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在工作,孫子在待業;老子下崗,兒子啃老;中學分流,不想生娃。35 歲,你們嫌老;60 歲,你們嫌小。
網民用段子來表達了對延遲退休的不滿。
看看實際數據:16-24 歲青年失業率創出 20% 的曆史新高。4050 人員的失業率也創出了 19% 的曆史新高。青年還可以送外賣,4050 人員隻能打零工。龐大的失業者不分學曆高低,再就業的難度都非常巨大。
再看增量,2022 年新增畢業生 1076 萬,總量和增量雙雙創出曆史新高。可以,畢業生就業去向落實率創出 30% 的曆史新低。受口罩限制、經濟下滑、行業退潮、貿易減少等影響,1000 多萬職高畢業生(非大學畢業生)60% 找不到合适工作。
新增大學畢業生和職工畢業生,疊加失業、裁員、下崗的人群,彙成了一條失業大軍的大江大河。你看,所謂靈活就業人員已經暴增到 2.4 億人以上,難道大家都去送外賣、跑滴滴、擺地攤嗎?
還有一個恐怖的情況:中考将進行強制分流,50% 的孩子是無緣上高中的,強制分流到職業學校或技工學校。這些職高畢業生,本來是要流向能大量吸納就業的通用操作、服務崗位的。
結果呢?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人就等着取代他們呢?
正如一個老段子:BP 維修專業的人還沒有畢業,BP 機先畢業了。
本來,在十四五期間,原來的 " 嬰兒潮 " 迎來 " 退休潮 ",預測每年将退休 2000 萬人,正好可以騰退 2000 萬的崗位。那麼,每年畢業大學生 1000 萬人和職業技工 1000 萬人,不是正好可以對沖嗎?
結果,社會一錘定音!延遲退休在 2026 年實施(在 2025 年至 2027 年之間)。很多職場人實在想不通:孫子找不到工作,爺爺還要延遲退休,究竟是為了什麼?誰在獲益、誰在流淚?誰願意登上曆史上第一波延遲退休的 " 早班車 "?
如果 2026 年實施延遲退休,1966 年出生的男性正好達到 60 歲、1971 年出生的女性幹部正好達到 55 歲、1976 年出生的女性工人正好達到 50 歲、1981 年出生的特殊工種女性正好達到 45 歲(提前 5 年退休)。本來可以正常退休了,但是,他們首當其沖,成為第一批不得不 " 上車 " 的人。
幾家歡喜幾家愁。這四種人獲益匪淺,這四類人欲哭無淚。到底是誰願意登上 " 早班車 " 呢?
【1】國企的管理者笑了,一線普通員工哭了。
民企和私企不存在好與不好的問題,他們實行市場化的機制,隻要能賺錢不分年齡大笑。可以,國企的管理者不實行市場化原則,在位時可以拿年薪制,一般的起步價是幾十萬元,上百萬的也不少見,延遲退休一年就可以多賺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如果讓他們退休,他們一文不值。
可是,國企裡的一線普通員工不願意延遲退休的。一線的普通員工主要有四種,一種是正式員工,隻有四五千元的工資;一種是勞務派遣工、業務外包工,還有一種是其他社會化臨時用工,他們一般隻有三四千元的工資。反正工資水平跟養老金水平也差不多,誰願意拖着老腿繼續勞動呢?
【2】機關單位的工作人員笑了,靈活就業人員哭了。
我們要知道在機關部門裡,可不一定都是優秀的工作人員,也存在很多像馬大姐一樣的 " 閑人 "。他們的工作既穩定又清閑,沒有績效壓力,福利待遇真不錯,想請假就請假,上班還能吃食堂,連做飯都省了。他們延遲退休,多領幾年高工資、多享受幾年高福利,等退休了還可以領取更高的養老金。
别忘了社會上還有一大批沒有單位繳社保的靈活就業人員。目前,全國已經有高達 2 億多靈活就業人員,這支隊伍随着裁員、失業形勢的加劇,還會不斷壯大。靈活就業人員的工作不穩定,收入不穩定,也沒有單位替他們繳納社保,他們要麼不買社保,要麼是從牙縫裡擠出錢來全額買社保,經濟壓力進一步加大。
【3】事業編的女性笑了,私企民企的女性哭了。
包括教師、醫生、報社、電視台等事業編人員,當然還有央企、國企裡的女性員工,充分享受了 " 圍城 " 的保護。比如,她們生三胎可以随時請産假,單位還要慰問,工會還要給 2000 元生育獎勵,想延長産假就延長産假。生完三胎回來上班,事業發展并不受影響。
私企民企裡的女性員工就沒有這麼好的待遇了。她們不敢生孩子,在面試時都不敢說自己結婚了。如果生了孩子,那就面臨着失業的危險,生完三胎後重返職場,幾乎沒有公司願意招聘她們了。
【4】各級領導人員笑了,4050 人員哭了。
職場上永遠都是 " 二八定律 ",20% 的領導人員占據了 80% 的資源和利益,80% 的普通打工人隻能争搶剩餘 20% 的利益。不僅僅是薪酬福利,還有權力帶來的荷爾蒙,職位帶來的激素藥,難怪有人說,權力是男人的春藥,是女人的玻尿酸。不管男女,無人不貪戀權勢,恨不能永遠不退休。
然而,想一想那些 40 歲下崗的女性、50 歲失業的男性,再也沒有單位原因招聘他們,他們哪怕想找一個保潔和保安的工作都難,因為很多單位都招聘退休老人當保潔和保安啊。4050 人員連工作都找不到,你們還讓他們延遲退休?
PS:你覺得有道理嗎?請轉發給親朋,促進政策更加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