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預言家遊報 Author 雪夜楓鱗
作者|雪夜楓鱗
"《中國奇譚》真的很贊,出乎意料地好看。傳統動畫又回來的感覺。很多畫面像是傳統繪畫,而有的鏡頭特效像參考了書法的用筆,韻味十足。創作者的文化水平挺高而且是真誠的,有的鏡頭能明顯感覺出來是做了很多功課,成片效果也是頗具誠意的," 知名曆史博主遺産君興奮地表示。
新年第一天,《中國奇譚》在 B 站正式上線。這部作品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以下簡稱 " 上美影 ")與 B 站聯合出品。前兩集播出之後,《中國奇譚》立刻引發全網熱議。截至 1 月 16 日下午,《中國奇譚》四集短片在 B 站的播放量突破 1 億次。415.3 萬人追番也證明了人們對于這部動畫短片集的喜愛。
(圖片來自于動畫中國奇譚官博)
《中國奇譚》能夠吸引如此之多的觀衆,一方面來源于萬花筒式的美術風格,另一方面則要歸功于貼近當下年輕人的主題。《鵝鵝鵝》那近似于 cult 片的美術風格,幫助《中國奇譚》率先出圈,但後續讓更多年輕人上頭的,則是《小妖怪的夏天》中那隻近似于社畜的小豬妖。
事實上,《中國奇譚》這樣的企劃并非憑空誕生。上美影一直以來都有創作動畫短片的傳統。當中國動畫走到 100 周年之際,上美影希望《中國奇譚》能夠為中國動畫帶來一些新鮮空氣。
同時,B 站看到了《中國奇譚》這個企劃藝術性的那一面,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企劃起初的特色。兩方合作,最終拿出了《中國奇譚》這樣一個傳承全體中國人回憶的動畫短片集。
山水 創意 by 娛樂資本論 ai 作圖
預言家遊報與多位主創的溝通交流中發現,拓展中國動畫的 " 中國 " 意蘊邊界成為了許多創作者構思内容的初衷。甚至還有創作者直接表示,《中國奇譚》最為重要的意義,就是通過這些風格迥異的短片,使 " 國風 " 概念實現多元化,而不再被幾個符号所束縛。
《中國奇譚》在企劃過程中究竟經曆了怎樣的創作過程?創作者們對于 " 國風 " 的理解究竟是怎樣的?什麼樣的作品能夠讓 " 國風 " 實現多元化?帶着這些問題,預言家遊報深度對話了《中國奇譚》的各位主創,希望能夠從他們口中得到問題的答案。
奇譚的誕生:繼承傳統,追求開放
《中國奇譚》是怎樣誕生的?預言家遊報了解到,為了《中國奇譚》能夠順利問世,上美影、B 站和創作者三方各司其職,發揮自身的優勢和長處,最終使得這部短片集成為風頭一時無兩的作品。
《中國奇譚》的構思緣起于 2020 年底。當時,面對 2022 年中國動畫即将到來的 100 周年和中國動畫新的百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正在策劃一個項目,以發揚中國動畫極具特色的短片創作。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副教授陳廖宇也正琢磨着做一些有探索性又多元化的短片,雙方一拍即合。
《中國奇譚》從 2020 年底開始立項,一直到 2022 年年末制作完成,中間經曆了将近兩年的時間。制作短片隻是這個項目的一部分,更為重要的則是敲定導演陣容和每部短片的類型和風格。而在這一點上,上美影有着非常清晰的評判标準。
陳廖宇表示,《中國奇譚》挑選導演的标準需要根據作品的要求進行逆推,首要考量的就是能否符合多元化的要求。比如《小妖怪的夏天》和《鵝鵝鵝》都是手繪動畫,但兩者叙事和視覺風格迥然不同,而這種多元化和差異化正是《中國奇譚》所需要的。
(圖片來自于動畫中國奇譚官博)
《林林》的導演楊木也提到,導演組與他進行溝通的時候就明确告訴他,希望他能制作一部全 CG 動畫短片,目的就是為了将《林林》和其他作品進行區分。因此,《中國奇譚》對于他而言算得上一次半命題作文。
追求多元化并不簡單,通常意味着導演需要更長時間投入到創作中。這一點上,《中國奇譚》項目組給足了各位導演工期。《小妖怪的夏天》的導演於水感歎,平時制作一部 12 集的動畫片,制作周期一般隻有半年時間。而這次《中國奇譚》的時間比較充足,前前後後留出了一年半的時間,所以於水在畫面、聲音和劇作層面都進行了精修。
那麼,B 站在《中國奇譚》項目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呢?
根據 B 站副總裁、《中國奇譚》總制片人張聖晏的介紹,B 站的監制和制片參與到《中國奇譚》劇本的探讨和審核分鏡等流程,為每部短片的制作提出了一些修改的建議。
與此同時,上美影選擇 B 站作為合作夥伴的時候,主要考慮到了平台屬性。B 站作為一個視頻社區,平台生态極富多樣性。所以,B 站能夠從用戶理解的角度出發,為《中國奇譚》提出了諸多建議。最後,B 站還為《中國奇譚》提供了資金的支持。
(圖片來自于動畫中國奇譚官博)
事實上,短片集的第一部作品一般承擔的任務就是引入更多觀衆,并吸引他們繼續觀看後面的作品。所以,在上美影與 B 站雙方的讨論下,《小妖怪的夏天》作為第一部作品亮相。這部作品雖然風格化上沒有後來《鵝鵝鵝》來得那麼極緻,但對于前期吸粉卻顯得至關重要。
B 站認為,《中國奇譚》是一個藝術性較強的項目,但也有一些短片非常依賴故事性。B 站。B 站作為平台方在預判觀衆的口味、情緒點、情節的理解程度上提供了意見。
" 藝術家更容易站在編導的視角去講述一個故事。但是我們可能反過來會引導創作者去思考,當情節抛出之後,觀衆有沒有跟上你的這個點?如果沒有跟上的話,我們是不是可以調整一下叙事結構,把某一個伏筆敲得再明顯一點,讓觀衆更早一點心理上面做好準備。一些關鍵情緒點的氣氛渲染也是如此。某些能夠刺激觀衆記憶點的部分,我們會建議作者進一步加強情緒," 張聖晏說道。
《小妖怪的夏天》結尾部分是最讓普通觀衆津津樂道的部分,小豬妖能否活過來決定了人們對于這個故事最終的感情和接受程度。B 站希望故事的結尾能夠更加地符合普通觀衆的觀影習慣,導演也給出了更具創意的解決方案。從後續的公衆輿論不難看出,觀衆們非常喜歡現在的結局,并由此衍生了諸多用孫悟空的毫毛複活烏鴉的二創作品。
國風的解讀:多元诠釋,找尋自我
想要《中國奇譚》出圈,光有合理的創作模式顯然是不夠的。作為一部藝術性較強的短片集,《中國奇譚》如何體現出标題中 " 中國 " 意蘊,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和《中國奇譚》的創作者交流的時候預言家發現,很多導演在創作短片的過程中,利用動畫形式或者新的技術對 " 國風 " 這一概念進行了多元化的诠釋。這種多元化的創作目标,大大擴展了 " 國風 " 的邊界。
於水導演就對國風的問題進行了詳細解讀。他認為國風概念一直以來都是分成三個不同的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最淺顯的符号,比如燈籠、爆竹或是熊貓等等。這些符号看上去可能有些近乎于刻闆印象,但确實都是人們提到中國時第一反應能想到的元素。
第二個層次則是所謂的 " 中國美學 ",視覺風格和表現手法都體現了中國美學和其他地域的極大不同。《小妖怪的夏天》中大量使用 " 留白 " 的手法。無論是小豬妖被打暈時葫蘆裡的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流,還是隐藏 " 大王 " 這樣一個重要人物,都是人們常說的留白,是 " 中國美學 " 中重要組成部分。
林林變化成狼的全過程也有着類似的邏輯。楊木認為,西方表現狼人變身的場景時,一般都會完全寫實地呈現出整個變身的過程。東方的變身可能就隻是 " 叮 " 地一下從人變成狼,寫實和寫意的區别就體現在這裡。
(圖片來自于動畫中國奇譚官博)
第三個層次是彰顯民族性格。於水認為中國的民族性格中包含了善良和堅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 " 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 ",海外觀衆可能無法完全理解。《大聖歸來》和《哪吒魔童降世》能夠取得如此之高的票房,也是來源于這種民族性格。這三種層次層層遞進,構成了國風重要的組成部分。
陳廖宇導演的觀點則更進一步,他認為中國動畫已經進入自我意識覺醒的階段。下一階段如果想要取得進步,需要在 " 中國 " 這個概念上進行多元化的嘗試。微觀上說,每一個導演,或者每一家公司需要形成屬于自己的中國化獨特标志。
" 今天新的曆史背景下,青年導演在創作中體現中國特性,應該會有自己新的诠釋,當然也包括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使用。上美影的前輩們其實也是這麼做的。他們當年的作品,在當年的語境下,除了對傳統文化的運用,更多體現的也是創新。青年導演們現在的嘗試不是重複過去,而是在尋找當下語境裡如何體現中國特性," 陳廖宇表示。
楊木就踐行了類似的創作思路。短片《林林》中,楊木特意沒有采用任何中國符号性的元素,而是提取古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和思維方式放入到劇情設計中。楊木希望營造的是一種東方感,不會被外在的造型和技術手段所束縛。
《林林》裡有一段頗受好評的配樂,參考了《詩經》和《楚辭》的意韻。楊木表示,他們并沒有直接照搬《詩經》和《楚辭》,而是重新進行了填詞和編曲,融入了敦煌壁畫上拓印的曲譜,呼應林林回家時路上的孤獨狀态。這種古典元素與當下現實的碰撞,正是前面所說的國風的拓展。
當然,一些短片國風意蘊與當下現實的融合,存在不少巧合的因素。於水坦陳,一開始創作《小妖怪的夏天》的時候,沒有帶着打工人的視角去看待整個故事。整個故事希望呈現的,還是處于大王洞最底層的小豬妖在成長過程中會遭遇什麼問題,唐僧師徒的到來會給它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
(圖片來自于動畫中國奇譚官博)
早期看片時,許多觀衆的反饋都讓於水意識到,人們還會從打工人的視角去解讀短片,這對于普通人順利走入《小妖怪的夏天》這個故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後期短片上線時,B 站制作了一批與打工人視角融合的宣傳物料,直接促進了《中國奇譚》的破圈。
無論是 B 站的播放量,還是觀衆的口碑,都堅定了上美影和 B 站推出類似項目的信心。陳廖宇向預言家透露,《中國奇譚》不是一個孤立的計劃,第二季已經處于籌備狀态中。雖然目前所有的短片都是視頻平台播出,但未來仍有無限可能在更多的地方看到《中國奇譚》的故事。八個網播的短片對于《中國奇譚》而言,隻是一個開始。
話題互動:
你最喜歡《中國奇潭》目前更新的哪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