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代的眼淚流回來了。"
前段時間還在爲把 Zara 新品搭出迪奧小香風沾沾自喜的打工人,如今已經開始炫耀 " 衣櫃裏有多少件 20 年前的美特斯邦威 "。
去二手店裏花高價買古着沒啥吸引力," 把自己的衣服穿成古着 " 才更符合當代打工人辦公室穿衣精神:百搭、舒适、耐造,還不用爲穿搭多花一分錢。
穿上舊衣服,打工人才理解了媽媽爲什麽老說," 衣服還好好的,别丢,留着幹活穿。"
圖源:小紅書 @豆腐包子
不管你是辦公室海妖還是職場大女主,要幹的活兒也不會少,穿得舒服最關鍵。看透了時尚本質的打工人們紛紛感歎,爲了穿一件結實、舒服的好衣服,最好的辦法可能就是去翻一翻自己 20 年前的衣櫥了。
最近,一件" 屬于我和外公的美特斯邦威夾克 "把國産快時尚們從死去的記憶裏拉了回來。
發帖的網友說,自己在 2002 年的時候花了 300 多元買了這件棉夾克,自己先穿了 10 年,後來外公覺得好看,又拿過來穿了 6 年。2018 年外公去世,衣服還沒壞,他又繼續穿。最近降溫,這件夾克重新被找出來,依舊是過冬必備," 二十多年了,把一件專櫃新品穿成了屬于自己的古着。"
圖源:小紅書 @稀客私物
一衆千禧年間爆火過的時尚品牌也被網友從塵封的記憶翻了出來:以純,朵以,拉夏貝爾,佐丹奴,真維斯 ……
比如以純,今天仍是公認的牛仔褲之神," 靠賣牛仔褲都能再屹立不倒 30 年 "。牛仔褲萬能百搭,沒什麽設計含量,最重要的是做到任何體型都合身,而國産快時尚們顯然比國際大牌們更懂中國女性 " 需要什麽樣的褲子 "。
以純的牛仔褲一是好穿,二是版型足夠包容,不管梨型、蘋果型,都能找到恰好包裹住自己腿型的那一條。在如今模特都是紙片身材的快時尚店裏,買到一條 " 正面不顯三角區,側面不顯肚子,洗多少次都不壞 " 的以純牛仔褲,實屬上天的恩賜。
真維斯的休閑運動褲 65 一條," 腰穿破了也舍不得扔 "。再一看,原來足足花了 13 年才穿破,也就突然明白了那種初戀分手般依依不舍的心情," 從此以後再也沒買過如此稱心如意的褲子 "。
還有人發現,十年前的淑女坊,其實就是如今 " 名媛穿搭 " 的最早踐行者。蕾絲立領粉色洋裙配淺白短款小貂皮,這樣的設計放到今天依然是 " 都市千金 " 們最愛的經典公式。
十幾二十年前,美特斯邦威火起來的原因也和 Zara 有些類似:做出了一批半截拼色夾克袖的休閑西服,款式新潮又價格實惠,把年輕人從千篇一律的牛仔服和衛衣裏解救了出來。
學生和年輕的打工人是購買的主力軍,攢半個月生活費就爲了拿下一件美邦新品。一句 " 不走尋常路 " 的廣告詞被無數人放進 QQ 簽名裏," 美斯廣告裏出現的每一件衣服都能對應班上一張同學的臉 "。
但 " 懷念青春 ",隻是大家重新穿起它們最不重要的那個原因。" 工作五年還在穿 ",重點不是買了多久,而是 " 還在穿 "。在一條 " 衣服穿十年沒壞要不要扔掉 " 的提問下,評論區回複," 千萬不能扔,扔了就找不到這麽适合自己又質量好的衣服了。"
當年的美特斯邦威,想走的路其實和 Zara 是同一條:" 大牌平替 "。Zara 平替 Gucci 秀款,每個季度坐到秀場第一排去抄;美特斯邦威就對标香港的佐丹奴,佐丹奴出啥它出啥。連老闆周成建都說,當年美特斯邦威的成功,是平替佐丹奴的成功。
看到 20 年前的美邦和以純們,不少人才想起來,原來快時尚的衣服也不是一直都像現在這樣 " 不經穿 ":洗一次版型盡毀,不到一個月開始起球,三個月之後再也不想再穿了。
圖源:小紅書 @陳小橙
抛棄 Zara、H&M 的都市白領們從衣櫃裏翻出高中時在步行街買的外套、連衣裙,發現不僅還能穿,質感比自己上個月買的那幾件 zara 新款還都更好。一度被嫌棄 " 土 " 的國産 " 舊 " 時尚又重新上桌。
當追憶步行街快時尚的風刮遍互聯網,你以爲這些牌子早都倒閉了,上淘寶一搜,原來大多數都還活得好好的。隻不過當年的 " 潮流前線 " 們,現在統一叫作 " 縣城快時尚 "。品牌們的審美大多停留在 20 年前," 有種用力過猛的精緻土 "。比如乍一看設計還不錯想拿下來試試,它總能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印上一句英文,把購物欲創飛。
穿 20 年前的舊衣服,這叫國産 Vintage,舊日的痕迹把土味也沉澱出不一樣的質感,但可怕的是 2024 年買一件新的以純,胸前依然印着大大的 "Fashion"。
美特斯邦威今年年初開始嘗試淘寶直播,要重塑年輕化品牌形象,但反響平平。最近美邦宣稱要做 " 始祖鳥平替 ",如果一個品牌自稱平替,那尴尬的就隻有消費者了。森馬請徐志勝代言羽絨服,志勝的笑容一眼難忘,可惜沒人記得羽絨服長什麽樣。
一邊被追憶,一邊越來越賣不動,縣城快時尚們像是你那許久沒聯系的白月光,記憶裏明明又高又帥優點無數,再見面卻發現已經中年頭秃,開口就問你在哪兒發财。
" 縣城快時尚 " 被吐槽最多的,首先是現在定價太高。
一件短款羽絨服賣到 500 多,單說絕對價位,和優衣庫的新款屬于同一個水平。可你細看,充絨量和專業羽絨服品牌差了一截,設計上還是淘寶兩年前淘汰的針織翻領,一直走 " 平價 " 路線的品牌 logo 也給不到什麽情緒價值,你也就找不到爲它付出一件優衣庫的理由了,畢竟優衣庫把羽絨服賣 500 多,理由還是用了 " 科技保暖面料 "。
圖源:小紅書 @如果當時
步行街快時尚們好像對做平價已經沒了興趣。以純的牛仔褲動辄兩三百,想買一條過冬穿,得先蹲折扣,或是上網求助," 有員工内部價嗎 ",不知道的還以爲在買哪個奢牌。
圖源:小紅書 @Pun
不僅價格貴,品牌們還經常線上線下不同價。有人在森馬門店 279 買了一件外套,到官網旗艦店一看發現才 239,發誓以後隻會 " 門店試穿,官網買 "。感覺被當成 " 怨種 " 的消費者找森馬客服要求退款,客服的回答竟然是 " 線上線下不屬于同一家公司,價格不同步。"
但用着同樣的名稱、Logo、産品,消費者們想不通,既然有兩家不同的公司,爲啥都能打着一塊相同的招牌來吸引顧客?
圖源:小紅書 @一隻團團不睡覺
另一方面,如果不想被線下門店 " 薅羊毛 ",消費者又得承受線上門店薛定谔般的服裝質量。
便宜的以純、森馬們隻存在于淘寶。同樣是官店,線上的價格有時能比線下便宜一半,但款式不同。你以爲都是官店差别大不到哪去,買回家,才發現這也不是記憶中國産快時尚們該有的質量:短袖機洗一次就已經開始起球,牛仔褲才穿兩個星期就掉色嚴重,堪比 39.9 一件的夜市地攤。
" 買的明明也是官方店鋪,怎麽質量能差這麽多?"
拉夏貝爾 5 年關了 9000 家店,在 2021 年時申請破産清算,但如今 100 多家貼牌店依然在淘寶開得風生水起。貼牌是造成這些縣城快時尚質量參差不齊的原因之一。拉夏貝爾宣布倒閉當日,十幾家 " 拉夏貝爾正品專賣店 " 在淘寶、抖音做清倉直播,賣三折的大衣,五折的棉服。消費者以爲是 " 撿漏了清倉貨 ",到手發現直播間說的百分百羊毛變成了百分之五十,衣服上還一股汽油味兒,這才知道被撿漏的原來是自己。
實際上," 賣不動 " 之後,拉夏貝爾在 2020 年就提出 " 開展品牌授權經營策略 ",造成結果是任何廠家獲得授權後,都可以給自己的衣服貼上拉夏貝爾的标簽。此後," 品牌授權 " 也成爲拉夏貝爾主營業務之一。2021 年上半年拉夏貝爾授權業務的收入達到了 6500 萬元,占到拉夏貝爾全部收入的 23%。
圖源:小紅書 @Monmu
縣城快時尚們确實都還活着,但在消費者心中好像已經 " 死了 ",20 年前的美邦被寄托無限懷念,成了再也買不到的 vintage。
現在把 20 年前的衣服出來穿,大家除了追憶自己的似水年華,也是追憶那個 " 衣服還能穿三年 " 的時代。很多人說,當年的服裝質量、版型和設計,放眼現在的快時尚,也确實很難再找到了。
但 20 年前快時尚質量真的比現在更好嗎?怎麽 20 年科技進步,手機都能更新 16 代,服裝行業卻沒變得更好,反而更壞了呢?
爲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找到了徐衛東——就是那件 " 穿了 22 年的美特斯邦威夾克 " 的設計師。" 懷舊美邦 " 的帖子走紅後,他也在小紅書上發帖分享了自己當年的設計經曆。我詢問他是否有興趣聊聊 "20 年前的衣服爲什麽比現在質量更好 " 的話題,他很快回複," 這是個好問題。"
圖源:小紅書 @徐衛東
徐衛東 1997 年加入美邦,在美邦做了 18 年設計師,設計出了大鬧天宮 t 恤等等一系列熱門作品。現在,徐衛東還在時尚行業裏,從設計師轉行做了學者,算是一路見證了國内時尚行業将近四分之一個世紀的發展。
氫 :當時設計美邦這件夾克時,有想到 20 年後被拿出來懷念 " 能穿很久 " 嗎?
徐衛東 :其實當時整個行業的人都沒有 " 這件衣服要穿多久 " 的念頭,但隻是覺得我們給顧客提供的東西要越來越好。
記得當時做這件夾克,打闆至少三四次,從我設計開始,到輔料、面料、細節,跟工廠的溝通,到最後的确認,前後花了兩三個月。
20 年前我所在的美邦其實還不能稱之爲快時尚。2003 年開始中國有了第一篇介紹 Zara 的文章,2007 年,H&M 進中國,我們行業才逐步有了快時尚的概念。
氫 :當時的品牌不追求上新速度嗎?畢竟肯定每個時代的人都對 " 穿到新衣服 " 有需求。
徐衛東 :服裝行業追求速度其實是一個僞命題。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傳說 Zara 新品兩周就能上架,所以顧客每年能來重複購買 17 次。這就給服裝産業造成錯覺,要不停地上新,要快,顧客才能不停到你店裏來。聽起來邏輯是對的,是不是?真實情況是 ,Zara 有 70% 的銷售額是基本款,這些款式的平均開發周期會達到 9 個月。
他們的做法通常是,先和供應商溝通,比如我要備 180 萬米的面料,先下 30 萬件單,裏面可能包含十幾個款,這十幾個款慢慢地做,這個時間很長,可能兩個月,海運還要 40 天,然後運到第一批店鋪裏賣。在兩周之内會跑出幾個款特别好賣,緊接着,面料在了,生産線在了,再針對特别好賣的款繼續補單,這個時候才會要求空運,兩周上新。
Zara 在全球有近 2000 家門店,讓所有款在 2000 多家門店同時上,14 天,你覺得可能嗎?隻有部分的門店,有些款可以這樣做,但絕大部分撐起銷售的還是長周期的基礎款産品。
氫 :如果快時尚其實不像大家看到的 " 那麽快 ",那是什麽造成了現在的快時尚服裝質量如此之差?
徐衛東 :以前,中國大部分服裝品牌都是從檔口出來的,毛衫、牛仔、大衣、羽絨服都是獨立的行業,做毛衫的就一直做毛衫。此時的服裝品牌都是 " 品類負責制 ",這個設計師負責毛衫,另一個設計師就負責牛仔。
2013 年左右,國内興起一種 " 設計企劃模型 ",每個月上幾波産品,給這個産品設置一個主題,比如這個主題叫 " 璀璨星空 ",下個主題叫 " 摩洛哥風情 "。
這套模式的特點是,一個設計師團隊要負責完成一個主題,這個主題裏面就包含了毛衫、 t 恤、連衣裙,跨了不同的供應鏈。當時國内很多的顧問公司在推行這樣的一套産品模式,逐漸整個服裝界就被這樣一種新模式替代了。按我對現在行業的觀察,國内大概 95% 的快時尚品牌都在用這套模式。
但這套模式運用得越久,每類服裝的專業性就越在下降。
一個設計師如果一直負責牛仔,做十年,對整個行業的積累一定非常強,但是如果換成一個設計師什麽都負責,做十年也不精,就造成了巨大的供應鏈浪費。
以前一個設計師隻負責一個品類,直接跟供應商說要什麽面料,要多少,很容易達成共識。但你想象一下,如果有 10 個團隊負責 10 個主題,10 個設計師都找供應商要面料,對于供應商來講,即便每個設計師隻定 3 種面料,也是 30 種面料。這 30 種面料最終可能隻有很小一部分會大規模生産。
又因爲每個主題裏什麽都要涵蓋,設計師每次需要開發很多款式供加盟商選擇,所以開發款式和訂貨款式的比例也一直在升高,低的可能 3:1,高的可能 9:1。比如一個品牌一季要 200 多個款, 按照 9:1 的比例,就要開發 1800 多款服裝,才能選出 200 多個。
對于供應商來說,款式越多,訂單就越分散,他就越沒法預測什麽款、什麽面料需要補單備貨,造成的結果就是每個款的面料、制作成本都被盡可能的壓低。所以設計也不專業,成本又被壓低,就造成了現在生産出來的衣服質量越來越低。
氫 :既然現在的時尚品牌都在套用追随流量的 " 主題企劃 " 模式,爲什麽我們現在看很多國産快時尚,反而感覺設計得那麽土呢?是品牌自身問題,還是消費者需求變了?
徐衛東 :可能因爲對 " 快時尚 " 比較片面的了解,設計師們被要求出款多,速度快,從設計階段就沒有時間去了解消費者的真正需求,之前設計師從類似 WGSN,PeclersParis,PV 展,潘通等這類資訊媒體,又或者通過奢侈品牌每年的秀,PR 活動等獲取一些信息,彼時的設計師還能結合品牌風格進行一些消化。
現在設計師們依照的标準現在變成了各種資訊媒體,包括抖音,小紅書,淘寶,平台都在主動地抓取這些 " 時尚趨勢 ",推給品牌們,所有品牌就會有一個念頭叫," 甯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我隻管照着平台說的做,反正不火是常态,萬一火了沒做就有問題了。
所以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一方面你覺得各種快時尚産品爆炸,另外一方面你又發現它們趨同性非常強,這段時間所有的牌子都推新中式,再過段時間所有的牌子都推美拉德,品牌自己的風格和專業就更不存在了。
氫 :那 20 年前,不依靠淘寶、小紅書,設計師從哪裏知道消費者需要什麽樣的衣服呢?
徐衛東 :20 多年前,資訊非常不發達的時候,設計師反而更能看清消費者想要啥。
我們當時會去店鋪裏面看消費者穿什麽。比如零幾年的時候,抓絨衣都是男裝,沒有女裝。有一次我看到幾個小姑娘不停地找男裝抓絨最小碼在那兒試穿,我就會意識到,可能需要一件女裝抓絨,我們就成了做女裝抓絨衣的第一家店。
甚至最早的時候,我爲了做羽絨服去了哈爾濱,作爲一個南方人體驗到了什麽叫零下 30 度的 " 殘忍寒冷 ",然後就知道羽絨服到底該做多厚。因爲服裝制造的重鎮在珠三角跟長三角,他們對寒冷的定義與北方的定義是完全兩碼事。珠三角就對羽絨服的定義就是版型要好看,像大衣一樣,因爲它沒有寒冷冬天的感覺,所以做出來的衣服很難适應北方。
圖源:小紅書 @赤城千葉
氫 :同一個品牌,線上線下的衣服質量真的會有差距嗎?
徐衛東 :大部分的品牌會有兩個團隊,不一定做一樣的款式,但會有兩個團隊,從設計到生産,一直到銷售,都是分開的。線上線下不同價,線上便宜線下貴,快時尚品牌們都用這種模式去做,最後也導緻品牌會做得越來越糟糕。
氫 :所以速度快、價格低這兩件事其實不一定需要犧牲服裝的質量,是這樣嗎?
徐衛東 :質量、速度跟品項這個三者之間是要有一個均衡點的。這個均衡點在于找到消費者真實的需求。大部分消費者的需求隻是想要一件穿上好看的、應季的、适合自己的衣服。
現在消費者連找到一件适合自己的衣服都很難了。去店裏買衣服,已經不是一種享受了,而是穿哪件被打擊更大的問題了。這是一個巨大的悲劇現象,反過來也是個巨大的市場空間。所以服裝産業應該認真對待消費者,從那種亂七八糟的、虛幻的東西裏走出來,認真地把消費者的需求摸好,去打磨産品。
我們做衣服的簡單來講就是裁縫,做一件衣服能夠讓顧客穿得好看,就是唯一要在乎的事。
編輯|橘總
作者|肘子
設計|胖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