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 文 在新能源車險上線 2 年後,車主吐槽 " 投保難 "" 續保難 " 的聲音再次出現。對此,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近期下發通知要求 " 商業保險公司不得拒保交強險,商業險願保盡保,同時要求險企全面排查整改,不得在系統管控、核保政策等方面對特定新能源車型采取‘一刀切’等不合理的限制承保措施 "。
當下正值新一年新能源車險續保期,監管出手指導險企做好新能源車險服務非常及時和必要。不過,我們也注意到,天平另一端的險企也在抱怨盈利難甚至虧損。爲何新能源車險會出現這種兩頭 " 叫屈 " 的情況?這和新能源車、新能源車險是新生事物有很大關系,包括監管、險企、消費者在内的市場各方需要加深對這一新生事物的認知。
就新能源車而言,其與傳統燃油車有很大的差異。除了動力運行原理是電池 + 電機 + 電控外,新能源車還搭載了大量傳感器和智能設備,且這些核心零部件成本占到整車的一半,這意味着保險風險管理的邏輯發生了改變。更重要的是新能源車還未經曆一個完整的生命周期,且動力電池技術更新叠代加速,其使用風險如何仍然有待觀察。就新能源車險而言,産品面世才 2 年時間,産品設計、定價能否匹配新能源車出險情況,能否讓廣大新能源車主得到更好的專屬保障,能否讓險企在商業經營上實現可持續性,還需要數據的不斷驗證,進而對險種産品進行更新優化。
不過,從險企這兩年的經營數據看,新能源汽車商業險出險率達到了 35%,高于傳統燃油車不足 20% 的出險率,同時新能源汽車商業險案均賠款也高于傳統燃油車。無論是高出險率還是高賠付成本,都讓險企承保出現虧損,不利于調動其服務新能源車風險保障的積極性。此外,以家庭自用車性質投保的新能源車,卻用來從事具有營運性質的 " 網約車 " 業務,提高了險企的賠付風險,更加劇了新能源車險的經營虧損困境。
面對這種困境,我們認爲,還是要回到商業可持續原則,在市場化改革的方向上尋求解題路徑。監管部門應加強引導和規範,鼓勵市場競争和創新。同時,通過出台相關政策,優化監管環境,減少對險企開展業務的過度限制,使新能源車險市場更具活力。我們注意到,現在更多的車企在進入車險行業,希望它們的加入能爲新能源車險提供新的探索路徑。當然,也應加強對險企的監管力度,防止因追求短期利益而出現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爲。
險企應該加強與新能源汽車産業鏈的合作,共同探索合理的保費定價機制。例如,可以通過與汽車制造商、維修廠商合作,獲取更多關于車輛性能、維修記錄等信息,以便更準确地評估風險、制定保費。此外,險企還應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相關技術和出險經驗數據的研究分析,提升自身的風險管控能力。同時,險企也需要加強宣傳力度,提高消費者對新能源車險的認知度和接受度。
新能源車上智能設備的廣泛應用,讓 UBI(基于使用量而定保費的保險,基于車主個體駕駛數據定價而非傳統保險依賴的大數法則)走入現實。這種基于不同性質的車輛、不同駕駛習慣的車主而匹配千車千面的定價,或是破解新能源車險困境的未來方向。當然,數據的采集需要在個人隐私、車企數據隐私保護與商業化運用之間尋求平衡。要讓新能源車險走在良性發展的軌道上,需要監管、險企、車企、消費者以及相關行業協會的共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