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吐槽多年的春晚,今年終于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
不見科目三,也沒有 " 包餃子 " 的陳年老梗,而是靠各種文化節目出奇制勝。
其中張藝謀導演的民俗小節目《别開生面》,被衆多網友選爲今年春晚的 TOP1。
有美食,有創意,有煙火氣,這樣的節目放在哪年都算得上排頭兵。
就像網友說的,看完這個節目,誰還嚷嚷過年期間要戒碳水?
不僅是小節目讓人眼前一亮,張藝謀導演的電影《第二十條》也在春節檔創下逆襲奇迹。
上映前兩天票房平淡無奇,第三天随着口碑發酵開始發力。
上映第七天,單日票房已經超過首日,反超有着春節檔 " 歎息之壁 " 之稱的《熊出沒》。
上映第十天,更是超過賈玲電影《熱辣滾燙》,登頂單日票房冠軍。
能走出這樣的票房弧線,是很多人意想不到的。
畢竟在看到正片之前,包括皮哥在内的很多人都以爲老謀子這次要 " 翻車 " 了。
俗套的笑點,全明星陣容,不明所以的故事情節。
讓人不禁擔心:老謀子該不會整了一部現代版的《三槍》吧?
但在觀影過程中,皮哥逐漸推翻了之前的設想。
從喜劇包袱來看,笑點不算高級,所有人都看得明白,甭管男女老少,都樂樂呵呵。
但笑得越狠,痛得越深。
整個故事就像一顆洋蔥,越往裏剝,越覺得辛辣刺目。
張藝謀以笑寫痛,借庸俗喜劇的模型,完成了麻雀變鳳凰的高級置換。
01、
整個春節檔,《第二十條》是最熱鬧的一部,也是最兇殘生猛的一部。
張藝謀在看似歡脫的氛圍中,嵌入了一茬狠過一茬的 " 三重暴力 "。
第一重,群體暴力。
這是片中最直觀顯現的暴力因子。
惡霸強奸村婦,把其丈夫用狗鏈拴到門口的樹上。
又驚又怒的丈夫拿起剪刀,對着惡霸就是二十幾刀,惡霸一命嗚呼。
惡霸的父親、堂兄爲了給惡霸 " 報仇 ",不惜動用各種暴力手段。
先是警告相關證人,命其三緘其口,看到有想說真話的,必定拳腳伺候。
後又企圖綁走村婦的女兒,把村婦母女逼得四處逃跑,最後差點跳樓自殺。
甚至仗着惡霸家的特殊身份,聚衆到檢察院門口鬧事,要求 " 殺人償命,血債血還 "。
第二重,語言暴力。
往淺了看,語言暴力就是各種侮辱謾罵。
片中惡霸劉文經(阿如那 飾),對王永強(潘斌龍 飾)大肆羞辱,污言穢語不堪入耳。
" 你就是一條狗 "" 讓你老婆跟我睡覺,來還欠的債 ",
每句話都污辱性極強,觀衆對當事人的屈辱一目了然。
往深了講,語言暴力是不帶髒字的軟刀子。
比如李茂娟(馬麗 飾),面對拿捏着兒子前途命運的張主任(張譯 飾),說起話來字字誅心。
張主任說,你兒子再高擡貴手一厘米,(我兒子)眼睛沒了。
李茂娟立即表示,這不還差一厘米嗎?把主任嗆得嘴唇直打哆嗦。
張主任氣勢洶洶不要和解,李茂娟反問:
" 知道你媳婦兒爲啥跟你離婚嗎?"
傷害性不大,污辱性極強,一句話讓張主任徹底破防。
如果說李茂娟說話是直來直去的夾槍帶棒,惡霸父親劉炳仁(範偉 飾)則是綿裏藏針的。
他不會輕易動用暴力手段,而是用看似合乎情理的 " 忠告 ",給對方挖坑。
他告訴态度強硬的村婦郝秀萍:隻要在這張紙上簽字,說明自己不是被劉文經強奸而是自願,她丈夫就能活,還可以幫他争取早日出獄。
每句話似乎都在做退讓,尋求一個盡量 " 雙方利益最大化 " 的方式。
但細細琢磨,實際上是在逼良爲娼,惡事化無,把責任全都推給她丈夫。
這種殺人于無形的語言暴力,讓人心驚。
第三重,沉默性暴力。
這個在片中最不顯眼,但卻最爲緻命。
言多必失,禍從口出,這是我們早就熟知的古語。
所以對于見義勇爲的公交司機,韓明沒有爲他糾察到底,選擇了噤聲。
對于郝秀萍一家的遭遇,同村的村民佯裝不知,不聞不問。
對于制止霸淩的韓雨辰,從老師到學生,也是集體失語。
他們都沒有做出什麽實質性的惡行,隻不過是在說與不說之間,選擇了沉默。
但這種對于事實真相的視而不言,卻成爲暴力最好的幫兇,将無辜者推入深淵。
社會學家澤魯巴維爾曾提出" 房間裏的大象 "這一理論。
房間裏有一頭大象,人們卻避而不談,裝作大象并不存在。
《第二十條》裏,多少人揣着明白裝糊塗,卻忘了無辜之人仍處在無人解圍的水火中。
這種沉默性暴力的存在,是每個人都深有體會的痛點。
02
去年春節檔,《滿江紅》裏假秦桧的一段背誦,聽得人熱血沸騰,反諷意味拉滿。
今年春節檔,張藝謀在《第二十條》也來了一次 " 自我緻敬 "。
同樣是雷佳音飾演,同樣是結尾慷慨激昂的獨白,但情感立意全然不同。
《滿江紅》裏,假秦桧之口言說家國情感,緬懷民族英雄。
到了《第二十條》,格局不再宏大,而是借檢察官韓明的演講,回應老百姓最實際的民生民情。
片中的三個案子,都和我們的生活緊密關切,都是國人無法回避的痛點所在。
爲了幫助被流氓騷擾的女生,公交車司機失手将流氓打成重傷,被判故意傷害罪。
爲了保護家庭,村民選擇自衛,捅死了村霸惡少,面臨嚴重的刑事懲罰。
因爲阻止霸淩打傷霸淩的人,卻被反咬一口請到警察局 " 喝茶 "。
他們的出發點或是正義,或是自衛,最後卻都被冠以 " 施暴者 " 的身份,成爲衆矢之的。
就像馬麗在采訪時說的,如果一個人做了好事情還要道歉,以後他就不會再管了。
回到之前提到的雷佳音的片尾獨白,爲什麽我們會看得淚流滿面?
其實答案,早在預告片裏就已經給出:
" 他們就是我們 "。
片中人物遭受的不公,現實裏每個人其實都或多或少遇到過。
解他人危難,救人于水火,到頭來好心沒好報,自己成了受人恥笑的小醜。
片中人物的絕望,也是所有追求 " 公平 "" 正義 " 之人的絕望。
就像片中呂玲玲那句振聾發聩的诘問:
壓垮她(郝秀萍)的全都是惡勢力嗎?不是的,是她對法治的絕望,對公平的絕望。
一個見義勇爲的人,反而受到懲罰,他們的心會寒掉。
所以在影片最後,韓明爲他們發聲的那段演講才會讓觀衆如此動容。
特别是那句" 我們辦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 ",堪稱全片的靈魂一擊。
之前積壓的所有情緒,在這一刻終于釋放,不少觀衆也在韓明的呼号中淚流滿面。
03
皮哥記得看到過這麽一句話:
我們所追求的,不外乎家庭和諧,生活富足,衣食無憂。
這是老百姓最樸素的追求,也是最糟心的痛點。
比如對于工作和薪資,無論你是什麽身份,都會有相似的訴求。
影片開頭,就是一群貨車司機索要工資欠款,最終在韓明的調和下獲得補償。
挂職的韓明也不例外,他想在工作上求一個正式 " 名分 ",尋求事業的穩定。
所以他把自己變得像一團打不透的棉花,小心翼翼八面玲珑,争取領導認可。
還有擇校問題,不少家長觀衆們看的也是心有戚戚。
爲了留在好學校讀書,爲人父母的韓明和李茂娟必須做出犧牲。
老爺子留下的珍藏茅台,咬咬牙送出去;
對方給你甩臉子,也好生接着,生怕一不小心就把兒子前途斷送。
總之一句話,一切都以兒子的學業爲重,面子、尊嚴、誰對誰錯,可以退居次要。
這些我們所經曆的現實痛點,在馬麗和雷佳音這對活寶的插科打诨中變得異常鮮活。
不隻在公平正義這種大是大非的問題上看得透徹,更是對普通人現實裏的雞毛蒜皮感同身受。
老謀子這種與時俱進的能力,的确讓人佩服。
04
近幾年,關于 " 張藝謀不再是張藝謀 " 的論調屢見不鮮。
的确,從《懸崖之上》開始,乍一看張藝謀開始轉向 " 短平快 " 的通俗化路線。
到《第二十條》裏,甚至有人悲觀的說:我已經找不到張藝謀了。
但在皮哥看來,這些言論隻看到了表象,未能深究其裏。
并不是離了形式美和宏大叙事,就不再是張藝謀。
支撐張藝謀的主心骨,是人性人情的内容表達,和始終不滅的良知。
他把現實裏各種正當防衛的真實案件,轉化成有血有肉的銀幕形象。
對于小人物的命運關懷,也是從《紅高粱》《秋菊打官司》《一個都不能少》一路承襲過來的。
爲弱者鳴冤,爲蒼生請命——這是張藝謀爲《第二十條》定下的調子。
能說的,不能說的,都被張藝謀裝在這個嬉笑怒罵的 " 親民 " 皮囊裏了。
在春節這個合家歡的時刻,講述嚴肅現實,戳破痛點,無疑需要巨大的勇氣。
張藝謀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借這個熱鬧的檔期完成一場酣暢淋漓的深度表述。
無論從什麽角度來看,這個選擇都值得敬服。
目前《第二十條》票房預測會破 26 億,張藝謀已走上大導演的另一條大路。
文章最後,皮哥想借用一位業界大佬對本片的評價收尾。
" 一部電影,可以爲我們提供娛樂和審美,也可以直面生活的不堪、對逃避說不。"
" 而後者,無論如何是更令人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