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8 日晚,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 東風汽車 ")發布 2023 年中期業績報告。财報顯示,集團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 456.77 億元,同比增長 2.9%;母公司權益持有人應占溢利 12.70 億元,同比下滑 76.9%;
合資品牌整體表現低于市場水平,直接影響東風汽車的利潤表現,這也是東風汽車增收不增利的主要原因。據了解,報告期内東風汽車應占合營企業溢利及虧損 14.03 億元,較同期減少 38.22 億元,其中東風有限減少 17.60 億元,東風本田減少 15.14 億元。
财報顯示,2023 年上半年東風汽車銷量爲 94.55 萬輛,同比下滑 23.4%,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 11.96 萬輛,同比下滑 7.0%。東風集團股份董事長竺延風表示,2023 年以來,中國汽車市場仍處于恢複階段,運行依然面臨較大壓力,整體需求依然不足,細分市場走勢分化明顯。
具體品牌來看,合資品牌中,上半年東風日産銷量 33.52 萬輛,同比下滑 28.02%;廣汽豐田爲 22.70 萬輛,同比下滑 32.80%;神龍汽車爲 4.42 萬輛,同比下滑 21.56%;自主品牌也不好過,東風柳汽銷量 5.80 萬輛,同比下滑 30.06%,而東風乘用車爲 5.24 萬輛,同比下滑 37.68%,僅東風岚圖實現增長 118.54%,但銷量僅 1.50 萬輛。
據《汽車行業關注》統計,東風日産和東風本田占集團總銷量 59.46%,而東風柳汽和東風乘用車僅 11.67%。也就是說,合資品牌仍然是東風汽車的主要銷量來源,合資品牌的表現将直接影響東風汽車的表現,未來東風汽車的增長動力主要來自新能源汽車,但以東風岚圖爲主的新能源品牌陣營卻難堪重任。
合資品牌路在何方?不管是東風日産還是東風本田,日子都很難過。
在燃油車時代,日系車有着不錯的品牌知名度和良好口碑,皮實、耐用、省油等标簽給其帶來一定的溢價能力,但在電動車時代,這些原有的認知标簽已經無法支撐其溢價。作爲電動車的後來跟進者,日系品牌所面臨的對手不再是以前的大衆、通用等老牌巨頭,而是比亞迪、埃安等中國品牌。
目前,日産國産車型包括軒逸、逍客、天籁、奇駿、勁客、藍鳥、樓蘭等,其中軒逸是東風日産的主銷車型,也是合資緊湊型車的常青樹車型,上半年軒逸累計售出 15.86 萬輛,占東風日産品牌總銷量 53.7%,而軒逸銷量的下滑,也直接影響東風日産的整體表現。與此同時,東風日産其它車型銷量也十分堪憂,包括天籁和逍客,上半年銷量分别爲 3.92 萬輛、4.88 萬輛,而諸如藍鳥、途達、骐達等車型更是慘不忍睹。
7 月 16 日,東風本田官方宣布:2025 年前電動化比例達到 50% 以上,2027 年後不再投放燃油新車,2030 年前累計推出 10 款以上純電車型。不過,以當下的市場表現來看,東風本田純電車型銷量并不理想,雖然東風本田的轉型決心堅定,但其取得的成果卻有待考驗。
此前,東風汽車集團在 2022 年财報中定下了 "2023 年沖擊 300 萬輛 " 的目标,而上半年銷量 94.55 萬輛,目标完成率爲 31.5%,想要完成目标十分艱難。
對于東風汽車而言,想要完成銷量目标必須依靠自主品牌。8 月 16 日,東風汽車啓動東風乘用車新能源戰略,對自主乘用車新能源事業進行重大管理體制調整。調整後,東風汽車将一體化管理東風風神、東風 e π 和東風納米。其中,東風風神将加快從燃油車向節能車轉型,東風 e π 定位面向主流市場的電動化品牌,東風納米爲面向小型細分市場的純電品牌。
東風汽車并不是個例,背後折射出了眼下合資品牌在中國汽車市場的 " 窘境 ",包括隸屬于長安汽車集團的長安福特、長安馬自達,隸屬于上汽集團的上汽大衆、上汽通用,隸屬于廣汽集團的廣汽豐田、廣汽本田,在 2023 年的表現都不太理想。
合資品牌的式微,自主品牌的迎頭追趕,已經成爲中國汽車市場最真實的寫照,也透露了合資品牌在國内市場的尴尬地位。此前,合資品牌統治中國汽車市場 20 多年,中國汽車品牌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但如今的自主品牌已經逐漸成爲全球車企追趕的目标。
汽車行業關注 人氣汽車新傳媒
每天分享有價值的汽車新聞
汽車人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