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PC
PC(個人電腦)自發明以來,一直都與 " 生産力 " 呈現出高度綁定的關系,也正是由于生産力工具的屬性,讓它能夠被消費者所接受,同時也成爲了少數的 " 剛需類科技硬件 "
但在過去十幾年的發展曆程中,PC 市場卻呈現出較大的波動。2008 年後,受到智能手機的沖擊以及經濟環境的影響,全球 PC 出貨量開始放緩,到 2013 年,年出貨量已經從峰值時的 3.5 億台下降至 3.1 億台。
此後,由于市場飽和與移動設備的普及,PC 市場持續處于 " 冷卻期 "。然而,2019 年以後,由于遠程辦公和在線學習需求的大幅增加,市場短期内再次達到高峰。不過短期需求風口一過,市場再度陷入沉寂,2023 年,出貨量降至 2.47 億台,創下了 " 新史低 "。
與此同時,PC 市場的産品品類也在發生巨變,其中兩個典型案例就是遊戲本和 AI PC。前者在過去 5 年中完成了從 " 新物種 " 到 " 銷量杠把子 " 的快速蛻變,AI PC 則被認爲是未來 5 年拉動 PC 市場的最大動力源。根據 Canalys 的預測,中國 AI PC 市場将于 2024 年開始進入爆發期,到 2028 年将達到 3300 萬台,其将占到 PC 市場整體出貨量的 73%。
從概念提出至今不過 1 年時間,AI PC 真的可以 " 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将傾 " 嗎?
AI+PC,從來就不是什麽 " 新物種 "
關于 AI PC 發展的起點,業内大部分人認爲要追溯到 2023 年 9 月,随着英特爾 CEO 帕特 · 基辛格在矽谷首次提出 "AI PC",同時伴随着年底酷睿 Ultra 系列處理器的推出,相關産品才實現落地。
但钛媒體 APP 在對相關技術進行了深度研究後發現,如果順着時間線再往前追溯,實際上英偉達于 2018 年就推出了 RTX 技術和首款專爲 AI 打造的消費級 GPU 芯片 ( GeForce RTX ) 。據英偉達技術工程師介紹:" 在英偉達的定義中,AI PC 就是是搭載專用 AI 加速硬件的計算機,而在 RTX GPU 上,這些專用的 AI 加速器被稱爲 Tensor Core。"
英偉達 GPU 芯片支持的 AI 應用
更通俗地理解,英偉達在 GPU 芯片中加入的 Tensor Core 就像是一個超級計算 " 加速器 ",專門用來處理和加速某些特定類型的數學計算,尤其是深度學習中的計算任務。
想象一下,你在廚房裏做飯,有一個普通的刀可以切菜,但如果你有一台專門的切菜機,那切菜的速度和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同樣地,普通的處理器(CPU)和圖形處理器(GPU)可以處理各種各樣的計算任務,但 Tensor Core 就像是那台專門的切菜機,它被設計來處理特定的 " 菜 "(也就是矩陣乘法和卷積等數學運算)。
這些運算在深度學習中很常見,比如在訓練神經網絡時需要大量的矩陣乘法,而 Tensor Core 可以比傳統的計算單元更快地完成這些任務。結果就是,使用 Tensor Core 可以大大加速 AI 模型的訓練和推理過程,使得這些複雜的計算在更短的時間内完成。
Tensor Core 的出現,實際上就是爲了能夠加速 AI 性能,并爲 PC 用戶引入以前在雲端才能運行的 AI 新功能。針對開發者或者深度 AI 用戶,英偉達也已經上線了 TensorRT 開發者套件,實現加速深度學習推理性能。
通過生成式 AI 完成的 " 圖生圖 " 應用
據英偉達技術工程師介紹,TensorRT 能加速熱門的生成式 AI 模型,包括 Stable Diffusion 1.5 和 SDXL 等,全新的 UL Procyon AI 圖像生成基準測試也已支持 TensorRT 加速。所以在生成式 AI 應用剛剛興起時,會看到英偉達專業級顯卡出現 " 一卡難求 " 的情況,GPU 芯片供應不足時,很多消費級顯卡如 RTX 4090、RTX 4080 也都大量被采購并應用到 AI 計算當中。
如今,也有大量面向個人用戶的 AI 應用可以通過英偉達 RTX GPU 來完成,比如文生圖、圖生圖應用以及依靠對本地模型學習生成的 " 智能語音助手 " 等等。因此可以說,從應用層面乃至硬件技術層面,"AI PC" 本身并不是什麽 " 新物種 "。
芯片廠商扛起 "AI PC" 大旗
之所以英特爾提出 "AI PC" 後,這一概念才受到了 PC 領域廣泛的認可,一方面是由于英偉達此前的大量相關 AI 應用更多地是圍繞企業端展開,即将專業顯卡(或者說工作站顯卡)應用在如 TensorFlow、PyTorch、Caffe 等深度學習框架進行大規模數據集上的模型訓練。
再比如在大規模神經網絡(如 GPT 模型、BERT 模型等)的訓練中,研究機構和公司會使用如 NVIDIA DGX Station A100 這樣的高性能工作站或集群來提升工作效率。
與這些大規模應用相比,圍繞個人電腦(PC)的端側 AI 處理需求,可以被看作是 Tensor Core 帶來的一種 " 副産品 "。盡管在遊戲、圖像生成、語言處理等應用上也能看到相關應用,但與便宜好用、門檻更低的雲端算力相比,單獨購買一塊顯卡用于 AI 應用,對于普通用戶來說太過奢侈。
另一方面,GPU 與 CPU 相比,并不處于 " 剛需 " 生态位。根據 Jon Peddie Research 公布的數據,截止 2024 年第一季度,獨立顯卡在 PC 市場的滲透率還不到 20%,因爲依靠部分 CPU 内置的集成顯卡,依然可以滿足很多辦公、日常娛樂和基礎生産力的需求。
所以,即便英偉達在更早時就已經展開了圍繞 AI 應用的相關布局,并且在生态匹配方面也具備先發優勢,但 "AI PC" 的風頭卻被英特爾搶占。
值得注意的是,英特爾在提出 "AI PC" 概念時,也已經将目标群體瞄向個人消費者。英特爾中國區技術總經理高宇在與钛媒體 APP 交流中表示:"AI PC 将會拉開 PC 新時代的序幕,自 AI PC 概念提出以後,英特爾也在與終端廠商通過推動産品創新、打造 AI 生态、落地 AI 應用等方面,幫助 AI PC 不斷深入消費者心智。"
面向個人的 AI 應用
另外還需要說明的一點是,英特爾對于 AI PC 的定義有着比較明确的品類界限劃定。高宇提到:" 英特爾定義的 AI PC 特指具有 CPU+GPU+NPU 的輕薄筆記本形态,它所強調的場景應用,實際上是利用 AI 通過雲與 PC 的緊密協作,或在電腦端獨立運行大語言模型,爲用戶實現豐富的 AI 應用場景。"
也就是說,英特爾提出的 "AI PC" 本身就将高性能台式機以及個人可能會使用的工作站産品排除在外了,這也使得英特爾界定的 "AI PC" 與重度依賴算力的應用場景并不完全重合,更加強調 AI 如何爲個人提供服務、提升工作效率,而非創造像 ChatGPT 這樣的大型應用。
在钛媒體 APP 看來,無論是英特爾與聯想、華碩等 OEM 廠商共同推進的搭載 Ultra 系列處理器的筆記本産品,亦或是采用高通、英偉達芯片,具備 AI 算力的個人電腦,它們都可以算作 "AI PC" 的範疇。
對于 "AI PC" 的定義應該來自于它能夠提供的體驗究竟如何,而不是它究竟采用了哪個品牌的芯片、哪個廠商的軟件。
正如中國惠普有限公司副總裁暨中國區消費類産品事業部總經理範子軍所說:" 對于 AI PC 的定義,可能每個品牌、每個人都不一樣,就比如在電腦裏安裝了 AI 軟件,那是不是它就變成了 AI PC?亦或者是産品具備一個用來激活 AI 功能的獨立按鍵,這樣的産品是不是就叫做 AI PC?我認爲都不是。"
AI PC 的核心,其實是利用 AI 功能來提升效率、産生價值。在此基礎上,AI PC 的另一大特性在于強調提供效率升級的源動力,來自于本地算力和本地部署能力的加持。
AI 将如何改變 PC?
在了解了 AI PC 的起源和定義後,站在當下來看,加入 AI 後,會對 PC 領域産生哪些影響呢?钛媒體 APP 分析認爲,主要會集中在兩個方面:推動市場和競争格局的變化以及對産品功能定義的更新。
從市場層面來看,"AI PC" 似乎已經讓沉寂多年的 PC 市場找到了增長的活力。根據 Canalys 公布的數據,2024 年第二季度,全球 PC 繼續維持增長,台式機和筆記本的出貨量達 6280 萬台,同比增長 3.4%。
其中,AI PC 的出貨量爲 880 萬台,占本季度 PC 總出貨量的 14%。不過需要注意的是,Canalys 統計數據中 AI PC 設備包括台式機和筆記本,它界定品類的依據在于是否配備專用 AI 工作負載的芯片組或模塊,如 NPU,因此這部分 AI PC 的銷量不止會有搭載英特爾芯片的筆記本産品,同時也會包括采用英偉達顯卡的 PC 産品。
此前已有業内人士分析稱:" 随着向 Windows11 的過渡和 AI PC 的采用,将會推動産品更新周期在未來四個季度内加速。AI 功能的集成不僅提升了設備的性能,還帶來了全新的應用場景和用戶體驗,尤其是在提高生産力和娛樂體驗方面。這些功能使得 AI PC 成爲未來市場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衆多 OEM 廠商中,聯想是第一個重點發力的 "AI" 的,在去年 12 月初英特爾推出酷睿 Ultra 系列處理器以後,12 月 15 日,聯想便發布了 ThinkPad X1 Carbon AI、小新 Pro 16 AI 酷睿版兩款 AI Ready 的 AI PC 産品。
更早之前的 10 月,在第九屆聯想創新科技大會(2023 Lenovo Tech World)上,聯想也率先展示了 AI PC 産品,此外,聯想還與 IDC 發布了業内首份《AI PC 産業(中國)白皮書》。
作爲單季度出貨量達到 1370 萬台的 PC 品牌,惠普同樣也是最早一批入局 AI PC 的廠商。截至目前,其不僅推出了包括星 Book Pro 16、星 Book Pro 14 在内的 AI PC 終端,同時也發布了集成一站式 AI 功能的惠小微智能助手 4.0。
今年 5 月 10 日,雷神科技發布首款增程式 AI PC 雷神 aibook15,搭載英特爾酷睿 Ultra 7 處理器,支持 CPU+GPU+NPU 提供 AI 混合算力。此外,包括微星、華碩、榮耀等 OEM 廠商,也都借助英特爾 CPU 的叠代,同步完成了向 "AI PC" 的進化。
對于 AI PC 在現階段市場方面取得的成績,钛媒體 APP 分析認爲,這更多地來源于 AI PC 的叠代依附于以芯片爲核心的硬件叠代。換句話說,很多消費者在購買産品的同時,擺在面前的并非是 "AI PC" 和 " 非 AI PC" 的二選一難題,取而代之的是,隻要用戶購買采用最新芯片的 PC 産品,那就一定是 "AI PC"。
英特爾中國區董事長王銳表示,截止今年 6 月,自英特爾酷睿 Ultra 處理器發布以來,已有 800 萬台設備搭載了酷睿 Ultra 處理器。從統計層面來講,這就是 800 萬台 AI PC,無論它上面是否運行了 AI 應用、無論用戶是否知道産品搭載了本地 AI 算力,它都是 "AI PC" 取得的銷量。
對于 AI 功能如何拉動 PC 産品銷售,钛媒體 APP 認爲範子軍提出的觀點更加可靠:" 随着用戶身邊的人使用 AI PC 獲得越來越高的效率、越來越好的體驗,一定會帶動更多的人去了解并購買 AI PC,新的需求也會随之迸發出來。"
說到底,AI PC 與傳統 PC 相比,在外觀、設計甚至系統 UI 上都沒有産生差異,因此它無法像遊戲本、遊戲掌機那樣,通過淺層的市場教育讓用戶了解産品的革新之處。現階段,AI 功能與本地算力的加入,急需一個 " 殺手級應用 " 完成破圈,讓消費者能夠感知 AI 帶來的價值,才能最終促成購買。
由此可見,何時才能有适合 AI PC 的殺手級應用出現成爲了核心,過去大家看到的 ChatGPT、Stable Diffusion、Pika 等爆火的 AI 應用,或是利用了規模更大的雲端算力支持,或是對高算力的獨立 GPU 提出了要求。在钛媒體 APP 看來,現階段 AI PC 的主要優勢,将會體現在将這些高算力需求應用實現移動端部署上。
高宇也提到了這一點:" 在 AI PC 中,雲端代表算力上限,端側代表算力下限,雲端 AI 與端側 AI 共同将 AI 應用體驗完整呈現給 PC 用戶,二者在平台上是共存的。而在 AI PC 層面,想要促進 AI 應用落地,不僅需要給力的硬件,更需要調優的軟件。"
行業分析師向钛媒體 APP 表示:" 目前來看,AI PC 的普及速度很大程度上受到設備價格和用戶教育程度的影響,再加上産品帶來的體驗差異不夠明顯,因此這類設備現階段主要面向高端市場和專業用戶,大衆市場的接受度仍在提升中。"
從市場影響力方面來說,現階段 AI 對 PC 銷售的實際賦能十分有限,更多的用戶隻是爲了 PC 付費而非 AI 付費。如果将時間維度拉長,随着更多的 AI 應用,尤其是能夠依托本地 AI 算力的應用出現,當部分用戶開始感知 AI 帶來的生活、工作效率提升,人們才會希望了解并購買 "AI PC"。
談及未來 AI PC 的競争方向,範子軍認爲,硬件層面的競争仍然會是核心,像 CPU 性能、散熱能力、屏幕與鍵盤以及機身的設計等等。但 AI 的加入也确實給産品的競争思路帶來了一些變化。
" 在硬件基礎上,我認爲 AI PC 時代,安全、可靠和易用性将會成爲對産品新的考量維度,安全性主要是隐私方面,尤其是端雲緊密結合的 AI 時代更是如此,可靠性則是解決産品作爲生産力工具,在各種工作狀況下都可以穩定運行,而易用性,則是指如何充分挖掘出 AI 的能力,讓它實現低門檻、實用性以及高效率之間的平衡。" 範子軍說到。
誘發格局生變,AI 加入引發 " 芯戰 "
如果說現階段去談 AI PC 帶來的革新以及成爲左右消費者購買産品的關鍵因素還爲時尚早的話,随着 "AI PC" 的出現,産業競争格局的變化卻已經實打實的到來了。
以 2024 台北國際電腦展爲例,既能看到傳統芯片品牌英特爾、AMD、英偉達圍繞 AI 打擂台,也能看到高通等 "PC 新勢力 " 争相布局 AI PC,許多終端廠商也在同步發力 AI 應用。
事實上,高通對 PC 平台的布局早在 2016 年就已經開始了,從骁龍 835 上 PC 到推出面向 PC 的骁龍 8cx 計算平台再到如今的骁龍 X 計算平台和 2 款處理器,高通與 "PC" 的磨合期已有 8 年,AI PC 概念的提出,也讓高通看到了行業洗牌、借機入局的機會。
高通與微軟聯手打造 AI PC
進入 2024 年,高通在 PC 領域的布局也在提速,其中一個關鍵事件便是與微軟的合作。5 月 21 日淩晨,微軟推出了新款 Surface Pro、Surface Laptop,它們可以看作是微軟在 AI 時代的硬件開端,新機搭載了高通處理器,同時爲了與英特爾提出的 AI PC 概念做區分,微軟還給新品授予了 "Copilot+PC" 的名稱。
此前,钛媒體 APP 在與高通技術負責人的溝通中,對方曾提到,像微軟 Office 365 相關套件目前都已經以原生應用的方式移植到了搭載骁龍的 Windows PC 上,其他的包括 Adobe 全家桶也進行了适配,浏覽器方面也提供了對 Edge、Chrome 的支持,不過在遊戲上目前支持的比較少,現階段适配的主要以休閑遊戲爲主。
高通公司總裁兼 CEO 安蒙則表示:"PC 正在迎來重塑。搭載骁龍 X Elite 的 Copilot+ PC 整個系統都集成了 AI,由骁龍芯片賦能的 Windows Copilot+ PC 正在共同定義個人計算體驗,打造面向新一代 PC 産品的應用。"
不止是高通,蘋果也将會是 AI PC 時代的 " 鲶魚 ",憑借自研架構、最新制程工藝和 Mac OS,蘋果 M 系列芯片和 MacBook 産品在短時間内就取得了成功。但被很多人忽視的一點是,蘋果也是最早在芯片中引入 AI 加速模塊的廠商之一。
蘋果首次在其手機芯片中加入專用 AI 加速模塊,即神經引擎(Neural Engine),可以追溯到 2017 年發布的 A11 仿生芯片中。A11 仿生芯片搭載了蘋果首款神經引擎,專門用于處理機器學習任務,如面部識别(Face ID)和增強現實(AR)應用。
蘋果 M 系列芯片中同樣也集成了專用的神經引擎(Neural Engine),專門用于處理 AI 和機器學習任務,如圖像識别、自然語言處理等。因此對于蘋果來說,爲 AI 應用的部署已經打好了一定的硬件基礎。
钛媒體 APP 認爲,進入 AI PC 後,所有芯片廠商再次拉入了統一起跑線。從現階段的競争來看,英偉達憑借獨有架構、相對完善的生态和來自企業端的應用爲基礎,在 AI PC 的競争中确實掌握一定的優勢,而英特爾則掌握了市場認知度、産品先發優勢和領先的産品體量緊随其後。
其他廠商無論是 AMD、高通、蘋果甚至是其他的入局者,都保持了一緻的步伐和平等的發展機遇。AI PC 時代,英特爾想要繼續保持 CPU 領域的霸主地位,變得更難了。
總體來說,AI PC 目前仍然處于發展中的初期階段,如何更快、更高效地完成市場教育,同時尋找到 AI PC 相較于傳統 PC 真正的 " 殺手锏 " 是擺在終端廠商、芯片廠商、軟件廠商面前共同的難題。
長期來看,AI PC 依靠本地算力的優勢,可以更好地與雲端算力形成互補,前者負責提供隐私性強、運算效率高、體驗一緻性好的 AI 應用,後者則會在通用性、擴展性、算力需求更高的應用場景中發揮作用,隻有到那時,AI PC 才能擺脫 " 噱頭 " 的帽子,真正走上 AI 的快車道。(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 作者 / 鄧劍雲 編輯 / 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