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肖潇
編 輯丨王俊
圖 源丨圖蟲
一家交易額 177 萬元的店鋪,平台 " 罰款 " 快 37 萬元,占到了 20% 以上的營業額,而毛利率剛到 18%。一位江西跨境電商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這還是售後率很低的店了,我們能掙錢麽?做到最後都是欠平台錢。"
在時下風生水起的跨境電商行業,商家和平台的矛盾,正變得越來越突出。
今年 4 月到 7 月,數百名商家湧進某跨境平台總部,要求退還售後罰款。2021 年 4 月,亞馬遜中國商家遭遇大規模" 封店潮 ",封店至今仍是賣家們的最大擔憂。
回看多起風暴中心,都是商家指責平台制定了不合理的 " 處罰 " 條款。
矛頭指向兩條條款:一條是亞馬遜《商業解決方案協議》的封店并凍結資金。如果亞馬遜認爲商家有違規行爲,可以無理由封停賬号,并無限期凍結後台的資金。
另一條是上述被圍堵跨境平台《售後服務規則》的五倍售後賠付金。如果其判定商品有質量問題,有權要求商家按總價的五倍,支付售後賠付金。
理想情況下,處罰規則應當是保護消費者、維護合規生态的一條重要手段。但随着處罰越來越像開盲盒,商家猜不準何時開出 " 大獎 ",也摸不清判罰流程,矛盾進一步激化。
背後暗箱操作的,是頭腦精密的算法和平台。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如今電商平台對商家的合規監測,幾乎都緊扣大數據和自動化系統,普遍做法是由機審識别風險線索,少量人工進行核查。在這一過程中,相比誤殺或重傷商家,平台更看重的是自身的業務指标會受到哪些影響。
違規行爲無疑是商家身上的 " 原罪 "。但,罪與罰的規則是否合理?誰能制定規則?這樣的規則會引導商家走向合規,還是加劇惡性競争?
盲盒中的猜疑
面對封店、售後賠付金這兩項備受争議的判罰,商家們最想問的是:爲什麽自己會違規?不同程度的違規行爲和處罰後果又是如何匹配的?
" 我可以接受質量問題罰款,但需要給我質量問題證明呀。"
廣東的商家魏純給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展示了自己的店鋪後台記錄,售後賠付金的扣款通知一條接一條,但沒有照片和報告等事實證據,具體是哪一位買家、哪一筆出貨單出現了問題,也很難複盤追查。
後台的售後賠付金記錄(圖 / 受訪者提供)
多位受訪商家認爲,平台處罰既沒有證據支撐,也沒有合理解釋。他們的共同感受是,隻要買家發起了僅退款,五倍賠付幾乎成爲定律。
之所以有這種感受,是因爲後台會顯示每筆扣罰對應的消費者退款理由——常常是 " 商品與實物描述不符 ",或者 " 商品包裝舊 "。平台将這些視爲質量問題,但商家們并不認同。
以 " 商品與實物描述不符 " 爲例,在從事服裝生意的魏純看來,顔色和尺碼差異往往是主觀判斷,不能算質量問題。" 每個人身形不一樣,尺碼大了小了退貨都正常,但這樣就要被五倍罰款,國外買家還不用退回商品,那就是六倍罰款。這誰頂得住?"
服裝是電商售後糾紛的重災區,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所在的兩百人維權群裏,許多要求平台退還售後賠付金的商家都做的是服裝生意。魏純稱,半年一共被扣除了 51 萬元的售後賠付金。另一位江西商家算了一筆賬,自己交易額 177 萬元的店鋪,被扣除的售後賠付金、凍結的售後預留金總計 36.5 萬元。扣罰占到了 20% 以上的營業額,而店鋪的毛利率剛到 18%。
其實,該平台在今年 1 月新修訂的售後賠付規則裏寫道,對于服飾鞋類,如果是偏大、偏小導緻的質量售後問題,商家不用承擔售後賠付金。但頻繁扣款和空白的證據,讓商家始終懷疑平台存在 " 随意罰款 "。
相比之下,亞馬遜會通過賬戶後台和郵件解釋違規原因," 但封店這個事情就很玄學了。"商家陳帆說。
亞馬遜封店時,同樣不會給出具體的違規問題,需要商家自行排查。陳帆經曆過一次停店,跟其他賣家一樣,他收到的官方郵件隻寫道:您的賬戶違反了我們的政策之一。根據亞馬遜商業解決方案協議第 3 條,您的賣家賬号已被停用,資金将不會轉移到您的賬戶中。
而封店的後果非同小可,用商家們的說法," 基本等于判了死刑。"
業内皆知的是一家深圳大賣家的血淚教訓。2021 年 " 封店潮 " 中,該公司因封店被凍結資金超過 4000 萬元,員工工資、供應商貨款、物流商運費連環斷裂,經營按下終止鍵。
Marketplace Pulse 數據顯示,2021 年年初,亞馬遜美國站約 50% 的頭部賣家都來自中國,經曆 " 封店潮 " 後,這一比例銳減了接近 10%。
不信任感自此在圈内彌漫。陳帆說,各種各樣的坑是預料不到的," 我們現在就不參考官方解釋,更多依靠坊間流傳的經驗,基本得自己摸着石頭過河。"
被動的玩家
實際上,平台判罰并非毫無章法。但在規則的簽署和執行過程中,商家始終處于被動地位,而平台握有遊戲規則的制定權和解釋權。
7 月末采訪時,商家孫陽又收到了一條 " 新規彈窗 "。孫陽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今年經常收到這樣的合同修改和新規彈窗," 不簽你進不了後台,店子怎麽辦?"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看到的《商家協議》有超過 1.8 萬字,如果在手機上閱讀,起碼有 50 屏的閱讀長度。面對冗長的合同内容,大多商家 " 看都沒看完就簽了 ",孫陽無奈地說。
後台的協議彈窗(圖 / 受訪者提供)
規則看起來事無巨細,其實塞入了許多模糊空間,商家最緊張的兩項處罰條款就是典型例子。
今年 1 月,該平台把五倍售後賠付金罰款,調整爲按 " 品質分 " 的階梯罰款。品質分有 <60 分、60~70 分、70~80 分和 90~100 分四檔,分别對應 5 倍、2.5 倍、1.5 倍或免除賠付金四種處罰倍率。然而,這套分數體系并沒有爲商家帶來更多的透明度。
" 這個分數很亂。" 魏純以自己的經曆爲例,她的某款服裝後台顯示品質分明明高于 60 分,但收到的卻是最高五倍的罰款。魏純感到疑惑,便去詢問女裝區負責人,得到的口頭解釋是:因爲不同地區的品質分不一樣,這件衣服在美國區的評分高于 60 分,但在歐洲區低于 60 分。
至于評分規則是什麽?爲什麽會存在 " 隐藏款 " 分數?魏純沒有得到任何證明和解答," 就是在找借口敷衍我。"
亞馬遜的賣家們也面臨着類似的情況。
爲了幫助商家評估店鋪風險,亞馬遜在 2022 年推出了名爲 " 健康分 "(AHR)的積分系統。大緻公式是每出現一次違規行爲,根據其嚴重程度扣除 2~8 分。當總分高于 200 分時,店鋪處于安全狀态,低于 200 分則面臨封店風險。
亞馬遜後台的賬戶健康分(圖 / 受訪者提供)
但健康分也沒有爲陳帆帶來安全感。" 因爲這個(封店)邏輯不是說從 800 分扣到 700 分,再到 600 分,最後掉到 200 分以下才會封店,很多店鋪是一夜之間就被封了。"
趙容的店鋪就是這樣被封掉的。今年 8 月,趙容的店鋪在健康分高于 200 分的情況下,突然收到封店通知,而店鋪隻有一條違規記錄。
唯一說得通的解釋是,趙容操作了平台視爲最嚴重的違規行爲——亞馬遜的規定提到,如果發現有欺詐刷單、刷好評、嚴重損害其他賣家利益,這三種 " 嚴重違規行爲 ",賬戶評分可以直接歸零,立刻封号。
趙容回憶,半年前,一款印有泰勒 · 斯威夫特照片的周邊商品收到過一條侵權投訴。由于是第一次接到投訴,趙容可以選擇直接承認錯誤,按照平台要求下架處理,以此抵消違規記錄。現在回想起來,趙容覺得正是自己那次承認了侵權,才引發了更嚴重的封店後果。
許多商家都經曆過類似情況,收到的違規處罰來自幾個月甚至半年前的行爲,即便想要合規經營,也無從下手。
陳帆聽完很忐忑,他想到自己第一次收到侵權投訴時,也選擇了直接認錯并下架處理。當時以爲這件事就解決了,不知道平台有可能 " 秋後算賬 "。這種感覺如同知道腳下有一顆地雷,但不知道何時會引爆。
的确存在商家在知識産權等問題上心存僥幸、铤而走險。但更多的受訪商家表示,如果知道違規風險如此之高," 沒人會傻到繼續冒險。"
模糊的違規标準和漫長的處罰追溯期,讓商家不得不繼續 " 賭一把 "。賭的是合規的尺度,也是自己的經營命運。
盲盒何以成爲盲盒?
若往裏深究,這套暗箱由算法和平台搭建,商家站在黑箱外。
商家們察覺到不少暗流湧動。比如,業内一條心照不宣的 " 潮汐規律 " 是淡旺季時間——每逢感恩節、黑五、聖誕節等旺季之前,平台的封店尺度會變得非常嚴格。商家稱其爲 " 掃号 "," 就是掃來掃去,掃到你就把這個店鋪封掉。"
針對不同類型的違規行爲,處罰力度也會悄然變化。陳帆就明顯感受到,今年亞馬遜對 " 違規變體 " 行爲的整治力度升到了最高級别。
" 違規變體 " 指的是,在同一條鏈接裏合并多個類型的商品,以快速提高産品排名。因爲會造成商品信息混亂,其一直是一項違規行爲,但直到今年才出現大量商家抱怨因此導緻了封店。
要支撐如此大規模的監測和調整,自動化系統是背後的關鍵。2021 年亞馬遜曾發布《打造值得信任的顧客評論體驗》的公開信,信中明确指出,平台會以技術和人工雙重手段監測商家行爲。細心的亞馬遜商家會注意到,一些違規郵件下有一行小字:" 基于自動化系統得出這一結論 "。
平台通過大數據和算法來監控商家行爲,正是這種 " 暗箱操作 ",加深了商家的無力感。
數美科技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齊路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如今從商品侵權等内容風控,到刷好評等行爲風控,機審已經可以全面覆蓋。其大概流程是,平台先用自動化系統來識别風險線索、遞交處置建議,再用少量人工核查,以此降本增效。
" 有的商家會懷疑,爲什麽‘無緣無故’就觸發了處罰?系統是不是在針對一部分賬号?其實從技術上說不太可能。" 齊路解釋,這是因爲風控系統通常都是全量監測,而且監測的是商家的整體信息。
對于商家來說,不可能像算法一樣看到全貌,自然就隻能猜測和試探。
爲什麽不向商家提供具體的違規原因?一方面是因爲風控系統複雜,很難用一句話說清複雜的判斷規則,解釋成本高;另一方面的考慮是,一旦透露具體的參數,很可能變相告訴了商家規避風控的方法。
不難發現,在罪與罰的暗箱中,算法無疑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最終決定權依然掌握在平台手中。
齊路提到,在算法眼裏,需要滿足特定的統計指标才能構成一種行爲,比如頻率、重複度、離散度。平台随時調整這些阈值,便可靈活調整處罰松緊度,這可以說是一個 " 基礎操作 "。除此之外,制定處置方法、确認處置決定,都需要人工參與。
中央财經大學法學院教授劉權指出,如果平台處罰涉及算法,應做到算法公開,并進行算法解釋。尤其是封店、凍結資金、五倍罰款等嚴重處罰,平台負有充分說明理由的義務。
平台能不能制定處罰規則?
回到最初,平台制定處罰規則是一種保護消費者的手段,這一點無法反駁。水軍刷好評、假冒僞劣多、低價商品以次充好,這些亂象既是幾大跨境電商平台想要撕掉的負面标簽,也切實困擾着消費者。
劉權長期研究平台治理,他表示,對于傳統的線下經濟,政府可以通過現場執法檢查、産品抽檢來監管店鋪。但如今大型線上平台有成千上萬的經營者,傳統的監管模式面臨挑戰,平台便扮演起類似行政機關的監管者角色。
理想的情況下,平台的确享有自治權,可以自行制定規則,更靈活地解決管理難題。但劉權指出," 平台畢竟不是行政機關,而是私主體 ",爲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平台可能制定出不合理的處罰規則,導緻處罰過度。
一位風控業務内部人士就向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在實際決定處罰規則時,平台往往考慮的是各部門的業務指标。比如,市場部門更在意流量,往往希望能進入平台的用戶越多越好;而銷售部門更在意商品不要被薅羊毛,希望稍有風險的用戶都直接被攔截在外,處置後果自然就更嚴格。
2019 年時,某電商對商家 " 假一賠十 " 的處罰規則也曾激起業内熱議。不乏有商家以 " 違約責任過重 " 或者 " 格式合同無效 " 爲由,主張平台判罰不合理,但大多沒有得到法律支持。當時判決書的普遍觀點是," 假一賠十 " 不是傳統的違約金,平台的規則具有管理規範性質,因此平台有權對商家進行處罰。
在劉權看來,當前法院主要審查平台規則是否形式上合法,而不審查其實質合理性。确實應當高度尊重平台自治,但不能不審查,目前對互聯網平台私權力的司法審查存在不足,這一問題并未引起足夠重視。
一位代理商家維權的律師打了一個比方,就像司機坐車沒系安全帶,可以處罰 500 元,但不能開出 500 萬元的罰單,甚至直接把車沒收。在經營本就越來越内卷的當下,不成比例的 " 重罰 ",可能會帶來更惡性的零和博弈。
" 重要的是,具有公共性的平台并不是普通的私主體,平台的處罰權要受到過罰相當、比例原則等公法原則的約束。平台應當根據違規行爲的事實、性質、情節和危害程度,實施罰當其過的處罰,禁止畸輕畸重。" 劉權表示。
(爲保護受訪者,魏純、孫陽、陳帆爲化名)
本期編輯 劉雪瑩