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A,豪華市場的三大霸主,各自占據了大量的市場份額,如同曹魏、蜀漢、東吳一樣呈現出三國鼎立之勢,隻是誰先出現破綻,誰就會被其他品牌瓜分市場份額。
如果說 BBA 中誰會先露出破綻的話,那麽從目前三家品牌在市場的表現來看,兵哥覺得是奧迪;而且奧迪露出的這種破綻,還不是那種簡單的破綻,而是被寶馬、奔馳,以及其他新晉豪華品牌趁勢追擊、趕超之後而乏力 " 反殺 " 的破綻。
從領跑者變成追趕者
數據顯示,奧迪今年上半年的全球累計交付量爲 919548 輛,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 15.5%;全球純電動車型的交付量爲 7.56 萬輛,較 2022 年上半年的 5 萬輛同比增長 51.2%。
在中國市場,奧迪的交付量爲 32.65 萬輛,較上年同期增長 2.2%,其中主力軍一汽奧迪今年上半年貢獻了 31.7 萬輛的銷量,同比增長爲 0.03%,幾乎與去年上半年持平。
競争對手方面,今年上半年寶馬集團的全球累計銷量爲 121.49 萬輛,中國市場的累計銷量爲 39.26 萬輛,同比增長 3.7%;奔馳的全球累計銷量爲 101.92 萬輛,同比增長 5%,中國市場的累計銷量爲 37.72 萬輛,同比增長 6%。
雖然今年上半年是奧迪品牌在中國市場取得第二好的上半年成績,但是對比寶馬和奔馳,奧迪品牌又一次敗下陣來。
要知道,奧迪品牌自從進入中國市場之後,憑借着奧迪 100 迅速打開市場,之後在豪華市場更是勢如破竹,蟬聯了中國豪華車市場 30 年銷量冠軍,但是自從 2015 年開始,奧迪品牌在國内的銷量上升速度逐漸緩慢,甚至有點腳步蹒跚。
直到 2019 年,一直領跑的一汽奧迪已經氣喘籲籲,腳步變得笨重起來,被寶馬和奔馳看準了機會,兩個品牌一個加速就超過昔日的銷量冠軍。
同時,也是從 2019 年開始,一汽奧迪從中國豪華汽車銷量銷冠的寶座掉下來之後,與寶馬和奔馳之間的銷量距離越來越大,并且近幾年的銷量成績也不容客觀。
數據顯示,從 2020 年到 2022 年,奧迪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年銷量分别約爲 72.63 萬輛、70.13 萬輛、63.56 萬輛,處在一直下滑的階段;今年上半年,奧迪品牌在國内才賣出 32.65 萬輛新車,兵哥預測今年奧迪品牌在國内的年銷量估計與 2022 年相差無幾,還有可能下滑一點,畢竟國内湧現出不少新晉自主豪華品牌,蠶食了不少海外豪華品牌的市場份額。
爲何痛失銷量寶座?
爲什麽奧迪品牌在國内丢掉了豪華汽車銷冠寶座?
首先要從奧迪品牌剛進入國内市場開始講,1988 年奧迪品牌授權中國一汽生産了一批奧迪 100(奧迪 A6 的前身),在當時絕對是高檔豪華車。
由于當時隻生産了少量奧迪 100,普通老百姓買不起,企業家買不到,都被政府部門搶購一空,讓奧迪 100 在當時成了名副其實的政府車,也讓奧迪成爲了政府部門的首選公務用車。
相信大家在路上,或者是電視劇和電影裏面,都能看到政府部門的公務用車是奧迪 A6L,或者是奧迪 A5,這就激起了不少企業家和普通消費者對奧迪的購買欲。
到了 2014 年,我國公務用車制度進行改革,取消一般公務用車,普通公務出行社會化,适度發放公務交通補貼,到 2015 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地方黨政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
也正因如此,在少了政府訂單這條 " 大腿 " 之後,從 2015 年開始奧迪品牌在國内豪華市場的增長速度變得異常緩慢,這也說明之前奧迪品牌能常年穩坐銷量冠軍寶座,多依賴于公務用車市場。
自從 " 瘸腿 " 之後,奧迪品牌指望一汽奧迪轉戰年輕化市場,隻是當時已經爲時已晚,寶馬和奔馳早早就轉向年輕化市場,奔馳推出了 GLC,寶馬将寶馬 X2 和寶馬 X3 進行了國産化,拉低了 SUV 豪華車型門檻,從而吸引了大量 90 後消費者。
一汽奧迪的主打車型奧迪 A4L,在市場上也失去了魔力,今年上半年才賣出了 56705 輛,其中上半年 6 個月中的 1-4 月份的月銷量均未過萬;而競争對手寶馬 3系賣出了 68844 輛,奔馳 C 級賣出了 66717 輛,可見奧迪 A4L 今年上半年的市場表現要比寶馬 3 系和奔馳 C 級要遜色一點。
爲什麽奧迪 A4L 在市場上的 " 魔力 " 就那麽突然消失了呢?兵哥覺得這跟奧迪 A4L 的定位和調性不清楚緊密相關。從定位來看,由于切換年輕化賽道不久,對消費者的需求并不了解,A4L 隻是在外觀設計上突出了年輕化,但内飾設計方面卻還是 " 老配方 ",過于成熟沉穩,不太合适年輕人的胃口;從調性來看,你說 A4L 是運動型選手吧,但又沒有寶馬 3 系那麽出色的運動性能;你說該車型主打豪華調性吧,但外觀和内飾設計又差了點意思,跟奔馳 C 級之間的距離有點大。
再者今年年初國内掀起了價格戰,奧迪 A4L 也加入了降價行列,今年 4 月份的最高優惠接近 10 萬,裸車價差不多 22 萬元,這确實打動了年輕消費者的心。
但是奧迪 A4L 的優惠優勢并沒有持續太久,現在入門版車型優惠之後的價格爲 26.71 萬,而競争對手,寶馬 3 系入門版車型優惠之後的價格爲 20.00 萬,奔馳 C 級入門版車型優惠之後的價格爲 24.18 萬。
這麽一對比,奧迪 A4L 成爲了 "34C" 中起售價最高的車型,如果大家在選購 "34C",爲什麽不選擇起售價更加便宜的運動選手寶馬 3 系和主打豪華的奔馳 C 級呢?
誰破壞了南北布局?
除了産品的競争力之外,奧迪品牌在中國市場的戰略布局上,也一波三折 ",想必大家都知道奧迪在國内擁有兩家合資公司吧,同時也是國内唯一擁有兩家合資公司的豪華品牌。
當初奧迪品牌有了一汽奧迪之後,又與上汽集團、德國大衆和中國大衆成立了上汽奧迪,其意圖很明顯,起初是希望能跟南北大衆一樣,讓一汽奧迪和上汽奧迪在市場進行互補,國産化更多的車型覆蓋更多的細分市場,從而鞏固奧迪在 BBA 中的領先地位。
理想是豐滿的,但現實卻很骨感。早在 2016 年,坊間就有流傳奧迪品牌與上汽集團成立的上汽奧迪的消息,在僅僅隻有傳聞的時候,作爲 " 大房 " 一汽奧迪舉雙手雙腳反對 " 二房 " 入門。
當然了,一汽奧迪可不是嘴上強烈反對那麽簡單,而是進行了 " 一哭二鬧三上吊 " 的經典反抗流程,其中就有一汽奧迪經銷商聯合起來拒賣産品的極端行爲,以此迫使奧迪打消了 " 納妾 " 的念頭。
俗話說得好 " 床頭吵架床尾和,夫妻沒有隔夜仇 ",爲了安撫一汽奧迪的情緒,奧迪品牌在 2017 年 5 月與奧迪經銷商聯合會、中國一汽、一汽 - 大衆共同達成了一緻 " 共識 ",例如保證奧迪未來隻有一個銷售公司并由一汽奧迪主理,上汽奧迪經銷商隻能從一汽奧迪投資人中選;當一汽奧迪年銷量達到 90 萬輛之後,一汽奧迪将不反對奧迪在中國新建銷售網絡,第三方不早于 2022 年 1 月在中國銷售。
雖然說在 2022 年底,奧迪、一汽和上汽三方簽署聯合協議,其中就有上汽奧迪産品将由現有的奧迪投資人網絡布局銷售,售後服務依托奧迪現有網絡展開,但是要知道從 2017 年到 2020 年,這四年是國内市場發展的黃金四年,再加上上汽奧迪還沒有自己的獨立經銷商網絡。可以說上汽奧迪的發展之路被一汽奧迪給堵住了,隻留下了一條縫隙,并且上汽奧迪的 " 發育不良 ",很大的原因都是因爲一汽奧迪的 " 霸道 "。
同時,由于一汽奧迪的阻撓,導緻上汽奧迪在短時間内沒有辦法在國内市場獲得更多的份額,更不能與 " 強勢 " 的一汽奧迪在市場上進行互補,讓奧迪品牌所幻想的南北奧迪合力圍剿寶馬和奔馳的希望破碎。
如何進擊電動化?
近幾年,電動化浪潮進入了白熱化,各家都在忙于轉型,奧迪也不例外,隻是轉型之路異常緩慢,今年上半年全球純電動車交付量爲 7.56 萬輛,其中中國市場的累計交付量爲 12849 輛。
而競争對手寶馬今年上半年全球純電動車交付量爲 15.29 萬輛,其中中國市場的累計交付量爲 44864 輛(不含 MINI 品牌);奔馳今年上半年全球純電動交付量爲 10.26 萬輛,其中中國的累計交付量爲 42249 輛(含 smart 品牌),兩者的交付量成績都要領先于奧迪品牌。
兵哥覺得奧迪品牌轉型電動化緩慢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上文提到的内飾科技感,以及智能化方面,奧迪在這方面并沒有奔馳和寶馬這麽優秀,從而缺少了市場競争力。
另外一方面是奧迪在選擇純電平台的選擇方面受限,雖然目前大衆内部有四個純電平台,分别是 MEB 平台、MLB evo 平台、PPE 平台和 J1 高性能電動平台,但是隻能在選擇 MEB 平台投産。
另外,大衆集團此前宣稱還将推出 SSP(Scalable Systems Platform)一體化平台,從而取代現有的四大平台,并且按照計劃,奧迪将在 2025 年量産 SSP 平台首款車型 Artemis,大衆将在 2026 年量産代号爲 "Trinity" 的電動旗艦新車等。
不過随着軟件子公司 CARIAD 剛進行整頓并才回歸正軌,該平台的量産時間也推遲到了 2029 年,或者是 2030 年;這就意味着該平台需要 7 年才面世,而奧迪想要基于該平台量産 Artemis 車型,還要經過多個流程,最快到 2032 年才能進行亮相并舉行核心媒體品鑒會。
這麽算下來,奧迪品牌最快需要九年時間才能實現量産 Artemis 車型,而誰又能保證九年之後 SSP 平台是否擁有領先優勢,Artemis 量産車還是否有競争力呢?
值得一提的是,奧迪品牌目前在國内銷售的純電車型有 Q2L e-tron、 Q4 e-tron、Q5 e-tron 、e-tron 、e-tron Sportback(進口) 、e-tron GT (進口) 、RS e-tron GT(進口),其中今年前五個月,賣得最好的是一汽奧迪 Q4 e-tron,交付量爲 6631 輛,其次是上汽奧迪 Q5 e-tron,交付量爲 1501 輛。
如果将奧迪品牌今年上半年全球的交付量平均一下,每個月的交付量也就過萬而已,而且隻是全球每個月純電動車型的交付量,不是中國市場的交付量,可見一汽奧迪國産化衆多純電動車之後,在國内市場并沒有多大的競争力。
市場的變化很快,尤其是進入電動化之後,市場簡直就是瞬息萬變,奧迪品牌等不起這九年的時候,所以将目光鎖定合作夥伴上汽集團的身上。
今年 7 月,奧迪品牌與上汽集團簽署諒解備忘錄,雙方将結合各自優勢,加快上汽奧迪全新電動車型的開發,以滿足中國用戶對高端電動智能網聯汽車的需求。
據了解,上汽奧迪将基于上汽電氣化平台的 " 星雲平台 " 開發純電車型,該平台此前打造出過智己 LS7 和 MG MULAN 等車型;不久的将來,大家就可以看到基于 " 星雲平台 " 開發的上汽奧迪純電動車型。
與上汽集團合作,好處在于上汽奧迪無須等待,可以快速彌補電動化課程,以最快的時間開發出适合品牌調性,以及中國市場的全新純電動車型,爲此後的電動化發展做鋪墊,有投石問路的意思。
而弊端在于,奧迪品牌等于舍棄了母公司平台的優勢,畢竟大衆集團是最先提出 " 平台 " 概念的車企;其次,奧迪一旦采用了其他品牌的平台,消費者會覺得奧迪的品牌調性下降,從而影響到以後全新純電産品的市場競争力。
但對于奧迪來講,這是幾乎最好的選擇,畢竟如今在新能源市場前面有寶馬和奔馳,後面有特斯拉、蔚來等新勢力品牌,在這種被左右夾擊的情況,沒有誰願意等九年;與其等待,還不如早早改變戰略部署,爲自己轉型電動化加速,以求與寶馬和奔馳在新能源市場回到同一起跑線上。
編輯總結
從 BBA 銷冠到 BBA 墊底,一汽奧迪在國内豪華市場的影響力在不斷下降,其原因不是缺少了政府訂單,而是少了政府訂單之後,在轉型年輕化和電動化方面顯得有點手忙腳亂,從而不适應市場的節奏,被寶馬和奔馳超越,從曾經的領跑者變成了追趕者。
另外,當奧迪品牌提出南北奧迪合力的想法之後,爲了保全自身利益而阻撓上汽奧迪的推進,雖說一汽奧迪成功延遲了上汽奧迪的成立,但是導緻上汽奧迪錯過了黃金發展四年,也破壞了南北奧迪合力圍剿寶馬和奔馳的布局,屬于撿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償失。
至于在新能源市場,一汽奧迪國産化那麽多純電産品,依舊沒有爲奧迪品牌打下良好的根基;而上汽奧迪與上汽集團合作,有了後者的純電平台和經驗,起碼不是從零開始,可以更快地開發出更适合國内市場的全新純電産品。面對奧迪的這種選擇,兵哥難免生問:難道在未來電動智能化的賽道上,奧迪會選擇将 " 主駕 " 位置,押寶在上汽奧迪而非一汽奧迪身上?(文中圖片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