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
準備好了嗎,馬上我們就要迎來令人尖叫的——
五一黃金周 ……
調休。
根據今年的放假安排,五一假期從 4 月 29 号到 5 月 3 号,另外在 4 月 23 号(星期天)和 5 月 6 号(星期六)進行補班。
真正讓大家做到——
放一天假。
調兩天休。
連上六天班。
好了好了先不用哀嚎,換個角度想:你可以連放 5 天假耶,可以趕赴一場預謀已久的旅行耶,還可以天天打遊戲睡到自然醒。
開不開心,高不高興?
但。
這屆靠近多巴胺遠離内啡肽的網友,顯然已經不再吃延遲滿足這一套。
每到放假,最多的呼聲就是取消調休。
某公司因爲不調休,直接被網友擠到熱搜第一,并送上 " 神仙老闆 " 的賽博錦旗。
在對待黃金周上,大家統統都拿出了視金錢如糞土的氣概。
究竟是誰發明了黃金周?
它又是怎樣從萬人追捧,到被全網唾棄?
從前有一種冷,叫做你媽覺得你冷。
現在有一種放假,叫做——
你應該放長假了。
01
簡單說,大家越來越反感的原因在于——
" 假性放假 "。
看上去是休假了,但實際上讓人感覺更累了。
看上去給你放了 5 天假,但實際上的有效假期隻有 1 天。
剩下的 4 天,都得從你自己本來的休假裏出:有 2 天,本來就是周末休息;另外 2 天,分别是從前後兩個周末挪來的。
就好比一個人非常豪橫地,掏着一張大票子就往你手裏塞——
" 拿去用,送你的 5 元蘭博基尼代金券。"
既然調休今天被這麽多人吐槽。
那麽當年又是爲什麽被設計出來的呢?
其實,黃金周也不是沒被稀罕過。
這裏就得先回顧一下咱們的假期變遷史——
咱們中國人一直以來假期少了。
長假,就更少。
剛建國的時候,全國上下投入到生産建設的熱情中。
勞動最光榮,不興休假,好逸惡勞就是站在了社會建設的對立面。
那時候全年法定假日幾天呢?
總共七天。
是的你沒看錯。
元旦一天,春節三天," 五一 " 一天," 十一 " 兩天。
更重點的是,實行的是六天工作日,每周單休。
也就是說一整年下來,休息的天數總共是 59 天。
那時候流行一種說法:" 戰鬥的星期天,疲勞的星期一 "。
啥意思呢?
休息的星期天,反而比工作日更累人。
周一到周六都在上班,周天好不容易有時間了,但是這僅有的一天,得葬送在家庭的雞飛狗跳裏。
在那個年代,私人的閑暇空間往往是被極度壓縮的。
1959 年的電影《今天我休息》。
歌頌了一位警察如何在自己僅有的一天休息日裏,如何繼續履行公職幫助群衆解決難題,以至于連自己的相親大事也不在乎。
電影裏的上海,每一個人都在熱火朝天搞生産。
" 今天我休息 ",但恰恰在拍 " 休息不了 "。
昭示着公共勞動與集體奉獻不容置喙的合理性。
至于農民,那就更沒有假期一說。
生産隊時期,農民要掙工分,每天都得投入到高強度的集體生産中。
特殊年代,春節也可以取消。
1967 年,還發出了年春節不放假的通知:" 根據廣大革命群衆的要求,決定 1967 年春節不放假;職工探親假暫停執行,以後再補。"
在改革開放前,每個中國人的人生活動範圍都是被牢牢劃定的。
沒有證明、介紹信,農民不可以随意進城;人們不能輕易離開居住地;國營工廠就像一個五髒俱全的城鎮,工人們的生活勞動全在廠區。
旅遊?
這在當時是一個不存在的概念。
電視劇《金婚》裏,大莊戴上紅袖章,參加大串聯,才有幸離開了家,去一睹了大好河山。
心癢的佟志好不容易拿到了一個廠裏派往外地學習的機會,申請家屬陪同,夫妻倆才第一次能因公的名義出去 " 旅遊 "。
但兩人進城住招待所。
結果還因爲過夫妻生活驚動了鬧革命的紅衛兵,因爲文麗有點過于精緻貌美,以爲他們 " 搞破鞋 "。
那很長一段時間裏,人是完全屬于勞動與革命的。
你說外出旅遊?
那幾乎是異類,是可疑行徑。
直到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人口的自由流動才逐漸放開。
農民可以進城了,北方人可以南下去見識社會變化的最前沿,年輕人可以通過考學來到全新的城市 ……
1980 年,高曉聲創作出了轟動一時的短篇小說《陳奂生上城》。
講述了一個農民,進城後感受到的心靈暴擊。
方方面面的改革開放,将原本閉塞的各個世界打通了。
1990 年,央視一檔綜藝節目開播,立刻受到了大家的熱烈歡迎。
《正大綜藝》。
這是一檔帶領大家探訪遠方世界的節目,也就是最早的" 旅遊節目 "。
對彼時的中國人來說,能被允許看見外面的世界了,也開始對遠方滿懷向往。
但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時間呢?
02
直到 1995 年,中國人才過上了法定雙休日的生活,有了現在意義上的周末。
1999 年,全球金融危機後。
怎麽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
于是,咱們又擁有了兩個長假。
" 五一 " 與 " 十一 " 黃金周,都是七天。
有了長假,旅遊,終于開始進入廣大普通人的生活。
久旱逢甘霖。
1999 年國慶第一個 " 黃金周 ",全國出遊人數達 2800 萬人次,旅遊創造了 141 億元的收入,2000 年泰山景區創下了一天接待 5 萬人以上的最高紀錄。
" 假日經濟 " 這一概念也油然而生,旅遊産業開始迅速發展起來。
△ 1999 年電影《沒完沒了》,反映了當時旅遊産業的火熱
中國人民有了錢也有了時間。
更多的,是進入新世紀後,對新生活的希望與熱情。
就像剛剛離開家到外地讀書的大學生,此生第一次脫離了家長的管束。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那時候,兩個長假既能刺激經濟,又能讓大家體驗出遊的新鮮,全社會都開心," 七天樂 " 成爲流行語。
直到 2008 年,七年的五一黃金周成爲曆史,變成 3 天小長假,給端午節、清明節和中秋節各增加了一天假期。
不管怎麽挪動。
但實際上,除去周末,中國的法定假日總共11天。
是的,就隻有 11 天。
元旦 1 天,春節 3 天,清明 1 天,勞動節 1 天,端午節 1 天,中秋節 1 天,國慶 3 天。
也就是說,除了春節國慶,本沒有所謂的 " 小長假 "。
那些名義上三天、五天的小長假,都是錯覺,是你拼湊周末加調休換來的。
由于春節需要回家過年,走親訪友。
一年下來旅遊的機會,基本就隻剩下 " 五一 " 和 " 十一 "。
大家沒理由不瘋。
過去一到黃金周,旅遊景點必被擠爆。
踴躍的出國遊,還讓外國人領略了什麽是中國力量。
去了曼谷、濟州島、盧浮宮,發現到處可以老鄉見老鄉,分不清是出國遊還是國内遊。
2013 年出了一個國際性流行語叫 " 中國大媽 "。
那幾年,中國消費者買遍了全世界,成爲很多國家的旅遊業支柱。
人太多,也帶來了問題。
一些遊客把不文明的行爲帶出去," 到此一遊 " 刻字、随地亂扔垃圾引發不滿。
爲了不讓這些現象有損國家形象,央視呼籲國人要文明旅遊。
在那時。
大家還不是嫌調休太累,而是嫌假期太短。
那個時候,大家讨論最多的也還不是躺平、996、内卷,而是 " 世界那麽大,我想去看看 "。
旅遊,是年輕人向往的新新生活方式。
是中老年人,對大半輩子庸碌操勞、生活圈受限的一次補償。
爲了這一重大的儀式感,調休、加班也是在所不惜的。
但是。
相信延遲滿足的前提,是看得到希望,而非意識到自己是推巨石的西西弗斯。
而調休的内在邏輯,正是一種延遲滿足。
要犧牲當下的放松,去換取來日的快樂。
問題是。
我當下補班的痛苦是肯定的。
但來日放假的快樂,真的會有嗎?
03
一則報道。
國家統計局:全國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 48.7 小時。
按照每天法定的八小時工作制算,那妥妥相當于一周工作六天。
如果再來次調休,等于一周上滿。
但如此之高強度的工作量,卻并沒有給年輕人帶來他們曾經向往的生活。
比起從前願意相信未來,年輕打工人更願意相信當下。
比起長時間、大計劃的活動,他們更願意選擇忙碌的縫隙間,碎片化的滿足。
通勤的地鐵上刷刷短視頻,深夜回到家就着泡面追劇,周末宅在家打打遊戲。
畢竟在今天,在虛拟空間裏比在現實裏更容易找到快樂。
就不能有更大的企圖心了嗎?
問題是,那也代表着更累,更貴。
就像 B 站《後浪》裏描述的年輕人五彩缤紛的生活——
的确。
比起上個世紀中國人那種高度同一化,強調紀律性的生活,今天的社會給了年輕人各種各樣的自由。
以及——
每一種自由後面附帶的标價。
回憶一下吧。
有多少個小長假,你是在家裏躺過去的?
旅遊?
一是沒錢。
累死累活一個月就那麽點錢,得面對上漲的房租和物價。
出去玩一趟,節假日飛漲的機票車票、住宿費,半個月工資就沒了。
二是糟糕的旅遊體驗。
中國人的假期就那麽點,擠到小長假,傾巢而出。
辛辛苦苦出去一趟,不是去看風景的,是去看人的,花錢買罪受。
想想看,剛剛經曆了一周六天班,還得用盡全力去紮堆。
隻想躺在家裏避免死掉。
如果說過去的年輕人,猶如賈樟柯《站台》裏對着呼嘯的火車奔跑,不在乎鐵路通向哪裏,總之就是要去到遠方。
那麽今天的年輕人,就像是交通更便利發達後,反而喪失了出發的沖動。
因爲你很容易就買到一張票。
然後來到一個大城市。
然後進一間工廠。
然後發現,這個世界那麽大,高樓那麽多,遊樂園那麽熱鬧,但 ……
熱鬧都是别人的,和我有什麽關系呢?
黃金周口碑的轉變,其實也是社會變遷的縮影。
并不是大家真的不想旅遊了。
過去,新聞上火爆的是境外遊。
如今最火的旅遊目的地,都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四五線城市。
網友們紛紛打卡淄博燒烤,柳州螺蛳粉。
一個過去無人問津的消防栓,這輩子都想不到能成爲網紅打卡點。
這些城市不大,物價不高,适合周末一兩天的行程。
此外在大學生中間流行起來的是 " 特種兵旅遊 ",一個周末馬不停蹄打卡,攻略排滿。
哪怕不出門,今天一打開手機,撲面而來的仍然是對遠方的向往與鼓噪。
短視頻上,依舊流行着各種網紅景點,旅行 Vlog,打卡出片往往是流量密碼。
天門山四個跳崖的年輕人,爲什麽會選擇以旅行作爲生命的終點,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地方結束自己的生命?
旅遊度假,本質上是一種逃離現實生活的,精神層面的滿足。
是在有限和庸常的生活中,創造出一些 " 生活在遠方 " 的精神寄托。
但遺憾的是,即使有了黃金周的時間。
遠方依然遙遠。
在互聯網上,你太容易在同樣一個假期裏,目睹世界的參差。
如果一個要普通人付出代價換來的東西,并不能給普通人帶來對等的回報。
反倒,它成了平日裏壓垮打工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小長假真的就不值得期待了嗎?
這得看對誰來說。
如果調休後,你可以迎來一次期待已久的沖浪、滑雪、浪漫土耳其和風情芭提雅,那當然是值得興奮的。
但如果,隻是在五天假期裏,從别人的朋友圈感受以上内容,那麽誰又願意去忍受調休?
就像《寄生蟲》裏。
同樣一場盛大的派對。
女主人容光煥發地宴客,男主人陪孩子玩印第安人遊戲。
而在此打工的一家呢,隻會因這場盛會變得更加疲憊罷了,母親要搬桌子,父親要扮印第安人,家裏進了水沒衣服可穿,隻有靠臨時發放的衣服才狼狽地來到現場 ……
于是,在這氣氛最熱烈的時刻,電影也驟然炸裂。
就像大家終于發現。
休息,是可以調的。
隻不過不是從這一天調到了另一天。
而是從一部分人調到了另一部分人。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M 就是兇手
還不過瘾?試試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