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7 月 5 日,科普中國 · 星空講壇以 " 科技賦能,讓文物 ' 活 ' 起來 " 爲主題,邀請 5 位來自不同領域的文博、曆史專家,從文物的發掘、修複、展示、保護、交流等方面,講述科技如何賦能文物保護,讓文化遺産曆久彌新。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員申茂盛帶來演講:《秦兵馬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發掘》
以下是申茂盛的演講節選:
看兵馬俑,首先要了解秦始皇。
秦始皇爲什麽要建兵馬俑?這就要了解一下古代人的生死觀。
過去的人認爲人死了之後,靈魂是不死的,人的靈魂要到另外一個世界去,所以他就要把生前的财富都帶到另外一個世界去,這種觀點直接影響到我們今天。
但秦始皇的格局要高很多,他不僅是把财富帶下去,他要把一個大帝國帶下去,所以我們認爲他有很多很多的陪葬坑,到目前爲止,大概發現了190 多個陪葬坑,這些陪葬坑很多都模仿他的官署機構,他要把他的官署機構帶下去繼續統治。
兵馬俑考古回顧
兵馬俑是表示秦始皇軍事内容的陪葬坑,總共有三座,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這三個俑坑在秦始皇帝陵城的外邊,離城垣大概有 1.5 公裏。
秦始皇陵區遺迹平面示意圖。供圖:申茂盛
一号坑面積 14260 平方米,是以步兵爲主的陪葬坑。
二号坑比較複雜,包含車兵、步兵、騎兵等諸軍種混合軍陣。
三号坑比較小,是士兵環繞型的,我們認爲是" 軍幕 ",就是指揮部。
供圖:申茂盛
一号坑第三次發掘的考古收獲
一号坑曾經進行過三次發掘。分别爲從 1978 年 5 月到 1981 年 9 月、1986 年 3 月到 1987 年初、2009 年到 2022 年。
一号坑三次發掘區。供圖:申茂盛
發掘現場。供圖:申茂盛
發掘現場。供圖:申茂盛
第三次發掘的考古收獲有:
1
俑坑的軍陣排列與俑的種類
從下面這張圖可以看到,第一次考古發掘和第二次考古發掘的軍陣排列基本是對稱的,以第六過洞對稱性的排布。
第一、第二次發掘(前 10 方)軍陣的排列。供圖:申茂盛
不僅如此,陶俑的種類在不同的區域排布是不一樣的。
比如前區都是不穿铠甲的,兩邊是頭上戴小帽子的,再往後面都是頭上是圓疙瘩,叫圓髻,再往後面全部是扁髻。
即使同爲扁髻,不同的陶俑也有不同。
比如下面這張圖,左邊的陶俑手是半舉的,右邊的陶俑手是下垂的,半舉的是拿長兵器的,下舉的是拿弓箭的。
根據這些不同,我們把第三次考古發掘的軍陣進行了排列。
比如,八過洞和九過洞都是前面是長兵器、後面是弓箭手,十過洞全部是長兵器,到十一過洞基本是以弓箭手爲主,但是有幾個拿長兵器的,而這幾個拿長兵器的全部是當官的。
G8 —— G11 陶俑位置分布。供圖:申茂盛
同樣是當官的陶俑,也不一樣。
比如下面這兩個陶俑,铠甲的一個甲片多一點,一個甲片少一點。甲片多一點級别高一點,甲片少了級别就低一點。
除了甲片不一樣,腿也不一樣,穿的衣服不一樣,頭上戴的帽子也不一樣,一個是三角形,一個是半圓形的,這樣我們就把它們區分開來了。
發掘中還出土了一個特殊形式的俑(見下圖),它的手是外翻的,在以前我們認爲可能是做錯的,但是我們這次挖掘的時候,在現場它就是外翻的。
這個俑到底幹什麽的,我們确實不知道,後來經過研究,我們有了一個大膽的猜測,軍隊裏面一定有大旗,它是扛大旗的。
2
車屬遺迹與武器裝備
以前我們發掘到的車都非常不好,因爲它們是木制,而且都被燒了。本次發掘的亮點在于出土了一批完整的車屬遺迹、籠箙(l ó ng f ú,戰車的無蓋兵器箱)。
出土的這些箱子(現在我們稱之爲 " 籠箙),過去以爲是用來養馬的馬槽,但這次發掘,我們看到裏面有絲織物,還有一些箭頭,所以它可能是裝彈藥、弓箭的儲物箱。由此,我們認爲這個戰車不僅是用作指揮,還帶有運輸的功能。
供圖:申茂盛
以往我們認爲秦俑坑中所發現的武器,有戟、矛、铍、槊、戈。但是不是這樣,現在也有了新的認識——認識一個長兵器不僅要注意到兵器的頭,還要注意它的兵器把和兵器尾。
秦俑坑出的兵器尾有三種形式,可以看下面這張圖,圖 4 是很短的那種,圖 1 和圖 2 是中間有三個棱的,圖 3 中間是光的,這三個是不一樣的。
兵器尾圖片。供圖:申茂盛
非常短的這種對應的是铍(p í,一種長柄刺擊兵器,形制與短劍類似),一種特殊的武器。
出土的铍。供圖:申茂盛
上圖圖 4 Ⅲ型銅镦的實物圖。供圖:申茂盛
下圖這種武器叫戟,它由一個戈,一個矛組成的,完全複原好是 2.88 米,非常漂亮。
有沒有戈?我們發現有戈。但是戈的前面,能看到殘了一段(見下圖),我們認爲這個東西還應該是戟的一部分。
供圖:申茂盛
也發現有矛,但是所有的矛都沒有兵器把(見下圖),我們認爲這個矛可能要和戈組合起來才能組成戟。
這次發掘出了 5 把完整的劍,而且有1 把劍就在身體的左側挂着,原始位置都沒有變,非常難得。
秦俑坑出的劍,現在看來應該有兩種,可以看下面這張圖:
上面一種和下面一種是有區别的,主要有兩個地方:
一個是兵器的首,上面這種是圓形的。第二個是挂劍鞘的地方,我們叫做" 彘 ",還有劍鞘後面的部分,我們叫做" 珌 ",它們的形制是不一樣的。這兩種劍的使用級别不同。
我們再講一下弩,下面這張圖是一個完整的弩。
這裏面有一個東西非常重要,就是圈紅的部分橫的木頭。
過去我們認爲它是幍(類似網球拍那樣一個帶子)裏面的一個支撐木,後來發現不對,這個東西叫檠(q í ng)木。
從下面這張圖裏可以看到,它上面還有一個木頭、一個小圓孔。它的作用其實是把弩在不使用的時候綁起來,對弩進行保護,等到打仗的時候再把它取掉,所以這是一個保護性的措施。
也因此,我們認爲兵馬俑的狀态不是臨陣接敵的狀态,是類似于受檢閱的狀态。
供圖:申茂盛
我們還清出了指揮性東西,比如鼓、鼓槌、盾牌……這也是在兵馬俑坑第一次發現盾牌。
漆鼓。供圖:申茂盛
盾牌。供圖:申茂盛
3
陶俑制法認識上的新突破
過去我們認爲兵馬俑的制作是做好之後再覆上一層泥,然後進行雕刻。
這次我們發現秦人做事非常非常的認真,或者叫死闆,他們是把陶俑的雙臂單獨制作,待陶俑軀幹完全作好并且二次覆細泥,細部雕飾包括铠甲完成後,才粘接雙臂。
爲什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可以看下圖,胳膊下面這些甲片全部都做出來了。
陶俑制法的發掘。供圖:申茂盛
4
彩繪保護與文物修複
兵馬俑裏面有很多彩繪,在開始發掘的時候,我們以爲兵馬俑發掘停了那麽長時間,可能彩繪保護已經相當差了,或者就沒有了。但是沒有想到挖下去之後,因爲兵馬俑曾經進過水,很多陶片等于是掉到泥裏面,被土給糊住了,所以很多彩繪都保留了下來。
彩繪的顔色非常豐富,有紅、白、黑、紫、藍,最重要的有中國藍、中國紫。
供圖:申茂盛
大家知道兵馬俑挖出來全部都是碎的,碎的怎麽辦呢?我們就像拼積木或者拼拼圖一樣,把俑挖出來之後,按照它的個體一個一個分門别類,先把每個個體找清楚,找夠了之後一個一個把它拼起來。
在拼的過程中是不用膠的,而是拿繩子把它們纏起來,讓它們立起來,這樣就能夠一點一點從低往高拼好。
拼好之後我們再交給修複人員,由修複人員按照他們的工作程序來進行兵馬俑的修複,一件一件來進行修複,已經修複了 140 餘件。
被複原的兵馬俑 供圖:申茂盛
在發掘的時候,我們還對土遺址進行了保護和加固,也對所有資料進行了 3D 掃描。
考古工作可以說是一個破壞性的過程,因爲挖完之後,可能這些東西迹象已經不存在,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多留下一些資料來,供我們研究,供我們後代研究,供社會人員研究。
當然,最重要的是編寫報告。目前第一階段報告已經編寫出版了,現在我們正在編寫成下一階段報告,希望在不長的時間内能夠跟大家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