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杜濤 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發 2023 年國債 10000 億元,增發的國債全部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災後恢複重建和彌補防災減災救災短闆,整體提升我國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10 月 24 日閉幕的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國務院增發國債和 2023 年中央預算調整方案的決議草案,明确了上述安排。
按照安排,增發國債資金今年拟安排使用 5000 億元,結轉明年使用 5000 億元。據财政部介紹,資金将重點用于八大方面:災後恢複重建、重點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災害應急能力提升工程、其他重點防洪工程、灌區建設改造和重點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城市排水防澇能力提升行動、重點自然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工程、東北地區和京津冀受災地區等高标準農田建設。
相關政策人士對經濟觀察網表示,此次增發國債的重要原因在于地方暴露了在防災減災救災方面的短闆弱項。部分資金将通過轉移支付,以項目的方式下達,申報項目基本也是與自然災害相關的部門,其中用于災後重建的資金預計年内下達,其餘資金用于防災減災救災補短闆的項目,預計明年下達。
中财 - 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資研究所執行所長溫來成告訴經濟觀察網:" 從地方财力支出的角度來看,北方和東北水災比較嚴重,災後重建的支出比較大,增發國債,一方面支持災害重建,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在年前使用 5000 億元,對地方經濟的發展也有一定的拉動能力。"
此次國債 " 按特别國債形式管理 ",但與 2020 年萬億特别國債不同的是,此次國債列入中央赤字。從列入赤字這一特征,此次增發的國債與此前中國一度長期發行的 " 長期建設國債 " 有共同之處,财政部曾分别在 1998 年 8 月、1999 年 8 月、2000 年 8 月增發 1000 億、600 億、500 億元的 10 年期國債,也叫長期建設國債,三次均通過調整赤字規模的方式實現增發,三次國債資金主要用于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建設性支出。
此次增發國債後,2023 年全國财政赤字由 38800 億元提高至 48800 億元,中央财政赤字由 31600 億元增加到 41600 億元,預計财政赤字率由 3% 提高到 3.8% 左右。2021 年中央财政赤字率按 3.2% 左右安排,此次增發國債之後,2023 年将成爲近年來赤字率最高的一年。
溫來成認爲,3% 的赤字率指标 " 約束 " 隻是歐盟的一個标準,在特定的年份可以突破。目前中國經濟所面臨的經濟形勢有一定的壓力,通過發行國債,提高抗災救災能力,促進經濟增長,也是一種現實的選擇。
3% 的指标是歐盟财政要求的一項參考指标。歐元區的歐盟成員國規定了兩大财政紀律:一是财政赤字不能超過當年 GDP 的 3%;二是政府債務餘額占 GDP 的比率不能超過 60%。中國中央财政赤字率長期維持在 3% 以下,因此 3% 也被認爲是中國赤字率的潛在約束。
此前市場對于增發國債的預期也在一萬億元左右。10 月 13 日,興業研究《特别國債的猜想:方式及影響》中測算了增發國債對基建投資增速的影響," 假設新增 1 萬億特别國債,則其資金使用分兩種情形,情形一:該筆資金在 2023 年内使用,将額外拉動 2023 年基建投資增速 4.7 個百分點;情形二:該筆資金在 2024 年使用,假設 2023 年全年基建增速保持在 8 月末水平,則該筆資金将額外拉動 2024 年基建投資增速 4.3 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