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學在交通運輸工程、土木工程等領域底蘊深厚,在此基礎上興辦經濟管理學院,更是爲學院賦予了全新的行業背景,這也是西南交通大學開展具有鮮明行業特色 MBA 教育的重要基石。
西南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韓科
《走進中國商學院》
新華網、專業學位網聯合專訪
從數學博士到經管院長:
跨學科、跨界發展的經驗與感悟
從數學博士到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您的成長曆程跨越多個學科領域與國界,在學術研究與實踐應用方面均不斷取得突破。能否請您先爲我們分享在這一過程中的關鍵經驗與深刻感悟?
韓科:從攻讀博士期間獲取數學文憑,到涉足工程,再到進入經濟管理這一商科領域,我切實地經曆了跨學科乃至跨界發展的曆程。其間,我在工業界參與過一些産學研項目,這些跨專業、跨界的經驗,不僅在學術層面拓寬了我的學科交叉視野,更新了科研理念,更讓我深刻認識到過去常提及的理工交叉,如今已拓展至商科與理科、商科與工科的交叉融合。
這種學科交叉融合的趨勢,與西南交通大學的發展現狀高度契合。西南交通大學在交通運輸工程、土木工程等領域底蘊深厚,在此基礎上興辦商學院和經濟管理學院,更是爲學院賦予了全新的行業背景。這也是西南交通大學開展具有鮮明行業特色與背景的 MBA 教育的重要基石。
您擁有在國外擔任教職的經曆,在這段經曆中,您的科研理念與管理理念受到了哪些方面的影響?
韓科:在回國之前,我任教于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帝國理工學院極爲重視産學結合與産教融合,作爲專業教師,學校将我們學術成果在行業内的影響力,列爲一項至關重要的考核指标。因此,我不僅将這種理念融入自己的交叉學科研究中,更期望能夠通過一定的方式與形式,将其應用于商科教育領域尤其是經濟管理學院,思考如何實現産教融合,進而爲行業及本地企業賦能。
您選擇回國并加入西南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初衷是什麽?
韓科:選擇回國,是懷揣着幹一番大事業的抱負。我期望能夠憑借在國外積累的個人學術理論基礎,融入國内蓬勃發展的數字化經濟浪潮之中。在進入經濟管理學院之前,我就職于西南交通大學的交通運輸學院,努力将在國外積累的技術更好地适配國内的工程環境。去年,承蒙學校領導的信任,我來到經濟管理學院,這爲我提供了更爲堅實的基礎,使我能夠将理工交叉、商工交叉的理念,在經濟管理學院這片土壤上進一步深耕細作。
始于交通 但不囿于交通
請您介紹一下西南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發展進程,以及目前學院的辦學定位與願景?
韓科:2024 年,西南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迎來了 40 周年華誕。經管學院是西南地區首個設立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點的學院,依托西南交通大學這一老牌工科強校,學院底蘊深厚,行業基礎紮實。同時,結合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工程這一全國領先學科,學院形成了 "始于交通,但不囿于交通" 的學科發展格局,學院的衆多學科與交通運輸、土建以及數字經濟等多個領域有着緊密聯系。學院以培養具有全球視野與量化能力的商業精英爲目标,緻力于造就一批不僅具備綜合素質,更擁有跨學科、跨領域經驗與素養的商科人才。
此外," 幸福經管 " 是學院的另一大特色。無論是學生、教師還是校友,都能深切感受到學院從物質基礎到精神層面給予的全方位支持,這種精心營造的幸福氛圍,已然成爲學院的特色之一。
多元育英才
西南交大經管學院人才培養的關鍵優勢
在您看來,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核心競争力體現在何處?有哪些獨特的教學方法與培養模式?
韓科:西南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主要呈現以下幾大顯著特點:
教學形式多元豐富:學院構建了全方位、綜合性的教學體系,涵蓋課堂教學、實踐教學、案例教學以及現場企業訪學等多種形式。其中,企業訪學涉及國内外多個研學點,這種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不僅充分考慮學生個人生活與工作安排的适配性,還能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廣泛接觸到理論知識與行業前沿動态,爲學生提供全面且立體的學習體驗。
行業背景深厚紮實:西南交通大學發源于交通領域,在大交通層面擁有深厚的行業根基。這一獨特優勢不僅體現在工程管理、土建、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等傳統專業領域,還延伸至數字經濟背景下的交通出行領域。例如,在出行及服務、大數據賦能城市綜合交通與綜合治理等方面,學院均有深入研究與實踐。此外,圍繞城市與城際大交通,學院也在相關機制體制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并以此爲核心,構建了一系列豐富及專業的授課内容,形成了鮮明的行業特色。
行業結合緊密深入:學院高度重視與行業的緊密融合,擁有衆多來自私企和國企的校友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學院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在課堂教學中深度運用企業實際案例,并組織學生前往企業進行實地訪學,讓學生深入了解實際運作。同時,學院積極邀請企業家、技術人員走進課堂,分享行業經驗與最新技術。不僅如此,學院還聘請他們擔任專業學位論文的校外導師,采用雙導師制,校内導師主要負責把控論文進度,校外導師則憑借其豐富的行業經驗,直接爲 MBA 學生提供專業輔導,實現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指導的有機結合。
國際化程度高:學院師資隊伍有着較高的國際化水平,絕大多數教師擁有海外學曆,或至少有半年的海外訪學經曆。此外,學院與東南亞、美國、歐洲等地的衆多知名學者建立了兼職教授合作關系,借助他們的學術影響力與專業資源,帶領學院師生開展前沿科研工作,推動學院學術研究與國際接軌,提升學院在國際學術舞台的影響力。
數智啓商學
大數據與 AI 賦能西南交大 MBA 教育新征程
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不斷發展,學院是如何将這些新興技術融入商科教育,以提升學生競争力的?
韓科:西南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高度重視将新興的數字經濟與數字技術融入教學和人才培養過程,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着力:
提升師資隊伍的數字化素養:一方面,學院大力引進大數據、人工智能 + 等交叉學科領域的師資人才。另一方面,也鼓勵教師将自身在 AI 與大數據方向的科研成果轉化爲教學内容,實現科研反哺教學。
教學環節深度融合數字技術:在教學過程中,學院全方位推動數字技術在課程設計、論文全過程管理以及現場教學、訪學等環節的應用。學院精心挑選各行各業的 AI 或大數據的頭部企業作爲實踐基地,讓學生能夠廣泛接觸到 AI 和大數據在工程領域、治理領域、金融經濟領域的前沿應用,拓寬視野,提升對數字技術實際應用的理解和把握。
創新數智化授課模式:學院積極開設新穎的數智化課程。部分課程從學生選課、教學大綱制定,到課程互動、講解,再到數字分身的運用以及最後的評估和批改試卷,全程借助 AI 大模型完成。學院正逐步将這類課程打造爲數字分身和數字孿生式課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親身體驗大模型的強大功能和應用價值,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字化思維和創新能力。
順應時代浪潮 在變革中創新求進
您認爲時代的發展從哪些方面對學院産生了影響?學院應如何探尋創新發展路徑,及時把握時代機遇?
韓科:時代發展給學院帶來了比較大的沖擊和挑戰。一方面,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需要專注于爲行業賦能,助力本地經濟發展。作爲老牌工科強校,我們必須以行業爲牽引、以問題爲導向,在科研、産教融合方面重點發力。具體而言,一是促進學科專業之間的交叉,打破壁壘;二是實現教學方式的多樣化以及素質全方位培養的多樣化;三是實現科研反哺教學;四是引導以解決實際問題爲導向的科研和實踐,以此培養面向行業核心需求、具備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學生。
另一方面,AI 的發展不僅對行業産生了颠覆性影響,更對學院教學方式和過程造成了巨大沖擊。在這方面,我們緊跟最前沿的教學理念,不僅采用教學全過程數字化、AI 化的方式,還會針對各個行業中 AI 的颠覆性成果向學生進行介紹,或者讓學生親自參與到 AI 的市場化、商業化的活動中。面對 AI 在倫理、法律上面臨的一系列挑戰,學院也打造了全方位的課程體系,以便更好地讓學生爲颠覆性技術的到來做好準備。
跨界融合 創變未來
學院在品牌建設方面有着怎樣獨特的定位與戰略?相較于其他學院,學院通過哪些方式突出自身特色與優勢,形成差異化競争力?
韓科:西南交通大學在交通運輸領域處于全國領先地位,而經濟管理學院的定位,則着重于工科與商科之間的交叉。學院面向的學生群體以及培養願景和目标,也正從通識性的商學院教育轉向側重在工程領域中管理科學與商科的教育。我們的很多學生來自各個行業,但他們都有一個共識:來到西南交大經濟管理學院,就是想要接觸土木工程、環境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等工程領域的核心專業知識,以及面向這些行業及其轉型所需培養的工商管理人才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學院是基于這樣的定位來設定發展目标。
此外,學院還有一個重要特色,即始終秉承以服務促進培養和教學的理念。與西南地區的一些其他院校乃至全國範圍的院校相比,我們的課程開設形式多樣,在靈活性上非常契合很多在職學位教育的訴求。我們将服務理念全程貫穿于學生的教育全過程,從教學、開題、論文寫作到答辯,我們并非僅以單一的學術标準衡量,而是更注重對學生的賦能,讓他們在整個過程中随時有資源可用,獲得全方位的獲得感。甚至在學生離開學校進入行業後,我們也持續對校友進行跟蹤和幫助,協助他們拓展社會關系,進一步培養和提升技術技能。這一過程中,學院始終秉持服務理念。
目前,西南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擁有三大國際認證,即 AACSB、AMBA 和 BGA,在西南地區具有較強的競争力。我們始終堅持将國際認證的标準融入教學培養體系,其中包括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中非常細緻的标準指标,例如 Assurance of learning(AOL)過程體系等。這些國際化标準的理念,不僅貫穿于學院的 MBA 教育,甚至融入本科教育的各個層面。
破局、發展與展望
在學院未來十年的戰略規劃中,有哪些具體的發展目标與願景?這些目标與學院的核心使命和價值觀是如何契合的?
韓科:十年的跨度太長,就未來五年而言,學院将從以下三個方面發展:
第一,持續深耕并服務本地企業以及我們的優勢行業,不斷培養具備行業和專業勝任力的學生。
第二,在當今數字化賦能以及颠覆性技術不斷湧現的背景下,持續尋求學科交叉。積極探索各類新興技術與管理科學、商科在各行各業中的結合點和交叉點,進而培養擁有跨行業素養的學生。
第三,持續與國際化接軌,強化社會責任。在行業不斷翻新、變化的浪潮中,将 ESG 理念以及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融入其中,探索這些理念在新環境下的體現形式和評價體系,并将其貫徹到教學和學生培養過程中。
圖文 | MBAChina
轉載請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