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周星馳有新片啦,還是西遊。
壞消息,畫風突變——
再一看正片,煙熏妝,馬臉,紅毛 ……
确定是記憶裏那位大聖?
但作爲星爺老粉,Sir 覺得還是要親自看看——
美猴王
The Monkey King
西遊題材,中美合作。
除了周星馳監制,全套好萊塢班底,導演是執導過《盒子怪》的安東尼 · 斯塔基。
而在上線奈飛之後,中外網友評價一緻,覺得無聊至極。
很爛嗎?
倒也不。
在 Sir 看完後,它隻是又一個卡在文化沖突中,不上不下,不尴不尬的平庸之作。
甚至,如果拿掉西遊的标簽。
說不定口碑還能更好。
電影一開場就把 Sir 看愣了。
猴哥從石頭縫裏蹦出來,雙眼就開啓紅外線激光掃射,而且直逼天庭,甚至晃翻了玉帝的案台。
嗯 ……
這怎麽不算是火眼金睛呢?
其實從這裏就能看出這部《美猴王》裏,充斥着對《西遊》、猴哥的各項标簽的西方式解讀。
比如火眼金睛約等于鐳射眼。
而金箍棒,就可以是 " 齊天大聖 " 的本體——
不僅能開口說話。
還能武力值 max。
猴哥還在苦哈哈地練習投射技能。
和其他妖怪打得難解難分時。
金箍棒直接出面解決問題。
猴哥有了它,同比史塔克穿戰衣成了鋼鐵俠。
爲什麽把金箍棒寫得如此重要?
因爲整個故事主要 boss 就是——
金箍棒被搶了的東海龍王。
他爲了奪回金箍棒,不斷給猴哥使絆子。
總之給人一種,《西遊記》隻看了前三頁的感覺。
而且,全程都進行了能讓西方觀衆,尤其是西方兒童觀衆能理解的魔改:
比如猴哥的動機,一開始是找歸屬感:
看到别的小猴子有媽媽疼,自己就也想找個媽媽,找到族群和家人。
後來就是找成就感:
趕跑了花果山裏的壞貓妖,得到了猴群們的喜愛。
但又被告知,你現在隻是個蠢猴子,要神仙認可你才是美猴王。
而認可的方式,就是除妖。
幫村民除妖後要,想要的是,想要的是表彰會,大獎牌,還有禮花慶典。
還爲此塑造了一個追随悟空的人類小女孩,小琳,作爲觀衆的視角。
跟着猴哥完成它的 " 當神仙之路 "。
一起打妖怪,一起下地府改生死簿,一起上天庭鬧蟠桃會。
以及最後的主題依然是:
懂得愛。
除了劇情上的簡化。
還增加了很多趣味性改編——
比如龍王和玉帝的溝通是打電話,而玉帝熱衷宴會,喜歡吃喝,在佛祖各種唯命是從。
比如龍王在興奮之餘,會高歌一曲。
總之,就是把這個東方故事,魔改成了外國小朋友也能看得開心的那種童話橋段。
甚至還因爲周星馳的加成,還有了不少亮點——
比如打怪部分電影用了中國風 2D 水墨形式呈現,酷到爆。
以及典型的星爺元素。
鐵線拳,包租婆,《少林足球》,《大話西遊》……
這一切,也讓這部動畫處在了一個很尴尬的位置:
沖着《西遊》來的觀衆,可能會因爲魔改而義憤填膺。
但沖着子供向好萊塢動畫來的觀衆,電影中的魔改,又完全沒有抓住原著精髓,搞出一個強行大圓滿。
電影結尾。
猴哥不相信天庭和神仙們,發了瘋想毀掉世界。
佛祖對它進行了懲罰。
懲罰的方式,是讓他找到自己的路,并且回歸了原著裏的設定。
尤其是這句,他不是宇宙的中心。
——感覺像是家長對那些頑皮孩子的說教。
但,如果結合電影前邊對猴哥的呈現。
就發現,它的那些憤怒,并非天定,而是人禍。
尤其是被小琳欺騙的這個設定,直接讓已經把小琳當好朋友的猴哥,心态崩了。
可即便如此。
在最後被鎮壓後,剛剛還在埋怨小琳的猴哥,因爲小琳兩句認可的話,又輕易與對方完成了和解。
甚至貢獻了全片情緒最高漲的一段對白:
可情感怎麽轉變的?
Sir 無法理解。
甚至連猴哥最後的結局(被壓在山下),也更像是一種對原著的強行回歸。
比起佛祖那句冠冕堂皇的 " 啓迪 "。
猴哥更像是一種打不過的 " 服軟 "。
所以電影結尾,說猴哥獲得成長,在五百年後已經變得謙遜平靜(實際上并沒有,下一秒就興緻勃勃要出去打架)。
說明啥呢?
說明佛祖的所謂 " 啓迪 ",除了把猴哥關了五百年,完全沒有意義啊。
也難怪片中借了玉帝之口吐槽:
這也是 Sir 覺得它作爲一部兒童作品,也不是能及格的原因。
它始終在原著與魔改中間來回取舍,進退失據。
讓很多有趣的設計,都淪爲了台詞的說教。
元素都是盡可能的臉譜化:
所有的神仙幾乎一副反派嘴臉外加一點美式幽默。
長輩級别的角色刻薄又死闆。
猴哥自大又自私,還總愛惹亂子,像個反社會的不良少年。
而情節推進上的粗糙,也讓很多地方沒法細究。
舉個例子。
開場的猴哥想獲得認可沒問題。
但讓他選擇去除妖的原因,不是想證明自己。
而是來自猴群中老猴子對他的嫉妒與慫恿。
明明他已經獲得了猴群的認可,但老猴子卻撺掇他去當神仙,才引出了後邊的故事。
這種推進和設計,并不能展現原著中猴哥的 " 一身反骨 "。
隻能說明他蠢啊。
ok,打住。
其實相對于這部《美猴王》的質量高低來說,Sir 更好奇的是:
爲什麽《西遊》或者齊天大聖的形象,會吸引國内外創作者,孜孜不倦地去拍,去魔改。
往前追溯,從早年的《西遊記》小說、話本、影視劇的火爆,到後邊的日本漫畫《龍珠》的流行,港片《大話西遊》的傳播,再到近些年國漫崛起,電影火熱,甚至遊戲也出現了《黑神話:悟空》之類的改編。
在很多西方人眼中,西遊題材,已經幾乎是中國神話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輸出符号了。
甚至沒有之一。
爲什麽?
因爲這隻猴子,從來都不隻是一個神話故事裏的角色那麽簡單。
相比于那些指名道姓的人類角色。
這隻猴子從出身,到經曆,從自身的成長,到最後的結局,都有着無與倫比的可供解讀,發揮,代入的空間。
不論是天庭的反抗者孫悟空。
還是斬斷情絲,甘當條狗的至尊寶。
甚至。
在這部《美猴王》——一部子供向兒童動畫電影裏,作爲不是那麽正派的角色,依然呈現着來自原著的感染力:
而這份感染力,可能也是這部作品始終沒有狠下心抛棄原著設定的原因。
所以,每一次看這類西遊作品,這類執着于對孫悟空的改編的創作。
Sir 始終不忍心對他們過于苛責。
因爲。
西遊從來不隻是西遊。
猴子從來都不隻是猴子。
它更像是一段屬于每個人的旅途,充滿着不甘,無奈,恐懼,怯懦。
每一次幻想大聖歸來。
渴望的,也隻是,希望有根金箍棒,屬于自己。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攸月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