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本文來自網絡公開資料。
責編 | 若風 排版 | 五月
第 7737 篇深度好文:4835 字 | 12 分鍾閱讀
商業思維
筆記君說:
不知道你是否有以下這些經曆?
年初立下 " 今年要減肥 " 的目标,但體重還是繼續增加;
月初立下 " 這個月要多拿 10 份單子 " 的豪言壯語,但還是沒有做到;
立下 " 我要考上理想的學校 ",結果卻經受不住遊戲 / 電視劇的誘惑,次次考試失利
……
一次次的目标落空,本質上是因爲我們被當下所誘惑,沒有學會延遲滿足感。
就像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所說:" 很多人人生中一半的問題,都是因爲沒有延遲滿足造成的。延遲滿足感的本質是克服人性弱點,而克服弱點,是爲了更多的自由。"
筆記俠 " 雙節讀書 " 專欄第六期,我們以 " 延遲滿足感 " 爲主題,以張一鳴推薦的《少有人走的路》爲主,與大家一起修煉自律,走向心智成熟。
一、延遲滿足,是爲了更多自由
" 延遲滿足 " 概念,來自于作者沃爾特 · 米歇爾從 1960 年開始的一項名爲 " 棉花糖實驗 " 的兒童心理研究。研究人員會在被實驗的孩子面前放一顆棉花糖,并告知他們如果可以在 20 分鍾内忍住不吃,則會獲得第二顆糖。
而對這些兒童的跟蹤觀察顯示,大部分可以堅持等到第二顆糖的孩子,後來的學業成績更佳。他們的社交與認知能力更強,在面對挫折與壓力時也比同齡人應對更爲自如。到中年時,他們事業成功與家庭和睦的的比率也比那些不能堅持等待 ( 低延遲 ) 的人更高一些。
這項延續了近半個世紀的實驗最終說明了一個問題:自我控制不是單純靠堅持或者說 " 不 " 就可以實現的,而是要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而這個思維模式就是 " 延遲滿足 "。
自控力雖然不能承諾成功和美好的未來,但很多時候能幫助我們做出艱難選擇,爲實現目标而堅持努力。它不僅是一種技巧,更能在個人的長期發展中幫助我們内化目标、塑造人生價值觀并建立逆境中的頑強抵抗力。
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是堅定的 " 延遲滿足 " 推崇者。他還專門發布了《少有人走的路》圖片,解釋什麽是 " 延遲滿足感 " ——簡單來說,是爲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
二、極度自律的張一鳴
《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開篇就談到:人生苦難重重。而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現在承受痛苦,将來就可能獲得更大的滿足感;而現在不謀求解決問題,将來的痛苦會更大,延續的時間也更長。
推遲滿足感,意味着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張一鳴是如何在具體的人生實踐中利用延遲滿足感的。
1. 工作不分你我,做事不分邊界
2005 年,張一鳴大學畢業,開始北漂,他經曆了失敗的創業項目後,加入了剛創業不久的在線旅遊網站酷訊。他從一個普通工程師做起,在工作第二年就開始管四、五十個人的團隊,負責所有的後端技術。2007 年時,他已經是酷訊的技術委員會主席。
在一次分享演講中,有人問他:爲什麽你在第一份工作就成長很快?
他談到,自己之所以能夠迅速成長,迅速升遷,得益于自己的 2 個特質:
第一,工作不分哪些是我該做的、哪些不是我該做的。
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後,對于大部分同事的問題,隻要我能幫助解決,我都去做。當時,Code Base 中大部分代碼我都看過了。新人入職時,隻要我有時間,我都給他講解一遍。通過講解,我自己也能得到成長。
工作前兩年,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十二點一點回家,回家以後也編程到挺晚。确實是因爲有興趣,而不是公司有要求。所以我很快從負責一個抽取爬蟲的模塊,到負責整個後端系統,開始帶一個小組,後來帶一個小部門,再後來帶一個大部門。
第二,做事不設邊界。
當時我負責技術,但遇到産品上有問題,也會積極地參與讨論,想産品的方案。
很多人說,這個不是我該做的事情。
但是,做更多事情,讓我得到很大的鍛煉:
再舉個反例。我有個前同事,理論基礎挺好,但每次都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就下班了。
他在這家公司待了一年多,但對網上的新技術、新工具都不去了解。他就需要有人幫他做後半部分,因爲他自己隻能做前半部分。如果前端、後端、算法都去掌握、至少有所了解的話,那麽很多調試分析,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做。
延遲滿足感,會讓你願意主動做更多,得到更多的鍛煉,而不是去斤斤計較 " 這是不是我該做的事情。"
2. 不滿足當下,有更高的目标
張一鳴的大學同學有不少技術、成績都比他好。
畢業後,有的同學加入銀行 IT 部門,隻是爲了快點解決北京戶口,或者當時有些機構有分房補助,可以購買經濟适用房。
但 10 年過去,張一鳴再談到他們,卻說,很多人沒有達到理想的預期。
後來,張一鳴就在想一個問題,如果自己不甘于平庸,希望做得非常好的話,其實不會爲這些東西擔心。
但如果一個人一畢業,就把目标定在這兒:在北京市五環内買一個小兩居、小三居,把精力都花在這上面。
他的行爲會發生變化,不願意冒風險。
而延遲滿足感,會讓你有更高的目标,定更高的标準,也許你前兩年變化得慢,但 10 年後再看,肯定會非常不一樣。
3. 用算法調試自我
頭條有一位高管,隻用了兩個字形容張一鳴—— " 恐怖 "。
在張一鳴眼裏,自己就是一台行走的精密機器,無論是行爲、還是情緒,都可以被調試優化:
他覺得睡覺是一件特别無聊的事情,但因爲身體需要,他又會保證自己每天必須睡足 7 個小時,将自己調試到最佳狀态。
談戀愛需要最優解:如果世界上适合我的人有 2 萬個,我隻要找到這兩萬分之一就可以了。在可接受範圍的近似最優解。
他的情緒可以設計,并得出了有效結論:最好的狀态是 " 在輕度喜悅和輕度沮喪之間 "。工作中極其克制,幾乎沒有情緒波動。遇到問題,他最激烈的情緒表達不過是 " 怎麽會是這樣 "。
他将一天的時間切割成小塊,精準地去完成時間表中的每一項計劃,經過反複實驗後發現效果不佳,就優化 to do list。發現 bug,立刻調整實驗方向,探尋自身專注高效的波峰。
" 延遲滿足感 " 是張一鳴推崇的準則:" 如果一件事情你覺得很好,你不妨再往後延遲一下,這會讓你提高标準,同時留了緩沖。"
每個人一生都面臨無數選擇:從談戀愛到找停車位,從高考報志願,到菜場買雞蛋,選擇一直在向邊。什麽時候應該把選擇權交給命運、困惑茫然的時候應該如何做出選擇?
在做決策時,張一鳴總是會通過一系列參數選擇,将問題歸結爲一個概率分布,然後去求最優解或近似最優解,以求提前布局。
張一鳴回答說:" 我覺得,大部分重要決策,我在創業之初頭三個月就基本做完了。"
2015 年,張一鳴跟同事分享了 2012 年創業之初寫過的一個 PPT,團隊發現頭條的發展軌迹與當初的預估基本相同。算法量化、有限資源、擇優而行,這一法則,被張一鳴運用的爐火純青。
這種思維能力,并不是突然出現。
2001 年,張一鳴填報高考志願,在選擇大學上,他也曾猶豫。最後,他列出了五個參考維度:下雪、靠海、離家遠、綜合性大學、大城市。綜合滿足這些維度的學校,隻有南開大學了。
沒有一點糾結,也沒有和父母商量,就很容易決定了。
一次次的決策過程,充分體現了張一鳴人生的特點:定下目标,選好參考維度、容忍底線,然後綜合評分,得出最優解。計算得失得出答案後,不回頭,不糾結,向前看。
三、普通人如何修煉延遲滿足感?
1. 習慣成自然
既然延遲滿足要求我們在挑戰和誘惑面前堅定不移,那麽最好的做法就是試着把這些積極的行爲常态化。例如,每天刷牙洗臉就不需要毅力,那是因爲我們已經養成習慣了。
2022 年 12 月 21 日,更新了 3652 天的 " 羅胖 60 秒 " 落下帷幕,有人問羅振宇是如何堅持下來的,他說," 最根本的答案還是,把目标,轉換成習慣。"
起初實踐這個方案會有些困難,但持續一段時間之後,你會發現 " 延遲滿足 " 變得不再那麽痛苦,甚至你開始沉迷于一個好習慣的養成。
2. 目标有層次,内在有驅動
在走向大目标的過程中,我們也要設立一些裏程碑目标。如果大目标的時間截止是在年底,我們現在就要拆分出這個月要達到什麽,爲此每周、每天要做什麽。
并且,完成一個小目标時,給自己一個獎勵,從而建立一個正反饋的循環系統。
這樣,當你收到的正反饋越多,成就感越多,你的動力就越足,表現也會更好。
稻盛和夫在《成功激情》一書中,提到了一句話:" 心不喚物,物不至。"
當你内心不極度渴望做一件事的時候,這件事就不會發生。而你極度渴望,你才會有足夠的自驅力,願意爲之付出努力。
就像張一鳴說的 " 你最終會成爲你想要的樣子——如果你真的非常想。雖然聽起來有點唯心,但是強大的願望确實非常重要。"
3. 不要拖延,養成今日事今日畢的習慣
不要把今天的事情交給明天,你今天的拖欠,都會成爲将來的債務,你遇到的問題會越來越多,最終一發不可收拾。
那麽,如何養成今日事今日畢的習慣?
TDL(待辦事項列表)是一個很好的工具,每天把需要做的事情按照輕重緩急排列,要事當先,并且思考它的方法和策略,努力做完,且做好這件事。
每完成一件事,你就打一個勾,時刻提醒自己。萬一真的沒有完成,也要及時地複盤和思考,爲什麽沒有完成?如何改進,并且精進?
想都是困難,做都是辦法。别拖延,在走向目标的道路上,幹就對了。
4. 堅守長期主義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體兩面的,我們身上都有短期主義的影子。更看重眼前的收益,是人性的組成部分,況且未來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對于普通人來說,面臨的當前壓力或眼前誘惑越大,人的短視的一面就相對越容易被激活,人就越容易表現出短期主義的傾向。
但就根本而言,短期行爲表面看來是理性的選擇,但從長遠來看,其實恰恰是非理性的,因爲這種短期行爲是以明天爲代價換取眼前的利益。
從進化的曆史可以清楚看到:短期行爲隻是基于生存的本能,長期主義才是真正成熟的标志。不管對個人還是對組織都是如此。
是否具備這種未來的取向,以及未來取向的高低,其實也是優秀的人和平庸的人、優秀的組織和平庸的組織之間的區别。
結語
人生,就是一個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
問題能啓發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問題是我們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
當我們碰到痛苦和問題時,最好的應對辦法是直面它,而不是逃避。因爲盡可能早地面對問題,意味着把滿足感向後推遲,放棄暫時的安逸或是程度較輕的痛苦,去體驗程度較大的痛苦,這才是對待問題和痛苦最明智的辦法。
一直以來,張一鳴都是這樣做的。
參考來源:
1.《張一鳴:我遇到的優秀年輕人的 5 個特質》,筆記俠;
2.《能成事的人,都有強烈的目标感》,筆記俠;
3.《張一鳴:那些逆襲的年輕人,都有自己的底層思維》,純潔的微笑;
4.《少有人走的路》,斯科特 · 派克;
5.《張一鳴:不甘平庸的年輕人,全都有同一個特質》,插座 APP。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關于 " 延遲滿足感 " 話題,推薦延展閱讀:
如果您對延遲滿足感還有不一樣的見解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互動。
我們将每日抽取一位留言參與者(以評論點贊數爲準),送出筆記俠簽名版新書《筆記俠高效筆記法》以及小編推薦好書一本。
最後,祝大家假期快樂!
分享、點贊、在看,3 連 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