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歲的企業老闆
突然連賬目都算不清楚、
53 歲的銀行中層
算不對 100 以内的連續減法 ……
他們兩位都是
早發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但後續應對中,态度和方法不同,
3 年後,兩人的人生也截然不同。
" 阿爾茨海默病,早防早診早治特别關鍵。尤其對早發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來說,他們的病程進展更快,留下的窗口期更短,采用規範手段,及早預防,延緩疾病進展比單純的治療更有意義。"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内科副主任彭國平主任醫師說。
49 歲老闆
經常給員工發錯工資
林先生是浙江人,經營一家企業,精明能幹。3 年前,妻子發現 49 歲的他突然有些怪異的改變:先是總給員工發錯工資,有時候多發了一兩千元,有時候是沒結工錢,卻堅持說已經發了。
發多的時候,妻子還調侃他,怎麽這麽大方?" 以爲他是覺得員工表現好,獎勵的錢。"
少發的時候,妻子就覺得奇怪," 這麽多年,他很少算錯賬。"
接下來的 " 不一樣 " 是在開車上。很熟悉的路,他開車時都記不住了,需要用導航。
" 那條路他都開了 10 多年,從來不需要用導航的。" 妻子很敏銳。
最開始以爲林先生是企業壓力大,精神不濟,所以記性變差,妻子陪他去看了中醫,吃了半年中藥調理精神,但情況并沒有好轉。感覺不對勁的妻子催他到大醫院看看,最終找到了浙大一院神經内科的彭國平主任。
彭國平在門診
" 他雖然情況不算太嚴重,但已經是輕度癡呆了,屬于阿爾茨海默病癡呆階段的第一期了。" 彭國平說。
林先生确診阿爾茨海默病是經過系列規範的診治:病史詢問,是否有家族史、病情進展時長等;神經系統查體,是否有中風、帕金森等體征表現;量表評估,記憶力、判斷力、計算力等的損害程度;頭部核磁共振,判斷海馬體的萎縮,以及是否有腦部其他病變等。
林先生沒有家族遺傳史,但有一些危險因素:經營壓力大,一直處于焦慮狀态,晚睡,平均每天睡 5 個小時,忙起來更短,抽煙、喝酒,高血脂,缺乏鍛煉,但沒有幹預。
彭國平主任判斷,依照疾病的進展,如果不及時幹預,林先生從輕度癡呆進展到中重度可能隻要 3-5 年的時間。
林先生開始在彭國平團隊這裏接受系統的治療:改變生活習慣、認知訓練、服用藥物。
" 他的家人很重視,尤其是他的妻子,監督他用藥、做腦力訓練,孩子還會每天陪他運動。" 彭主任補充說。
如今 3 年過去了,林先生的病情沒有惡化,他現在依然能生活基本都自理,還能開車、參與管理公司,當然某些方面也需要家人協助。
在銀行工作的她
突然不會算賬了
和林先生情況相反的是譚女士(化名)。同樣是 3 年前,53 歲的譚女士出現阿爾茨海默症的一些可疑症狀。
大學本科學曆的譚女士是一家銀行的中層,工作能力很強,那段時間,銀行有意提拔她做副行長。就在這期間,領導發現譚女士工作屢屢失誤:總是算錯賬,還多次被客戶投訴。
生活中,很熟悉的線路,她坐公交有時也會坐過站,後來幹脆出門就打車了。
譚女士沒有察覺到自己的異常,反而是她 80 多歲的媽媽拉着她到彭國平的診室," 她媽媽問,我們老年人怕老年癡呆,她這麽年輕會不會?"
譚媽媽的擔心變成現實。經診斷,譚女士也屬于輕度癡呆階段,很可能是早發型阿爾茨海默病。
" 我們給她做測試,100 以内的連續減法已經不能完全算準确了。但她本人不是很重視,盡管腦部核磁并沒有明顯的腦萎縮,我們建議她做個腦部澱粉樣斑塊 PET 的掃描明确,她不願意;建議她的認知訓練沒有去做,開的藥物也沒規律服用。" 彭國平有些無奈。
來開了兩次藥後,譚女士再也沒來過,隻是譚媽媽隔上一段時間會來配藥。
彭國平從老人那裏聽到,譚女士的情況慢慢加重,半年後就辦了提前退休,做飯也變得困難,早上的剩飯有時,中午沒有加熱,就直接吃了;不願意和人打交道,也太不願意出門;她孩子在國外,老公工作很忙,不是太管得不上她,沒有家庭支持。
彭國平覺得遺憾," 她其實發現得不算晚,如果系統性幹預加上家庭的全面支持,不會進展這麽快。"
彭國平(右二)在查房
早防早治
要抓住這個窗口期
彭國平解釋,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是有一個過程的。它起病往往比較隐匿。早期的症狀是記憶力減退、方向感變差、情緒性格改變、以及注意力減退等," 一開始很難被發現,因爲記性變差等,對老年人來說,也比較常見。"
慢慢的,随着時間流逝,患者的症狀會加重,比如坐車坐錯、熟悉的路會迷路、做菜變差,生活能力下降;再接下去,會出現精神情緒的異常、交流困難、穿衣障礙、生活無法自理等,最終發展到不認識家人,行動障礙,卧床不起,吞咽困難,以至出現營養障礙等各類并發症,死亡。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仍以 65 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爲主。臨床上,以 65 歲爲分界線,阿爾茨海默病被分爲早發型和晚發型兩個類别,譚女士和林先生就屬于前者,早發型患者的病程進展往往更快 。
彭國平目前接診過最年輕的阿爾茨海默症患者是 37 歲,他的父親也患有同類疾病,事實證明,他的病情比他父親的發展要快。
" 從出現輕度認知障礙到進展到重度癡呆,大概需要 10 年左右,但個體也有差異。" 彭國平說,輕度認知障礙階段是可幹預的最佳窗口期," 這個階段,患者出現認知功能減退,但還沒有達到癡呆程度,通過合理的幹預,包括生活方式的改變、認知功能訓練以及必要的藥物治療等,可以延緩向癡呆的發展。"
出現這些信号
及時到醫院排查
日常生活中,如何捕捉到蛛絲馬迹,做到早期發現呢?
彭國平解釋,阿爾茨海默症有十大危險信号:
1、記憶力日漸衰退。剛說過的話轉眼就回憶不起來,近期遺忘;
2、語言表達出現困難,話到嘴邊就忘記了;
3、難以完成熟悉的工作;
4、對時間和地點的概念模糊。比如記不清日期、記不得自己所住的樓層;
5、判斷力減退。購買保健品、理财等容易上當;
6、把東西亂放在不尋常的地方;
7、理解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降;
8、情緒改變;
9、對圖像或空間關系的處理出現問題;
10、失去做事的主動性等。
" 這些信号隻要出現一種,就要及時到醫院就診、排查。" 彭國平提醒,有些迹象,比如記憶力明顯減退,确實很難判斷是年紀大了,還是疾病問題," 所以最好還是到醫院做個排查。"
醫生在臨床上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确診除了前面所說的系列檢查和評估外,還有接近金标準的診斷方法:采用示蹤劑 PET 掃描或腦脊液生物标志物的檢測技術,能夠直觀、明确地呈現在體的病理生理改變。
" 但這種方式在很多醫院無法開展,在杭州也隻有包括我們在内的少數兩家醫院可以做。" 彭國平所在的認知障礙診療團隊在科室主任羅本燕教授的帶領下,正在開展對血漿蛋白标記物的檢測研究," 簡單來說,不用注射示蹤劑、不用做腰穿,抽一管血就可以篩查或診斷疾病。它在診斷阿爾茨海默病的特異性和敏感性都很高,有望以後可以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羅本燕教授(左二)在查房
記性差不一定是阿爾茨海默症
規範診斷很有必要
臨床上,阿爾茨海默病的确診還是有嚴格的流程和規範性。
彭國平舉例,在給老年患者做診斷時,有些隻做了量表測試,或者腦部 CT,發現記憶力下降,量表評分有下降或者影像上有腦萎縮,就斷定是阿爾茨海默病,其實并不是很規範。
" 造成老人記憶力下降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血管性癡呆、腦積水、腦部感染性疾病等。" 彭國平在門診中遇到過一位老人,記性變差、走路和小便都不太好,家人覺得可能是嚴重的老年癡呆症了,到其他醫院做了量表測試後,按照阿爾茨海默病癡呆治療," 結果越治越嚴重,發展到走路跌倒。"
轉診到彭國平這裏,經過系統的神經查體和影像學分析後,才發現老人可能是正常顱壓腦積水,進行腦脊液放液試驗和後續的腦脊液分流手術後,患者狀況就明顯好轉了。" 臨床上看,每 100 位老年期癡呆患者中,就可能有 1 到 2 個其實是腦積水或合并腦積水,如果不規範診斷,這些患者可能就會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再比如,路易體癡呆,它和阿爾茨海默病的表現、血液檢測以及核磁檢測結果都類似,但治療方向和效果往往不同,這就需要我們結合 PET 示蹤劑等生物标志物技術來協助鑒别。"
根據國家衛健委的要求,爲防止老年癡呆,在全國建立認知障礙疾病的三級防治模式: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立認知防治中心,負責篩查評估、疾病管理等;比較複雜的患者可以轉診到高級認知障礙中心;疑難雜症則轉到核心高級認知障礙診療中心,診斷和治療方案完成後可再回到基層康複、随訪管理。
而兩年前,浙大一院神經内科入選國家核心高級認知障礙診療中心。
" 通過中心的建設,健全認知障礙疾病專科規範化診療體系,并培養專科人才。" 彭國平介紹," 通過這種規範化的建設,希望能有更多患者能夠被早發現、早治療,得到更加全面、規範的疾病管理。"
來源:潮新聞 · 錢江晚報 記者 吳朝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