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嘉賓:王小龍(弘毅投資董事總經理),本文爲王小龍在 " 第三屆中國餐飲品牌節 " 上的演講實錄,紅餐網整編發布,原文标題:《餐飲市場大江大河,爲何大魚鳳毛麟角?》,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如何做一個有價值的連鎖餐飲企業?這個話題裏有兩個關鍵詞,第一個是 " 連鎖餐飲 ",像米其林餐廳就不在我們讨論範圍之内,以下的所有的觀點也都不适用。
第二個關鍵詞則是 " 價值 ",這個價值指的是商業價值、公司價值。爲什麽不提社會價值,因爲在我的觀念裏,餐飲業本身就具有社會價值的屬性,比如餐飲業提供的大量就業機會,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促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餐飲企業能不能做大?能做多大?
對投資者而言,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值不值得投資,到底能不能做大,能做多大。
事實上,在資本圈裏,對餐飲投資有較大的争議,一部分人覺得餐飲不值得投資,因爲餐飲企業做不大,或者說很難做太大,更不值得在早期下注,失敗率極高。
是不是這樣呢?我們做過大量研究,在這跟大家分享一些簡單的數據。
在全球範圍内,從整個消費行業來看,餐飲上市公司的市值并不遜色于其它的賽道或品類。 全球最大的幾家上市餐飲企業裏, 麥當勞的市值第一,達到兩千多億美金 ;星巴克市值有一千多億美金, 百勝的國際、國内,兩大市場加起來也有将近 600 億美金。
如果與食品飲料行業做對比,食品行業最大的公司雀巢,市值達 3200 億美金,比麥當勞多出 1000 多億。可口可樂的市值有 2600 億美金,百事可樂則達到 2400 億美金,麥當勞與它們已非常接近。而排在百事可樂後面的食品飲料公司市值就不及麥當勞、星巴克市值高了。
與服裝行業相比,寶潔的市值有 3200 億美金,耐克有 1510 億美金。把衣服賣到全球市場的優衣庫也就 740 億美金市值,大約是麥當勞市值的 1/3。
再來看看消費電子 / 家電領域,三星的市值是 3000 億,美的 540 億,小米 390 億。
規模更大的汽車行業裏, 豐田的市值爲 2740 億美金,麥當勞和它相近。而福特則隻有 470 億美金市值,遠不及麥當勞。
這些數據其實就給出了一個答案,即餐飲企業能做到很大,能做到很有價值。
講到這,大家可能又有疑問,餐飲企業能做得長久嗎?
餐飲業裏,網紅常常有,長紅卻不常見。有人将此歸結爲市場上新品類層出不窮所緻,但從我十幾年投資餐飲,做餐飲運營的經驗來看,根本不是品類的問題,是公司的問題,是品牌的問題。
餐飲企業完全可以做到長青。 以麥當勞爲例,自 1980 年至今,其市值增長超過 500 倍。
還有星巴克,從 1992 年到 2022 年,30 年裏,市值增長了 200 倍,年均複利近 20%。看似這個數不大,但要能在 20~30 年裏堅持做到這,幾乎就是個奇迹,這樣的企業也會超越世界 99.999% 的公司。
餐飲市場大江大河,爲何大魚鳳毛麟角?
縱觀整個中國市場,包括 A 股、港股市場,千億以上市值的公司隻有兩家 ,一家是海底撈,海底撈加上特海國際的總市值爲 1200 億元。百勝中國的市值則達到 1700 億。
而在美國,有一大批千億市值的餐飲公司。
中國的消費市場更大,但大體量的餐飲公司卻沒有美國的多?爲什麽?我自己也做了一些總結。
我認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商業模式的問題,商業模式是決定品牌能否做大的内在關鍵因素。
如果不考慮公司未來的價值,哪種商業模式都沒有問題,每個人也可以有自己的事業。但如果要考慮公司的價值,要跟資本對接,甚至走向二級市場的時候,商業模式就變得至關重要。
上述提到的全球市值較高的餐飲企業,基本上都采用了特許經營的商業模式。以星巴克爲例,很多創業者會認爲它是一個直營品牌,但在全球範圍内,并不是這樣,它的直營與特許經營,基本上各占一半。
中國的餐飲企業是不是可以照搬這些國際标杆餐飲品牌的商業模式?答案是不行,但可以借鑒。個人認爲,直營特許經營一體化是中餐連鎖品牌做大的優選商業模式。
具體來講,門店的操作複雜程度越高,直營的比例就應該更高一點。畢竟沒有一個強大的運營支撐體系,很難服務好合作夥伴、加盟商、特許經營商。
如果沒有直營,體系就不健全,加盟門店的管理壓力就會很大;但全做直營,也會是一項巨大的挑戰,跨區域擴張的難度很大,規模也難做大。
如今餐飲市場的真實狀況可能比疫情時期更殘酷。爲什麽?因爲之前大家都不敢幹,現在是誰都想幹,新進入者衆多,市場已進入常态化的供給過剩。
市場很卷,但卷是因爲還有機會。不用抱怨,任何行業都是強者勝出,優秀者都是鳳毛麟角。
發令槍已經打響,所有人都在沖刺,洗牌加速。現在恰恰是優秀品牌的好時機,誰好誰差,誰強誰弱,差距越來越明顯了。比如剛剛過去的 9 月,很多餐飲人都反饋生意不好,但強者仍然很強,一些實力餐企 9 月份營收并沒有大幅下跌,體量規模也保持上升趨勢。
未來 5 年餐飲上市進程加速
我認爲,隻有固本求新才能适者生存,甚至實現彎道超車,提升企業價值。
什麽是固本?固本即穩固強化連鎖餐飲企業的商業本質,換句話說,也就是通過各種方式,達到連住利益、鎖住管理的目的。
比如企業或門店員工各幹各的、各有各的想法;還有人抱着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鍾的想法,認爲自己隻是替人打工。這些情形下,企業的模式會很難持續,除非有一套利益分配機制,像海底撈的店長收入就跟門店的表現和利潤挂鈎。這叫連住利益。
鎖住管理,主要是形成規範體系,保證基礎動作做到位,從而支撐企業穩定快跑。
但僅僅做好固本還不夠,還不足以成爲一個絕對的優秀者,還需要 " 求新 "。
" 求新 " 可以從四個方面出發:
第一,商業模式的創新,用更優化的商業模式實現較快又可控的規模化擴張。
舉個例子,一個品牌開出了數百家門店,然後發現個别門店衛生不達标,就把店長痛罵一頓,以爲這樣就可以改善門店,但實際上是做不到的。時代變了,要去思考商業模式的問題,才有可能實現管理效率的提升,讓企業發展得更快,又可控。
第二,品類的突破,開創更細分的品類第一,強化消費者心智。
如今,各個品類都很卷,想要突破,就要想清楚自己跟别人有什麽不一樣?否則消費者是不會買賬的。
比如火鍋賽道,品牌要做出自己的差異化, 可以從産品上入手,比如做椰子雞、做毛肚等,形成自己的定位。
△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任何一家企業,當你的同店營收開始大幅下跌時,你就要開始琢磨一個問題,在自己所處的品類賽道中,自己的門店是不是消費者的首選。如果不是,就要思考自己的品牌定位是不是不夠專注、準确。
第三,進入數智化時代,要通過用戶運營的數字化,實現更高效的品牌塑造。
以前,誰開的店多誰就牛,誰就是品牌。
但現在時代變了,一些網紅品牌隻有一家店或者幾家店,但全國人民都知道這個品牌,至少年輕人肯定知道,雖然網紅很難長紅,至少這種打造品牌的方式、營銷方法值得大家學習。
第四,打造更堅韌的單店模型适應多場景,覆蓋全渠道。
在廈門,我看到一條街上有十個飲品品牌,其中,四家咖啡店、六家奶茶店。試問,消費者從這裏走過,該選誰呢?還有前段時間我在石家莊看到過,一個商場裏有 11 家火鍋店。
供給越來越多,競争越來越激烈,但消費者的口袋卻越來越單薄,這個時候該怎麽辦?單店模型是關鍵。
爲什麽麥當勞能做這麽大?麥當勞平均一家單店一年的收入約有 300 萬美金。當然,30 年前、50 年前它可能根本達不到這麽高,它不斷叠代變成了全時段經營。所以單店也要不斷突破,不斷打磨更好的模型。
另外,也要注意全渠道覆蓋,不能隻靠門店賣貨了。外帶、外賣、抖音等等各種各樣的渠道,還有社群都要多探索, 多場景、全渠道是餐飲企業一定要去做的功課。
最後,也跟大家分享一個我的預判,盡管目前市場形勢還不明朗,但我預測未來 5 年,中國的餐飲品牌肯定是會大規模上市,幾十家、上百家都有可能, 整個中國餐飲業在上市進程方面會明顯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