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婦女節到了。
魚叔在這裏祝廣大女性,節日快樂。
在這個特别的日子,我想給大家講一個最近給我很大震撼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角,是位赫赫有名的藝術家。
她啓發了王家衛、杜可風的創作。
更厲害的是,她也是一位社會運動家。
曾單挑世界數一數二的權貴家族,揭穿了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醫藥黑幕。
相關事件,被改編成了豆瓣 9.4 分的美劇《成瘾劑量》。
雖說如此,她卻又絕不符合常規正面的大女主形象。
争議和「黑料」從來不少。
以大尺度的床照、家暴照片爲人所知。
自曝靠出賣身體成名 ……
這究竟是怎樣一位奇女子?
咱們這就來看一看,由當事人親自參演、講述的影片——
此片堪稱年度黑馬。
作爲一部紀錄片,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勇奪金獅獎,并獲得今年的奧斯卡提名。
導演勞拉 · 珀特拉斯,2014 年拍出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第四公民》,還原了斯諾登揭發美國國安局監控醜聞的始末。
這部影片延續了前作大膽、反叛的精神。
聚焦于藝術家南 · 戈爾丁放浪不羁的創作生涯和人生故事。
南 · 戈爾丁,美國最受矚目的攝影家之一,是時下流行的「私房照」的鼻祖。
即使沒有聽過她的名字,對她的藝術風格也一定不會陌生。
她影響了很多電影的影像風格。
其中包括王家衛的《春光乍洩》。
片中夢幻的場景、強烈的色彩、欲念的湧動,都十分接近南 · 戈爾丁的攝影觀感。
美術設計張叔平和攝影師杜可風在接受采訪時也都多次提及她的名字,甚至會直接照搬其照片中的牆紙。
《即興美指遇上即興導演——專訪張叔平》
南 · 戈爾丁的人生經曆,更可看作一部跌宕起伏的電影。
她從小被父母抛棄,碾轉在不同的寄養家庭。
遭受過無數學校和寄宿機構的驅逐。
直到 14 歲,她終于在一所嬉皮士免費的學校找到了歸屬感。
時值鼓吹性解放,嬉皮士文化盛行的 60 年代,那裏都是和她一樣被遺棄的人。
也正是那時,老師送了她一台相機,開啓了她新世界的大門。
六、七十年代的美國,主流攝影講究精心構圖,是與現實生活存在一定距離的高雅藝術。
南 · 戈爾丁則摸索、發展出另一種風格。
看她的攝影集,更像看今天的朋友圈。
照片的主角幾乎都是她身邊熟悉的朋友,偶爾也會出現對鏡自拍的自己。
他們最平常不過的生活圖景被定格後,有種不經意間流露出的慵懶的美感。
這即是南 · 戈爾丁的藝術特色,随性、自我、不加修飾。
她用幻燈片的形式給朋友分享照片,配上自己的念白和地下音樂。
她最著名的照片,在影集《性依賴的叙事曲》裏,她自稱是「公開的私密日記」。
她徹底抹去公與私的界限,赤裸裸呈現了紐約亞文化聚集地下城區年輕人的私生活。
能看到她不同性向的朋友,充滿傷痕的身體、滿含淚水和欲望的雙眼。
她會直白地拍攝好友和她的男朋友親密時的照片。
也不介意展示自己和伴侶的激情場面。
她甚至拍下了自己被男友施暴後的面部,記錄了這些疤痕逐漸消失的過程。
這些世俗眼中私密的兩性關系,都被她留存于創作中,并毫不避諱地公開展示。
一個任情恣性的另類藝術家,這是她最爲人熟知的一面。
令人意外的是,她還有極具反差性的另一面——
一個爲底層民衆發聲的社會運動者。
2021 年,9.4 分的口碑美劇《成瘾劑量》,揭露了美國史上最駭人的藥物醜聞。
美國最具權勢的薩克勒家族,靠大規模地宣傳、分銷止痛藥奧施康定發家。
他們隐瞞其毒品的本質,導緻 700 萬人成瘾,50 萬人死亡,無數人抑郁、走上犯罪道路。
南 · 戈爾丁就是受害者之一。
她在一次手術後按醫囑服用了止痛藥奧施康定。
和無數受害者一樣,逐漸成瘾後劑量被迫不斷加大,直至失效。
最後她難以戒斷,不得不吸入毒品,生活因此一發不可收拾。
當時,薩克勒家族的制藥黑幕已經被曝光。
南 · 戈爾丁得知這一真相後,她不僅完成了自我與成瘾藥物的纏鬥。
還召集了一大批奧施康定的受害者們,成立了藥物幹預組織。
幫助大批受害者走出藥物成瘾的困境。
同時,她注意到更嚴峻的問題。
薩克勒家族不僅沒有受到懲戒,還在背地裏展開了一系列洗白活動。
他們僞裝成熱心慈善的資本家,爲很多文化機構捐贈了大量資金,其中包括英國的大英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宮在内的許多知名博物館。
他們要求這些機構以薩克勒家族的名字命名一部分建築,以此提升家族的聲譽,在藝術界站穩腳跟。
當時,南 · 戈爾丁已經盛名在外,這些藝術機構也大都有她的作品。
其中一個博物館,正在籌備舉辦南 · 戈爾丁的回顧展。
有私仇,有公怨,南 · 戈爾丁決意反抗、追責。
她以撤銷自己的作品作爲威脅。
帶領她的藥物幹預小組,掀起聲勢浩大的抗議運動。
她替她的抗議小組精心設計了各種行爲藝術,高調出街遊行。
她們闖入各大博物館,将止痛藥藥瓶扔得滿地都是,從空中撒下無數張雪白的處方單。
她們躺在地上,表演藥物成瘾後難以戒斷的痛苦和掙紮,嘴邊塗着紅色顔料表演死亡。
目的是要求文化機構拒絕薩克勒家族的捐款,撤銷建築命名,同時索賠無數受害者。
這一抗争持續了整整一年後,取得了裏程碑式的勝利。
2019 年,迫于藝術界和公衆的輿論壓力,這些文化機構陸續發表了拒絕薩克勒家族捐款的聲明。
大型美術館、博物館中都抹去了薩克勒家族的署名。
薩克勒家族被迫開出天價罰金,制藥總部申請了破産保護。
但南 · 戈爾丁和她的朋友依然爲刑事定罪而努力。
在一次線上聽證會上,南 · 戈爾丁與薩克勒家族正面交鋒,當面斥責他們的所作所爲,誓要将抗争進行到底。
因爲替亞文化群體發聲,與毒品成瘾者并肩作戰。
一直以來,南 · 戈爾丁被視爲邊緣群體的代言人。
但南 · 戈爾丁對此不以爲然。
她并不認爲存在主流和邊緣之分。
她說,在她們眼中,普通人反而是邊緣人。
她拿起相機,抑或走上街頭,其實都是一個目的,記錄真實。
比起精心營造出的氛圍,刻意擺出的姿态,她更傾向于捕捉真實發生的那一刹那。
就像她厭倦披着羊皮道貌岸然的資本勢力,想要急切地撕去他們的僞裝。
這兩者本質上都是相通的,都是向世界展示她真實的所見所聞所感。
是什麽塑造了這樣的南 · 戈爾丁?
影片也給出了答案,她反叛的起點是家庭。
南 · 戈爾丁有一段黑暗的童年經曆。
從小愛護她的姐姐,因爲性取向被送進精神病院接受治療。
多年一直輾轉于不同醫院之間。
當時的美國,正值新舊兩種勢力交鋒,姐姐不幸成了曆史縫隙裏的犧牲者。
她在口号和運動中體認了自己的真實取向。
但父母卻執拗地站在傳統價值觀的陰影裏,一直試圖抹殺她冒進的念頭。
姐姐 18 歲那年,不堪重負,卧軌自殺。
母親得知噩耗後,第一反應是掩蓋真相,她一再向南 · 戈爾丁強調,那是一場意外。
姐姐死亡的陰影一直籠罩着南 · 戈爾丁,父母的态度也帶給她無盡的傷痛。
心理醫生告訴父母,南 · 戈爾丁可能會重蹈姐姐的舊路。
這讓父母極爲驚恐,更爲嚴格地束縛、打壓南 · 戈爾丁的個性。
他們就像對待姐姐那樣,也送走了南 · 戈爾丁。
出于對姐姐的懷念,也出于對自由的報複性渴求,她徹底掙開了身上的束縛。
後來,她所結交的朋友幾乎都是和姐姐相似的,不爲大衆所接受的邊緣群體,包括小偷、瘾君子、妓女 ……
從他們身上,她找到了自己的風暴之眼。
她學習用相機撕去父母的謊言,記錄他們真正的美麗與哀愁。
很多被拍者都表示,她的照片讓自己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有多美。
她從來都不是居高臨下的凝視者,而一直是其中一員。
她拍攝美好,也拍攝醜惡,拍攝他人,也對準自己。
她被施暴的照片,展示給更多人後,也慰藉了很多有同樣經曆的人。
她也直言不諱,自己是以出賣性服務爲代價,才開始慢慢跻身藝術圈。
她曾遭到主流藝術圈嚴酷的批評和抵制,不得不靠脫衣舞,賺買膠卷的錢。
她也曾做過妓女,說不清是爲藝術還是生存。
因爲這兩者于她而言早已渾然一體。
她的作品和經曆,也都不期然間獲得了革命性意義。
當年艾滋病被污名化嚴重時,她的很多朋友因此含辱死去。
她對姐姐的複雜情感更是蔓延到了廣大的社會群體身上,當時的艾滋病反歧視運動也直接影響了她如今對薩克勒家族的開戰。
所有這些經曆,混雜着藝術和曆史,社會與政治,在她的作品和人生中得以交融。
也構成了她本人的人格,以及這部影片的力量所在。
包括那些受她影響的影片,藝術表達上也是相似的。
《春光乍洩》能成爲華語經典,亦有對異鄉漂泊者、底層社會群體、同志群體的多元化觀照,對背後隐含着的社會、曆史層面的差異性的體恤和關切。
所以,在魚叔看來,南 · 戈爾丁絕非通常意義上的大女主。
因爲大女主的标簽,本身就包含了被世俗認可的成功,及這份成功帶來的「正能量」。
而這正是南 · 戈爾丁奮鬥一生,渴望去打破的東西。
就像她自己所說,這個故事關于陳規舊序的遵從與否決,關于羞恥。
她拒絕被主流社會定義。
拒絕順從于既定的審美、價值、威權。
她站在灰色地帶,與邊緣群體共振,釋放着赤裸的生命力。
而這正反向塑造出,一種更純粹、熾熱的獨立女性形象。
讓我們看到,在妥協或取悅之外,女性也可以選擇去冒險,去挑戰。
南 · 戈爾丁傳奇的人生,是一場戰鬥。
而這場戰鬥,永不停止。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