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克接任蘋果 CEO 的同一年,雷軍發布了第一代小米手機。自此之後,中國智能手機行業的競争逐漸在喬布斯接任者和喬布斯門徒之間展開。盡管蘋果市值持續增長,但從創新角度而言,保守的庫克表現可能還不如雷軍。
12 年過去,作爲喬布斯接任者的庫克,依然未能走出前者規劃好的産品路徑,在核心硬件 iPhone 上再未能領行業風氣之先:全面屏落後安卓手機一年發布,折疊屏更是 " 隻聽其聲未見其人 ",甚至一度有消息爆出庫克打算先用 iPad 來給折疊 iPhone 試路。
在 CCS Insight 研究主管本 · 伍德看來,庫克一大擔憂可能在于," 如果蘋果在可折疊手機方面存在任何技術問題,都将招緻外部批評者的猛烈攻擊,可能給品牌聲譽造成不利影響。"
蘋果的保守,在新的技術變革中體現得尤爲明顯——蘋果牌汽車幾經周折,量産時間一拖再拖;一衆國産手機廠商紛紛将大模型置入手機之際,有關蘋果大模型的消息同樣寥寥。
在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的創新理論中,所謂創新就是要 " 建立一種新的生産函數 ",即 " 生産要素的重新組合 ",在實現 " 新組合 " 的道路上,企業創始人的作用至關重要。
相比蘋果職業經理人庫克,作爲小米創始人的雷軍,起碼還沒失去對創新的渴望、鬥志和行動力,小米緊趕慢趕趕上了大模型熱潮,行業内率先将大模型置入手機,同時也沒耽擱造車,成爲第一家真正意義上跨界造車的手機廠商。
雷軍
更重要的是,雷軍對造車和 AI 大模型的資源投入不僅沒有拖累小米,反而推動小米收獲新增長。近期發布的 2023 年第三季度财報中,小米研發支出同比增長 22.0%,達到 50 億元,其中投向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的支出爲 17 億元,同比增長 104.8%,環比增長 21.4%。
盡管對包括汽車在内的研發支出在持續增加,但小米三季度依然實現了營收、淨利潤的雙增長,當季總營收達 709 億元,同比增長 0.6%,順利扭轉同比下滑态勢,淨利潤達 60 億元,同比大增超 180%。
三大主營業務上,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收入同比減少 2.0%,至 416 億元;小米 IoT 與生活消費産品收入同比增長 8.5%,至 207 億元;互聯網服務收入同比增長 9.7%,至 78 億元。
在營收同比微增之下,小米淨利潤實現暴漲的主要原因,除了受益于降本增效和核心零部件成本下降之外,還離不開小米毛利率的提高。三季度,小米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 16.6%,增加至 22.7%。
蘋果在喬布斯時代所創造的創新優勢,正在被趨于保守的庫克,留出越來越多可供雷軍追趕的空間。
受益于智能手機行業開始回暖,小米時隔 6 個季度後,迎來首次季度收入同比正增長。與之相比,蘋果此前公布的 2023 财年第四财季(即 2023 年第三季度)财報中,蘋果當季營收 895 億美元,同比下滑 0.7%。
率先重回增長軌道的背後,離不開小米多項主營業務的複蘇。作爲核心主業的小米手機,三季度迎來銷量同比增長,由去年三季度的 4020 萬台增加 4.0% 至今年三季度的 4180 萬台。
大盤下滑之際,三季度智能手機逆勢增長的主角,從去年的蘋果換成了今年的小米。今年三季度,小米不僅是全球前三中唯一保持正增長的手機廠商,而且是國内前五中唯一沒有出現同比下滑的手機廠商。
Canalys 數據顯示,2023 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銷量同比下滑 1%,其中,排名第一的三星同比下降 9%,排名第二的蘋果同比下降 6%,位列第三的小米則同比增長 2%。
具體到國内,三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銷量同比下滑 5%,其中排名第一的榮耀同比下滑 1%,排名第二的 OPPO 同比下滑 10%,第三的蘋果同比下滑 6%,第四的 vivo 同比下滑 26%,位列第五的小米與去年同期持平。
高端市場的短暫性份額變化,成爲蘋果和小米身份互換的直接因素。蘋果之所以能在去年三季度成爲全球唯一逆勢增長廠商(份額由去年同期的 15% 增至 18%),且是中國市場唯一逆流而上的手機品牌(出貨量同比上漲 36%),當時 Canalys 分析師 Amber Liu 給出的原因之一是 "iPhone 14 Pro 系列的強勁需求促進了蘋果的整體表現。"
今年三季度蘋果銷量同比由增轉跌的背後,則是因爲 iPhone 15 系列在部分區域的遇冷。來自 Counterpoint 數據顯示,iPhone 15 在中國發售後 17 天的銷量,相比 iPhone 14,同比下降了 4.5%。渠道價格降價過早,官方價格調整不及時,加上開售表現不佳等因素,共同造成了 iPhone 15 系列未能大賣的現實。
" 中國消費者的信心發生了變化。"IDC 智能手機分析師 Will Won 解釋道," 中國經濟已不同于疫情前,消費者現在的消費習慣更加理性。他們不再急于成爲第一批拿到 iPhone 的人。"
反觀在高端突圍中取得一定成績的小米,則逐步迎來收獲期。在新近發布的小米 14 系列助力下,小米雙十一全渠道支付金額超過 224 億元,創曆年大促新紀錄。據華爾街見聞從供應鏈獲得的權威市調機構統計數據,小米 14 系列,自 10 月 31 日首銷至 11 月 10 日,全渠道總銷量達到 144.74 萬台,創下小米高端旗艦銷量紀錄。
小米總裁盧偉冰在财報會上解釋道,小米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進展,原因之一就在于 " 小米堅持對标 iPhone",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創新實現部分性能和場景的超越。
在高端化上持續追趕蘋果之外,追着蘋果尚未涉足的領域開展技術創新,則成爲國産手機廠商展現創新力的另一重要戰場。
AI 大模型浪潮興起後,今年 4 月份,小米正式組建大模型團隊,雷軍直接給内部下達了一項新要求,即每個部門都要學習大模型,用大模型思維,思考怎麽跟現有業務相結合。
經過半年準備,10 月份亮相的小米 14 新機上,正式首發小米 60 億參數的自研大模型,小米也由此成爲端側部署大模型的手機圈領先玩家。
在雷軍緊鑼密鼓籌備之際,庫克盡管同樣将 iPhone 等硬件作爲蘋果向外展示 AI 技術的載體,并認可人工智能掀起的巨大變革浪潮,但其對大模型的開發卻顯得頗爲謹慎,按照庫克的說法," 我們将繼續在非常深思熟慮的基礎上,在我們的産品中編織運用它。"
據科技記者馬克 · 古爾曼爆料,蘋果内部也在悄悄研發 AI 産品,并建立了自己的大模型框架 "Ajax",且已經嘗試将其應用在地圖、Siri 等産品功能上。但消費者想要用上 " 蘋果 GPT",可能最快也要等到明年。
在 HomePod mini 上觸發 Siri
在 iPhone 16 硬件基本不會有重大進步之下。蘋果寄希望于明年的 iOS 18 新系統激發用戶購機欲望。按照古爾曼說法,蘋果内部認爲 iOS 18 系統将是 " 雄心勃勃、引人注目的 ",其最大亮點之一便是 AI 大模型技術的引入。
庫克時代的蘋果,在産品創新上的更大猶疑則體現在新能源浪潮下的造車上。
從 2014 年庫克在蘋果内部啓動代号 " Project Titan"(泰坦計劃)的電動汽車開發項目算起,過去 9 年間,蘋果造車已經更換了四任項目負責人。據外媒爆料,多位參與泰坦項目的員工表示,庫克很少關注造車,也很少到訪位于加州矽谷附近的造車項目辦公室。
内部猶豫不決帶來的直接結果是,到 2022 年,蘋果汽車項目早期管理團隊成員幾乎盡數離開,量産時間更是一拖再拖。天風國際證券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預測稱,蘋果汽車團隊将在 2023 年底前重組,但面對幾乎沒有進展的蘋果汽車,郭明錤仍然不得不懷疑 " 蘋果汽車能否在未來幾年内投入大規模生産 "。
相比蘋果牌汽車的諸多不确定性,2021 年才正式下定決心造車的雷軍,在籌備 32 個月後,已經等到了小米牌汽車可以公開示人的時刻。
近期,據工信部披露,小米汽車目前已注冊 SU7 Max 和 SU 7 兩款車型,距離量産上市再進一步。
盧偉冰在三季度财報的媒體溝通會上提到,小米汽車即将進行第二次冬測," 如果冬測順利的話,按照我們原來所定的目标(即 2024 年上半年量産)上市沒有太大的問題。"
造車上趨向保守的庫克,更是給了雷軍向蘋果長闆發起挑戰的機會。
在分析蘋果用戶粘性爲什麽更強時,盧偉冰在财報會上指出," 通過 iPhone 和可穿戴設備、平闆電腦、個人電腦,蘋果組建了一個強有力的生态系統。"
随着手機與智能汽車更多協同效應場景被開發出來,親自下場造車的雷軍,等來了一個推出自研系統的有利時機。
10 月份小米 14 發布會上,雷軍正式宣布小米集團最新戰略從 " 手機 × AIoT" 升級爲 " 人車家全生态 ",全新操作系統小米澎湃 OS,成爲承接新戰略的關鍵。
從 2010 年小米創辦之初的 MIUI 開始,雷軍就開始在内部醞釀小米澎湃 OS 計劃。2022 年初,雷軍召集各系統負責人,正式決定将小米 MIUI、Vela、Mina、車機 OS 四個系統的軟件架構進行統一。
及至明年小米汽車走向市場,雷軍規劃的 " 人車家生态 " 将正式完成閉環。汽車也将反過來成爲撬動用戶向小米澎湃 OS 遷移的助力之一。正如盧偉冰在财報會上所說,車會在小米的整個生态戰略裏面占據重要位置," 可以說是必不可缺。未來用戶購買小米的産品,買的不是一個個的單品,而是這些産品所組合的一種生活方式或者一種解決方案。"
全新的操作系統小米澎湃 OS,同樣有助于小米汽車在智能座艙領域建立優勢。今年 10 月份,郭明錤在分析小米汽車獨特競争優勢時,首先點出的便是其與現有生态系統的整合,包括操作系統、應用程序、手機等硬件。
安卓廠商努力建設生态系統從而與 iOS 競争的新變化,在 Canalys 研究分析師鍾曉磊看來,還将起到推動消費者爲了更好的生态體驗而切換陣營的目的。更好的操作系統體驗,将幫助手機廠商賣出更多的硬件,更多硬件的賣出,又将反哺手機廠商的自研操作系統生态逐步擴大,從而形成正向循環的馬太效應。
但想要将上述理論轉化爲落地的現實,小米澎湃 OS 還需要提供給消費者獨特且足夠有吸引力的新體驗。這需要雷軍持續不斷的資源投入和持之以恒的生态建設。
過去幾個季度以來,小米研發支出不斷增長。三季度,小米研發投入再次同比增長 22%,達到 50 億元。在帶領小米成爲全球前三手機廠商後,雷軍的新十年目标則瞄向了核心技術創新,并在内部設定了五年(2022 – 2026)研發投入超過 1000 億元的計劃。
提升資源投入力度縮小與蘋果系統體驗差距之外,面對生态短闆,小米澎湃 OS 寄希望于用開放趕超封閉的蘋果生态。
近期,小米自研 IoT Vela 系統率先全面開源,并通過提供全棧跨端智聯解決方案的嘗試,吸引更多軟硬開發者加入小米生态共建計劃中來。
開放策略之外,小米現有的 IoT 硬件規模則是小米構建澎湃 OS 生态的另一優勢。
截至三季度,小米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消費級 IoT 平台,連接設備數達到 6.99 億台,而且還是目前覆蓋品類最全的生态系統,擁有超過 200 個大類的智能家電,覆蓋 95% 以上的生活場景。
面對未來百億終端互聯的大時代,小米澎湃 OS 在争奪萬物互聯公有底座的路上已經開始轉動起來,接下來,就看雷軍能将這座飛輪帶多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