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 2013/2000 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 3387 天
前幾天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窮人大多都很自卑?
有個獲贊 7.7 萬的回答很有意思:
主要是沒搞清楚人生的真相。
大部分人不存在智商碾壓。
就四個字,熟能生巧。
答主 @何日君回來認為,富人的自信,無非是高檔的地方去多了,熟悉了那套規則,于是就被誇見過世面、優雅。
這就好比,你戀愛談多了,把男人女人的那些竅門摸清楚了,自然也成了傳說中的平平無奇戀愛小天才。
"一個人隻要有機會試錯,他就沒可能是個 low 逼。
窮人的關鍵卡殼就卡在這裡,沒有試錯的資格,各種技能看起來都不行,于是裡面很大一部分人就開始自我質疑,我是不是沒有條件好的人聰明?沒有他們努力?"
這個答案颠覆了我的認知,我們總認為,錢是萬物之根本,窮人自卑,就是因為沒有錢。
但答主卻認為,窮人不過是因為缺少試錯機會,不如富人有經驗,這才導緻了自卑。
答主把這歸結為,概率問題。
仔細琢磨,好像确實是這麼個理。練得多了,自然也就自信了。
就像那些假名媛們,沒錢出入高級場所,隻能靠拼單,但次數多了,也遊刃有餘起來。
你看她們在朋友圈曬的照片,哪一個不自信?
用電競圈的話來說,王者也是青銅跪多了,才上去的。
想起《浪姐 3》的舞台上,唐詩逸的神級救場。
第五次公演的舞台上,唐詩逸和隊友的表演用到了一個火焰道具。
有個動作本來設計的是把道具棍向上抛,翻轉之後再接住。
大概是在表演時,唐詩逸不小心觸碰到了道具的開關,導緻火焰一直在噴。
于是在做翻轉的動作時,由于噴着的火焰有些燙手,唐詩逸抛出道具後一下子沒接住,掉在了地上。
結果她當即做了一個補救的動作,用舞步滑到地上,順理成章撿起道具,接着又用優美的舞姿站起來和隊友們的舞蹈彙合。
整個過程一氣呵成,絲滑得仿佛失誤沒有發生過。
唐詩逸也全程微笑應對,完全看不出慌亂,以至于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是失誤,以為設計的就是這樣,還拉動了現場的氣氛。
直到聽到後台其他姐姐的讨論,才知道唐詩逸因為失誤臨時改了動作。
這樣救場,誰看了不誇一句 " 牛 "。
其實,作為一名國家級的舞者,什麼大場面沒見過?
幾十年如一日的舞蹈練習、無數次的舞台表演經驗,早已讓她形成了一種 " 肌肉記憶 ",無論舞台上發生什麼,都能漂亮應對。
我們常在熱搜上看到說,哪個主持人主持功底了得,舞台上出現狀況時,他一句話就輕松化解。
這樣的功力的确和自身能力分不開,但能力也是身經百戰積累的結果。沒有人天生就會主持,再厲害的主持人也一定有過在舞台上尴尬的時刻。
有時候,自信并非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是因為我們對一件事情有把握。
美國爵士樂音樂家喬希 · 林克納,就描述過這種自信的感覺:
當我演奏爵士樂時,我會充滿信心地參加演出。但這種信心不是你所想的那樣,我并不是要完美地演奏,而是知道我肯定會搞砸一些事情。
但是因為練習了那麼多次,我有信心自己可以應對,知道這一點讓我在舞台上感覺萬無一失。
企業家桑尼爾 · 古普塔在《為自己背書》中提到一個 "21 輪法則",意思是說,想要在舞台上萬無一失,就必須進行 "21 輪練習賽 "。
桑尼爾提到自己利用 "21 輪法則 " 準備一場演講的經曆:
剛開始,桑尼爾讓妻子和孩子當自己的觀衆,進行最初的幾輪練習賽,直到他們聽膩了,桑尼爾又去找自己的朋友。
當他開始第 10 輪練習賽時,有了新感覺,他開始對素材變得非常了解,不再需要專注它。
相反,他可以将注意力分散,用來觀察聽衆。他可以觀察說出的每條信息得到了怎樣的反饋,并在此過程中進行調整。
而在之前的練習中,如果有人看起來很困惑,他會直接進入下一點。現在他發現,自己可以進行即時調整。
比如,為了使表達更清晰,他會放慢速度并重新強調。
如果聽衆看起來很興奮,他會更加努力;如果他們面露笑容,他會和他們一起笑……
在進行第 15 場練習賽時,他已經可以做到鎮定自若。練習的過程中,3 歲的女兒踢開門,把他拖到廚房給她倒一杯牛奶後,他仍然可以從上次停下來的地方接起,絲毫不受影響。
最後,桑尼爾在準備上場演講時,他終于體會到了萬無一失的感覺。
已經練習了 21 次的他,甚至希望發生點事故,這樣就可以鍛煉自己新建立的 " 肌肉記憶 "。
長期的成功,可能來自短期的尴尬。
成功的演講者之所以看起來自然到好像沒有經過準備,通常是因為經過了大量的練習。
所有看起來的毫不費力,其實都來自無數次練習的支撐。
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中指出:" 一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大師的必要條件 "。
艾利克森在《刻意練習》一書中補充說:"隻有在刻意練習下的一萬小時才有用。"
刻意練習和練習不一樣,練習隻是時間的簡單堆砌與疊加,但刻意練習是準确辨别自己的不足,并針對性地改進和提高的過程。
這個過程包括了聚焦、反饋、修正三個步驟。
桑尼爾在準備 21 輪演講練習賽的過程,就嚴格遵循了這三個步驟。
前 9 輪的練習中,由于對演講内容的熟悉度不夠,他的注意力一直聚焦在演講素材上。
到了第 10 輪,他就開始轉移注意力,根據觀衆的反饋調整自己的語速,修正自己要講的内容。
這就是完整的刻意練習過程。
也就是說,普通的練習是停留在 "舒适區",由于邊際效用遞減,最後接近于無,達不到學習的效果,所以練習多長時間都沒有長進。
但刻意練習是在 "學習區" 進行,也就是在自己可以接受的範圍内,不斷地增加一點難度,日積月累,就會發生質變的飛躍。
艾利克森認為,一個人遇到的挑戰越大,大腦的變化就越大,學習也越高效。但是過分逼迫自己,可能導緻倦怠。
因此,處在舒适區之外卻離得不太遠的挑戰,能使大腦的改變最為迅速。
在這個區域堅持練習,就會産生複利的效果。
前段時間,沈月因為在綜藝《無限超越班》裡的一段言論上了熱搜。
她在節目中跟前輩提到自己的困惑:出道 6 年來,自己的戲路比較單一,總是同一種角色不停地找到自己,不知道該怎麼破。
老戲骨惠英紅馬上就進行了反駁,她認為這不能稱之為困惑,因為她也總是被請去演 " 媽媽 ",但她卻可以演出不同的媽媽。
其實這就是菜鳥和高手的區别,沈月因為初戀臉,每次接到的都是傻白甜的角色,但傻白甜和傻白甜之間,也是有區别的,她卻沒有領會并演繹出來。
而惠英紅演了無數次媽媽,卻能通過思考、琢磨,敏銳地把握這中間的細微差别,并呈現給觀衆。
沈月的表演是 " 練習 ",惠英紅才是 " 刻意練習 "。
對于 " 刻意練習 " 這個詞來說," 刻意 " 其實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不去思考、加工;不去從你的行動中找到規律、獲得反饋,并進行複盤;不去讓過往的行動成為新的行動的基礎和鋪墊,那麼無論你花多少時間、精力,都是在做無用功。
高手和普通人之間的差距就在于,普通人的練習,隻是低水平的重複,而高手是刻意練習。
想要從平凡走向卓越,就需要不斷挑戰、不斷修正,形成正向反饋機制,并久久為功。
共勉。
成長必備
你去年立下的學習目标完成了嗎?
是不是還停留在書的第一頁呢?
我知道你忙,沒時間學習,
但畢竟成長不能落下。
《精讀君通識詞典》每天發布 1 個概念,
每天花 10 分鐘,就能讀完。
如果你工作太忙,沒空仔細讀完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