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劉邦越敗越強?讀了《資治通鑒》這段故事,我頓時明白了,不是他多強,而是他有自己的制勝之道。
公元前 204 年 6 月,項羽打跑了彭越。聽說劉邦率軍又駐紮在成臯,項羽馬上領兵西進,快速攻下荥陽,生擒周苛。
項羽對周苛說:你如果歸降我,我就命任命你爲上将軍,并且封給你三萬戶的封地。
這麽好的條件,周苛居然不投降!
不投降就罷了,周苛還罵道:你還不如趕快投降漢王,眼看着就要被俘虜了,你絕對不是漢王的對手。
項羽聽了非常生氣,周苛的下場那就慘了,被項羽給煮了!
這就有點奇怪了,周苛爲什麽非要選擇求死?而韓王信一樣戰敗被生擒了,他卻歸順了項羽。
投降也是一種生存之道呀。
簡單來說,因爲韓王信是劉邦的分封的一個諸侯王,算是劉邦的創業夥伴,談不上背叛,有利就進,無利就退。
周苛是給劉邦打工的,講究的是忠義禮智信。
這就是兩個人本質的不同。
《資治通鑒》原文
六月,羽已破走彭越,聞漢複軍成臯,乃引兵西拔荥陽城,生得周苛。羽謂苛:" 爲我将,以公爲上将軍,封三萬戶。" 周苛罵曰:" 若不趨降漢,今爲虜矣;若非漢王敵也!" 羽烹周苛,并殺枞公而虜韓王信,遂圍成臯。
而劉邦一看,項羽攻下了荥陽,又向成臯包抄過來,趕忙帶着夏侯嬰,乘一輛車子從成臯的北門出來,接着北渡黃河,夜宿在小修武的一家客棧中。
第二天,不等天亮,劉邦假稱是漢王的使者,駕着馬車直接進入趙軍的營地。
張耳和韓信還在睡大覺,劉邦則是進入他們的卧室,拿了他們的兵符印信,召集軍隊的将領,調換将領的職位。
而張耳、韓信起床之後才知道,原來是漢王來了,頓時大吃一驚。
劉邦這時候,已經拿到了軍權,穩住了軍隊。
劉邦毫不客氣地訓斥兩個人一番之後,讓張耳繼續在趙地收攏部隊,招兵買馬。
同時,封韓信爲相國,讓韓信征集一些兵馬,去攻擊齊國。
而成臯的将領得知漢王在修武,一個一個的從成臯逃出來,團結在劉邦身邊。
而楚軍也順勢拿下了成臯,想繼續往西打。劉邦則是率領軍隊駐紮在鞏縣,阻擋楚軍西進。
這應該是楚漢戰争的時候,項羽的軍隊打到的最西邊位置。
項羽那麽能打,卻始終沒有再次看到函谷關,不得不說,漢軍這邊其實也非常厲害。
這是劉邦潰敗的一段故事。
漢王逃,獨與滕公共車出成臯玉門,北渡河,宿小修武傳舍。
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卧内,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将,易置之。
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既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徇行,備守趙地。拜韓信爲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
但是,即便是在潰敗的時刻,劉邦也并沒有慌亂,而是有自己的打算。
你想想,劉邦爲什麽要在小修武先住一晚上?既然都跑路了,爲什麽不直接趕一趕,連夜進入韓信和張耳的軍營呢?
絕對不是跑累了需要休息,而是他有自己的思考。這也是領導的心機、城府和智慧,更有劉邦的制勝之道。
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第一,有心機、有城府。
劉邦這麽狼狽地逃過去,逃到韓信和張耳的軍營,雖然說也是自己的軍隊,但是這麽狼狽地出現張耳和韓信面前,這些将領會怎麽看他?
漢王也不怎麽樣啊,我居然跟着這樣一個廢物。
難免會讓下屬輕視,難免會讓自己威信掃地,甚至會激發下屬的反叛之心,讓下屬有了獨立的心思。
所以說,劉邦有這種顧慮,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作爲領導,不要讓下屬看到你狼狽不堪、手足無措、情緒失控等,那些負能量的一面,這不是掩飾,而是自我保護和領導智慧。
第二,把安全控制在自己手中,把自己的命運掌握在手中。
萬一張耳和韓信有其他的心思,把劉邦殺了,軍隊恐怕就徹底成了他們的了。
這就是要把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寄托于他人的道德水準。
第三,不要小瞧人性。
人性之惡,并不是我們所能猜測出來的,而是你基于自身安全,防備人性之惡。
劉邦帶着夏侯嬰,兩個人大半夜,隻身進入韓信和張耳的軍營會有什麽後果?
萬一韓信翻臉不認人,怎麽辦?
韓信,一個反骨仔;張耳,一個合作夥伴。
這倆人,靠得住嗎?并不是完全可靠的。
萬一這兩個人翻臉了,劉邦可能就完蛋了。
第四,恩威并施。
劉邦奪掉了張耳和韓信的軍權,讓張耳負責管理趙國,封韓信爲相國,整頓軍隊,去平定齊國。
相當于,給倆人升職了,但是,劉邦肯定不是心裏過意不去,他這麽做,完全就是領導的管理之道,打一巴掌給一個甜棗。
敲打下屬,又激勵下屬。
第五,強幹弱枝。
老大劉邦敗仗連連,而韓信和張耳的軍隊卻越來越強大,劉邦不得不考慮削弱他們,避免他們太過強大了。
小弟過于強大,自己這個老大,成爲了弱勢的一方,那可不行!
所以,一定要強幹弱枝,削弱下屬,這也是劉邦的考慮之一。
第六,張耳、韓信自然也有問題。
這倆人很明顯,在管理上出了大問題。
随便來個使者,就可以進入他們的大帳,拿走兵符印信,很明顯,管理太過松懈了。
如果是治軍像周亞夫的細柳營,劉邦還有這種機會嗎?肯定沒有了!哪怕他表明他是老大,恐怕也進不去。
第七,分散投資,借勢而爲。
劉邦爲什麽越敗越強?
他在跟項羽荥陽對峙的時候,張耳、韓信已經在幫他練兵了,大後方還有蕭何。
劉邦爲什麽不逃到關内,而是去張耳、韓信的軍營?
你想想,劉邦跟項羽打生打死,張耳、韓信卻在大營中有規律地早睡晚起,這人到底在搞什麽,由不得劉邦不小心,劉邦更是借着戰敗,順勢去收了這倆人的精兵,繼續跟項羽對峙。
而劉邦這次修武奪權,充分體現了他的謀略智慧。
說起來,好像也不是很不厚道。但是,韓信、張耳的平定趙國的軍隊,也是劉邦出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劉邦這麽做,也沒有錯。
當然,更深層次,這也是劉邦對人性的洞察,以及對自身安全的考慮,更是大局的需要,這就是劉邦的借勢之道,以及順勢而爲的手段。
這是專欄第 222 節,觀看更多專欄的内容,歡迎訂閱我的專欄,爲你解讀《資治通鑒》中的領導智慧和成事之道。
煮酒論英雄,讀史通謀略。
關注我,每天爲你分享讀史感悟。
作者介紹
李子霄,自媒體專欄作家,暢銷書作者。
著有暢銷書《門道:讀一頁就有用的資治通鑒》。
長期解讀《資治通鑒》,深耕職場管理領域 17 年。
關注我,每天爲你分享領導智慧與成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