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标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 " 義教新課标 "),不僅在各學段的 " 閱讀與鑒賞 " 模塊都加入了對整本書的具體要求,還設置了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 學習任務群,旨在讓孩子:
•" 通過閱讀、比較、推斷、質疑、讨論等方式,梳理觀點、事實與材料及其關系;
•辨析态度與立場,辨别是非、善惡、美醜,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
•負責任、有中心、有條理、重證據地表達,培養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
面對語文這些不斷提高的整本書閱讀要求,家長們有不少的疑問:
低年級孩子讀書不深入怎麽辦?怎麽帶着孩子讀好一本書?
我家娃讀了整本書,也會複述内容,但閱讀理解還是不好是爲什麽?
如何像新課标所說,通過閱讀來提高孩子的理解和思辨能力,自信表達呢?
……
這些問題,其實最終都指向了——怎麽樣才能幫助孩子在整本書閱讀中,提升思辨能力?
在親讀會家長共讀活動中,陳如老師就這一問題針對在校和在家的不同情況,進行了分享。
整本書閱讀思辨能力的培養
在學校老師們是怎麽做的?
随着新課标與語文教改的不斷發展,在校老師們也需要 "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理解什麽是 "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 " 語文學習任務群的内容,并在教學中不斷地實踐和精進。
在學校各頂尖大咖和培訓的加持下,老師們日以繼夜的參透文本,吃透教材;教學方法也在不斷更新叠代,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我們過去那種講講課文、練練生字詞的狀态了。
比如,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是提問策略單元,閱讀要素爲 " 閱讀時嘗試從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 "。單元課文文體涉及童話、科普文和散文等。
老師們會這樣來教研:
1." 可以從哪些角度進行提問?"
2." 怎樣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3." 怎麽知道自己讀懂了課文内容?"
4." 爲什麽在閱讀中需要不斷提問?"
5." 可以在什麽情況下運用‘提問’策略?"
把以上内容研究明白,才能把一整個單元的所有文章整合起來,設計思辨性問題。最大益處在于,當老師們基于此類問題設計教學時,這些問題能超越問題本身,指向更爲深刻而全面的視角和見解。
圍繞這些思辨性問題,可以架構單元内容并設置相應的學習情境及任務。(浙江教育研究院 王紅霞老師)
在家怎麽培育孩子閱讀
過程中有 " 思辨能力 "?
整本書思辨閱讀已經在學校遍地開花式的展開了,因各地實施情況不同略有差異。家庭中開展思辨閱讀則可以先從提問策略入手,針對每一本書的特質來提問。
原則是:開放性問題,诠釋性問題
目的是:保持孩子對萬事萬物的好奇心
方法是:尊重理解的溝通原則
那麽具體如何操作?首先家長們可以先根據以下條件判斷一下自家孩子的閱讀情況:
1.确定已經有了閱讀興趣,且持續
2.正走在培育習慣的路上
3.已經從海量閱讀慢慢要走向深度閱讀了
4.經常會對書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表達觀點
5.有強烈的表達欲望,想與家長或同學 pk
如果以上條件基本符合,那麽就可以慢慢開始思辨閱讀了。思辨閱讀在三四年級開展比較順暢,也符合孩子們認知能力的發展,同時學校老師也會在單元教學中慢慢鍛煉孩子,不必擔憂。
如果還在路上,就先從海量閱讀走起,不間斷的偶爾針對書中人物與情節進行 pk 與讨論、提問。
培育技巧——提問
引導着讓孩子來提問,以遊戲形式開展等
" 提問 " 這兩個字,看起來容易,但要做得好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在親讀會家長共讀的交流中,不少家長表示:
" 會提問,也不是很容易的 "
" 主要是很多大人自己思辨都沒培養好如果不去終身學習,和孩子互動的時候,根本連問題都問不好。"
确實,提出好問題本身就是一門學問,需要技巧。
家長們如果在現在的共讀中沒有自己的疑問,說明在我們的學習習慣裏、在我們接受的教育裏并沒有這方面的實踐。我們在與孩子的親子共讀中,反而能延續學生時代的好奇心,抛開一切外在想法,像孩子一樣去感知文本。這樣可以鍛煉我們自己的思維方式,提問隻是一個打開的鑰匙而已。
這裏以家長們提出的三個具體問題,進行示例引導:
問題一:
讀完書後,家長可以讓孩子複述梗概來判斷有沒有讀懂嗎?
陳如老師
如果讀完了一個小故事,就想讓孩子複核一下内容,練習一下複述能力,不是不可。但這需要在孩子開心的狀态下找機會去詢問,這時候提問的技巧就很重要。
問題二:
讀完書,孩子說出家長覺得 " 不合理 " 或者與書中相反的想法時,家長該怎麽做?
陳如老師
澄澄媽媽的思考,其實已經關注到了孩子本身天空行空的想象。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他是浪漫地感知文字與圖畫的。面對孩子看起來 " 不合理 " 的回複,我們可以這樣引導:
1. 使用幻想的方式——如何說這本書。開開玩笑也許這個問題就過去了,但會保護孩子的想象力與好奇心;
2. 使用簡單疑問詞示弱——啊?我也不知道啊?你給媽媽講講你的想法。也許你說的這個問題是個科學家都不會的問題,将來咱們可以自己研究研究……喲?真的假的?那你快講!……我怎麽沒看出來呢?你說說我聽聽……
3. 适當的保持沉默——嗯……對的……好像是這樣的……還有嗎?
問題三:
多樂媽媽的思考,不僅關注到老師的提問技巧,也思考了——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問的更好。如果按照我們所說的原則,提诠釋性問題和開放性問題,這個問題可以怎麽變化一下呢?
原老師問題:" 你認爲精衛的行爲是聰明的還是愚蠢的?"
——修正後的評價鑒賞問題:你怎麽看待精衛這種行爲呢?(萬能通用模式:元芳,你怎麽看?)
——修正後的預測推理問題:你覺得精衛能把大海填滿嗎?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要怎麽辦呢?
老師也許在上下文的串聯中也配合了其他問題來輔助,我們未看到全程内容不便急于評價。就這個問題本身,也許指向了非此即彼的導向,而開放性問題是需要孩子自己去判斷精衛本身的行爲的,引導過程最終指向的目标理解是:意志堅定、不屈不撓。
更多實例示範:
8 歲的提米提出:" 螞蟻是怎麽看我們的?它們是否知道我們是人而它們卻不是?" 他提出了一個昆蟲學家想問的問題。孩子們的提問,是一切好奇心與想象力的開始,我們需要先尊重孩子的想法,再去讨論辯論。
——如若我們閱讀了關于螞蟻的繪本,可以引導孩子:螞蟻這麽小,你覺得,它知道我們的存在嗎?
當 6 歲的馬佳麗想知道:" 爲什麽一些動物大,另一些卻很小 ",她在像動物學家一樣思考。
——如若我們正在閱讀關于動物的整本書或者繪本,可以提問:爲什麽黑猩猩可以變成人,人卻不可能變成黑猩猩了呢?
12 歲的韋德問:" 還有其他生物生活在這個宇宙嗎 ",他提出了一個和奈爾 · 德葛拉斯 · 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以及其他太空物理學家相同的問題。
——如若我們正在閱讀關于科幻的繪本或者雜志,可以引導孩子:宇宙到底在哪裏呢?我們的星球有一天會沒了嗎?
錯誤示例 :
❌——你給我說說這本書講了什麽?(問一個籠統的問題無異于網友奔現)
❌——你怎麽一點兒也沒記住啊?(閱讀不是爲了記住每一個細節)
❌——來,讀完了寫一篇讀後感,趕緊抄抄裏面的好詞好句!(适得其反,再不愛閱讀!)
最後總結一下,像付老師所說,我們要尊重孩子的自由表達,不評判,但需要鼓勵他繼續小嘴巴巴地講出來,這樣他的大腦才能一直活躍地與文本做聯結。其實大腦是很懶惰的,一推一走,不推不走、不思考,确實有時候需要我們當父母的說一些不說教的 " 廢話 "來完成與孩子的交流。
如何報名家長共讀?
1. 關注親讀會,了解活動資訊
2. 掃碼立即報名,參與共讀
3. 報名後,添加老師進群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