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鐵西區的李子
今年的消費市場異常詭異。消費降級是衆人皆知也形成共識的,但之前的勞動節與端午小長假中,各地出行的遊客數量卻大大增加,還衍生了 " 特種兵 " 和 " 淄博燒烤 " 這樣的關鍵詞。
所以消費究竟是在降級還是升級?或許降級與升級兩者都不夠準确,當下消費市場的變化,其實是轉向了 " 解壓化 "。看看當下的社會環境就明白了。
今年上半年乃至疫情期間,對吾國影響最爲深遠的變化有兩個,一是房地産市場失去了活力,政策上的确是要 " 保交樓 "、" 去庫存 ",這是抑制過熱的舉措,但也不能忽視了近期持續大規模的房貸利率下調,這顯然是要促進購房熱情的,隻是結果我們都看得到。
更直觀的例子是昙花一現的深圳人才房,在那樣一個寸土寸金的國際一線大都市,整整 6 折的優惠、還一度放寬申購政策,卻并沒有引發預期中的搶購場景,最終在遇冷後草草收場。
與房地産市場相呼應的,是降至冰點的結婚人口與生育率。這個現象就更加明顯了,各類網站的熱搜榜上也都有過好幾輪的數據公開,這裏就不作贅述了。
再來看看今年爆發的消費市場。開篇說過,今年的旅遊業火爆異常,哪怕是迎來了曆史級高溫天氣的北京,也能在端午節當天看到故宮排起的驚人長隊。
與旅遊業相呼應的,是演出市場的火爆,上半年周傑倫、五月天等大量演唱會都上演了 " 放票瞬間被搶購一空、黃牛叫出天價、歌迷自發組織抵制引發開場後黃牛跳水 " 這樣的情節,音樂節的票價同樣大幅躍升,主流票價基本都已經來到單日票 500 以上。并且票價大幅上漲的同時,演出的場次同樣也在大幅上漲。
數據來源:大麥網、相關演出公司和藝人的社交平台;數據截止時間:2023 年 4 月 11 日 ;數字代表演出項目個數 | 來自《新京報》
另外一個典型例子是新工體舉行的阿根廷友誼賽。票價 580 元到 4800 元,黃牛同樣沒有缺席,580 元的票被炒到 2800 元、4800 元被炒到 19500 元,還出現了 30 萬可以讓梅西敬酒的騙局。那個剛剛成年的球迷沖下球場肆意奔跑時,整個工體響徹着 " 牛 B" 的歡呼。
圖片來自《奧萊報》
這種極寒與極熱的對比已經十分清楚地表現出消費市場的變化了:人們不願意再給自己捆綁上沉重的經濟負擔,所以不結婚、不生小孩、不買房子,相反,人們想要讓自己輕松、開心,所以要去玩、要去嗨、要去聽音樂、看演出。
就像之前一個關于就業的熱搜詞條——現在都不曬 offer,曬的是裸辭離職證明——人生苦短,幹嘛那麽跟自己過不去,隻圖活個輕松自在。順着這個思路,我們還會看到另一個十分值得注意的消費趨勢變化,除了房地産,還有一個行業是在下滑的,就是電子科技産品。
手機市場,今年 1 季度中國市場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 13%,連續 5 個季度下滑。(數據來自市場調研機構 TechInsights)
PC 市場,今年 1 季度中國市場 PC 出貨量同比下降 24%,其中台式機下降 28%、筆記本電腦下降 22%。(數據來自市場調研機構 Canalys)
電子科技産品市場的下滑,對于整個消費市場的判斷有更強的參考價值。畢竟這是大衆消費市場,一部手機、一部電腦的價格,也很接近一場演唱會的票價或一次旅行的費用。而事實恰恰是,後者爆發,前者下滑。
這種對比似乎揭示了電子科技行業一直以來存在的一種問題,它的确給人們帶來了更新奇、更方便的體驗,但是,它也同樣給人們帶來了壓力。這一點我們隻要問問自己就明白了,當我們的手機用了三四年之後,電腦用了五六年之後,就會覺得應該換了,它的電池衰減了、它的性能不那麽從容了,甚至說,我擔心親朋同事看到我還在用這台老機器會有點丢人了。
圖片來自《The Irish Times》
電子科技産品會讓人們感到焦慮,這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裏是沒有被真正注意到的。而伴随着當下人們對卸去壓力的追求,電子科技産品的消費就這樣被降級了。
現在我們回想一下幾年前何小鵬那句話:" 智能汽車的重點是運營不是制造 "。事實上,這些年份額快速增長的智能 EV 的确印證了這句話,人們更多在談論 OTA,而對以特斯拉爲代表的新造車的粗放發展報以寬容。
事實是,汽車已經逐漸成爲電子科技産品了。消費者對電子科技産品的不滿,也已經或多或少在汽車行業有所呈現。
幾乎所有頭部新造車公司,都有過——甚至不止一次——在推出新款時引發了老用戶的強烈不滿;越來越繁雜的訂閱式服務項目,也已經不止一次引發過争議," 憑什麽我要爲這款車本就擁有的功能付費,而且要重複不斷地付費 "。
汽車廠商已經徹底互聯網化,這不僅僅體現在用産品制造焦慮上,也體現在服務上、體現在運營上。
如今的新款仍然可以用新用戶的買買買來遮蓋老用戶的不滿,但今後呢,新用戶總有變成老用戶的那天,藍海市場也總有變成紅海的那天。當下這種瘋狂壓榨員工的運營方式,是否仍然能在今後的市場中創造持續火熱的訂單呢?
新造車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它們當下的銷量是将燃油車目标受衆轉化成智能 EV 得來的,現在的用戶是第一次擁有智能 EV。
馬斯克、李想、李斌、何小鵬們曾經讓老用戶持續使用的方式是科技公司、互聯網公司式的,而汽車是個長使用周期的商品,還用那一套來讓用戶換新車、持續爲功能或服務付費,這公平嗎?
可别說商業問題與道德無關,如果用戶在商業行爲中持續被 PUA,終究有一天 ta 們會清醒過來。如今手機與 PC 市場的下滑,恰恰說明了這一點。
曾經的汽車消費是夥伴式消費,不管一個人有多少錢,買的車是什麽級别,在經年累月的使用中,ta 與這輛車會有越來越強的情感連接,會像對待一個老友甚至親人一樣對待這輛車,ta 們會有相互熟悉的過程和最終達成的默契,會有共同經曆的回憶與情緒共鳴。
如今科技化的汽車正逐漸喪失這種連接,人和車的夥伴關系在削弱,車爲人服務的雇傭關系則在增強。
科技會讓手機、汽車越來越像人類,能做越來越多的事情,但它也讓手機和汽車越來越丢掉了自己的個性,數據可以上傳到雲端,新的、舊的,就僅僅隻是配置、性能、參數這些冷冰冰的文字與數字罷了。
人們對擁有的這台車沒什麽感情,這是種怅然若失;同時,人們對新款也不會有那麽大的興趣,新款也無非是個升級版本罷了,和老款一樣仍然隻是服務者,而非夥伴。
來自《霹靂遊俠》
汽車被異化了。
如今的婚姻、孩子、房子又何嘗不是。人們不再結婚、不再要小孩、不再買房子,那當然不僅僅隻是爲了活得更輕松而已,更是因爲那些被異化了的東西,已經不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了。當一切都标準化、商品化、數字化,那一切都是可以放棄的,都是不值得爲其傾盡心力的。
那個奔跑在新工體球場上的少年後來受到了拘留的處罰,但他得到的是一場永遠不會忘記的經曆,他擁抱了自己的偶像,和世界上最酷的守門員擊掌,那是任何功能、跑分成績、零百加速數據都換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