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網上突然出現了不少有關小米要自研操作系統,并且已經定名 "MiOS" 的新聞。
這個消息一出,微博、酷安等玩機平台上立刻掀起了不小的讨論。
比如 MIUI 和 MiOS 會是什麽關系、 bug 多不多、 " 米沖高 " 真的要成了?等等等等。
自然而然,也有小夥伴給我們發了私信,問有沒有什麽内幕。
嘿嘿,這你們不就問對人了嘛——
我沒有内幕。
不過!前兩天剛好有小米的朋友過來問了問我們:對小米 14 、 MIUI 、 MiOS 有什麽期待, MiOS 做成什麽樣才能夠算得上是一款出色的手機系統。
你們看,這不就巧了嘛?
咳咳,大家先拿着瓜子闆凳坐好,要想聊這次的 MiOS ,我們先得花點兒時間,講講以前的 MiOS 。
是的,小米的 " 自研系統 " 路,早在十年前就開始了。
老網蟲應該還記得,小米公司的第一款産品,不是手機,而是 MIUI 。
可能年輕的讀者已經對 2010 年的手機沒什麽印象了,那個時候,安卓系統本身,還處于一個非常簡陋、且毛坯的狀态。
圖片來源:SlashGear
除了 HTC 家的安卓界面 HTC Sense 做的還算不錯之外,其他安卓手機的内置界面根本沒法看。
我放張圖,你們感受一下。
2010 年的安卓 vs 蘋果
而下面這個,則是同一時期的 MIUI 界面。
很難讓人相信,它和上面這幾個手機系統界面來自同一個時期!
是的,這就是我第一次見到 MIUI 的感受。
同樣都是基于谷歌安卓開發的定制系統,但是它好看、清爽、完美的中文字體顯示、農曆、工作日鬧鍾( 這個功能蘋果到現在都不支持 )。
當時我身邊的 " 機友 " 們,不管用的是什麽牌子的手機,隻要能刷機,幾乎把自己手機的系統刷成的 MIUI 。
通過對簡陋的原生安卓進行大刀闊斧的修改以及深度定制, MIUI V1 一戰成名。
我現在對小米的好感,很大一部分依舊來自于當年的白月光 MIUI 。盡管它的深度定制也爲之後埋下了一些危險的炸彈。
比如像截圖目錄混入相冊、通知欄 API 與其他手機廠商不兼容等等,給安卓 app 開發者造成了一定的割裂和困擾。
不過這些我們今天先不讨論這些,改天再開個帖子吐槽。
後來随着小米手機的發布, " 搞機圈 " 之外的人也漸漸認識了 MIUI , MIUI 也漸漸變成了我們如今見到的模樣。
前面我們提了一嘴, MIUI 從一開始就是基于谷歌安卓,深度定制的一款操作系統。
雖然界面比普通的安卓手機更好看,但是 MIUI 一樣也沒能擺脫早些年安卓系統存在的卡頓、不穩定的問題。
而爲了提高 MIUI 的體驗,小米除了每年都對安卓進行 " 深度定制 " 之外,其實也嘗試了另外一條路。
沒錯,就是不用安卓。
2014 年,這是我能找到的 "MiOS" 這個詞首次出現的時間。
在當時,安卓 " 唯二神 " 的地位還沒最終确立;塞班、 Windows Phone 、黑莓等舊時代的殘黨還在苟延殘喘。
2014 年, BlackBerry Passport ,圖源:ebay
與此同時,也有更多新的挑戰者試圖和安卓掰腕子。
比如火狐推出了 Firefox OS 、 Ubuntu 推出了 Ubuntu Touch ,國内的阿裏推出了 YunOS 。
Ubuntu Touch 、 YunOS 、 Firefox OS
而小米,也看上了其中的 Firefox OS ,并且據傳說,已經開發出來了基于 Firefox OS 深度定制的 MiOS 。
當時甚至有消息說,小米 4 之後的手機都不會再使用安卓系統了。
然後衆所周知, MiOS 涼了。
根本原因其實很簡單——小米想離開安卓的一部分原因是當時的安卓并不完善,結果沒想到Firefox OS 的底子更拉。
爛得和 2007 年剛剛起步的安卓有一拼。
2007 , Android 1.0
但在 2014 年,安卓已經初步成熟,知名版本 Android 4.4 也在前一年發布。
後面随着安卓 5.0 、 6.0 、 7.0 的發布,即使是原生安卓,也足夠把除了蘋果 iOS 之外的其他系統全都碾壓了。
小米也就沒有離開安卓的必要了。
最終, 2014 版 MiOS 胎死腹中。
不過,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小米其實已經有了一款自研系統了。
2020 年,小米發布了 Xiaomi Vela 操作系統。
這是一個基于國外開源項目 "NuttX" 制作的 " 實時操作系統 " ( RTOS ),主打輕量、高效。
它完全是水到渠成的結果——因爲 " 實時操作系統 " 面向的目标硬件,其實是智能音箱、智能燈泡、水表電表這些物聯網設備。
而 2020 年的小米米家,已經成爲國内市場上數一數二的智能家居品牌。
六年前小米嘗試 MiOS ,是想給手機找個系統備胎;六年後小米發布 Xiaomi Vela ,則是需要給越發重要的智能家居硬件創造一個堅固可靠的地基。
OK ,到這裏,以前的故事就講完了。
接下來我們聊聊這次的 "MiOS" 是怎麽回事。
不過在聊小米之前,我們得先聊聊華爲。
因爲和小米的情況差不多,華爲曾經也發布了一款自研的實時操作系統, LiteOS 。
而這個 LiteOS ,正是如今大名鼎鼎的鴻蒙 OS 的前身。
這部分故事其實我們之前給大家夥講過一次,我這裏再挑重點跟大家捋一捋。
和小米一樣,華爲也早早開啓了智能家居産線,并且到後面還演進出了大家耳熟能詳的 "1+8+N" 戰略。
所以給所有的智能家居造一個 " 通用基座 " ,自然也是水到渠成。
但是華爲比小米多做了一步:他們不僅研究操作系統,還研究連接協議,想着怎麽樣讓智能家居之間的溝通更順暢、無感。
可能這就是遙遙領先吧。
系統端,華爲自研了 "LiteOS" ;連接協議上,華爲自研了 " 分布式 " 軟總線。
這兩樣東西,是 " 鴻蒙 " 的最初概念。
現在的 " 鴻蒙系統 " ,其實是一個爲了應對制裁出現的方案:智能家居上的鴻蒙系統,是基于華爲自研 LiteOS 打造的;手機上的鴻蒙系統,則是一個爲了快速平順落地,包含了安卓系統代碼、同時包含華爲自研特性的 " 半自研系統 " 。
假如制裁沒有發生的話,可能華爲手機上的系統名字叫的還是 EMUI , " 鴻蒙 " 的稱呼隻會存在于智能音箱、電視等等設備上。
等到過幾年智能家居上的鴻蒙生态真正成熟了, App 豐富了,可以完整應用到手機上了,手機上的 EMUI 才會順其自然地改名。
其實這件事也已經完成了,你們看兩個月前華爲發布的 HarmonyOS NEXT ,這個就是真正 100% 自研的手機端鴻蒙。
針對這個事,網上其實到現在都還有争論,有些小夥伴覺得因爲之前的手機端鴻蒙系統不是 100% 自研,所以它是 " 安卓套殼 " 。
不過雖然有争論,但是有一件事,大家是認可的:
統一的 " 鴻蒙 " 命名,讓華爲的整個生态有了更高的認同度。
我覺得,這其實就是小米準備重啓 MiOS 的出發點。
網傳 MiOS logo
其實這兩年,小米、以及其他幾家廠商在軟件生态上面做的事,和華爲差不多——都在搞互聯,都在搞遠超越原生安卓的深度定制化。
像小米現在,也有小米妙享互聯,能夠實現音樂、畫面、網絡等等信息的流轉。
而且小米在智能家電上的成績,是米、 O 、 V 幾家裏面做的最出色的——小到插座、大到電視,隻要談論智能家居,你很難離開小米。。。
比如我家。。。
而爲了強化這個概念,其實小米已經在兩年前有過一次操作了。
随着 MIUI 13 發布,電視端的系統被重新命名爲 MIUI TV ,智能音箱上的系統被重新命名爲 MIUI HOME 。
而這次的 MiOS ,貌似要把 TV 、 for HOME 之類的後綴都砍掉,品牌形象更統一了。
而且說實話,以小米對目前安卓的魔改之深,還把它叫 "UI" 不叫 "OS" 确實有點兒過分。。。
程序員吐槽開發 app 甚至需要對小米做特殊判斷,圖片來源:小劉不是程序員
根據目前的消息, MiOS 就是把目前各個端的 MIUI for XXX 改個名、形象更統一,可能設計上面也會有調整。
多的内幕确實也沒有,連 " 爆料王 " 這次都不敢說話了。。。
不過既然把名字從 UI 換成了 OS ,那麽我覺得以後的小米,肯定得對用戶體驗上有更高的要求。
目前來說,因爲小米沒有像華爲一樣被制裁,所以它确實不需要重新造輪子,從頭自研一整個操作系統——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講,這樣不太合理。
當然了,假如小米真的做了,那我得跟一句 " 小米 NB" 。
但是我覺得, MiOS 至少得體現出一些其他方面的誠意:
比如更流暢、老設備的支持更友好——新設備上的體驗好隻是基礎,老設備的體驗好才能真的收獲大家的口碑。
就說當年鴻蒙手機版剛出來,多少人等着看樂子,結果 Mate 10 更新完的都不卡,老花粉們嗷嗷嗷排着隊的升級。
等 MiOS 發布之後,小米可以做到這點嗎?這些話,也是我作爲一個深度小米用戶,之前跟小米的小夥伴交流時說過的。
假如小米 6 也能升級 MiOS ,也流暢不卡,能讓更多人從中受益,那我覺得小米創造 MiOS 的初心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