是有眼不識金鑲玉啊!
我呸,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窮啊!
老牛這有點失德、失言又失禮啊,一副小人得志的猖狂樣兒,這有點欠揍啊!
劉禹錫看了這首詩,心裏頓時大驚不已,這才想起來前塵往事,趕緊回詩一首,表達自己的歉意和悔意,這才跟牛僧儒盡釋前嫌,化解了這段恩怨。
這是怎麽回事呢?
原來劉禹錫早年在京城做官的時候,做人比較爽直、不夠圓滑,也經常得罪一些人,其中就有牛僧儒。
當年劉禹錫在朝堂時,雖然官不大,但是名望很大啊。
當時科舉有個習俗,士子們在考試前都會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到那些有名望的官員面前,請他們點評一下,給自己說幾句好話,勉勵幾句,提高自己的名聲,這在古代稱之爲 " 行卷 "。
白居易咱們都知道,靠那一句 "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成名,能做此詩,居京城不難。
有一位才子牛僧孺,這一年來到長安考試,帶着自己的得意之作,去拜訪當時很有名望的劉禹錫。
劉禹錫當時正跟一個客人聊天,看到有才子拜訪,接過文章,邊跟人聊天邊塗改文章,卻沒有看到牛僧孺已經臉色大變。
就像我們現在拿出自己的作品,遞給别人," 請您多多指教 ",這其實是一句客套話,又有誰希望别人對自己指指點點呢,哪怕這個指指點點是正确的意見,大家聽了心裏也會不舒服。
牛僧孺也是這樣的心理,他本來以爲給劉禹錫看一看,面子上過得去。劉禹錫随便點評幾句," 寫的不錯 "" 是一個可造之才 " 這就可以了。
但是,沒想到劉禹錫是這麽較真的一個人,毫不客氣地當着牛僧儒的面,修改起來,關鍵是旁邊還有人看着,這簡直是太丢臉了。
劉禹錫固然是出于一番好意,但是牛僧孺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僅文章被劉禹錫批改一邊,連評語也不好,給了一句 " 必先輩未期至矣 "。
言外之意,你這水平不夠啊,沒有達到先輩對你的期望!
如果你是當年的牛僧孺,你會怎麽做?
大庭廣衆之下,被這麽評價,對小牛牛僧孺來說,簡直是奇恥大辱!
這讓自負的小牛覺得心裏很不舒服,由此,對劉禹錫記恨在心。
小牛後來更是憑借一己之力,考中進士,仕途更是順風順水。
二十餘年後,兩個人在揚州,相逢了,此時牛僧孺可以說飛黃騰達,而劉禹錫呢,越混越差,接連被貶,先後去了幾個地方吃苦。
老牛看着不得志的老劉,心裏那叫一個得意,你看看你現在混得,啥也不是,我當年還去請你指點,真是昏了頭。
老牛的這首詩,讓劉禹錫想起來了當年的那一幕。
沒想到,牛僧孺對當年那點小事,二十年後依然耿耿于懷。
而此時的劉禹錫呢?一大把年紀了,被貶二十餘年,對人情世故也算修煉有成了,這時候才明白,當年自己的行爲,确實有點過了。
所以,也就有了下面這首詩。
《酬淮南牛相公述舊見贻》
少年曾忝漢庭臣,晚歲空餘老病身。
初見相如成賦日,尋爲丞相掃門人。
追思徃事咨嗟久,喜奉清光笑語頻。
猶有登朝舊冠冕,待公三日拂埃塵。
什麽意思呢?
老夫現在一把年紀了,沒想到還能遇到你,看到你風采依舊,以前的事,是我欠妥當了,你現在如日中天,将來回到朝堂負責統領百官的時候,你再給我點顔色看看吧。
劉禹錫這首詩,看起來是服軟了,但是,軟中帶硬,牛僧孺聽了,也是哈哈大笑,終于釋懷了當年的那點小事,你老劉也有今天,拉着劉禹錫一頓好喝,這才散場。
子霄覺得,牛僧孺談不上小人,就是有點小心眼,非要讓劉禹錫低個頭,認個錯。
劉禹錫後來每次想起來這件事,依然心有餘悸,告誡兒子," 吾立成人之志,豈料爲非。況漢南尚書,高識遠量,罕有其比。昔主父偃家,爲孫弘所夷;嵇叔夜身死鍾會之口,是以魏武戒其子雲:‘吾大忿怒,小過失,慎勿學焉。' 汝輩修進,守中爲上也。"
什麽意思呢?我本是處于好意,但是,沒想到會得罪人。主父偃全家被公孫弘所滅,嵇康被鍾會所殺,都是因爲不小心得罪了小人,所以,要謹慎自守、提防小人。
劉禹錫出于好意,一心想扶持後輩,沒想到引來了牛僧儒的怨恨,差點惹來大禍。
" 好爲人師 " 這是我們很多人都有的臭毛病,隻要自己比别人強一點,言語之間、表情、神态就會顯現出來。
而正是這種 " 好爲人師 " 的本性行爲,往往也容易讓我們在跟人交往的時候,不注重他人的面子和尊嚴,自己都不知道傷害了别人,得罪了别人。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有時候,我們本着善意去做事,往往也會在無意中得罪他人,甚至引來他人的憎恨、排擠,更有甚者,會給自己帶來滔天的禍患。
所以,我們要牢記一個道理,做人可以随心一些,但是跟人相處不能任性,要考慮到他人的感受,注意照顧他人的臉面,要懂得克制自己的表達欲、表現欲,懂得收斂鋒芒。這是一種處世智慧,也是自保之道。你覺得是這樣嗎?
煮酒論英雄,讀史通謀略。
關注我,每天爲你分享讀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