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華夏基石e洞察 ,作者夏驚鳴
作者:夏驚鳴,華夏基石首席戰略與組織變革專家,華夏基石高級合夥人、副總裁
來源:華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我今天講的主題是戰略解碼。
我之前講了戰略方向是必然前途,方向要有前途,戰略綱領定位、價值主張、關鍵策略、核心競争力等是必勝邏輯,就是怎麽讓這個機會變成自己的。那麽,今天是第三個主題,要把"增長的責任"分解下去,就是戰略解碼——必赢行動。
01
戰略解碼/績效管理最重要的作用
是"打勝仗的管理",
是"建設打勝仗的能力"
無論叫戰略解碼,還是叫目标管理或者績效管理,其實都是一回事,隻不過取了不同的名字而已。那麽,它的作用是什麽?
一談到績效管理,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分錢。到年底的時候,根據考核的結果,形成分錢的依據。第二個,是戰略責任的傳遞,就是大家爲戰略做什麽貢獻,我們怎麽通過戰略解碼、組織績效等整個過程把增長責任傳遞下去。
其實,戰略解碼/績效管理還有第三個、第四個作用,這是大家往往會忽視的,這也是爲什麽我一直強調在企業裏面一定要做目标管理/績效管理,哪怕難,也要去做的原因。那麽,第三個是什麽?是培養将軍;第四個是選拔将軍。你想一想,績效管理、目标管理是不是天天在琢磨我打什麽仗,如何打勝仗,打得怎麽樣,要不要調整,下一步該怎麽辦?最後,大家的功勞如何,如何評定?你看這就是打勝仗的管理。所以,績效管理、目标管理,就是打勝仗的管理。如果你從這個角度上去思考的話,它就是一個核心的抓手——培養我們幹部隊伍打勝仗的業務能力的一個核心抓手。
我經常跟企業講,認真做績效管理,三年會起作用。我講三年,不是績效管理體系需要設計三年,設計三個月就可以了。但是,要讓大家形成習慣,需要三年;形成一種正确思維方式,需要三年。第一年大家會用這些工具,但用完之後,他實際上在做的過程中就把它給忘了,比如我們根據戰略地圖進行分解的時候,到了月度經營分析會、季度經營分析會的時候,他忘了,還在就事論事或談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就沒有戰略思維,不是一個将軍的角色來考慮這個戰役到底怎麽打,打得怎麽樣,他還是一個工兵的思維,這是第一年。那麽,到了第二年,就開始有感覺了,第三年就會熟練了,就會知道是圍繞公司的戰略意圖出發,以及從公司的必勝的邏輯出發,然後再來看自己要幹的事情。很明顯,你就會感受到我們隊伍的素質就不一樣了。
我在百果園輔導戰略解碼到第三年的時候,我跟餘總(餘惠勇)講,我們管理層的素質有了質的變化。我是17年第一次進行輔導,到2020年一季度的時候,我就感覺大家的思維完全不一樣了。我當時跟餘總講,我說團隊的能力發生了質變,當時他還沒感覺,也不知道我說啥。到了2020年第三季度的時候,他就跟我講,夏老師,我們團隊成熟了。當然,這不能說完全是目标管理所形成的。因爲大家都還在打仗嘛。但是,目标管理就是打仗,打什麽仗,以及如何打仗的管理過程。
我們有了核心抓手之後,倒逼着大家以戰略思維的層面去思考打什麽仗,以及如何打勝仗,整個管理過程就是分析、定義、複盤、調整。經過幾年,管理層打勝仗的戰略思維就真的上升幾個維度了。目标管理、績效管理等等,一定要正确認知它的價值,它的作用。所以,考核最終不僅是爲了分錢,這隻是其中一個作用,還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傳遞戰略責任,培養将軍和選拔将軍。
那麽,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績效管理,理解戰略解碼,理解目标管理,你的重視度就不一樣,你的感覺就不一樣。
另外,我們搞管理咨詢之所以難,我認爲有四個原因,今天就講一個原因——管理系統的作用和企業團隊是有直接關系的。打個比方講,管理咨詢工作就像醫生給企業看病的。醫生是給人治病的,但給人治病和給企業治病是有本質區别的,人病了吃藥,藥是可以自動起作用的,比如說我感冒了,吃了感冒藥,就不用去管了,睡一覺,好了。但我們給企業做咨詢的時候,把方案設計給了客戶,這個方案能不能自動起作用?是不會的。如果說我們給一個方案,這個方案能自動起作用,那天底下我們不就是最富有的人了嗎?對不對?我也天天做這個夢,搞個華爲基本法,大家都成爲華爲,我說給一個億你會不會給?你一定會給,對不對?給一個億我能成爲華爲,我幹嘛不需要呢?但問題不是這樣。我們給出方案,是需要企業的團隊自己要去思考,要去認知,要去形成共識,要去行動,這才是核心。
華爲之所以牛逼,一定不是咨詢公司牛逼,是華爲本身牛逼。
當然,我們咨詢公司也在恰當的時機起到了專業的作用,推波助瀾、幫助建設。而且也不是因爲咨詢公司方案有多好,而是華爲他們自己做得好,能夠把事情落實下去,或許當時是無意識的,能夠根據事物背後的本質規律行事。那《華爲基本法》背後的本質規律是什麽?是建設團隊的系統思維,而不是把這個東西寫出來,就對企業起作用了。
所以,有的時候我去很多企業,組織複雜後面臨各種糾結和矛盾時,我說你們最好有一個頂層設計,就類似于《華爲基本法》,有些企業就跟我說,夏老師,我們已經有了,你看牆上就是。然後我就問他,管用嗎?基本上都是怔在那裏,不回答了。實際上就是不管用。難道是寫的不對?其實先不管寫的對不對,"基本法"這類東西起作用,背後的本質不是寫出來就管用了,而是要"用"他,來建設團隊的認知模式和行爲模式,這才管用。至于怎麽建設我不展開說。
那麽,在企業裏面有兩個核心抓手,一個是類似于《華爲基本法》這樣的頂層設計,也有叫《共同綱領》的,名字不重要,但内容都是寫企業要持續成功,各個領域的指導思想、指導原則是什麽?我們應該怎麽幹?如果說每一個模塊的人都清楚我這個模塊應按照什麽指導思想去幹,而且真的按照持續成功的指導思想去幹的話,那企業不就成了嗎?所以,華爲爲什麽搞《華爲基本法》三年?不光是把它寫出來,而是通過這個核心抓手建設團隊的思維模式。
另外一個核心抓手,就是我講的戰略解碼/績效管理/目标管理,這是建設我們打勝仗的業務能力。就像我剛才講的,你天天琢磨打什麽仗以及怎麽打才能打赢,然後不斷地行動、複盤、改進。
所以,在企業裏面這兩個是非常重要的核心抓手,要有耐心,要有時間去做,要理解這一點。這是我講的第一個。
02
理解戰略管理和戰略解碼,
要回歸到"目的"
我們談了戰略做解碼的重要性,那到底怎麽理解戰略管理、戰略解碼?
我一直認爲,要把管理理解簡單,不要把它想得太複雜,因爲管理學真的不像什麽物理、化學、機械工程之類。我覺得所有的學科當中,管理學是最簡單的,但它确确實實甚至可以說也是最難的,難不是難在知識上,是難在我們人本身的能力上,是真的需要有管理能力。
好,我怎麽理解戰略管理過程的,我們有各種工具,比如說戰略假設,什麽SWOT分析之類的,你分析這些東西的目的是什麽?你分析這東西的目的是你要做出戰略決策的依據,但這個依據一定是由你主觀判斷的,所以我就叫戰略假設,我之所以這麽去定義,是希望大家回歸做事的目的,我們做這些事情的目的是什麽?所有戰略分析目的就是我們做出戰略決策的依據和假設。
那麽,到了戰略綱領或者目标規劃,那就是我的決定,就是我要做決策了。其實這些事情聽起來都是個很簡單,但是很多企業很容易做成兩張皮,分析是分析,戰略綱領是戰略綱領,把它做成了一個"做作業"。所以,我們有了分析,有了判斷依據,就跟平時做決策是一樣的,隻不過這個複雜一點,要進行系統分析而已。分析完之後,我的決策是什麽?我未來大概要達到一個什麽程度?就是目标規劃或者戰略綱領,對不對?定位是什麽?價值主張什麽?用什麽策略才能打赢這個仗?未來在哪裏形成壁壘?未來幾年在各個關鍵領域的目标是什麽?這就是你的決策。決策做完之後,是需要所有部門去協同才能實現的,那就是戰略地圖。那麽,把實現戰略目标的路徑想明白之後,回到每個部門,基于公司整體的勝利,你的勝利體現爲什麽——核心目标,你實現這些目标,你到底要幹好哪些事情或者說要攻下哪些山頭——關鍵任務,對吧?這就變成組織績效了。另外還有專項計劃(也是戰略部署),比如有的企業産品很重要,有技術規劃、産品規劃、人力規劃等。最後,就變成要做好這些事,需要準備多少錢,這就是預算。我爲什麽花時間要去講這個東西?在我看來,這個現象是大量存在的——大家做戰略管理、績效管理做成了兩張皮,就像做作業一樣,甚至有的時候連自己也沒有辦法說服。所以,我講這些就是希望大家要注意我們做每一件事情的"目的",那麽,才不至于把管理做成了"做作業"。
所以,我們到底是依據什麽東西作出戰略決定?做出這個決定之後,實現的路徑是什麽?怎麽把大家協同起來?協同起來之後,我們就可以分解了,每個部門應該攻什麽山頭,應該做好哪些關鍵任務,完了之後,評估組織績效。而其中有一些比較重大的、需要去協同的要做專項規劃,最後就體現在常規财務預算。
我把這個過程簡單地講出來,似乎沒什麽價值,但是恰恰在這一方面出問題,大家忘了目的。
03
隻有想清楚打什麽仗,
以及怎麽打勝仗,
你才能準确描繪出企業的戰略地圖
談到戰略解碼,有一個核心的工具叫戰略地圖。最近平衡積分卡非常受诟病,很多人就講平衡積分卡沒用。其實我覺得也不能這麽講,核心是我們自己要去"做對"。
戰略解碼的核心是戰略地圖,那麽,我們做好戰略地圖的秘訣是什麽?你看美國那幾個作者寫的書都很複雜,也有很多例子,我認爲寫的還是挺好的,把這個東西搞得很專業,什麽前置指标後置指标,很漂亮,對不對?那麽,做好戰略地圖是要這些專業知識嗎?其實不是的。戰略地圖,圖根本就不重要。所以,我今天的輔導節奏是先講戰略地圖,講完之後做的時候,大家就把圖給我忘掉,不要把這個圖想的怎麽專業,這圖不重要。我打個比方說,如果你想清楚打的是什麽仗,這個仗到底怎麽打才能打赢,你用戰略地圖來表達,還是用腦圖來表達?還是用魚骨圖來表達,還是用問題樹圖來表達,甚至用OKR來表達,有什麽差别呢?所以,不要去琢磨這個圖所謂的專業性,其實它不重要,我現在畫圖都是很随意的。問題的關鍵是要把打勝仗的邏輯想清楚。
當然,一個企業一旦确定某一種表達方式後,那一定要統一,因爲這是内部的溝通語言,你不統一的話,溝通成本就高了。那我現在畫的這個圖,你可以用各種方式來畫,都沒關系。所以,戰略地圖最核心的秘訣是什麽?就是想清楚打什麽仗,以及怎麽打勝仗,這是最核心的。你隻把這個想清楚了,用什麽圖表達都可以。理解了這一點,就理解到戰略地圖的精髓。
下面,我就以上圖爲例,來給大家闡述一下如何理解戰略地圖。
我對整個戰略地圖做了一些改變,第一層面财務沒變,第二個層面原來是客戶,我把它改爲了市場和客戶,第三個層面沒變,還是運營流程,第四個層面原來是學習與成長,我改變爲能力。爲什麽這麽改?是不是要玩文字功夫?其實不是的,我一個個來介紹。
1)戰略地圖最上面第一個格子的内容"規模快速增長,提高系統效率"是什麽?這是戰略目标。這是早年我做的一個電商的戰略地圖,既然是電商,整個公司要打的仗一個就是"一定先要快速地往上形成規模",另一個就是效率。這是整個公司要打的"仗"。
2)"财務、市場/客戶、運營和能力",這四個層面我們怎麽來理解?我爲什麽這麽改?其實就是讓大家要很容易的看清楚這是一個實現戰略目标的邏輯:我的戰略意圖是規模快速擴張,提高系統效率,那它表現爲什麽樣的财務成果?那要實現這樣的财務成果,我到底要攻下什麽樣的山頭?這就是市場與客戶;那要攻下這些山頭,我們要做好哪些事?這就是運營;我們做好這些事,我們要具備什麽樣的能力?所以,我這麽一講,你别看這個圖顯得很高大上,其實就這幾個問題,這個邏輯就很清晰了。我是爲了把邏輯表達清晰一點,表達通俗一點,所以才這麽改。
那麽,爲什麽要改爲"市場/客戶"?是因爲對于産品型公司,從市場角度來表述會更容易、更重要一些。所以,産品公司、技術型公司是以市場爲主,而對于服務型公司或大客戶型公司,是以客戶爲主來表達更好一些。當然這是一個經驗之談。
3)我們怎麽理解戰略地圖的整個内容呢?整個内容就是在講我們打什麽仗,如何一層層的打勝仗,支撐公司打勝仗。大家不要看這個圖,花裏胡哨的,顯得挺高大上,其實就是想清楚打什麽仗,這仗打怎麽打才能赢。
4)中間這一排講運營,運營到底是什麽内容?其實它是公司的主價值鏈。比如我們要實現什麽财務成果,要攻什麽樣的山頭,這都是外部結果,那把攻下山頭,我們要做好哪些事——主價值鏈,主價值鏈就相當于我們的一個機器,毛豬進去,豬肉出來了,就是通過主價值鏈。企業創造客戶/市場價值核心就是通過主價值鏈,就是通過主價值鏈所形成的成果去獲得市場成功。我們創造價值的核心就在這裏,所以,一個公司的關鍵策略也主要是體現在主價值鏈,體現在"運營"這個層面。
當然,還有一種表達方式,就是直接把經營策略放在這一層。隻要你的策略是對的,往往是和主價值鏈對應的,因爲你策略也是爲了達到好的結果,主價值鏈就是生産結果的。而有的企業以策略來表達,也可以,隻要是做對的,往往是和主價值鏈是一緻的。
最後,講一下這裏面的表達,都是動賓結構。當然,不是說一定要用動賓結構,我之所以用動賓結構,是要強調它一定是一個改進的關鍵成果。
這是我對整個戰略地圖的解答。
那麽,做好戰略解碼,尤其是圍繞戰略地圖,關鍵點是什麽?首先是打什麽仗?目标定義很重要。第二是想清楚如何打勝仗?赢的邏輯很重要。第三,一定要深入實際,把戰況摸清楚。
我下面主要圍繞這三個點,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04
隻有真正清楚戰略意圖,
才能定義出正确的戰略性目标
如何定義打什麽仗?目标定義。
很多人都會說,這個事還不簡單嗎,有那麽難嗎?我先分享幾個案例。
我在第一講的時候也談到過這個企業案例,它是一個菜譜式調料的領軍型企業,它的核心價值觀是"苛刻堅守好原料",對原料是比較嚴格的,就像我那天講到了,它的辣椒要馬上烘幹,因爲不烘幹就生黃曲黴素;比如說桂皮,有的是硫磺熏的,它沒有的,就是說它對原料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這是它的價值主張。它是這個行業的領軍企業,定的戰略目标是"五年100億",這個戰略目标對不對?在讨論的時候,我就提出這個問題。當然,大家都認爲是對的,但我覺得不太對,還得加一行字,簡單的講就是"菜譜式調品行業第一;5年100億",加這行字有什麽意思呢?
有人就說了,我五年100億就是行業第一啊。
我說,不一定。爲什麽不一定呢?我也可以去做房地産,五年100億,對不對?或者,我即使不離開食品賽道,比如說并購快餐連鎖,我也能做到五年100億,但我不是菜譜式調料這個賽道的第一了,我在消費者心智中不是第一。
那好,我爲什麽要提出"行業第一"?這個背後就是戰略思考了。因爲快消品行業的成功要素就是三個:産品、渠道、品牌。
剛開始的時候,一定是創始人或創始團隊有一個創新的産品,但實際上它是沒有産品能力的,然後利用渠道的力量把它做起來,做起來有了錢之後,它一定是回過頭來再去強化産品能力。這個時候就開始有了更強大的研發團隊了,産品的組織化創新能力就開始起來了。
再往後一定是品牌力。因爲隻有品牌力上來了,"擴張的張力"才能形成。但這個是有時間窗口的。即使你現在是領先的,但你一定要在這三到五年的時間窗口期,一定要在消費者心智中種下"我們是這個賽道的第一"。如果一旦種下"我們是第一"的品牌印象,那麽,擴張的張力就起來了,比方講,你是酸菜魚的第一,不一定是麻婆豆腐的第一,但你是第一品牌,你做的所有産品都是第一品牌下的,就是這麽個道理。如果這幾年不以這個爲戰略,一旦被人家抄了後路,它通過産品創新和各種傳播方式塑造成賽道第一,你不是白白把這個機會讓人了嗎,是吧?
我們這麽一讨論,大家就形成了共識。行業第一,五年100億,背後是這樣的一個戰略思考。
所以,看看定義目标,我們到底打什麽仗?這個事情是值得思考的。不是說天天研究這個圖怎麽畫,圖不重要,戰略思考重要。
回過頭來看,如果按原來這一弄,公司指标就會定義錯誤。這是因爲我們的戰略意圖與邏輯沒有想清楚。
所以,正确定義目标不是一個似乎簡單的事情,有時是個難題,但我們時常忽略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清楚我們的戰略意圖,以及實現戰略意圖的邏輯,才能定義出我們公司正确的戰略性目标。
我再舉一個百果園的例子。百果園大家應該都清楚,它現在大概有5000多家門店,将近8,000萬的會員。百果園能夠做起來,它的核心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商業連鎖企業,如果僅僅是一個商業連鎖企業的話,我覺得不值得研究,它是一個真正産業生态型的企業。這是因爲它以渠道、以終端爲引擎,把整個産業鏈打通了,一直延伸到上遊的種植,再比如說還有金融服務、數字化服務等。
第二個我想說的是什麽呢?水果這個行業它是生吃的生鮮,确實非常難,之所以打通産業鏈,也是逼得沒辦法,倒逼打通的,因爲生吃的生鮮品質的一緻性很難管理,那麽他是怎麽把品質做起來呢?他在行業内開創了以"好吃"爲定位的水果标準,按糖酸度、爽脆度、鮮嫩度、新鮮度、香味、安全性等,把水果分成等級,招牌級、a級、b級、c級。比如說招牌的巨峰葡萄,其中一個核心指标就是糖酸度要19度以上,19度以上意味着什麽?就意味着種植端你必須得控制種植密度,因爲以前是爲了追求量,所以種得很密,你種得很密,糖酸度就達不到,你必須稀一點,這是第一。第二,你必須得用有機肥,你不用有機肥,糖酸度也達不到。第三,必須不能過早的采摘,你要過早的采摘,糖酸度也達不到。所以,爲什麽他們摘葡萄前,一定要技術員先去給整個葡萄園進行巡視,對每一串葡萄标上一、二、三,标一是明天可以采摘,标二是後天采摘,标三是大後天摘,它一定要達到一定的熟度,熟度沒達到,糖酸度也達不到。這些我們看起來這麽簡單、這麽傳統的行業,其實裏面都是無人區。
百果園有一點,它的終端并不怎麽賺錢。盡管大家感覺它貴,但是它不怎麽賺錢,所以質量是要花很大成本的。比如說西瓜,一定是先挑選再上車,一挑選上車,那麽價格就比别人高30%,所以,你看到終端的綜合毛利在28%左右,整個公司的毛利10%左右,是不高的。所以,它的單店盈虧平衡周期,不像比如說像有的奶茶一出來兩三個月或半年投資可能就回收了,它的盈虧平衡周期就稍微長一些。但它有個特點,隻要你堅持,它店裏的盈利是不斷的增長,它需要的是口碑,需要養,但剛開始沒那麽快。
所以在第一年做戰略地圖的時候,我就提出來它的核心問題是單店盈利能力。當我把戰略地圖拿出來之後,人力總監跟餘總彙報,餘總講這個圖有問題,他說一定把三無退貨放在中心位置,而不是單店盈利能力。當時我也在旁邊,我說三無退貨裏面有,你看"品牌服務雙驅動"這個主題下面有"三無退貨",你放中心位置又有什麽區别呢?餘總也解釋不了。第二天在宣貫的時候,我就坐在他旁邊,他就跟我講,夏老師,這個圖真的有問題。我看他堅持說有問題,就提出去他辦公室聊一聊,我們再讨論。他說一定要把三無退貨放在核心位置,那我是始終不明白,放在二級目錄和放在一級目錄有什麽區别?他也講不出來,逼急了,最後他冒出來一句話,如果我們強調單店盈利能力,可能下面的門店會走偏,怎麽走偏?比如以次充好,比如說指訂高毛利的産品,如果這麽一走偏的話,就會影響我們公司的發展,所以我希望未來我們公司、我們這些門店盡管剛開始慢些,但它可以不斷的增長,主要是賺口碑,而且這個行業很難做,壁壘很高,它可以前面慢,但後面能夠持續增長,有持續發展能力。他這麽一講,我就跟他講,那行了,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我半個小時再給你一個新圖。後面我把新的戰略地圖給餘總看,他一看就說,就是這個。
這兩張戰略地圖有什麽不同呢?
他們定義公司應該"打什麽仗"是不同的,那麽邏輯就不同了。第一個圖,定義打的仗是"規模擴張,提升盈利能力",看到沒有?你看他做100多個億,淨利潤也就兩個多億,對吧?所以說"規模擴張,提升盈利能力"是公司要打的仗是說得通的。核心是單店盈利能力,這是我定義的仗,你要打的就是這個仗,當時我這麽一講,大家是高度認同的,我講的從某種角度也是對的。
那麽從餘總角度來講,它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這個問題,那是他的戰略意圖,那麽,你看我就變了。所以,我們打的是什麽仗呢?打的是要培養持續發展的能力,持續發展的能力怎麽體現?是老店要持續增長,新店要紮根,新店紮根不是說它盈利能力有多快,是它的會員數,它的複購率,它的增長率。所以,大家看這個戰略不一樣了,你看上面一個是規模擴張、提升盈利能力,那麽現在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會員留存、複購率、增長率。戰略意圖是不一樣的。
第二個圖,接下來的邏輯是什麽?
我們形成持續發展能力,一個核心是顧客是不是滿意。所以,很多企業就搞什麽"顧客滿意度",一說顧客滿意,就搞顧客滿意度調查,這種指标沒啥用。所謂顧客滿意,你千萬别去搞什麽顧客滿意度調查,那東西基本沒啥用,你就看複購率,隻要複購率在提升,就是顧客滿意。因爲生鮮水果确實很難弄,盡管我有一定的标準,但是大家認知不一樣,我說你這個東西不好,我說我東西挺好,對不對?那怎麽辦?一切是顧客第一,三無退貨,隻要你認爲不好,你說這個東西不好吃,有點爛等等,無實物、無小票、無理由退貨。所以,三無退貨看起來是一個任務,一個政策,而它背後的其實就是對顧客滿意的一個支撐。所以,把"三無退貨"放在中心位置就是這個意思。
當然,一個企業經營的目的絕對不是爲了"退貨",全部退完,那最後都倒閉了,那肯定不是這個目的。這樣就會倒逼商品力要強,好吃的商品力。第二,我要賣的快,就得讓大家知道我的服務好,我的品牌驅動,讓大家知道我百果園好,知道百果園好吃,對不對?還要利他的體驗式導購,不能說爲了追求盈利,看這個東西快爛了,一個老太太來買,就一股腦兒全部推銷給她,一推銷出去就爛了,她可以退貨的,所以,這個時候就得多想一下,勸她别買那麽多,你買回去會爛的。所以,這就驅動一切得從顧客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最後,要賣得快。這就要進行一體化協同,你一定要從種植端到商品端,從采購到倉配到門店,要協同起來。我記得我上次舉了個例子,哪怕上遊種植基地雨水比原預計的多了些,對供貨有影響,一系列的銷售計劃馬上就要調整。所以,這個行業太難做了,這形成了百果園的壁壘也挺高,越難的事情壁壘就越高。
那麽,我拿這個想說明什麽呢?圖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想清楚打什麽仗,然後這個仗怎麽打才能打赢。這個想明白之後,你看我就用這種圖來表達,也沒有用傳統的戰略地圖來表達。但不管是什麽樣的圖,企業一旦要定下用哪種形式的圖,那就要統一,企業的語言要統一,你不能說我今年這麽畫,明年那麽畫,今年是用這種方式的圖,明年用那種方式圖,那就亂了,内部管理的效率就低了。
那麽,我在這裏想強調的核心是想去打什麽仗,以及如何打勝仗。
05
目标是赢的邏輯上的成果,
而不是任務
正确定義目标,我們一般的定義是成果,而且還是赢的邏輯上的成果,而不是任務。任務好表達,但成果不太容易。我們的作戰地圖,大家往往寫的都是任務,我幹啥我幹啥,因爲這個東西好想,腦子根本不用怎麽琢磨,就浮現我今年幹什麽事幹什麽事,但問題是,你想幹的這些事一定能實現公司想要的成果嗎?這個不一定的。所以,我們一定要表達一種赢的邏輯上的成果,因爲我要的是結果,任務都是爲一個結果服務的。
如果你隻會寫任務,也沒關系,你做這個任務的目的是什麽?實現了這個目的是否可以幫助公司目标實現?你這麽不斷去追問自己。用這種方法,可以幫助把成果定義出來。成果能夠定義出來,最後你這個戰略地圖才可能是表達對的。不然是一堆的任務,最後到年底,任務都做了,但是想要的成果沒實現,而且如果寫的是任務,還搞得每年戰略地圖都要變。我也講了,隻要你的赢的邏輯不變,戰略地圖是不需要變的,即使變也隻是微調。也就是說,隻要第一年你們花時間以業務爲單位把戰略地圖做對,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隻要赢的邏輯沒變,那個圖根本就不用變,要變也是因爲以前有某些地方沒想清楚,再做微調就可以了。
我舉個例子,大家看看,基本都寫的是任務,寫成任務之後,到年底我可能這些事情都做了,那我到底想要什麽樣的成果?能不能實現呢?不一定的。比如我經營創新裏天天直播、VIP體系上線、客戶參與設計,抖音吸粉、社群裂變、淘寶站内挖掘增量等,這些都是任務,大家都在做,但是要實現什麽目的?
我做了一些修整,比如說這個企業是一個互聯網模式的女裝企業,它想做成一個設計師平台,那在這種模式之下,戰略地圖應該怎麽表達?該體現一個什麽樣的财務成果?所以我要上規模營收、利潤,我想走通平台,你一定是規模收入的品牌,比如設計師品牌,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五個,但現在隻有一個,是獨大的,四五個品牌隻有一個獨大的話,這個平台肯定還沒走通,但如果說你已經有了四五個有規模的品牌,那你這個平台就形成了。所以我們的财務成果是要體現戰略意圖的。
那麽在互聯網上,人家去你的網站也好,看你的産品也好,一定是款式先吸引了,因爲不是線下店,線下店的話是要穿着試一試,那在網上第一眼是款式,以款式驅動單品銷售規模和速度,是不是這個邏輯?當然,産品要好。産品好,大家都在強調款式,款式好,售罄速度就快。大家第一次買回去之後,發現不合體,版型或者質量不太過硬的話,就影響了複購。那買了一次之後,第二次就不買了。如果穿的還挺好看,版型和質量都挺好,第二次還會關注你,還會買,對不對?是以指版型、工藝、質量來提升複購率。
那從整個供應鏈的速度和成本來看,現在在中國的話,服裝行業由于淘系的崛起,我們服裝供應鏈的柔性還是不錯的,但是在規模不大的時候,面料是個很大的問題,影響交付時間和成本。所以第三條就是建設以原料爲核心的供應鏈能力,提升交付和降低成本。
那麽,從這個角度看,是不是一個赢的邏輯?我們把赢的邏輯想清楚,這個事就清楚了。第一次,要買,而且買了之後還想複購,最後我們能夠交付,這都是在構建一種赢的邏輯。這都是成果,不是任務,而且是赢的邏輯上的成果。
所以,前面談到的,定義打什麽仗是很重要的,整個公司上面是打什麽仗,下面每一個也是仗,二級仗、三級仗。所以,我們戰略地圖難的是真正把它想清楚,想清楚後,用圖表達出來應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輔導這麽多企業做戰略地圖的,坦率的講,基本也都是培訓、輔導過的,但我發現幾乎沒有一個是做對的。
那怎麽思考清楚"赢的邏輯"?其實說起來很簡單,就是把目标——要素結構——關鍵成果思考清楚。整個戰略地圖就是按照這個方式在思考問題:我們到底打什麽仗(目标)?要打勝仗,需要在那些要素上發力(實現目标的要素結構)?那麽這些要素要達成什麽樣的成果(用成果方式來表達要素,也就是二級目标)?然後,還可以用這種方式在思考下去,這就是不斷進行次級的目标分解。
比如說我前面提到了财務、市場、運營、能力,這就是赢的邏輯。首先是對赢的成果的正确定義,比如我剛才講的平台,什麽是平台?一定是體現在"規模收入品牌數量"的增長上,原來一個規模收入的品牌要變成五六個,七八個甚至上十個,我這個"平台"就成了,對不對?然後,要實現财務成果。要攻下市場什麽樣的山頭——擴大會員數量,提升會員複購,那我就實現了。要提升會員數量、購買和複購,我們必須做好那些事情呢?這就到運營了,要做好這些事情,我們又要具備哪些能力呢?
大家看,這就是"赢的邏輯"
那麽,到了二級目錄,一樣的方法。比如,産品爲王的"赢的邏輯"是什麽?首先是看了要買——款式,買了之後還想買——質量;顧客下訂單之後,我能夠高效交付——打造以布料爲核心的供應鏈。
當然,這些邏輯不是文字遊戲,是對"仗"的思考,而且,每過一個周期要複盤,不僅僅是檢查我們做得怎麽樣,還要複盤我們原來假設的"赢的邏輯"對不對,如果不對,還要進行調整。
這裏的核心還是要思考"赢的邏輯"(目标——要素結構)與"關鍵成果"。但這些東西不是一個工具就能得出結論的,就像我講的,還是要提升我們每個人的戰略思維,不是聽我講完之後就明白的,而是在平時打仗的過程當中去理解打勝仗的邏輯,隻要你把這個理解了,就能表達出來了。
我再舉個例子。這也是個戰略地圖,非常簡單。這個企業實際上是一個做二手房中介的,我17年給他服務的時候,做得還不錯,在國内的一個二三線城市,當時的市場占有率是35%,後來都做到50%。我剛好給他們做人力資源咨詢的時候,它遇到一件什麽事呢?
當時行業内的一個大佬企業做一手房,很有實力,品牌在業界也是很響的,把他的一個常務副總挖走了,然後和他做一樣的模式,他的模式是什麽呢?他和鏈家基本是一樣的,到處開店嘛,和鏈家不一樣在哪裏呢?他所有的門店都是加盟的,而當時鏈家都是直營的,這是第一個不一樣。第二個不一樣是什麽呢?他去各地設城市公司,比如說去太原,去杭州,在各個城市公司裏面設三個部門,營銷中心、交易中心、人力行政中心,下面是一堆的門店,其中營銷中心是幹什麽呢?營銷賦能。我給他們做咨詢服務之後,才知道買賣房子的套路到底有多深。比如你去看房的時候,他們問你是不是來看房?那一般都會回答,我随便看看。你看,一般都會講"随便看看",這時候銷售人員的話術就很講究。如果你說"剛好有幾套空房子,我們去看看吧",百分之七八十的人不會跟你走,他會說"我今天有事,改天",這是人的本能。如果你換一種說法,"我這正好有幾套空房子,走,我們随便去看看"。客戶百分之八九十就跟你走了。
他們的銷售是很有經驗的,你按照他的套路做,隻要一次帶看,你家裏的基本情況,他都會摸得很清楚。如果你帶客戶去看房,一上來就問你家幾口人啊,那這個人的本能是有不安全感的,你這麽問他他一定會抵觸的,你打探我隐私啊,對不對?你這麽問就不行了。那你換一種問法,就說這個房子大小怎麽樣?他說,哎呀,這有點小,那你家常住幾口人啊?這不就出來了嗎?這是營銷賦能,這是話術。
那交易中心幹什麽事情呢?門店隻是兩個任務,有人賣房子,他把房源上網,進行房源共享;有人買房子,幫他達成交易,然後要簽合同,要過戶,要交款,要交稅,都由交易中心來做。那人力行政中心是幫他招門店的經營人員。這是城市公司的運作過程。
那麽,他們怎麽賺錢呢?他們對這些服務,要收取服務費,10%—17%的傭金,這個數據我現在記得不是特别精準了。
那麽這家大佬的企業把他的常務副總挖走之後,做的是和他一樣的模式,你怎麽幹我怎麽幹,但有一點不一樣,你收錢,你收傭金的10——17%,我一分錢不要,我免費。
所以,大家想想,這是不是一個極大的威脅?
我們當時是和他們做人力資源項目,正好,我在那裏,就一起讨論這個事情。我了解完情況之後,我的結論是這樣的,我說半年之後,這家企業(學他商業模式的大企業)會裸泳。我先把結果跟給大家說一下。這是十月份的事情。到第二年三月份的時候,我再去這家企業,老闆很興奮地跟我講,他說今天太高興了,有一個好事喜事,我們被挖走的副總裁今天回來了。我問他是回來工作嗎?他說不是,他今天回來是給我帶來一個好消息,他被挖走的那家大企業業務幹不下去了,要停了。
這證明了我的判斷,那我是怎麽判斷這個事情的呢?
第一個,雙方的定位是不一樣的。就像我判斷百果園在生鮮大戰的時候,我說半年之後那些互聯網大佬一定會裸泳,因爲定位的邏輯不一樣。這個也是一樣。所以,我們看,這家企業的定位,一定是爲了流量,他想搞成一個互聯網平台,把大家都攏到這個平台上。我把他定義爲遊牧民族,跑馬圈地,圈流量,那麽他給加盟者的價值是什麽?他給人家是一個大品牌,比如,你加盟了他,天然,你就是一個大品牌公司的門店了,但能不能幫他賺錢呢?這是要打問号的,他給人的價值是一個大品牌,但不一定能賺錢,是吧?
那麽,我服務的這家企業就不一樣了,他是深耕房産交易服務的,不是爲了流量,做一個互聯網平台,我就是要把這個業務做好,我的最終價值就是要讓加盟我的人能夠更賺錢。比如你去加盟一家企業,他一分錢不收你的,但你一年房租加各方面費用貼進去三十萬,而你加盟另外一家企業,他每年收你二十萬,但每年能讓你賺五十萬,你會加盟誰呢?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這就是定位和價值主張不一樣,一個定位是玩流量平台,一個定位是深耕交易服務;一個的價值主張是讓你加盟,給你一個大的品牌;一個的價值主張是,我深耕就是讓你能夠更好的賺錢。定位和價值主張都不一樣。那他們的邏輯是不是一樣呢?很顯然不一樣。所以,當時跟他們一起探讨,我就提出這十二字方針——區域規模、人才驅動、服務緻勝。
定位不同,大家的玩法就不同。而像這種玩流量的,比方講到北京來,東城一家店,北城一家店,南城三家店,西城兩家店,無所謂,反正我就是爲了平台流量,這是流量思維。那我如果要爲了我的加盟商更容易賺錢,就一定得是成交思維,怎麽樣才能更容易成交?區域規模。我一到北京,先在東城開二十家,你想想,房子是大宗交易,你剛出來,又不是一個全國知名品牌,如果就隻看到孤苦伶仃一家店,顧客會放心嗎?但當你沿路看到處都是他的店,你是不是覺得這家公司實力很棒、很強大?所以,區域規模是爲了更容易成交,能理解這意思吧?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當時他們談到一個現象,這家公司忽悠一些賣麻辣燙的大媽——現在什麽最賺錢?賣房子最賺錢,還賣什麽麻辣燙啊,趕緊去賣房子,去借點錢,加盟我們,你就是個大品牌了。這樣忽悠了一堆賣麻辣燙的大媽去賣房子。但他們也有跟着去忽悠擺地攤人的情況,成功者反而被攪局者帶到溝裏面去。那麽,應該怎麽做呢?因爲我們要指向成交,讓别人更容易賺錢,怎麽辦?我們一定要去找那些會賣房的人,對不對?一定要去我愛我家、中原地産、鏈家挖那些業績比較好的經紀人員過來做老闆,對吧?這叫"人才驅動"。我們不要爲了流量,就去忽悠,我們要紮紮實實幫别人賺錢。一個人不會做生意,你再怎麽賦能都沒用。所以一定要去找那些中介公司當中業績做的比較好的、會賣房子的來做老闆,這叫人才驅動。
第三個,服務緻勝。比如說這家大公司的宣傳是加盟者的交易給他做,他就做,不給他做,他就不做。什麽意思?就是你成交之後,你的過戶、交稅、付款等,加盟商可以自己去做,我可以不要求你到我這來做,這聽起來似乎是給了加盟商更大的自由,但背後是他根本就做不了。爲什麽?是因爲做這些事情,它是一個能力培育的過程,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全國設那麽多分公司,你每一個分公司都有一個交易平台,每一個交易平台都要十幾個人,這些事情盡管不是什麽高科技,但是你要高效、快速地熟悉這些法律法規,熟悉這些交易規則,高效地處理好,也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房産交易是一個線下履約具有必要性,而且較爲複雜的,純粹的線上平台一定玩不轉。回過頭來,我們再想想百果園,我講社團大戰邏輯,做的是生鮮,而生鮮的品質不是一天兩天能搞好的,是吧?這個也是一樣。我說服務緻勝,它的營銷賦能、交易賦能,給人力行政賦能也不是說能做到就能做到的。果不其然,半年之後,那家公司就玩不下去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看清背後的赢的邏輯,隻有洞察赢的邏輯之後,我們的判斷才是相對正确的。坦率來講,至少到現在,我對很多事情判斷準确度還是蠻高的,就是要把背後的赢的邏輯搞明白。
而基于赢的邏輯,戰略地圖就出來了,很簡單。因爲銷售型公司其實很簡單的。百果園是很複雜的,百果園它不是純商業連鎖公司。而這個就是門店規模、門店質量,然後再往下分解。
這裏再給大家講一點,再體會一下。你看我下面有一條叫城市總及後備選拔培養。當時的人資負責人寫考核指标的時候,我要沒記錯的話,還真寫了兩頁紙,一堆的任務。我看完之後就跟他講,這些指标你一個都不要,就要兩個目标,第一個目标,城市總及時到位率,第二個目标,城市總合格率。爲什麽?因爲根據這個情況來看,比如他一個城市分公司,隻要這個城市分公司做得好,一定是城市總的經營能力水平好,會帶團隊,隻要這個城市虧損,除了國家政策等不可抗力之外,一定是城市總有問題。所以,城市總決定了城市公司經營質量,反應在盈虧平衡周期上。而且根據數據顯示,基本上隻要城總合格的話,從開辦到盈虧平衡,大約半年的時間。所以我講你今年的目标就這兩個。因爲它上一年開拓的是十七個城市,第二年要開拓是十四個城市,上一年這十七個城市當中也有很多不合格的,所以對城市總有急迫的需求。這就是在"赢的邏輯"上,是這個公司能夠持續打勝仗、赢的關鍵要素。如果按原來人力指标的做法,文化手冊也做出來了,講師也培養出來了,案例也設計出來了,薪酬績效制度也設計出來了,對不對?但就是這些虧損的城市面在擴大,或者開拓了新的城市,沒有人去接手,沒有人做得更好。
大家體會一下,這是赢的邏輯。但這個東西帶有一定的隐性知識,我不能說拿出一個公式出來,大家按照公式就可以搞出赢的邏輯來,這個東西隻能是大家不斷去打仗,不斷去體悟和學習,提高自己的判斷力和決策力,并且,有不斷追問底層"赢的邏輯"的習慣。
一切都指向"赢",一切也是來源于"赢的邏輯"。
所以,你看目标管理工具很多,有戰略地圖、問題樹、魚骨圖、OKR等。最近有人講平衡記分卡(戰略地圖)已經落伍了,聽到這種話我就很擔心,說明還沒有理解這些事情的本質,還是神招論,工具人。你比較一下OKR和戰略地圖,能得出什麽結論?戰略地圖就是一個大的 OKR,OKR就是小的戰略地圖。比如産品領先,這不是"O"嗎?要實現産品領先,一是通過款式能夠提高售罄的速度和規模,二是通過版型、工藝來提升複購率。所以,你看下面這種戰略主題下面這些内容不就是一個二級OKR嗎?而整個戰略地圖不就是一個大的OKR嗎?所以,無論是KPI也好,還是其他工具,區别确實是有的,但本質是一緻的,本質是什麽?想清楚打什麽仗,如何打勝仗!強調赢的邏輯,強調成果,然後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又基于不同的表達,在結果運用上有所不同而已。
06
思考"赢的邏輯",就必須深入實際,
搞清楚戰況
前面談了這麽多,我們做好戰略地圖,第一,定義打什麽仗,這個看起來很簡單的問題,其實有時候不簡單。第二,搞清楚赢的邏輯,你隻要把這個東西搞清楚,該怎麽表達就怎麽表達。第三,但是要把這個事情搞清楚,就必須深入實際,搞清楚戰況。
我們做規劃爲什麽會兩張皮?原因是什麽?包括我們做的戰略地圖,爲什麽有的時候做不對?大家再回顧我前面講的案例,那時候我不斷在追問客戶各種戰況,看人家是怎麽玩的,背後是什麽邏輯,隻要我知道他是怎麽玩的,我就知道他背後是什麽邏輯,對吧?你看,我講的都是戰況,最後,那個圖根本就不用講。
我們做不好戰略的原因是什麽?就是兩個,第一是深入實際的作風;第二是業務能力。怎麽理解業務能力也是一個因素?比如說,深入實際的時候,哪怕是相同的信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斷,這就是不同的業務能力,或者叫判斷力、決策力。培養業務能力,這個确實需要給大家時間。
所以,爲什麽我講戰略解碼目标管理是培養将軍的核心抓手?哪怕剛開始你判斷的不太準,沒關系,隻要以此倒逼大家,倒逼着我們的團隊去深入實際研究戰況,明确策略,行動、複盤、調整,打勝仗,經過一年兩年,那就會有相當一部分人脫穎而出。
我曾經講過一門課,基于打勝仗的領導力,其實領導力别搞得那麽神乎乎,我就總結了五條,其中有一條就是"打勝仗的業務能力"。
現在有很多書啊,就是說你要做領導的就不要管具體業務具體,說要放手的,聽起來是對的,但我們往往走偏,甚至這麽說本身就是不對的。多少企業的領導在這裏栽了跟頭。你說要放權、要放手等等,放權是一定要放的,但不等于不管。曾經有一個企業跟我講,說去上了北大、清華之後回來把企業搞虧損了,因爲大家都說你現在大了,上市了,要放權了,對不對?放權沒問題,但是放權之後他不去盯,不去組織,不去檢查,不去研究戰況。所以我當時就問了一句話,你是不是還是這個公司的總司令?他說是。那你是不是對這個公司打勝仗負總責?他說是。然後我說,你對戰況都不了解,你放權放到這種程度,你怎麽爲打勝仗負責?我這麽一說,他馬上就理解了。所以,你看還是業務能力,還是要深入實際,研究戰況。
我們回過頭來看目标管理整個過程:确定目标——調查研究——讨論問題——群策群力、制定策略、明确任務——排兵布陣,分解目标和任務——過程檢查、督導,及時調整,支持與問題處理——評估與論功行賞。哪幾個環節最難?一定是前面三個環節最難,定義目标——調查研究、讨論問題——制定策略、明确任務,這體現的是我們的業務能力。如果你把這些東西都搞明白了,排兵布陣、分解目标與任務,難嗎?如果打什麽仗,這個仗怎麽打才能打赢,這些都想明白了,過程檢查督導、調整支持問題處理難嗎?很多人都講最後一條,評估與論功行賞很難,那是因爲你不敢管,不敢面對沖突,不敢去區分優劣,不是因爲他懶,是因爲你不敢管(敢于管理,是我的領導力五大要素之一)。我經常讓大家閉上眼睛問他們,你下面的人誰做的好,誰做的不好,誰貢獻大誰貢獻小,你區分不出來嗎?是能區分出來的。所以,難的是前面三個,而最難的是業務能力。
那麽,回過頭來,我們講要搞清楚戰況,第一要有深入實際的習慣,第二要不斷地去提升自己的判斷力、決策力、業務能力。
那麽進一步分解目标指标的關鍵是什麽?還是弄清"戰況"。
我這次給大家看個例子,比如我們戰略地圖出來,然後再怎麽分解?大家注意,戰略地圖它一定是以一個業務單元爲單位的,有的公司職能部門也做單獨的戰略地圖,這是錯的,爲什麽?因爲,這麽做,大家不可能統一于業務/公司的戰略目标,你以業務單元爲單位做一張戰略地圖,所有人都統一于戰略目标,都爲戰略目标服務,明白了吧?但如果你職能部門做單獨的戰略地圖時,你那個邏輯一定不是公司的赢的邏輯,如果是的話根本就不需要做,在這張圖上已經有。戰略地圖就是以業務爲單元單位來做的,這是第一個。
戰略地圖出來之後,業務單元出來之後,下面到底怎麽分解?就是按照這些主題,按照這些關鍵要素,你能爲他做什麽貢獻?比如說我們産品領先,我人力部能爲他做什麽貢獻,我營銷部能爲他做什麽貢獻?沒貢獻的你就别寫。
你會看到,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分解,從各個部門來看,反正公司戰略地圖是這樣,隻有這麽去打,我們才能打勝仗,對于每一條,基于我這個視角,現實問題是什麽?要改進到什麽狀态,我要做什麽事情,才能幫助實現這個目标。那麽,如何衡量我要做的事情的成果?
那麽,這樣做就促使了所有的部門都在赢的邏輯上,都在爲公司戰略目标服務。而且是基于現實的戰況。(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