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為什麼孩子學習總是學不好?我們常把這個問題的答案歸咎于 " 不努力 "、" 做題太馬虎 ",但在青少年學習心理專家宋少衛看來,大多數情況下,真正的原因不在于孩子的學習态度,而是他們的學習系統,出了問題……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衆号主頁面 " 星标 " 我們,從此 " 不失聯 "。
文丨 Luna 編丨 lulu
一說到孩子的學習,似乎總有些 " 無解 " 的難題:
學得挺認真,一做題就錯誤連連;平時學得挺好,一到考試卻這不會那不會;學得慢、毅力差、偏科,甚至讨厭某門課……
每到這些時候,家長總會認為是孩子對學習太馬虎或不用心,叮囑了不知道多少次,可時間一長,往往孩子的學習沒見多少改善,親子關系卻一落千丈。問題進入了死循環。
但我們有沒有想過,馬虎大意、不用心,是孩子學習問題的真正原因嗎?
在青少年學習心理專家、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學習科學實驗室執行主任宋少衛看來,這些其實都是孩子的 " 學習系統 " 出了漏洞。很多時候,家長沒有找到孩子學習問題的根源,隻是把原因歸結于不認真或刷題不夠,其實孩子一直在帶 " 病 " 學習,隻會事倍功半。
宋少衛
有意思的是,宋少衛在清華本科讀的是人工智能專業,專門研究機器怎麼學習。但一個初二孩子,改變了他的研究方向。
當時,他輔導初二的博林數學,博林每次數學考試都隻能考十幾分,可是數學概念、定理又都會。老師、家長都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兒,"馬虎" 成了大家唯一能想到的答案。
直到有一次,宋少衛讓博林分析題目條件 " 二班比一班多捐了 22 塊錢 ",博林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 " 一班多捐了 22 塊錢 "。這讓宋少衛大吃一驚,但他也終于找到了博林的 " 病因 " ——對比和類比的邏輯運算有漏洞,這是受機器學習中 " 邏輯 " 與 " 運算 " 相關理論啟發而發現的。
按照這個思路,宋少衛專門加強了博林的邏輯訓練,博林的數學成績果然有了顯著的提高。這說明宋少衛的分析确實有道理。而在接觸了另外幾個有同樣問題的孩子以後,宋少衛決定把研究重點從人工智能轉到心理學,從研究機器怎麼學習,轉而研究人怎麼學習上。
不過,機器學習仍然給了他很多啟發。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宋少衛發現,就像機器學習有一套運作系統一樣,人的學習過程也可以看作一個 " 學習系統 "。
這個系統的 " 硬件 " 就是大腦和各種感覺器官,而 " 軟件 " 則是各種認知功能上建立起來的學習模塊。而孩子的各種學習困難現象,往往是某個或某些模塊出了問題。
為了能更科學地剖析孩子學習問題的根源,他又提煉出了一個積極學習系統模型,包含了五個尤為重要的學習模塊:
宋少衛新書《學習治療手記》
在宋少衛新書《學習治療手記》中,就詳細闡述了積極學習系統模型的組成模塊。
長期以來,學習科學領域的研究發現都隻限于高校範圍,成果也很少運用于中小學的教育實踐中,導緻大家對 " 如何科學地學習 " 知之甚少。但如今,經過 20 多年的沉澱,宋少衛這套積極學習系統模型和學習治療的理論已經有了很多成功的經驗,相應的課程也被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選用培訓公立學校的教師、校長。
而宋少衛也相信,了解學習系統并不僅僅是教育從業者的事,家長,甚至孩子,都應該知道學習是怎樣發生的。因為每個人的情況都不相同,越了解自己的系統,遇到學習問題時就更能找到真正的 " 病因 ",從而 " 對症下藥 ",不再帶 " 病 " 學習。
把學習問題歸咎于 " 馬虎 ",
反而耽誤了孩子的學習
學習是怎麼發生的,對很多人來說,一直是一件神秘的事。對于孩子的學習問題,家長都會覺得把原因歸結于 " 馬虎 "、" 不認真 ",憑直覺覺得隻要孩子 " 書讀百遍 "" 題刷百遍 ",就能 " 其意自見 "。
不過,随着腦科學、心理學等科學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學習的一些機制。在社交網絡上,一些熱門的學習方法也廣為傳播,比如費曼學習法、思維導圖法等。
但是,在長期研究學習困難的宋少衛看來,僅僅使用這些學習方法,仍然不能做到對孩子的學習問題 " 對症下藥 "。" 這些學習方法缺乏系統性,有效性因人而異,比如視覺學習者要多看,才更有利于學習,而對聽覺學習者來說,聽則比看更能提高效率。"
可是,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相同,怎麼才能準确地找到他們學習問題的根源呢?
" 系統化 " 是宋少衛找到的答案。
在宋少衛提出的積極學習系統模型中,識别驅動、語義解析、邏輯加工,是三個和機器學習很類似的學習模塊,被他稱為學習系統中的 " 機器學習 " 模塊,也是很多孩子馬虎的根源:
識别驅動,是孩子收集信息(比如讀題)再輸出(比如寫下答案)的過程,也是一二年級孩子出問題比較多的模塊。有個四年級的孩子總是弄錯加減号,還混淆 b 和 p,媽媽軟硬兼施,仍不見效。
宋少衛了解後發現,其實是這個孩子的感覺系統還不協調:看到 "+",但大腦識别成了 "-";想寫 b,落筆卻成了 p。
語義解析則是對語言、符号等進行解讀的過程,這個環節出問題,孩子就會出現無法理解文章意思,讀不懂數學題等問題。
比如 " 請從小到大寫出 1~9 的數字 " 這道題,有個小朋友不僅按數的大小進行了排列,還按 " 個頭 " 大小書寫了數字。這其實就是因為他還沒理解這裡的 " 從小到大 " 是什麼意思。
邏輯加工,則涉及到邏輯推理,得出結論等思維。初二博林一直學不好數學就是邏輯加工模塊出問題的典型例子。
而這個系統中還有一塊有别于機器學習的地方,那就是價值決策。情緒、動機、意義,都會影響學生對事情的價值排序,進而影響他們的學習行為。
比如宋少衛就遇到過有的孩子為了保持聰明的形象,不願意下功夫學,因為聰明的人學習必須很輕松;有的孩子不願意承認自己沒學會," 馬虎 " 成了他們萬能的擋箭牌。
甚至有的家長也接受了 " 馬虎 " 這個解釋,覺得孩子隻是一時沒注意。可這往往讓孩子們逃避了自己真正的不足,不願意下功夫做出改變,結果就是一直 " 馬虎 " 下去了。
所以,如果一股腦地把孩子的問題歸咎于馬虎,不去發現孩子究竟是哪個學習模塊出了問題,那反複的聽講和刷題,其實解決不了問題。
而發現問題根源,并進行針對性的改善,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思考方法或解題習慣,就是最後的程序定制了。隻有完成了這一步,才算能真正給孩子的學習問題開對了 " 方子 "。
當然,宋少衛在學習治療的過程中,還遇到過馬虎以外的形形色色的學習困難(問題)症狀。按照學習系統模型,他也總能找到孩子學習困難的根源。在經曆了多年的實踐以後,他也漸漸發現,很多時候,要改變孩子的學習困難症狀,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也需要家長改變一些固有的教育習慣或想法。
想讓孩子赢在起跑線,
往往是在給孩子制造困難
說到孩子的教育問題,家長的焦慮是繞不開的一個話題,競争的氛圍也籠罩在家庭之中。
用宋少衛自己的話說:" 孩子們還沒來得及體會學習的樂趣,就已經感到負重難行。家長對學習的一知半解、對孩子未來的焦慮,以及對孩子的關切交織在一起,常常以愛之名,對孩子的學習造成破壞之實。"
法國學者皮埃爾 · 内羅杜在《古羅馬的兒童》一書中,曾描述了古羅馬時期的兒童生活。那時候,孩子們被看作是 " 小大人 ",人們認為孩子和大人的不同僅僅在于體型。
現在看來,這種觀念十分荒唐。但是,在競争的氛圍中,家長為了讓孩子表現更好,有時也不自覺地就用對待成年人的标準來要求孩子,結果反而給孩子的學習雪上加霜。
比如孩子在小學階段,識别驅動和語義解析兩個模塊的功能正在 " 發育期 ",所以在這方面出 " 問題 ",其實是孩子認知 " 發育 " 的必然現象。但很多時候,家長隻看到了孩子的不成熟,卻沒有考慮他們成長的階段。
曾有位媽媽找到宋少衛,說自己提前教幼兒園大班的兒子學拼音和數字,可兒子怎麼也學不會。她反映,兒子總分不清 b 和 d,數字也經常反着寫,把 4 寫成 5,說了很多遍,兒子就是記不住。
雖然這位媽媽越說越生氣,越來越焦慮,但是在宋少衛眼裡,這些 " 問題 " 其實都是正常現象,"b 和 d 不分是典型的鏡像問題,對孩子來說,d 像是鏡子裡的 b,所以容易混淆。"
從識别驅動的原理來說,識字涉及到一種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對人和物形成知覺恒常性。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蘋果多一個黑點,仍然認得出是一個蘋果。但是文字系統卻不一樣,多一筆可能意思就完全不同,比如 " 大 "、" 太 " 和 " 犬 "。
識别不同的字,對成人來說小菜一碟,可是對孩子來說,這需要打破自己的知覺恒常性,是一個大任務。而這個時期出現識别不準的現象,恰恰是智力發育的特點。
可如果家長不理解孩子的難處,不幫助孩子鍛煉識别能力,甚至指責孩子不用心,不僅不能幫助他們改善,反而還會打擊他們日後的學習積極性。
還有一次,宋少衛在餐廳偶然聽到一對父子的對話。
兒子看起來七八歲,眉飛色舞地和爸爸說起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 老師說它有 170 平方米那麼大,教室裡都放不下。"
一旁的爸爸顯然是這方面的行家,他接過話頭,滔滔不絕地說起更多,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叫什麼,在哪個大學誕生的等等。" 電子管 "" 二極管 "" 集成電路 " 等專業名詞一個接一個,兒子的情緒也随之低落下去。
" 不要知道一點皮毛就沾沾自喜,看事情要看本質。" 爸爸最後的總結很理性,但是他或許沒有意識到,自己說的一大半内容兒子根本聽不懂。
試想一下,我們成年人去聽一場不了解的領域的專業講座,一個個的專業術語就足夠打亂我們的理解了。
孩子也是一樣,在知識語義庫剛剛建立的階段,各科知識正從無到有地學習,如果一下子給他們信息量很大的專業知識,孩子的語義解析模塊根本無法正常運行。這時候不用說學習,沮喪的情緒就會先打擊到孩子。
進入初中後,随着孩子邏輯推理思維的發展,需要更多地提升邏輯加工模塊。而初中、高中所學内容對數理邏輯、言語邏輯也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有時候,孩子出現學習困難,往往是從題目的已知條件到所求答案之間的邏輯通道沒有打通。
比如數學中的幾何題,常常需要學生作輔助線,而畫輔助線就是在考驗 " 如何在已知和所求之間建立邏輯通道 "。也曾有初三的孩子數學上遇到了 80 分 " 瓶頸 ",就是邏輯通道沒有打通,但通過把公式、定理、思路一點點寫下來,她也能找到解題的突破口。
" 治病要先知病。" 宋少衛說。對于孩子的學習,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放平心态,尊重孩子正常的生長發育。
如果是孩子自身發育的特性導緻的問題,那麼就應當鍛煉相應的能力;如果是學習模塊裡出現漏洞,那麼就查漏補缺。
就像俗話說的,吃三個包子能飽,我們就不應該荒謬地期待孩子隻吃第三個包子就飽。
關于學習中的價值取舍,
家長和孩子一樣要闖三關
在宋少衛的學習治療咨詢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孩子的學習困難是源自 " 價值決策 " 問題的。而這部分孩子中,又有相當一部分的家長同樣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存在着 " 價值決策 " 的問題。
而在 " 價值決策 " 方面出問題的孩子和家長,要想真正解決問題,還要共同闖過三關。
首先要闖過的就是 " 情緒關 "。
這一點很容易理解,孩子因為學習困難,對某些科目情緒上不喜歡學,不願意學,甚至覺得自己沒能力學好。而家長面對這樣的情況,情緒上往往也是焦慮、煩躁,甚至生氣的。
比如深陷焦慮的林林媽媽。林林才三年級,就既要補弱勢的科目,又要培優優勢的科目,為了不落人下風,媽媽還安排了英語考試的集訓。林林的時間表滿滿當當,想再多加一門輔導課,都找不到時間。饒是如此,林林的成績依舊沒有達到媽媽的預期,林林媽媽也常常處于焦躁的情緒中。
那為什麼要先闖情緒關?
宋少衛從人腦的三種記憶(數據、程序和情緒)解釋。情緒記憶對前二者有明顯的促進或抑制作用。"孩子受父母影響,産生焦慮、恐懼、抑郁和憤怒等消極情緒時,會大大削弱和衰減學習的效果。"
而要闖情緒關,往往也需要在心理上闖過第二關——意義關。
對家長來說,這意味着想明白 " 想把孩子培養成怎樣的人 ";對孩子來說,往往意味着要找到學習的動力。
在宋少衛的引導下,林林媽媽發現,自己為了兼顧工作和照顧孩子的生活、學習,常常顧此失彼。每到這時,她都把原因歸結于自己有遺憾的學習經曆。她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轍,因而更堅定地督促孩子學習,要求孩子考高分。
但實際上呢,林林媽媽仔細分析和反思後發現,自己苦惱的很多問題,其實和自己學習經曆上的遺憾沒有太大關系。
而自己現在認可的東西,未必是孩子在将來最需要的。比起成績,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才更值得重視。
而對于找不到學習動力的孩子,宋少衛也常常會引導他們:
比如曾經來咨詢的高二孩子翔宇,因為家境優渥,覺得自己無論成績怎樣都前途無憂,還打算以後創業經商,因此對英語學習毫不在意。
為了激發翔宇對英語改觀,宋少衛用一句 " 你就坐在商機中都不自知 " 勾起了他的興趣。從創業的角度出發,宋少衛提醒他,既然他覺得背單詞痛苦,為什麼不研發一款好用的背單詞工具呢?
而翔宇在 " 吐槽 " 了使用過的各種背單詞 App 以後,也說道 " 這些都是給學霸設計的,不符合我們這些‘學渣‘的思維習慣 "。
一語驚醒夢中人。宋少衛和翔宇分析了現有軟件的問題以後,也慢慢梳理出一些适合翔宇的背單詞的方法。在不斷的打磨中,翔宇甚至自己都總結出了一套 " 學渣 " 背單詞高效攻略。
在這個過程中,他也不知不覺突破了第三關——方法關,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高效學習法。
更讓翔宇有動力的是,一家教育品牌在了解過後,對他的 App 很感興趣,希望可以合作開發下去。因此,宋少衛也和翔宇約定,在翔宇考完大學以後,繼續開發的進程。
而對家長來說,第三關方法關也是一樣的,需要改掉不正确的習慣,制定新的适合孩子的養育方針。
在咨詢中,宋少衛也見證了不少家長的改變:
意識到自己焦慮過度的林林媽媽退掉了不必要的輔導班;
一位習慣吼孩子的媽媽學會了管理情緒,轉而幫孩子尋找學習系統上的漏洞;
總為外孫丢三落四 " 擦屁股 " 的姥爺開始讓外孫為自己的事情負責……
在宋少衛看來,價值決策是人生的核心算法,因為它決定了我們對時間、任務、資源的順序安排。而價值決策的這 " 三關 " 又是相互影響,相互制衡的。
" 情緒穩定是基礎,意義标準的調整是關鍵,同時,掌握正确的學習方法又能和穩定的情緒發生正反饋的促進作用。" 他說," 所以,情緒、意義、方法這三個層面都要重視,不能偏廢。隻有這樣,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才能通過價值決策,實現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勵。"
在這個家長普遍充滿教育焦慮的時代,如何讓孩子學得更好幾乎是每個家長迫切想要知道答案的問題。
但是,孩子的學習問題又極具個性化,各種學習方法的效果衆說紛纭。有的孩子早早找到了自己的學習節奏,有的孩子卻常常在學習的路上遇到障礙。
宋少衛曆經多年沉澱,提出的學習系統和學習治療的概念,也終于給學習困難找到了抓手,讓科學學習變得有方法可循。
而在外灘君的這次交流中,他也多次提到,要讓孩子科學地學習,家長自身也要建立起科學的教育觀念。
" 如果你現在常用的方法無效,那為什麼還要一遍一遍重複呢?你應該去學習真正有效的方法。做父母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新的體驗,孩子在不斷長大,你的方式方法也要跟着變化,即便已經養育過一個孩子,每個孩子也不同,所以需要我們不斷學習。"
" 我們要相信孩子,隻要走在正确的路上,早一點、晚一點并不重要,最後孩子都會結出喜人的果實。"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