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會回到學校,全身心地投入複習,全力以赴,力争明年考上一個理想的大學。"8 月 28 日,34 歲的唐尚珺再次陷入了新的輪回。
高考 15 載,他無數次做着魚躍龍門的美夢。過往 14 年,他又不得不在欺瞞與謊言中複讀,現實與夢境間,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若有似無。
差不多 10 年前的那個寒假,學校宿舍人去樓空,唐尚珺抱起破木吉他,唱了一首 Beyond 的《海闊天空》。
" 多少次迎着冷眼與嘲笑,從沒有放棄過心中的理想。" 唱了幾句,掃弦突然錯了拍,他慌了,努力找回節奏,卻無奈越跑越遠 ……
這一幕像極了他往後的人生,一步之差,步步之差。蓦然驚覺,人生再也回不去了。
△唐尚珺的微博頭像
高十七
輪回的開端發生在 2009 年,唐尚珺第一次參加高考,總分 372,不夠廣西當地的本科線。他疑心自己患上了逢考必暈的 " 怪病 "。
這種症候,家族裏是沒有的。他的三個姐姐和一個哥哥沒讀過高中,母親也不識字。父親每日靠種甘蔗、桉樹、刮松脂過活,維系着這個山村裏的小家。
如果沒有意外,唐尚珺也會跟他哥哥姐姐一樣,提早走上外出務工的道路。但小學時,他偶然聽說鄰村有人考上了清華,那是唐尚珺對 " 光榮 " 二字最初的理解。
但也可能是唯一的理解。2010 年,他 " 二戰 " 時又 " 犯病 " 了,405 的總分進步有限,家人催促他去南甯的專科學校學手藝,一技傍身,可保溫飽無憂。這時,他決定撒一個謊。
接下來的 6 年裏,他拿着家裏湊的 5000 元報名費,沒有去專科學校,而是瞞着所有人,坐上了回欽州二中的大巴。
日複一日的苦讀中,唐尚珺的成績逐年變化:2011 年,475 分;2012 年,505 分;2013 年,537 分。他似乎離自己的 " 清華夢 " 越來越近,但另一個更加現實的問題擺在他的面前。
在家人的心目中,唐尚珺三年學期已到,即将走上社會。
瞞不住了。但唐尚珺不肯回頭。
△《高十》紀錄片截圖
他告訴父母,自己在南甯上班,月工資 1600 元,管住不管吃。當然,這是一個并不存在的地方。他的生活來源,是學校每個月獎勵的 400 元生活費,這是對高分複讀生的 " 優待 "。
2014 年的春節不好過。他在欽州當地買了年貨,小心翼翼地換掉寫着超市地址的塑料袋;他故作大方掏了 500 塊給母親,開學後都不知道怎麽生活;他要給侄子外甥們發紅包,要應酬同學朋友,最難的,是接受親戚的盤問。
堂哥在南甯做生意,幾次想聯系他,卻打不通電話:" 你這樣爲人處事,在社會上是不行的,要有禮貌,要講人情,懂嗎?"
△《高十》紀錄片截圖
望着年邁父母欣喜的樣子,唐尚珺眼神閃躲,人人恭喜他 " 脫離苦海 ",隻有他知道自己已堕入新的循環。
等待他的是 " 高九 "" 高十 ",還有以後的 " 高十七 "。
" 如果這就是結局,該有多好 "
唐尚珺第一次走進大衆視野,是因爲 2016 年一部紀錄片《高十》。拍攝者是他的同學何漢立。當時,窘迫的唐尚珺聯系到了這位好友,想借幾千塊生活費。
紀錄片裏,曾留下一個充滿希望的結局:
2016 年,625 分,唐尚珺收到中國政法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高十》紀錄片截圖
他向家人坦白了一切,将錄取通知書拿到父親的病床前。父親難掩喜悅:" 精神值得敬佩,值得自豪。"
母親語重心長:" 瞞着我,不怪你。" 她叮囑兒子,專心去大學讀書,不要擔心父親,不要擔心錢。
△唐尚珺和母親 圖片來源:唐尚珺微博
學校那邊,唐尚珺順利辦完了助學貸款,可以一邊學習一邊在餐廳做兼職貼補生活 ……
此時,視頻彈幕裏刷的最多的一句話是," 如果這就是結局,該有多好。" 那一刻,不管是拍攝者還是觀衆,他們都衷心祝福這個學不會放棄的考生跳出輪回。然而,故事卻向另一個方向急轉直下。
在去學校報到之前,唐尚珺得到一個消息:高考 600 分往上的考生複讀報考某校,可享受 10 萬元獎勵,每月還有 1500 元的生活費。唐尚珺心動了,"10 萬,我從沒見過那麽多錢。" 爲了這筆錢,他願意留下。
這筆錢原計劃用在給父親治病上,結果天不遂人願,父親去世了。唐尚珺因爲這個打擊考試失常,隻拿下 573 分。就這樣,唐尚珺掉進了一個高考和複讀的死循環裏。
這樣的日子,未必像外界看起來那樣辛苦。對考題的熟稔,可使他不必再埋頭苦讀,老師不在教室,他偶爾也會回宿舍睡覺。他也不用爲讀書的錢發愁,輾轉于獎學金豐厚的民辦高中,可以讓他每次獲得數萬元的獎金、固定的生活費,如果聯考成績優秀,還有額外的獎勵。
他更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樣,逃避社會。假期期間,他會去南甯給别人做家教,掙一些 " 外快 ",還會投一些進基金和股票裏面 …… 他越來越像一個 " 職業 " 考生," 複讀 " 在他這裏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
如果沒有一個考上清華的夢想,這種生活方式,約等于漫不經心和聽天由命。
土地,背叛與皈依
網絡上議論唐尚珺的人,多怒其不争,覺得他看不清現實和理想的差距。而另一種更大的可能是,唐尚珺早已清楚自己的情況。他在微博裏寫道," 猶如困在泥潭中,擡起一隻腳,另一隻腳又陷入更深。"
他渴望救贖。他想回到鄉村。
△《高十》紀錄片截圖
26 歲那年的一天,他喝得酩酊大醉,借着酒勁說,他要走出農村,走出這個 " 很多人掙紮了一輩子都走不出的圈子 "。
在他的世界裏,高等教育,是他們這樣的家庭唯一可以改變身份的投資,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在所不惜。
然而這些年,一種奇妙的變化在他身上悄然發生,他似乎不再執着于清華。2018 年,當他得知自己的同學——那個考上清華的 " 理科狀元 " 吳善柳,畢業後去了某中學當數學老師,他的眼神中有點失望。
△《高十》紀錄片截圖
他越來越依戀鄉土。他的微博上,出現了大量田園生活的圖景。水果成熟了,他曬出田間地頭的香蕉、菠蘿、百香果;農忙時,他戴上草帽穿着解放鞋到田裏插秧;雞鴨貓狗,都是他鏡頭下的常客 ……
△唐尚珺家鄉的農田 圖片來源:唐尚珺微博
2022 年,唐尚珺考了 597 分,被上海交大護理專業錄取,但他放棄了,因爲他的第一志願是農學。其實這幾年,他報的第一專業都是農學,他說自己想做養殖,這樣就可以留在鄉下,多一點時間陪陪母親。
△唐尚珺和母親 圖片來源:唐尚珺微博
也許他想起了務農的父親,那年他騙父親自己找到了工作,66 歲的老人欣喜若狂,做了一系列 " 重大 " 的決定:種了 24 年的地,收完甘蔗就再不種了;幹了 14 年活的老牛,早點盤算着賣掉了;住了 18 年的房子,憋憋屈屈了挺久,應該砌個排水溝 ……
父親含辛茹苦一輩子,臨終前,拿出了自己珍藏了許久的 10 多萬元存折,分成兩份,一份養老,一份給唐尚珺 " 娶媳婦 "。這是一個農村老人樸素善良的價值觀。
" 禮失而求諸野 "。唐尚珺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迷茫,又在無盡的循環中冷暖自知,兜兜轉轉,希望以這樣的方式完成土地的皈依。
" 珺哥 " 從頭再來
何漢立說,過陣子,唐尚珺考慮去衡水看看,再決定複讀。與此同時,已經有不少學校向唐尚珺發出了邀請,大量教育機構也選擇在此時入場,伸出橄榄枝。另一股浪潮席卷了唐尚珺的生活。
截至目前,唐尚珺主要運營的一個視頻賬号粉絲已達 40.8 萬,并有 7 個粉絲群,其中 6 個 500 人粉絲群已加滿,粉絲們稱他 " 珺哥 "。
流量時代,當所有堅定的東西被搬到網上,接受審視、圍觀、評頭論足,那麽堅硬也将不複存在。在網友的眼裏," 珺哥 " 考上清華重要嗎?" 珺哥 " 沒考上清華重要嗎?重要的是," 珺哥 " 還可以被談論。
而 " 珺哥 " 似乎也以某種形式,回應着粉絲們的期待。外界質疑聲變強,唐尚珺知道适時 " 退網 ",一段時間後,他又選擇 " 複出 " 直播,承諾把直播所掙到的錢,捐贈給一位家庭困難的女生。
他解答粉絲們的感情問題:" 在我看來,這個戀愛要談就談一輩子。" 他給年輕人提供人生建議:" 現在的小孩接觸的信息量多,有更廣闊的渠道去實現理想。"
他似乎越來習慣于 " 珺哥 " 的角色,而那個在命運的悖論中苦苦掙紮的重考生唐尚珺的影子,越來越淡。
但我們仍有理由相信,唐尚珺做過的夢都是真的,他完全可以在某一站停下來,上一個很不錯的大學,彌補多年的遺憾,他也可以利用目前的流量和名氣變現,和那些網紅前輩一樣,大撈一筆。他都沒有。
如果說人生是一趟列車,高考隻是其中一站,檢票上車,充滿了命運的偶然。之前看過一個段子,說如果高考時間岔了一年,那麽俞敏洪可能就考上常熟師專,變成了不幽默的英語老師;馬雲會因爲第三次高考失利,破罐破摔到義烏做小買賣;郭帆與海南大學失之交臂,淪落《流浪某球》劇組做群演 ……
△《高十》紀錄片截圖
這趟列車,如果當時沒擠上去,車門一關就真的開走了。
車窗外,隻有一個抱着吉他的年輕人,在弄錯的節拍中,越追越遠。
現代快報 + 記者 王子揚
(編輯 周冬梅 校對 季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