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剛剛火了一年,各家的 "AI 手機 " 已經打得不可開交。
今年一月,三星率先打出了 "Galaxy AI is Coming" 的 slogan,配合視頻中酷炫的功能演示,昭示了想要抱住 AI 大腿的決心,把以爲三星早已退出中國市場的圍觀群衆吓了一跳。
春節期間,魅族也搞了個大新聞,宣布停止 " 傳統智能手機 " 開發,誓要死磕 AI。伴随大模型陸續裝進終端,手機廠商們紛紛撸起袖子,準備跑步跨入新時代。
智能手機行業,這種 " 廠傳廠 " 現象并不新鮮。
過去幾年,手機廠商圍繞全面屏、折疊屏、快充等技術瘋狂内卷。但始終無法改變停滞的市場增長,和消費者越來越長的換機周期。
2023 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來到十年來最低谷,突然冒頭的生成式 AI,仿佛成了又粗又壯的救命稻草 [ 1 ] 。
AI 一定是手機進化的核心方向,也是所有手機品牌研發開支的主要流向。但迫不及待的把 " 傳統智能手機 " 掃進曆史的垃圾堆,恐怕有點操之過急。
01 冷飯新炒
事實上,如果以 AI 的功能體驗作爲評判标準,我們現在使用的智能手機,已經可以叫 "AI 手機 " 了。
除了少數經典的釘子戶機型,市場上大部分手機,都繼承了大量的 AI 功能。
最典型的例子是蘋果在 2019 年推出的 AI 照片處理技術 Deep Fusion:
當使用者按下快門鍵時,iPhone 其實在短時間内連拍了 9 張照片,然後根據内置算法,在不到 1 秒的時間裏,選出 9 張照片裏最好的部分,使用 " 像素對像素 " 技術将這些部分進行精确疊合,最終合成一張最優質照片 [ 2 ] 。
Deep Fusion
換句話說,我們拍攝的照片,實際上是算法用 9 張照片拼起來的。早幾年手機品牌主打的 " 拍月亮 " 功能,實際上就離不開 AI 算法的應用,甚至鬧出過不少笑話。
手機中的導航也是一個典型的 AI 功能。在規劃行經路線時,iPhone 會利用算法和實時數據提供一個最優解。
實現這些功能的關鍵,是 iPhone 從 2017 年 A11 芯片開始采用的 NPU。
NPU ( Neural network Processing Unit ) 即神經網絡處理器,對應着當時主流的人工智能技術路線 " 神經網絡 "。NPU 誕生的背景,就是用一個單獨的功能模塊,應付越來越龐大的 AI 計算量。
A11 中首次出現的 NPU
A11 處理器推出後,高通和聯發科迅速跟進,也在自家 SoC 上集成了專門的 NPU。
隻要不是太老的手機,基本都擁有從軟件到硬件完整的 AI 功能,無論是淘寶的千人千面,還是抖音的算法推薦,都離不開芯片算力和 AI 算法。
因此,"AI 手機 " 并不是一個新物種。
當今市場上絕大多數的中高端智能手機,都搭載了 AI 加速器與一衆 AI 功能,都可以歸于 "AI 手機 " 的行列。
而當下的衆多 "AI 手機 ",最大的變化是搭載了最新的大模型,比如三星就集成了谷歌的 Gemini Pro(國内版是文心一言)。
三星 Galaxy S24 Ultra 主推的 AI 應用,主要是翻譯通話内容、智能修圖建議、圖片搜索、寫作助手等功能。這也暴露了 "AI 手機 " 的一個硬傷:更多隻是對現有 AI 功能的優化和完善。
翻譯更方便、修圖更簡單固然是進步,但裏真正的 " 革命性 " 相去尚遠。
三星 AI 手機的圈圖搜索功能
反映到消費者的購買決策,自然也缺乏吸引力。同一時期在社交媒體刷屏的,反而是看上去跟 AI 關系不大的 Vision Pro。
不怪手機廠商當牛頓的決心不堅定,實在是巨人的肩膀已經足夠高。從 90 分到 95 分的進步,對手機廠商尋找增量的目标來說有點杯水車薪。
想讓消費者提前換機,支付溢價,可能還是得靠足夠颠覆式的體驗。
那麽何謂颠覆式體驗?" 隔壁造車的特斯拉已經打好了樣。
02 颠覆式體驗
2021 年底,特斯拉在北美上線 FSD(完全自動駕駛)服務,售價 12000 美元。
在這之前,除了少數雞賊公司把遠程解鎖開空調當訂閱服務賣,還從來沒有汽車公司把單純的軟件功能做成增值服務。大部分 " 選裝 " 都是以倒車影像爲主的硬件功能。
但特斯拉不僅做了,馬斯克還放話,賣車可以少賺一點,反正軟件能把利潤掙回來。
馬斯克從不吹沒有底氣的牛,他的預言也很快成爲了現實。
截止至 2022 年第四季度,有 28.5 萬北美車主已經購買了 FSD Beta 版本 [ 3 ] 。期間特斯拉的 FSD 服務還漲過一次價,如今高達 15000 美元,已經可以買輛新車了。
汽車行業,28.5 萬的銷量不是個小數字,很多新勢力一年下來,車都賣不到這個水平。
FSD 成功的理由很簡單:它帶來了傳統燃油車無法實現的颠覆式體驗。
一個體驗夠不夠 " 颠覆式 ",是一個非常主觀的問題。但它也有一個可以量化的衡量标準:消費者願不願意爲它花錢。
知名分析師 Gene Munster 預測,FSD 服務有望爲特斯拉帶來每年 200 億美元的收入。作爲對比,特斯拉 2023 年全年營收爲 967.73 億美元。
憑借大量真實體驗和網絡小視頻,獨立的輔助駕駛服務已經被大衆逐漸接受,并開始給車企源源不斷的貢獻現金流。
特斯拉 FSD
小鵬汽車的 XPILOT 3.0 版本,最初售價 3.6 萬元人民币,到 2021 年 3 月累計付費率達到 25%。
後來,小鵬将智駕功能集成到高配的 MAX 版本中。按照創始人何小鵬的說法,車主在購買 X9 以及 G9G6 等車型時,選購 MAX 版本的人數高達 7-8 成,智駕能力成爲最大的賣點 [ 4 ] 。
問界 M9 的智駕包預計也将單獨收費,價格大約爲 2.6 萬元人民币。
以車爲鑒,目前市場上的 "AI 手機 ",其功能體驗可能确實還談不上 " 颠覆式 "。iPhone 4 火遍全球不是因爲蘋果四處嚷嚷自己是 " 智能手機 ",而是消費者真的很想玩水果忍者和憤怒的小鳥。
那麽問題來了:如此革命性的大模型技術,手機廠商爲何用不好?是不想嗎?
答案是不能,至少暫時還不能。
03 什麽困住了 AI 手機?
擋在手機廠商面前的,共有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叫功耗。
智能手機是一個對便攜性要求很高的移動設備。一來不能像 PC 一樣長期插電使用,電池電量又十分有限,所以功耗不能太高,否則耗電速度太快;二來手機體積小,散熱差,對發熱極其敏感。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英偉達的 RTX4090 峰值功耗可以達到 450W,而搭載地表最強處理器的 iPhone 15Pro,最高也隻能跑到 14W。
這就在物理層面上把手機的功耗在卡死了。
而無論是特斯拉的 FSD,還是 ChatGPT 堪比 " 百科全書 " 的本事,背後依托的都是千億,甚至萬億參數量的大模型。
ChatGPT 所搭載的 GPT-3.5,參數量達到 1750 億。運行這樣一個模型,大約需要 30000 塊 A100 芯片 [ 5 ] 。
然而,光是由 8 顆 A100 組成的服務器,最大功耗就有 6500W ——這顯然不是智能手機可以觸碰的領域。
爲大模型提供算力的數據中心規模
第二座大山叫内存。
模型越大,參數越多,運行時需要存儲的數據也越多,因此内存大小決定模型上限。
Meta 所推出的 Llama,是當前主流的開源大模型之一,其最小的型号是 70 億參數。若想在端側運行 Llama,最低限度也需要至少 14GB 的内存。
而 iPhone 目前的最高端機型 iPhone 15 Pro Max,内存僅爲 8GB。
因此,手機廠商引入個 10 億參數級别的模型,都能大吹特吹。然而,遙遙領先了一整年的 GPT-4,其參數量有 1.8 萬億。
一些科學家已經斷言:GPT-4 永遠不可能在手機端側運行。
當然,大模型不必非得上端,也可以将手機将數據傳輸至雲端,完成計算後再傳輸回來。ChatGPT 與文心一言的 App,都是如此。但這又會産生隐私問題:數據在手機上,還是自己的;如果傳輸到雲端,那就不好說了。
而第三座大山,是缺少下遊應用。
當年,iPhone 之所以能脫穎而出,除了驚豔的硬件設計之外,也離不開 " 憤怒的小鳥們 "。當下,大模型落地仍在探索階段,仍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殺手級應用。
由此可見,未來真正能塑造 AI 手機的,從來都不是手機廠商。
04 尾聲
2018 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近十年首次同比下跌,自此結束了黃金時代。
市場飽和、換機速度放緩、消費者越來越挑剔,成爲了手機廠商難以攻破的課題。而在剛剛過去的 2023 年,出貨量又迎新低,手機行業再一次跌落谷底。
過去幾年,手機廠商可謂是使出了渾身解數,将智能手機的每一個零部件、每一項功能,都盡可能卷到了極緻——他們太想讓大家換手機了。
手機廠商的焦慮,其實完全可以理解。
OPPO 高級副總裁劉作虎說,大模型的車,再不上就沒戲了 [ 6 ] 。橫空出世的大模型,确實将重塑智能手機這個物種。隻是在當下,"AI 手機 " 的面貌還很模糊。
不過也沒必要過多苛責手機品牌的産品和宣發部門,畢竟大家都有 KPI,大家都要還房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